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限水资源条件下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途径 被引量:17
1
作者 邹宇锋 山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7-263,共7页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 以综述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出路做了讨论:1.西北五省(区)水资源分布状况;2.资源农业利用现状;3.旱区农业的发展出路以及政策与工程保障制度。并从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用水问题,以及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重要战略意义。通过讨论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农业只有综合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及政策,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多元化农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水资源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田龙 张青峰 +2 位作者 塔娜 章慧 董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234,共8页
为探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性,以2004—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2012年西北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2004年增加了166.1×109元,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却减少了8元,说明人口的增速比生态... 为探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性,以2004—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2012年西北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2004年增加了166.1×109元,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却减少了8元,说明人口的增速比生态服务价值的增速大,应适当控制人口增长;(2)西北旱区各省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大小依次为甘肃>陕西中北部>新疆>内蒙古中西部>青海>宁夏,其中宁夏和青海为负变化;(3)2004—2012年间西北旱区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33,表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于轻度协调状态;(4)敏感性指数小于1,说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弹性较弱,本文研究结果真实可信。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为西北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时空动态 西北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作物体系硫铵替代减磷增效研究
3
作者 董海霞 胡捧娟 +5 位作者 范浩博 赵云 高明霞 杨学云 冯浩 孙本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2,共8页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 [目的]研究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措施的效果,为夏玉米-冬小麦体系合理施用磷肥和维持作物高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设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实施夏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共含有对照(CK,不施磷肥)、常规施磷(CP,年施磷量180 kg P_(2)O_(5)/hm^(2),撒施)、减施磷肥(RP,年施磷量134 kg P_(2)O_(5)/hm^(2),条施)、减磷结合硫铵替代尿素(RPSA,施磷量与RP相同,条施)4个处理。作物收获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测定玉米和小麦产量、磷肥效率、pH及土壤磷水平。小麦拔节期测定根系形态、菌根侵染率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施磷处理(CP,RP和RPSA)的玉米和小麦籽粒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7.3%~24.8%和5.1%~19.0%;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微生物量磷(MBP)显著提高;除RP外,施磷处理的土壤pH均显著降低。施磷处理间,2018-2019年度RP较CP产量显著降低14.6%,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著提高。RPSA较RP土壤pH显著降低,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和根系形态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提高。土壤pH与土壤磷水平、小麦根系形态指标和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DA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小麦菌根侵染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最重要环境因子。[结论]磷肥减施结合硫铵替代尿素调控措施可以降低石灰性土壤pH,提高土壤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含量,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并提高菌根侵染率,是石灰性[土娄]土夏玉米-冬小麦体系有效的磷肥减施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铵替代尿素 减磷增效 根系形态 菌根侵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韩文霆 吴普特 +2 位作者 郁晓庆 张增林 李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26-330,共5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实现农业环境变量信息多方位、网络化远程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无线地上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等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的影响,从而合理选择节点布设参数。无线地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实现农业环境变量信息多方位、网络化远程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无线地上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等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的影响,从而合理选择节点布设参数。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集中在气象环境、土壤类型、土壤含水率、土壤结构与成分、节点埋藏深度、节点距离、频率与功率范围、网络拓扑结构、路由算法、组网方式等对电磁波多路径传输的路径损失、误码率、最大传输距离、含水量测试误差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指出,300~500 MHz的频率更适合土壤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其最大传输距离为5 m,传输距离将是系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今后重点应研究433 MHz电磁波在不同土壤和空气多层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信道模型及路径损失,优化节点和网络技术参数,确定不同农业应用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网络节点合理位置和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农业环境 监测 节点 电磁波 传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Ⅰ.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60
5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5 位作者 黄耀威 黄会娟 杨宝平 张睿 韩清芳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8,74,共7页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物结构和农田杂草病虫及小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区 秸秆覆盖量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Ⅱ.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作物生理效应及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8
