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联合抗PD-1单抗对小鼠膀胱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何硕 陶璐 +4 位作者 武越 史梦婷 张甜甜 郭园园 汪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23-1631,共9页
目的 探究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HER2 antibody-drug conjugate,HER2-ADC)联合抗PD-1单抗(anti-PD-1 antibody,anti-PD-1)对HER2表达膀胱癌的协同治疗效果,并阐明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40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的C57... 目的 探究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HER2 antibody-drug conjugate,HER2-ADC)联合抗PD-1单抗(anti-PD-1 antibody,anti-PD-1)对HER2表达膀胱癌的协同治疗效果,并阐明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40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的C57BL/6雌性小鼠构建过表达人HER2的MB49膀胱癌细胞C57BL/6小鼠异位肿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100 mm3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腹腔注射PBS 1.0 mL),anti-PD-1组(腹腔注射anti-PD-1,每只小鼠200μg/次,间隔3 d给药),HER2-ADC组(腹腔注射HER2-ADC,2.5 mg/kg,1次/7 d)和联合组(HER2-ADC和anti-PD-1给药方案同单药组)。连续给药28 d,期间每3天测量肿瘤体积与体质量,比较各组异位肿瘤生长速度与荷瘤小鼠生存率。停药后持续观察小鼠生存状态至自然死亡,记录中位生存时间(n=5)。药物干预28 d后留取各组部分荷瘤鼠外周血及肿瘤样本(n=5),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细胞(CD11b^(+)、Gr1^(+))和Treg细胞(CD4^(+)、CD25^(+)、FOXP3^(+)),免疫组化分析肿瘤内CD3^(+)T、CD8^(+)T、FOXP3^(+)T细胞浸润,全自动生化仪评估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及组织损伤指标:乳酸脱氢酶(LDH-L)的水平。结果 治疗28 d时,联合组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及单药组(P<0.01)。单药组(anti-PD-1组中位生存期53 d;HER2-ADC组55 d)及联合组(65 d)均较对照组(41 d)显著延长(P<0.01)。药物干预28 d后,单药组和联合组小鼠外周血中MDSCs细胞和Treg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较单药组降低(P<0.05)。肿瘤微环境中,联合组CD3^(+)T和CD8^(+)T细胞浸润水平较对照组和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FOXP3^(+)T细胞浸润水平较对照组和单药组显著减少(P<0.05)。各组血清ALT、AST、BUN、CRE、LDH-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结论 HER2-ADC联合anti-PD-1可抑制异位膀胱肿瘤生长,可能通过下调MDSCs/Treg并促进CD8^(+)T细胞浸润发挥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 抗PD-1单抗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Ⅰ~Ⅲ期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及构建生存预测模型
2
作者 王瑾 铁小伟 李玉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3-1169,共7页
目的 探讨Ⅰ~Ⅲ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肿块直径与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构建并验证研究人群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SEER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Ⅰ~Ⅲ期TNBC的31 618例患者,均为接受手术和淋巴结清扫治疗的女性患者。将... 目的 探讨Ⅰ~Ⅲ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肿块直径与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构建并验证研究人群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SEER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Ⅰ~Ⅲ期TNBC的31 618例患者,均为接受手术和淋巴结清扫治疗的女性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15 809)和验证组(n=15 809),在训练组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从而预测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种族、T分期、治疗方式(放疗及化疗)、肿块直径、肿块直径*淋巴结转移与TNBC患者的OS显著相关(均P<0.001)。淋巴结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肿块直径≤20 mm患者生存预后较好(P<0.001);淋巴结阳性患者中,肿块直径>50 mm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95%CI:96~123),肿块直径≤20 mm患者生存预后较好(P<0.001);所有患者中,肿块直径≤20 mm患者生存预后较好(P<0.001)。生存分析显示,无论淋巴结状态,随着肿块的增大,患者生存率逐渐减低,肿块直径和患者生存呈线性关系。构建生存预后列线图模型,列线图在训练组中的3年、5年、8年AUC值分别为0.706、0.682、0.655,在验证组中的3年、5年、8年AUC值分别为0.698、0.672、0.652。结论 无论淋巴结阴性或阳性,随着肿块直径的增大,患者生存率逐渐减低,肿块直径和患者生存呈线性关系。构建的预后列线图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预测 总生存期 列线图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相关性疼痛病人多维疼痛评估量表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振东 黄明 +14 位作者 金毅 罗素霞 柳江 路平 汪子书 庄莉 余慧青 仇晓霞 刘波 褚倩 王昆 刘勇 任敬 王杰军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4,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合癌症相关性疼痛(简称癌痛)病人的疼痛评估量表,并探索评估量表用于癌痛病人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临床癌痛病人的管理提供更加综合全面且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方法:基于国内癌痛领域的指导性规范、临床诊疗指南、...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合癌症相关性疼痛(简称癌痛)病人的疼痛评估量表,并探索评估量表用于癌痛病人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临床癌痛病人的管理提供更加综合全面且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方法:基于国内癌痛领域的指导性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本研究构建了癌痛病人评估量表初始条目池,采取德尔菲法选取我国癌痛领域的二十余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统计咨询结果,确认纳入的条目,形成最终的多维疼痛评估量表(multi-dimensional brief test scale for pain,BTS)。经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纳入21位专家,第二轮纳入10位专家,第一轮纳入19个评估维度,选取重要性评分≥4.5分且变异系数≤20%的7个评估维度,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这7个评估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结果与第一轮一致,由此最终构建的BTS共包含7个评估维度,15个条目。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癌痛病人,使用构建的BTS评估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共纳入166例病人,经过数据清洗,最终纳入分析的病人例数为138例。BTS的信度检测Cronbachα系数为0.78,效度检测的KMO值为0.8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构建的BTS条目共纳入7个评估维度,15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于癌痛病人的疼痛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相关性疼痛 疼痛评估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HER2与参照药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体内代谢特征、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比较: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等效性临床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扬 孙涛 +17 位作者 邵志敏 崔久嵬 潘跃银 张清媛 程颖 李惠平 杨燕 叶长生 于国华 王京芬 刘运江 刘新兰 周宇红 柏玉举 谷元廷 王晓稼 徐兵河 宋礼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背景与目的: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原研曲妥珠单抗价格较高。