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下川西地区森林碳储量对森林管理措施和干扰的长期响应 被引量:5
1
作者 邓诗宇 张明芳 +6 位作者 侯怡萍 余恩旭 李强 刘子佩 胡嘉毅 田洲 徐亚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6,共17页
评估气候变化下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森林碳储量评价方法对气候变化、火灾等干扰以及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等多重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演替过程刻画不足,难以有效揭示多种作用因素... 评估气候变化下森林管理措施对森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对我国碳中和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森林碳储量评价方法对气候变化、火灾等干扰以及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等多重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演替过程刻画不足,难以有效揭示多种作用因素对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长期综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以气候变化敏感区川西高山、亚高山地区为例,在探讨传统碳储量评价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森林干扰的自然恢复和森林干扰⁃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组合的人工恢复方案,结合森林景观生态模型LANDIS PRO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动态模型PnET⁃II模拟、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2020—2070年)自然恢复和不同人工恢复方案下区域森林地上碳储量及碳密度的时空动态,并通过对比筛选出提升固碳能力的最佳森林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森林林龄趋于年轻化(平均林龄40a),具有巨大碳汇提升潜力。2020—2070年,自然恢复情景下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将由2020年的466.99Tg增加至2070年的780.96Tg,提高了67.23%。其中,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成熟、过熟常绿针叶林是川西地区碳储量的主要贡献来源。但是自然恢复情景下川西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在21世纪中后期停滞增长,甚至下降。而人工恢复情景下,碳密度变化趋势则有所不同。在多种森林干扰与经营管理措施组合方案中,当森林火灾干扰比例为0.01/10a和森林管理措施面积比例为0.02/10a时,川西地区森林地上碳储量提升最大且碳密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该情景下,2070年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分别将达到807.76Tg和33.33Mg/hm2,较2020年分别增加了72.97%和12.21%。2070年人工恢复情景下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较于自然恢复情景下分别高3.4%和8.5%。由此可见,通过人工恢复措施优化将有助于突破川西地区森林固碳能力的自然恢复瓶颈,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的适应能力,促进未来气候下区域森林碳储量的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地上碳储量 森林恢复 森林管理措施 森林干扰 LANDIS PR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城雄 朱首军 +1 位作者 赵智鹏 李莲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在总结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前湾滩村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防风减灾,改... 在总结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前湾滩村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防风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缓减土地紧张压力,提高经济产值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农林复合经营 模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农林牧土地结构阶段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学选 高鹏 王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优化用地结构,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和牧草地分别为13%、18%、32%和37%;并对有政府补贴的退耕还林(草)的2005年...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优化用地结构,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和牧草地分别为13%、18%、32%和37%;并对有政府补贴的退耕还林(草)的2005年阶段进行模型选优,该阶段用地结构为18%、13%、34%和35%,按这2个优化模式运行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显著增长,这对西北生态农业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模式 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结构 生态农业建设 延安市 农业 林业 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陵区土壤物理特性的水平与垂直变化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淑芳 张华 吴普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3-14,22,共3页
通过对杨陵区土壤物理特性的实验测定 ,分析了该区的土壤物理状况 ,总结了其土壤物理特性的垂直与水平变化规律 ,为今后的农业种植、灌溉及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杨陵区 土壤物理特性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信贷担保运作模式、实践经验与发展困境破解——基于江苏案例分析
5
作者 胡杰 罗剑朝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102,共13页
明晰农业信贷担保运作模式、掌握农业信贷担保实践经验和发展困境破解之道,既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农业信贷担保发挥政策效果的必然前提。本文以江苏农业信贷担保为例,深入分析其运作模式、实践经验及面临的困境... 明晰农业信贷担保运作模式、掌握农业信贷担保实践经验和发展困境破解之道,既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农业信贷担保发挥政策效果的必然前提。本文以江苏农业信贷担保为例,深入分析其运作模式、实践经验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破解策略。研究发现,江苏农业信贷担保通过“银担”“政银担”和“银企担”等模式,有效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解决了农业融资难题。然而,也面临信息获取难、反担保物评估困难、变现能力弱及地方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存在寻租风险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本文从农业信息化建设、资产评估准确性、激励与约束机制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数据化转型,强化风险管理,提升政策效能,为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信贷担保 “银担” “政银担” “银企担” 江苏农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园的功能建设与产业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有科 戚鹏 李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科技示范园在中国正在蓬勃发展 ,作者首次提出了节水科技园的功能建造与产业化的观点 ,打破以往示范基地的模式 ,不仅重视示范基地的科学性、可观性、高科技性 ,更为重视的是示范园功能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提出了节...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科技示范园在中国正在蓬勃发展 ,作者首次提出了节水科技园的功能建造与产业化的观点 ,打破以往示范基地的模式 ,不仅重视示范基地的科学性、可观性、高科技性 ,更为重视的是示范园功能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提出了节水科技园以节水灌溉试验示范为基础 ,发展相关四个产业 ,即节水科技观光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示范园 产业化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冯佰利 高小丽 +2 位作者 王长发 张嵩午 李生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74-76,共3页
