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膳食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和静 房中则 +6 位作者 杨颖 刘静 马文瑶 霍勇 高炜 武阳丰 谢高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2-728,共7页
目的:探索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膳食相关因素。方法:从参加2012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队列10年随访研究”的北京市石景山区1 312名社区人群中,按照入排标准(年龄<70岁、无临... 目的:探索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膳食相关因素。方法:从参加2012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队列10年随访研究”的北京市石景山区1 312名社区人群中,按照入排标准(年龄<70岁、无临床心血管病及其他疾病等)筛选出85名有2个以上颈动脉软斑块或混合斑块者,以及相匹配的89名无斑块对照者;然后从中各随机抽取10名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采用GE Vivid i超声仪(8L探头)确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脂质代谢分子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113种脂质代谢分子。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使用统一的标准问卷进行采集,膳食相关因素采用膳食使用频率和重量问卷进行采集。采用Wilcoxin秩和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脂质代谢分子的差异,在对照组中,采用Spearman相关法描述有统计学意义的脂质代谢分子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膳食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在113种脂质代谢分子中检测出的53种脂质分子中,C24:0鞘磷脂,C22:0、C24:0神经酰胺,C18:0磷脂酰乙醇胺,C18:2 (Cis)磷脂酰胆碱,C18:0磷脂酰胆碱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例组显著高于无斑块对照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C24:0鞘磷脂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r=0.636,P<0.05),C18:2 (Cis)磷脂酰胆碱与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733,P<0.05),C18:0磷脂酰乙醇胺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1),C22:0、C24:0神经酰胺及C18:0磷脂酰乙醇胺与蔬菜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9,P<0.05;r=-0.711,P<0.05;r=-0.808,P<0.01),C24:0神经酰胺与豆类食品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r=-0.736,P<0.05)。结论:血浆C24:0鞘磷脂、C22:0和C24:0神经酰胺、C18:0磷脂酰乙醇胺、C18:2和C18:0磷脂酰胆碱等脂质代谢分子升高可能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危险因素,这些分子可能与血脂、血压或炎症水平及蔬菜、豆制品摄入有关,但关联的性质需要在更大样本人群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对心脏交感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
作者 陈吉淳 赵明明 +2 位作者 刘爱明 张幼怡 肖晗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7,共6页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K)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可调节细胞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促进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AMPK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K)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可调节细胞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促进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AMPK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肾上腺素受体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 心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递送系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史宛瑞 崔立刚 梁晓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5-1756,共12页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PCs化疗容易发生耐药。PCs区别于其他肿瘤最显著的特征是基质十分丰富致密,不仅阻碍了药物渗透,同时也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浸润。上述原因共同导致PCs患者的生存率极低,现有药物不能满足临床PCs治疗的迫切需求。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为PCs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其具有改善药物递送、增强生物屏障穿透、减少副作用等优点,同时可以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因此在PCs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PCs中广泛应用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免疫疗法药物递送系统、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以及融合各种疗法优点的组合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就上述药物递送系统在PCs治疗中的领域发展现状、最新前沿进展和机遇挑战等进行系统总结和前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
4
作者 高峻 李鹏强 +5 位作者 吴超 郑一天 杨杰 汪京嘉 王文尧 张阔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9-694,共6页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3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比较发生心原性死亡和未发生心原性死亡的H...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3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比较发生心原性死亡和未发生心原性死亡的HOCM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的相关性。结果:中位随访(43.55±19.70)个月期间,共29例(8.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显著相关(HR=0.961,95%CI:0.943~0.97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潜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依然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呈负关联(HR=0.960,95%CI:0.929~0.991,P=0.011),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增加3.118倍(HR=4.118,95%CI:1.114~14.822,P=0.0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显著升高(χ^(2)=24.38,log-rank P<0.001)。结论:血红蛋白浓度是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相比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HOCM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约增加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血红蛋白浓度 心原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机械力信号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姚伟娟 周菁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253-259,共7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在血管生理功能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与钙化、动脉瘤与夹层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表型的高度可塑性,VSMC可对血液动力学因素、管壁细胞外基质...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在血管生理功能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与钙化、动脉瘤与夹层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表型的高度可塑性,VSMC可对血液动力学因素、管壁细胞外基质刚度和拓扑等多种机械力刺激予以应答,通过表型转换而参与血管稳态和重塑调控。本文阐述了VSMC感知、转导和响应其所处力学微环境的关键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并基于作者研究团队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介绍了酪氨酸激酶受体型机械力信号受体和核机械力信号受体等在机械力感知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机械力受体 机械信号转导 血流动力学 基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信号决定血管发育、功能与疾病进程
6
作者 周菁 孔炜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251-252,共2页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除了毛细血管以外,动脉和静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被膜构成。血管内膜包含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它们包绕着所有血管的管腔并与心内膜相连;血管中膜由规则环绕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蛋白层构成...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除了毛细血管以外,动脉和静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被膜构成。血管内膜包含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它们包绕着所有血管的管腔并与心内膜相连;血管中膜由规则环绕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蛋白层构成;血管外膜位于血管壁的最外层,由成纤维细胞、管周脂肪组织和滋养血管组成[1]。人体的所有器官细胞都依靠血管运送血液来供给氧气和养料,排除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态而发挥正常功能。以血管功能与结构改变为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深入认识血管功能的稳态维持机制对保证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基础 血管内膜 疾病进程 血管外膜 心脑血管疾病 代谢废物 弹性蛋白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