生物类似药理论上具有相当的疗效和安... 背景与目的: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原研曲妥珠单抗价格较高。生物类似药理论上具有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本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AK-HER2与原研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43个分中心开展。本研究遵从研究方案、赫尔辛基宣言阐明的伦理学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床试验注册机构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号为2015L04224,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170516)。在入组前获得了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入组患者随机分配至AK-HER2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AK-HER2或原研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初始负荷剂量8 mg/kg,维持剂量6 mg/kg,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总治疗时间为16个周期)与多西他赛(剂量75 mg/m2,治疗持续至少9个周期)联合治疗。本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是第9个周期AK-HER2组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疗效终点包括ORR1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1年生存率。本研究在第6个周期用药后,随机选择100例受试者(AK-HER2组∶对照组=1∶1)进行血样采集,采集时间点分别为输注45 min时(即给药结束)、给药结束后第4、8、24、72、120、168、336、504 h。采集后血样进行PK参数(PK parameter set,PKPS)分析。其他评估指标包括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估。结果:2017年9月—2021年3月期间共有550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入组该临床试验。AK-HER2组(n=275)和对照组(n=272)的ORR9分别为试验组受试者(n=237)达CR或PR的有129例,ORR9为54.4%,对照组受试者(n=241)达CR或PR的有134例,ORR9为55.6%。AK-HER2组与对照组的ORR9比率为97.9%[90%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85.4%~112.2%,P=0.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次要疗效终点中,两组均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行了AK-HER2组和对照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参数的均值比值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原研曲妥珠单抗治疗导致药物减量或暂停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reatment emergent adverse event,TEAE)发生率,AK-HER2组为3.6%(10例),对照组为8.1%(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AK-HER2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与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阳性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5和P=0.752)。结论: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AK-HER2与参照药原研曲妥珠单抗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AK-HER2 疗效 药代动力学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心怡(综述) 邵玉 杨燕(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2-638,共7页
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已经迈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新标准得以确立。然而并非所有SCLC患者均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中获益,缺乏有效的疗效和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肿瘤相关... 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已经迈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新标准得以确立。然而并非所有SCLC患者均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中获益,缺乏有效的疗效和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PD-L1表达水平在预测SCLC免疫治疗疗效及患者预后中最为常用;肿瘤突变负荷(TMB)、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也可作为预测ICI治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dMMR/MSI-H因在SCLC中的发生频率极低,限制了其应用;外周血免疫相关标志物因其便捷性而在SCLC免疫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也有助于识别从ICI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因此,深入了解SCLC的一线免疫治疗现状和预测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与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可为SCLC患者免疫治疗优化策略和分层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疗效 预后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based on animal models of cardiac arrest
6
作者 Halidan ABUDU WANG Yiping +10 位作者 HE Kang LIU Ziquan GUO Liqiong DONG Jinrui Ailijiang KADEER XU Guowu LIU Yanqing MENG Xiangyan CAI Jinxia LI Yongmao FAN Haoju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731-746,共16页
Cardiac arrest(CA)is a critical condition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Despit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patients continue to have a high mortality rate,largely due to post CA syndrome(PCAS).However,the inju... Cardiac arrest(CA)is a critical condition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Despit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patients continue to have a high mortality rate,largely due to post CA syndrome(PCAS).However,the injury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CAS remain unclear.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are valuable tools for exploring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s for CA and PCAS.Current CA animal models include electrical induction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myocardial infarction,high potassium,asphyxia,and hemorrhagic shock.Although these models do not fully replicat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CA,the mechanistic insights they provide remain highly relevant,including post-CA brain injury(PCABI),post-CA myocardial dysfunction(PAMD),systemic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and the persistent precipitating pathology.Summarizing the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CA models,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modeling process,and the mechanisms of PCAS can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standardized CA modeling protoc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animal model 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model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