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方芳 梁芙萌 +3 位作者 李楠 王晓晓 韩江莉 郭丽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与1年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eft ventricular adverse remodeling,LVA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壁STEMI并行PPCI患者,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量IMR。利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峰值评估梗死面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1 d和1年时评估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较基线增加≥20%定义为LVAR。结果:共入选43例患者,平均年龄(58.7±12.4)岁。根据IMR正常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两组,IMR>25(n=23)组较IMR≤25组(n=20)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率(95.7%vs.65.0%,P=0.029)更高,血清CK峰值水平更高[4090(383,15833)vs.1580(396,5583),P=0.004],室壁瘤发生率更高(30.4%vs.5.0%,P=0.021)。MI后1 d两组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0±18.8)mL vs.(115.0±23.6)mL,P=0.503],而1年后IMR>25组LVEDV明显高于IMR≤25组[(141.5±33.7)mL vs.(115.9±27.9)mL,P=0.018]。IMR>25组LVAR发生比例更高(47.4%vs.11.8%,P=0.024)。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IMR[B=0.079,exp(B)(95%CI)为1.082(1.018~1.149),P=0.011]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B=1.610,exp(B)(95%CI)为5.005(1.380~18.152),P=0.014]是患者MI后1年发生LVAR的预测因素,IMR对1年后发生LVAR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49,P=0.019),IMR>29为良好的临界点,敏感性81.8%,特异性68.0%。结论:STEMI患者PPCI术后即刻测定IMR可以反映微血管功能,而微血管功能障碍是STEMI后1年左心室不良重构的有力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微循环阻力指数 左心室不良重构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膳食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和静 房中则 +6 位作者 杨颖 刘静 马文瑶 霍勇 高炜 武阳丰 谢高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2-728,共7页
目的:探索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膳食相关因素。方法:从参加2012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队列10年随访研究”的北京市石景山区1 312名社区人群中,按照入排标准(年龄<70岁、无临... 目的:探索血浆中脂质代谢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膳食相关因素。方法:从参加2012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队列10年随访研究”的北京市石景山区1 312名社区人群中,按照入排标准(年龄<70岁、无临床心血管病及其他疾病等)筛选出85名有2个以上颈动脉软斑块或混合斑块者,以及相匹配的89名无斑块对照者;然后从中各随机抽取10名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采用GE Vivid i超声仪(8L探头)确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脂质代谢分子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113种脂质代谢分子。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使用统一的标准问卷进行采集,膳食相关因素采用膳食使用频率和重量问卷进行采集。采用Wilcoxin秩和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脂质代谢分子的差异,在对照组中,采用Spearman相关法描述有统计学意义的脂质代谢分子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膳食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在113种脂质代谢分子中检测出的53种脂质分子中,C24:0鞘磷脂,C22:0、C24:0神经酰胺,C18:0磷脂酰乙醇胺,C18:2 (Cis)磷脂酰胆碱,C18:0磷脂酰胆碱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例组显著高于无斑块对照组。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C24:0鞘磷脂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r=0.636,P<0.05),C18:2 (Cis)磷脂酰胆碱与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733,P<0.05),C18:0磷脂酰乙醇胺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1),C22:0、C24:0神经酰胺及C18:0磷脂酰乙醇胺与蔬菜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9,P<0.05;r=-0.711,P<0.05;r=-0.808,P<0.01),C24:0神经酰胺与豆类食品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r=-0.736,P<0.05)。结论:血浆C24:0鞘磷脂、C22:0和C24:0神经酰胺、C18:0磷脂酰乙醇胺、C18:2和C18:0磷脂酰胆碱等脂质代谢分子升高可能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危险因素,这些分子可能与血脂、血压或炎症水平及蔬菜、豆制品摄入有关,但关联的性质需要在更大样本人群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居平原人群高海拔环境暴露后心血管系统生理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岑岑 蔡嘉庚 +3 位作者 蔡珠兰 徐媛 赵鹏辉 祖凌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世居平原人群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既往的研究发现高海拔环境暴露对世居平原人群血压、肺动脉压、血管僵硬度、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将从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移居人群心血... 世居平原人群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既往的研究发现高海拔环境暴露对世居平原人群血压、肺动脉压、血管僵硬度、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将从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移居人群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揭示心血管系统的高原生理适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低压低氧 世居平原人群 高原生理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牵张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糖脂代谢
4