试验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累积速度慢,而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幅小,且籽粒灌浆... 试验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温型小麦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相比,冷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累积速度慢,而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幅小,且籽粒灌浆中后期各酶活性均较高。小麦叶片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与其温度型归属关系密切,可借助冠层温度进行抗旱材料生理代谢性状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型小麦 干旱 叶片衰老 活性氧代谢特性 冠层温度 代谢特性 干旱条件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松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磊 樊军锋 +2 位作者 刘永红 杨培华 王孟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13,共6页
利用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性DNA(RM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12个天然居群24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筛选出的1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0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9个,多态条带百分率为77.58%。用NTSYS-PC软件中的SIMQUAL程序计... 利用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性DNA(RM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12个天然居群24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筛选出的1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0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9个,多态条带百分率为77.58%。用NTSYS-PC软件中的SIMQUAL程序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genetic similarity,SG)并聚类。结果表明:245份油松材料间的SG值变化范围为0.5238~0.9682,平均为0.8141。采用UPGMA法在0.68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聚为4类。内蒙古宁城油松、山西地区油松各自聚为一类外,甘肃小陇山地区油松分别于陕西的洋县、留坝、周至、洛南、柞水的油松聚为一类,黄龙、黄陵、府谷的油松聚为一类。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微卫星扩增DNA多态性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油松 多态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姬俊华 茹振钢 +2 位作者 张改生 薛香 欧行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4-26,共3页
BNY是新发现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为了进一步确定BNY的育性敏感时期,对BNY和CK(温麦6号)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NY不同蘖位、穗位、花位的花粉败育率存在差异,小分蘖败育率高于大分蘖,大分蘖高于主茎;... BNY是新发现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为了进一步确定BNY的育性敏感时期,对BNY和CK(温麦6号)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NY不同蘖位、穗位、花位的花粉败育率存在差异,小分蘖败育率高于大分蘖,大分蘖高于主茎;同一穗不同部位的小穗花粉败育率差异不明显;同一小穗不同花位花粉败育率差异明显,下位小花败育率显著高于上位小花。自交结实率主茎穗高于大分蘖穗,大分蘖穗高于小分蘖穗,但均显著低于CK;主茎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而小分蘖穗与主茎穗及小分蘖穗与大分蘖穗的自交结实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系BNY 花粉育性 自交结实性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田呈明 康振生 +2 位作者 李振岐 赵彦修 张慧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对 1 3个菌株共扩增出 81条RAPD带 ,其中 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 ,占总扩增片断的 85.2 %。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 0 .60 8~ 1 .0 0 0之间 ,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 0~3 3 1 %之间 ,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 1 3个菌株在相似性 76.1 %时被分为 4个类群 :I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 2个分离物 ,II组为火地塘B的 1个分离物 ;III组为青海西宁、互助 ,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 (HZa)等 5个地区的 8个分离物 ;第IV组为陕西周至厚畛子的 2个菌株 (HZb、HZc)。并与各菌株对不同杨树致病性的聚类分析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DNA多态性与致病性及寄主、地理来源等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RAPD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松科常绿种叶燃烧性排序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景群 康永祥 徐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17,共2页
研究测定了秦岭 8种松科乔木种叶含水率、可燃性气体逸出率、燃点、热值、灰分含量和抽出物含量等 7个燃烧性相关因子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认为 ,8种松科乔木的燃烧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 :油松、马尾松、白皮松、华山松、青杆、冷杉。
关键词 松科 燃烧性 排序 常绿种 叶片 层次分析法 火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文辉 李登武 +1 位作者 刘国彬 徐学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379,共7页
黄土高原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 ,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植物亚地区 ,是东西、南北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交汇和聚集区域。计有种子植物 1 47科 864属 32 2 4种 ,其中裸子植物 7科 1 3属 41种 ,被子植... 黄土高原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 ,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植物亚地区 ,是东西、南北旱生、中生和水生植物交汇和聚集区域。计有种子植物 1 47科 864属 32 2 4种 ,其中裸子植物 7科 1 3属 41种 ,被子植物 1 40科 85 1属 31 83种 ,具有中国特有属32个 ,黄土高原地区特有属 4个 ,特有种 1 64个。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为 :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在全国植物区系上占有重要地位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原始类群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以温带成分占优势 ;与周边地区区系的联系广泛 ,是多种成分汇集和过渡的地区 ;特有性程度相对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种子植物 区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78,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1 位作者 李靖 郑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2-306,共5页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坝的规格、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淤地坝的平均淤积库容在 0 .9~ 2 .4万m3 之间 ,平均淤地面积在 0 .14~ 0 .45hm2 之间 ,与坝高、坝控面积、侵蚀产沙模数和泥沙粒径成正比 ;拦沙指标变化在 5 0 0~ 760万t/km2 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泥沙颗粒大小成反比 ;拦沙效益在 2 3 .3 %~ 5 2 .9%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坝控面积、粗泥沙输沙模数呈反比关系。并对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初期 ,应进行综合治理 ,发挥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 ,促进退耕还林 (草 ) ,以及林草的恢复和功能的发挥。在研究方面 ,应加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与协调性 ,以及在空间上的适宜性与合理布局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流域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淤地坝 拦沙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葎草在残塬沟壑区荒坡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生荣 张海 +1 位作者 李葆来 贾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荒坡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置模式及草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草适应性广 ,生长势极强 ,是荒坡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置模式的优良先锋草种 ,与相应的林木 (经济、生态林 )组合其水土保持及保水效应良...