6
作者 蔡太义 黄会娟 +5 位作者 黄耀威 贾志宽 杨宝平 张睿 韩清芳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4,共7页
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作物生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归纳了该领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生理效应 旱作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大田玉米膜下滴灌土壤水热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齐智娟 冯浩 +2 位作者 张体彬 杨爱峥 周立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178,185,共8页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干旱区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围绕膜下滴灌土壤水热运移情况,以河套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覆膜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的影响。试验设垄作全膜(LQ)、垄作半膜(LB)、平...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干旱区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围绕膜下滴灌土壤水热运移情况,以河套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覆膜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的影响。试验设垄作全膜(LQ)、垄作半膜(LB)、平作全膜(PQ)和平作半膜(PB)4个处理,采用烘干法测定0—120cm土壤含水量,ECH2O-5TE探头测定0—120cm土壤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0—20cm土层LQ土壤含水率较LB、PQ和PB分别提高了14.4%,23.8%和26.9%;拔节期,0—40cm土层LQ含水率较LB提高了32.6%,PQ较PB提高了5.8%;抽雄期0—60cm土层垄作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平作,而60—120cm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0—80cm土层LQ土壤含水率较LB、PQ和PB分别提高了18.1%,11.2%和21.5%。分析0—70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发现,LQ的温度明显高于半膜覆盖的处理,2014年和2015年LQ土壤温度较LB分别增加0.44,1.16℃,较PQ分别增加0.93,0.22℃,较PB分别增加1.22,1.37℃。2年的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耕作方式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垄作全膜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增大土壤含水率,有效防止垄体土壤温度的散失,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热状态,促进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垄作 地温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量化分析——以黑河干流中游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娟 吴普特 +3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宋健峰 黄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05-1112,共8页
通过探究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接受意愿,提出合理性对策以确保其顺利实施,从而提高作物群体用水效率,保障未来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基于黑河流域中游3个灌区200位农户的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所取得的具体调查资料... 通过探究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接受意愿,提出合理性对策以确保其顺利实施,从而提高作物群体用水效率,保障未来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基于黑河流域中游3个灌区200位农户的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所取得的具体调查资料,分别运用Logistic回归中的Enter法和Backwardcond itional法分析农户对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接受率与农户文化程度、劳动力人口数、耕地面积、兼业程度、政府是否参与、农户节水意识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农户年龄、上一季种植作物种类数、商业化程度、农户风险意识等其他因素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接受率的关键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为:年龄>政府是否参与>农户节水意识>兼业程度>农户文化程度>耕地面积,其中年龄和政府是否参与2个变量的显著水平分别达到0.002和0.044。此外还构建了关键因素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接受率的概率关系式。从拟合效果来看,模型拟合值与观测值的吻合度高达78%,说明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依靠示范户带动整体、加强宣传培训及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惠农经济补偿、重视政府导向地位等措施,可保证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型农业 种植结构调整 参与式调查 LOGISTIC模型 农户意愿 黑河干流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粮食消费模式下西北旱区大型灌区耕地压力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翔 张青峰 +1 位作者 田龙 王武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4-251,共8页
利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2010年西北旱区大型灌区不同粮食消费模式下的耕地压力指数、粮食盈余情况及可再承载人口状况。结果表明:在平衡膳食(PH)、初步小康或营养安全(XK)、富裕型(FY)社会三种不同粮食消费模式下,西北旱区97... 利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2010年西北旱区大型灌区不同粮食消费模式下的耕地压力指数、粮食盈余情况及可再承载人口状况。结果表明:在平衡膳食(PH)、初步小康或营养安全(XK)、富裕型(FY)社会三种不同粮食消费模式下,西北旱区97所大型灌区的耕地压力虽差异明显,但整体压力较小,三种模式的平均耕地压力指数(K值)均小于1,人粮关系较为和谐,除保证自身粮食需求外仍有一定的粮食盈余;三种模式下,粮食盈余量为869.19、586.18、41.46万t,可再承载人口数为2698.75、1465.46、75.38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盈余量 承载人口 人粮关系 西北旱区 大型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卫天业 张鹏 +3 位作者 杨成元 卫婷 杨斌 魏效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为了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进行3a有机肥定位施用试验,设置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30 000kg/hm^2(L)、60 000kg/hm^2(M)和90 000kg/hm^2(G),以不施有机肥作... 为了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进行3a有机肥定位施用试验,设置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30 000kg/hm^2(L)、60 000kg/hm^2(M)和90 000kg/hm^2(G),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0~2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高量有机肥处理,3a较对照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27.7%、26.1%和19.5%;各有机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基本为G≥M〉L≥CK,G和M处理效果最显著,3a较对照分别提高(P〈0.05)32.5%~197.2%和16.7%~34.8%;各有机肥处理过氧化氢酶变化规律不明显,基本维持在8.07~9.48U4。说明,旱地施有机肥对提高一些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半干旱区 有机肥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对土壤压实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娟利 韩文霆 +2 位作者 师帅兵 高峰 张元朝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1年第3期6-7,10,共3页