作者 周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6-56,共1页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的过度重塑引起再狭窄和远期通畅率低,究其原因,动脉系统高机械牵张在静脉桥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激活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机制并不清楚,缺乏有效防治靶点。方法和结果从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的过度重塑引起再狭窄和远期通畅率低,究其原因,动脉系统高机械牵张在静脉桥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激活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机制并不清楚,缺乏有效防治靶点。方法和结果从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小鼠动-静脉移植模型的桥血管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中,发现了糖代谢、脂肪酸代谢过程的抑制,从平滑肌细胞受高机械牵张加载的非靶向代谢组结果中发现了果糖-1,6-双磷酸、长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的蓄积,提示机械力信号调控的细胞代谢重编程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利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核膜张力生物探针和活细胞成像等方法,证明机械牵张通过增加核膜张力而激活核力学信号感受器——胞浆磷脂酶A2,并通过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1的稳定性和对脂肪酸氧化必需的——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B的表达,借此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糖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细胞异常的增殖和迁移,造成静脉桥血管的病理性重塑和堵塞。在动脉模型中干预上述关键分子,可有效抑制静脉桥血管植入后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新生内膜增厚。结论动脉高机械牵张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力学感受器,导致细胞糖脂代谢失衡、细胞异常增殖、静脉桥血管病理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牵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移植模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动脉系统 糖脂代谢 生物探针 脂肪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力活动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
5
作者 张烁 兰勇兵 +8 位作者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余灿清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4,共8页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成人COP...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成人COPD患者中总体力活动、不同强度(低、中高强度)及不同类型(工作、非工作)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主要死因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根据体力活动水平的五分位数分为5组(Q1~Q5),将体力活动水平最低五分位数组(Q1)作为对照组,计算其余各组(Q2~Q5)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同时实施了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自评健康状况、COPD严重程度等。结果:基线时纳入33588例COPD患者,平均随访(11.1±3.1)年,共记录到死亡8314人(22.3%)。总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线性趋势检验P值依次为<0.001、0.002、<0.001),与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五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五分位数组(Q5)对应的全因死亡、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HR值(95%CI)分别为0.77(0.70,0.85)、0.77(0.65,0.91)、0.58(0.48,0.71)。低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与CO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存在线性负相关关联(线性趋势检验P值依次为0.002、<0.001),与低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低五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五分位数组(Q5)全因死亡风险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89(0.82,0.97)、0.79(0.72,0.87)。工作、非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亦与CO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存在线性负相关关联(线性趋势检验P值依次为<0.001、0.015),与工作、非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五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五分位数组(Q5)全因死亡风险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69(0.61,0.78),0.91(0.84,0.98)。对于年龄≥60岁、女性、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总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负相关性更为显著。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COPD患者,随着总体力活动的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总体力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的体力活动均与COPD患者的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对于年龄≥60岁、女性、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总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负相关性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力活动 死亡 前瞻性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递送系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史宛瑞 崔立刚 梁晓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5-1756,共12页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PCs化疗容易发生耐药。PCs区别于其他肿瘤最显著的特征是基质十分丰富致密,不仅阻碍了药物渗透,同时也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浸润。上述原因共同导致PCs患者的生存率极低,现有药物不能满足临床PCs治疗的迫切需求。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为PCs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其具有改善药物递送、增强生物屏障穿透、减少副作用等优点,同时可以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因此在PCs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PCs中广泛应用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免疫疗法药物递送系统、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以及融合各种疗法优点的组合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就上述药物递送系统在PCs治疗中的领域发展现状、最新前沿进展和机遇挑战等进行系统总结和前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对心脏交感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7