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荒坡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置模式及草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草适应性广 ,生长势极强 ,是荒坡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置模式的优良先锋草种 ,与相应的林木 (经济、生态林 )组合其水土保持及保水效应良好 ,且利于幼树成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 荒坡治理 葎草 生态效应 林草组合模式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氮与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效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伏生 康绍忠 张富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7-40,共4页
大型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进行了350μmol/mol和700μmol/mol 2种CO_2浓度,湿润及干旱2种水分处理和0mg/kg_土、50mg/kg_土、100mg/kg_土、150mg/kg_土和200mg/kg_土5种N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并未增加,低N时分蘖明... 大型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进行了350μmol/mol和700μmol/mol 2种CO_2浓度,湿润及干旱2种水分处理和0mg/kg_土、50mg/kg_土、100mg/kg_土、150mg/kg_土和200mg/kg_土5种N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并未增加,低N时分蘖明显降低,因而高CO_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必须补充足够N素。CO_2浓度增高下播后55d施用N肥,春小麦叶宽、叶面积指数均增加,而不施N肥叶宽、叶面积指数未增加。充足N肥和水分有利于促进春小麦叶片生长,明显提高叶面积和分蘖。CO_2浓度增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与N肥施用量有关,中N和高N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增加,而不施N和低N时则增加不明显。干旱条件且高CO_2浓度下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幅低于湿润条件,因而CO_2浓度升高对N素和水分胁迫无明显补偿作用。且CO_2浓度升高其根干物质量和根冠比未增加,相反湿润条件下不施N处理根干物质量略有降低,而根冠比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长 干物质积累 土壤水分 二氧化碳浓度 氮肥用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嵩午 张宾 +2 位作者 冯佰利 王长发 高小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研究表明,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显著特征是小麦和绿豆中某些基因型材料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不因年份更迭和天气的变化而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与植株的冷温相伴随,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叶绿... 对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研究表明,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显著特征是小麦和绿豆中某些基因型材料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不因年份更迭和天气的变化而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与植株的冷温相伴随,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和蛋白质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等也较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材料明显为佳,这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奠定了坚实的代谢基础。小麦与绿豆的亲缘关系很远,但共同的冷温特性使它们之中的某些基因型材料在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上具有相通的特性,且有利于作物生产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绿豆 冠层温度 冷温现象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室测定根系导水率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晚苟 山仑 邓西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761-765,共5页
用压力室连续测定了玉米根系升压和降压过程的导水率。结果表明 ,降压过程测得的根系导水率显著大于用升压过程的 ,并且前者的相关系数大于后者。这种差异是由于这两个过程中质外体途径细胞壁空间充水量不同造成的。开始升压时 ,由于细... 用压力室连续测定了玉米根系升压和降压过程的导水率。结果表明 ,降压过程测得的根系导水率显著大于用升压过程的 ,并且前者的相关系数大于后者。这种差异是由于这两个过程中质外体途径细胞壁空间充水量不同造成的。开始升压时 ,由于细胞壁空间含水量低 ,质外体途径阻力大 ,导致非结构阻力 ;随着压力的升高 ,细胞壁空间含水量增大 ,质外体途径导度增大 ,减小甚至可以消除非结构阻力。降压法可以使根系快速复水 ,消除传统方法因长时间复水所致根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室 升降压 根系导水率 测定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普灵 郑世清 +2 位作者 琚彤军 王栓全 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1,共4页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沟流域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型植物光合特性及其与叶氮含量、比叶重的关系 被引量:127
20
作者 郑淑霞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以秦岭南部的宁陕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富县和神木为研究地点,研究不同气候带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片氮含量(Nmass)、比叶重(LMA)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宁陕、富县和神木3个地区之间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饱和速... 以秦岭南部的宁陕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富县和神木为研究地点,研究不同气候带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叶片氮含量(Nmass)、比叶重(LMA)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宁陕、富县和神木3个地区之间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饱和速率(Pmax)、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Nmass和LM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神木地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Pmax均显著高于宁陕和富县。3个地区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的Pmax、PNUE、ФPSⅡ、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Nmass和LM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草本植物的Pmax和PNUE明显高于灌木和乔木。由南向北分布的宁陕、富县和神木3个地区,随着气候干旱的加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LMA均呈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功能型植物的LMA的大小比较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宁陕、富县和神木地区近60种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LMA与Nmass、PNUE与LMA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Pmax与Nmass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对光合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max与PNUE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Pmax与ФPSⅡ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饱和速率 光合氮利用效率 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 氮含量 比叶重 功能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