对农业机械在砂壤土上进行了碾压次数、碾压载荷与土壤主要物理机械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处,少次碾压对土壤容重、坚实度的影响比较大,多次碾压对其影响小;含水量的损失量随碾压次数的增多而减小;容重、含水量的损... 对农业机械在砂壤土上进行了碾压次数、碾压载荷与土壤主要物理机械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处,少次碾压对土壤容重、坚实度的影响比较大,多次碾压对其影响小;含水量的损失量随碾压次数的增多而减小;容重、含水量的损失量和坚实度都随碾压载荷的增大而增大,6911拖拉机使含水量最大减小了13.7%,收割机使其最大减小了20%;载荷小的机械碾压对土壤表土层(10 cm以内)的坚实度的影响大,载荷大的对土壤深层的坚实度影响要大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次数 碾压载荷 土壤参数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配施促进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节水增产 被引量:13
12
作者 连延浩 王天露 +3 位作者 张旭东 贾志宽 刘启 韩清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06-115,共10页
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该研究在沟垄集雨和平作2种种植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低量(N 93 kg/hm2+P2O5 48 kg/hm^2)、中量(N 186 kg/hm2+P2O596 kg/hm^2)和高量(N ... 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该研究在沟垄集雨和平作2种种植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低量(N 93 kg/hm2+P2O5 48 kg/hm^2)、中量(N 186 kg/hm2+P2O596 kg/hm^2)和高量(N 279 kg/hm^2+P2O5 144 kg/hm^2)共4个施肥量水平,对宁南旱区连续4 a(2012—2015年)施肥梯度处理下谷子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较平作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谷子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减少了18.3~26.8 mm;同一施肥水平下,沟垄集雨种植在2012、2013年(丰水)呈减产趋势,在2014、2015年(平水)显著增产,较平作增加了穗粒数和收获指数,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在各降雨年份下,随施肥量的加大,沟垄集雨种植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当超过中肥后增幅不显著,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经济收益在中肥下达到最大。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中肥是半干旱区谷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适宜施肥量,较平作种植在平水年型下可增产7.6%,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9%和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施肥 降雨 沟垄集雨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谷子 半干旱区
全文增补中
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郑久瑜 赵西宁 +2 位作者 操信春 孙世坤 张丽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为了客观地评价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情况,在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灌溉用水量作为水资源量的表征参数,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评价了河套灌区及5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并... 为了客观地评价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情况,在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灌溉用水量作为水资源量的表征参数,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评价了河套灌区及5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并对其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一般,耕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10a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逐渐降低,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变差"的特点。针对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差、区域差异明显的情况,应加强该区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快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兼顾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农业水土资源 匹配系数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根域集雨种植模式下的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博宇 李玉玲 +3 位作者 张鹏 贾志宽 王俊鹏 任小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57,共6页
为集成完善旱作农田根域集雨种植技术,实现水肥耦合叠加效应,本研究设置了4种化肥施用量梯度,即高(H:1 279 kg·hm^(-2))、中(M:919 kg·hm^(-2))、低(L:460 kg·hm^(-2))和不施肥(CK),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春玉米产量、养分... 为集成完善旱作农田根域集雨种植技术,实现水肥耦合叠加效应,本研究设置了4种化肥施用量梯度,即高(H:1 279 kg·hm^(-2))、中(M:919 kg·hm^(-2))、低(L:460 kg·hm^(-2))和不施肥(CK),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及化肥偏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春玉米产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4.70%~39.48%。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增加了玉米植株对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最高增幅可达101.51%。养分利用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土壤养分贡献率和化肥偏生产力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综合经济产量和化肥投入成本分析,在试验区域根域集雨种植模式下中量施肥较适,即每公顷纯N施用300 kg、P2O5施用150 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根域集雨种植 施肥量 养分利用率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的大豆产量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子竣 张威 +3 位作者 黄向阳 向友珍 张富仓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3,240,共10页
为在田间管理中对作物产量进行估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收集了大豆生殖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及产量数据,基于各生育期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计算了7个光谱指数:比值指数(Ratio index, RI)、差值指数(Difference index, DI)、归一化光谱指数(Nor... 为在田间管理中对作物产量进行估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收集了大豆生殖生长期的高光谱数据及产量数据,基于各生育期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计算了7个光谱指数:比值指数(Ratio index, RI)、差值指数(Difference index, DI)、归一化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土壤调整光谱指数(Soil-adjusted iegetation index, SAVI)、三角光谱指数(Triangular vegetation index, TVI)、改进红边归一光谱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index, mNDI)和改进红边比值光谱指数(Modified simple ratio, mSR),使用相关矩阵法将光谱指数与大豆产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取最佳波长组合,随后将计算结果作为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最佳光谱指数,最后将各生育期筛选出的与大豆产量相关系数最高的5个光谱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反向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构建大豆产量估算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全花期(R2)、全荚期(R4)和鼓粒期(R6))计算的光谱指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6,相关性较好,其中全荚期的光谱指数FDmSR与大豆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717;大豆产量最优估算模型的方法是输入变量为全荚期构建的一阶微分光谱指数和RF组合的建模方法,模型验证集R2为0.85,RMSE和MRE分别为272.80 kg/hm^(2)和5.12%。本研究成果可为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作物产量估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估算模型 高光谱 光谱指数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排放与番茄产量对水肥气耦合的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亚楠 段琳博 +3 位作者 钟华昱 蔡焕杰 王晓云 赵政鑫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2-322,共11页