作者 陈吉淳 赵明明 +2 位作者 刘爱明 张幼怡 肖晗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7,共6页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K)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可调节细胞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促进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AMPK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K)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可调节细胞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促进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AMPK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心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肾上腺素受体 AMP活化的蛋白质激酶 心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
8
作者 高峻 李鹏强 +5 位作者 吴超 郑一天 杨杰 汪京嘉 王文尧 张阔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9-694,共6页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3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比较发生心原性死亡和未发生心原性死亡的H... 目的: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3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比较发生心原性死亡和未发生心原性死亡的HOCM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的相关性。结果:中位随访(43.55±19.70)个月期间,共29例(8.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显著相关(HR=0.961,95%CI:0.943~0.97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潜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依然与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呈负关联(HR=0.960,95%CI:0.929~0.991,P=0.011),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增加3.118倍(HR=4.118,95%CI:1.114~14.822,P=0.0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显著升高(χ^(2)=24.38,log-rank P<0.001)。结论:血红蛋白浓度是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相比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的HOCM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HOCM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风险约增加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血红蛋白浓度 心原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phaFold时代的蛋白质相关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雨楠 叶川 赵东宇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09,共8页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因此解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至关重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的利用极大地推进了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算法的开发,AlphaFold2是该领域里程碑...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因此解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至关重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的利用极大地推进了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算法的开发,AlphaFold2是该领域里程碑式的成果,使得快速、准确且大规模的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成为可能。此外,蛋白质语言模型、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以及蛋白质设计等领域均在AlphaFold时代迎来快速发展,代表性的模型包括ESM2、ScanNet、RFdiffusion和RoseTTAFold-All Atom等。这些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算法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蛋白质功能、诱发疾病的机制和药物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结构预测 AlphaFold2 蛋白质语言模型 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 蛋白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与动脉疾病
10
作者 潘思同 胡桂子萌 +1 位作者 梁宏彪 冯娟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锌(zinc)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多种生物功能调控,在血管生理和病理生理中主要发挥保护作用。锌稳态失调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钙化等多种途径促进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 锌(zinc)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多种生物功能调控,在血管生理和病理生理中主要发挥保护作用。锌稳态失调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钙化等多种途径促进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外周动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总结锌缺乏导致动脉疾病的潜在机制、锌相关蛋白质的作用以及补充锌对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为动脉疾病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氧化应激 炎症 离子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邻近标记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分泌蛋白组
11
作者 何洁清 郭聪婷 +4 位作者 李际婷 柏宝辰 王泽 郭宇轩 刘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目的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建立检测心肌细胞分泌蛋白组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质粒,用于表达内质网(ER)定位的TurboID蛋白。在生物素处理的HEK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成像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对TurboID蛋白的表达、... 目的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建立检测心肌细胞分泌蛋白组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质粒,用于表达内质网(ER)定位的TurboID蛋白。在生物素处理的HEK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成像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对TurboID蛋白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邻近标记功能进行验证。在上述质粒基础上包装腺病毒,侵染原代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NRVM),加入生物素处理后,使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对NRVM培养上清中NRVM细胞分泌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富集,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检测分泌蛋白组。结果在HEK293T细胞和NRVM中,免疫荧光成像结果显示,TurboID蛋白能够定位在细胞核周围对应的ER区域。在添加生物素的作用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urboID能将ER蛋白生物素化。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对NRVM培养上清中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富集后,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结果发现心肌细胞的ER、细胞膜和细胞外的蛋白质被显著富集,包括经典的心肌细胞分泌蛋白质心房利尿钠肽。对不含ER-TurboID的NRVM培养上清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主要获得白蛋白等培养基中的成分,难以检测到心肌细胞的分泌蛋白质。结论ER-TurboID技术可有效富集和检测心肌细胞通过ER分泌的蛋白质组,并排除培养基中非细胞来源蛋白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分泌蛋白组 邻近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
12
作者 赵东宇 王宪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1,共3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式与临床实践。在多组学测序数据、医学影像数据、临床诊疗数据等多模态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传统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需求。...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式与临床实践。在多组学测序数据、医学影像数据、临床诊疗数据等多模态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传统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需求。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大模型的应用,为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从海量多模态数据中挖掘潜藏的生物规律,还可以通过构建跨尺度、多层次的深度学习模型,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疾病诊疗[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学测序数据 医学影像数据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机械力信号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伟娟 周菁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253-259,共7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在血管生理功能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与钙化、动脉瘤与夹层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表型的高度可塑性,VSMC可对血液动力学因素、管壁细胞外基质...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在血管生理功能维持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与钙化、动脉瘤与夹层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表型的高度可塑性,VSMC可对血液动力学因素、管壁细胞外基质刚度和拓扑等多种机械力刺激予以应答,通过表型转换而参与血管稳态和重塑调控。本文阐述了VSMC感知、转导和响应其所处力学微环境的关键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并基于作者研究团队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介绍了酪氨酸激酶受体型机械力信号受体和核机械力信号受体等在机械力感知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机械力受体 机械信号转导 血流动力学 基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郭歌 祖凌云 袁慧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9期41-48,I0002,共9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成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CAVD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最终病变进展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预后极差,经导管或外科主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成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CAVD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最终病变进展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预后极差,经导管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准确评估主动脉瓣的形态、功能改变和左心室重塑情况对于识别CAVD高危患者、及早治疗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在CAVD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重点论述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在CAVD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 主动脉瓣狭窄 多模态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信号决定血管发育、功能与疾病进程
15
作者 周菁 孔炜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251-252,共2页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除了毛细血管以外,动脉和静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被膜构成。血管内膜包含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它们包绕着所有血管的管腔并与心内膜相连;血管中膜由规则环绕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蛋白层构成... 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除了毛细血管以外,动脉和静脉血管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被膜构成。血管内膜包含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内皮,它们包绕着所有血管的管腔并与心内膜相连;血管中膜由规则环绕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蛋白层构成;血管外膜位于血管壁的最外层,由成纤维细胞、管周脂肪组织和滋养血管组成[1]。人体的所有器官细胞都依靠血管运送血液来供给氧气和养料,排除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态而发挥正常功能。以血管功能与结构改变为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深入认识血管功能的稳态维持机制对保证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基础 血管内膜 疾病进程 血管外膜 心脑血管疾病 代谢废物 弹性蛋白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韦莹 崔鸣 +3 位作者 刘书旺 于海奕 高炜 李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1,共7页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生化指标和心房结构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GDF-15与房颤类型和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生化指标和心房结构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GDF-15与房颤类型和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选择同期住院无房颤病史的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检测血清GDF-15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156例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64例,阵发性房颤组92例;对照组38例。