为探求温室番茄节水减排优产的灌溉模式,以番茄(金鹏8号)为研究对象,设置I1和I2(对应作物-皿系数kcp为0.8和1.0)2个灌水水平,F1和F2(对应施氮量180 kg/hm^(2)和240 kg/hm^(2))2个施氮水平,A1、A2和CK(1倍和2倍文丘里加气量,不加气CK作... 为探求温室番茄节水减排优产的灌溉模式,以番茄(金鹏8号)为研究对象,设置I1和I2(对应作物-皿系数kcp为0.8和1.0)2个灌水水平,F1和F2(对应施氮量180 kg/hm^(2)和240 kg/hm^(2))2个施氮水平,A1、A2和CK(1倍和2倍文丘里加气量,不加气CK作为对照处理)3个加气水平,采用3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全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分析,探究土壤CO_(2)、N_(2)O、CH_(4)排放与番茄产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灌水水平、施氮水平和加气水平对温室番茄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综合全球净增温潜势(Ne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N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提出以节水减排高产为目标的温室番茄水肥气一体化滴灌管理模式。结果表明:灌溉水平和施氮水平增大均会增加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I2处理较I1处理平均增加24.8%(P<0.05)与14.8%(P>0.05),F2处理比F1处理平均增加8.6%(P>0.05)与34.9%(P<0.05);加气灌溉对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与CK处理相比,A1和A2处理分别平均增加5.5%、10.0%(P>0.05)和20.9%、62.9%(P<0.05)。番茄全生育期内土壤CH4排放通量呈现土壤为CH4的汇,灌水水平增大会增加土壤CH4排放通量,而施氮水平增加则会减小CH4排放通量,I2处理比I1处理平均增加27.8%(P<0.05),F2处理比F1处理平均减少25.5%(P<0.05);加气、施氮和灌水会显著增加番茄产量(P<0.05)。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A1F2I1处理效益最佳,即加气水平A1、施氮水平F2、灌水水平I1的组合策略可以兼顾节水优产减排要求,为西北地区温室番茄较优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番茄产量 加气灌溉 水肥气耦合 全球净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4
17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4 位作者 黄耀威 黄会娟 孟蕾 杨宝平 李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38-243,共6页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原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2007—2009年度在合阳旱农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玉米秸秆覆盖量:4500(S1)、9000(S2)和13500kg/hm2(S3),以不覆盖为对照(CK)。结果表明,S1、S2和S3处理2m土层2年(2008和2...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原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2007—2009年度在合阳旱农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玉米秸秆覆盖量:4500(S1)、9000(S2)和13500kg/hm2(S3),以不覆盖为对照(CK)。结果表明,S1、S2和S3处理2m土层2年(2008和2009)平均土壤贮水量,与CK相比,冬闲末分别高13.9、22.6和33.5mm;播种~拔节期分别高20.2、32.6和42.1mm;收获期分别高15.6、19.1和21.0mm。不同覆盖处理延缓了春玉米前期的生长,但加快了中后期的生长速度。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增产7.65%、16.19%和17.84%,增幅均达显著水平(P【0.05),2009年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相似,但前者整体低于后者。与CK相比,S1、S2和S3处理2年平均纯收益分别增加6.53%、16.89%和15.95%,同等产量节水率分别提高5.14%、8.35%和7.44%,节水效益分别增长50.07、81.31和72.30元/hm2。本研究表明,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mm时,9000kg/hm2秸秆覆盖量综合表现较优,是渭北旱原及同类生态区适宜的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秸秆 覆盖量 春玉米 产量 节水效益 渭北旱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10
18
作者 张鹏 李涵 +4 位作者 贾志宽 王维 路文涛 张惠 杨宝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18-2525,共8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通过4a(2007—2010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通过4a(2007—2010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kg·hm-(2低L)、9000kg·hm-(2中M)、13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土壤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及其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24.2%、20.8%、9.5%和50.3%、46.6%、34.8%(P<0.05);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提高幅度达21.1%~23.1%(P<0.05);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0~60cm各土层内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大小顺序均为高量秸秆还田>中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各秸秆还田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累积矿化量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矿化具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08
19
作者 张鹏 贾志宽 +3 位作者 路文涛 张晓芳 孙红霞 杨保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2-1130,共9页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000 kg/hm2、中60000 kg/hm2、低30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000 kg/hm2、中60000 kg/hm2、低30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高、中量有机肥>低量有机肥>不施有机肥,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随有机肥施肥量由高到低,产量分别较CK提高35.05%、20.77%和11.5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8.26%、22.61%和11.88%,差异均极显著。说明在宁南半干旱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宁南旱区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沟垄覆盖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6
20
作者 韩娟 廖允成 +2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丁瑞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分...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小麦 节水栽培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