房颤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 112 (723, 1 525) ng/L vs. 697 (499, 825) ng/L,P<0.0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1 140 (858, 1 708) ng/L vs. 1 090 (662, 1 374) ng/L,P=0.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GDF-15预测房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6(95%CI:0.651~0.822,P<0.001),最佳临界值843.2 ng/L,其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78.9%。血清GDF-15预测持续性房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594(95%CI:0.504~0.684,P=0.047),最佳临界值771.5 ng/L,其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35.9%。相关分析显示房颤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年龄(r=0.480,P<0.001)、左心房压力(left atrial pressure, LAP,r=0.300,P<0.001)正相关,与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 LAAV,r=-0.252,P=0.002)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和LAP对血清GDF-15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DF-15(OR=1.002,95%CI:1.001~1.003,P=0.004)和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OR=1.400, 95%CI:1.214~1.616,P<0.001)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GDF-15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GDF-15表达水平与房颤及心房结构重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5 心房颤动 结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芙萌 王方芳 唐熠达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诊疗指南,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并总结其流行病...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的诊疗指南,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并总结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 多因素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 脂蛋白脂肪酶 三酰甘油 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徐媛 郭歌 +4 位作者 蔡嘉庚 蔡珠兰 吴岑岑 赵鹏辉 祖凌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56,共4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指距离冠状动脉壁血管直径范围内的脂肪组织,其可以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行双向通讯,调节局部冠状动脉炎症。PCAT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在多项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因此,本文就PCAT与冠状动脉相互作用的病理...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是指距离冠状动脉壁血管直径范围内的脂肪组织,其可以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行双向通讯,调节局部冠状动脉炎症。PCAT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在多项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因此,本文就PCAT与冠状动脉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与冠心病预后关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炎症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SUN力传递的活细胞核张力FRET探针开发与应用
19
作者 王锦峰 邱菊辉 +1 位作者 周菁 彭琴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0-230,共1页
目的细胞核力学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核力学却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用于定量和可视化活细胞核力学传递的工具。方法根据FRET生物探针的设计原理,以公认的负责力学传递的LINC复合物中SUN蛋白... 目的细胞核力学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核力学却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用于定量和可视化活细胞核力学传递的工具。方法根据FRET生物探针的设计原理,以公认的负责力学传递的LINC复合物中SUN蛋白为模型分子,开发了一种基于FRET的细胞核张力传感器(Nuclear Tension Sensor,Nu TS)。随后验证了Nu TS对细胞收缩性、LINC复合物完整性、ECM硬度以及细胞核形变(整体和局部)的响应,并利用Nu TS考察了细胞铺展、细胞核变形、细胞迁移以及胚胎发育或组织成熟过程中的细胞核力学特性。结果细胞收缩性降低可以减小细胞核受力,完整的LINC复合物有利于细胞核受力;与软基底相比,细胞核在硬基底表面受力更大;高渗条件使细胞核受力降低而低渗条件使细胞核受力增加;Nu TS对局部力学刺激过程中细胞核力学变化也具有快速而灵敏的响应。细胞核受力在细胞黏附铺展过程中会逐渐增大;而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相对于尾端,细胞核前端受力更大。体内实验表明,在斑马鱼胚胎中,不同部位的脊索组织及其成熟过程均呈现不同的细胞核力学特性。结论本研究开发的Nu TS可以快速灵敏地测量和动态可视化细胞核力学变化,为监测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细胞核力学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收缩 力学刺激 细胞迁移 张力传感器 生物探针 病理过程 细胞黏附 动态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转移酶1缺乏通过改善胆固醇积累改善巨噬细胞运动和伤口愈合
20
作者 赵川榕 杨倩茹 +2 位作者 汤润泽 姚伟娟 周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9-409,共1页
目的皮肤伤口的愈合需要在损伤部位招募巨噬细胞,驱动巨噬细胞运动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通过微吸管吸吮实验,发现巨噬细胞中Dnmt1的抑制可以消除LPS刺激的细胞弹性和黏弹性的变化。纳米压痕法测定的细胞刚度表明,LPS以dnmt1依赖的方式... 目的皮肤伤口的愈合需要在损伤部位招募巨噬细胞,驱动巨噬细胞运动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通过微吸管吸吮实验,发现巨噬细胞中Dnmt1的抑制可以消除LPS刺激的细胞弹性和黏弹性的变化。纳米压痕法测定的细胞刚度表明,LPS以dnmt1依赖的方式增加了胆固醇的细胞积累,胆固醇含量决定细胞刚度和运动性。脂质组学分析表明,Dnmt1抑制改变了细胞脂质稳态,并将抑制剂封装在热敏PF-127水凝胶中,将其作用于全层皮肤伤口探讨伤口愈合机制。结果和结论在这项研究中,骨髓特异性Dnmt1缺失增强了伤口修复。本研究发现,用LPS处理细胞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弹性模量k1(但没有k2)和黏性模量,表明细胞硬化的表型。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硬化是由Dnmt1介导的。本研究验证了膜胆固醇含量和细胞刚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使用经典的方法来增加或减少膜胆固醇,结果表明,添加胆固醇增加细胞硬度。本研究利用脂质组学分析定量研究胆固醇酯组分,有趣的是,与WT巨噬细胞相比,Dnmt1缺失降低了游离胆固醇含量,增加了胆固醇酯。此外,在热敏PF-127水凝胶中,avasimibe和probucol联合处理,可抑制Dnmt1KO小鼠的局部伤口愈合率。本研究揭示了Dnmt1依赖于巨噬细胞机械特性和相关趋化运动的表观遗传机制,表明Dnmt1既是疾病的标志,也是伤口愈合治疗干预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皮肤伤口 伤口愈合 巨噬细胞 胆固醇酯 治疗干预 趋化运动 游离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