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FAP4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及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先林 胡翔稳 +6 位作者 路桥 张叶韵 黄宇理 宣玲 史晓俊 王洪巨 张恒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5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探讨微纤维相关蛋白4(microfibrillar-associated protein 4,MFAP4)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及临床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入院均进行了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101例,术后平均随访(11.91±0.38)个月,根... 目的:探讨微纤维相关蛋白4(microfibrillar-associated protein 4,MFAP4)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及临床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入院均进行了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101例,术后平均随访(11.91±0.38)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MFAP4、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心脏超声指标、体重指数(BMI)、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等情况,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FAP4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MFAP4、TGF-β1水平、左心房内径(LAD)、BMI均超过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复发组(P<0.05),而且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房颤术后复发患者MFAP4、TGF-β1水平、LAD均超过本组内未复发患者(P<0.05)。MFAP4与TGF-β1、LAD呈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MFAP4、TGF-β1、LAD。经ROC曲线分析显示,MFAP4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0.888(P=0.000),取最佳截断值19.295 ng/mL,其敏感性77.3%,特异性77.2%。复发组再入院、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AP4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患者中明显升高,是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MFAP4 射频消融 复发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囊性肿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夏青 孙帅 +4 位作者 李凡 闵锐 冯振中 李楠 韩悦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53例PCN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3例PCN中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22例,实性假乳头...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53例PCN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3例PCN中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22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13例(伴高级别转化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12例(伴相关浸润性癌2例,伴高级别异型增生1例),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6例(伴相关浸润性癌1例,伴原位癌2例)。免疫表型:(1)22例SCN:22例均表达上皮标志物CK、CK7、CK19,10例表达α-inhibin,22例均不表达CgA、Syn、CD56、vimentin,Ki-67增殖指数均约1%;(2)13例SPN:13例均表达PR、CD10及β-catenin,6例表达vimentin,5例表达Syn、CD56、CK7,13例均不表达CgA,Ki-67增殖指数均<1%,仅1例伴高级别转化Ki-67增殖指数>4%;(3)12例MCN:12例均表达CK、CK7、CK19,均不表达MUC2、MUC5AC,上皮下间质表达ER、PR、α-inhibin,2例相关浸润癌高表达MUC1,Ki-67增殖指数>5%,余病例Ki-67增殖指数均<1%;(4)6例IPMN:6例均表达CK、CK7、CK19、MUC5AC,3例胰胆管型表达MUC1,3例肠型局灶表达MUC2,IPMN伴原位癌及相关浸润癌Ki-67增殖指数>5%。结论PCN是一组罕见病变,与胰腺实性肿瘤相比预后较好,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有利于确诊,并对规范化治疗、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然 周婷 +3 位作者 陈少华 唐明洋 韦丹丹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G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GNET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以腹...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G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GNET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以腹部不适入院,肿瘤眼观均为溃疡型肿块,镜下见上皮样细胞呈弥漫片状、巢状分布,胞质弱嗜酸性,胞核圆形,可见泡状核,核仁不明显。免疫表型:S-100、SOX10、vimentin均弥漫强阳性,黑色素标志物Melan-A和HMB-45均阴性。FIS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WSR1基因断裂重排。结论GNET患者发病年龄小、预后差,因其形态学的相似性,临床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 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FISH EWS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CAMSAP2通过上调TGF-β信号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4
4
作者 左芦根 王炼 +7 位作者 杨子 李骏杰 王文锋 李静 王月月 宋雪 张小凤 耿志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60-1468,共9页
目的阐明钙调蛋白调控的光谱相关蛋白2(CAMSA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公共癌症数据初步分析CAMSAP2的表达和胃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另纳入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完成胃癌根治术的... 目的阐明钙调蛋白调控的光谱相关蛋白2(CAMSAP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公共癌症数据初步分析CAMSAP2的表达和胃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另纳入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完成胃癌根治术的106例患者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CAMSAP2的生物学功能。采用CAMSAP2过表达质粒、特异性干扰分别处理胃癌细胞系(MGC803)分为CAMSAP2上调组、CAMSAP2下调组,将未经处理的MGC803设为空白对照组,体外观察CAMSAP2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的影响,并建立裸鼠胃原位种植瘤模型进行在体验证,同时分析CAMSAP2调控胃癌的分子机制。结果CAMSA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并和外周血CEA、CA19-9水平正相关(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CAMSAP2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69;95%CI:1.031-8.548)。富集分析提示CAMSAP2的作用可能与EMT和TGF-β信号有关。免疫印迹、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体外上调CAMSAP2可促进胃癌细胞表达Vimentin和N-cadherin,同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P<0.05);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在体上调CAMSAP2可促进裸鼠胃原位种植瘤的转移(P<0.05),促进胃癌组织中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同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体内外实验中,上调CAMSAP2可升高胃癌组织或胃癌细胞中TGF-β和p-Smad2/3的水平(P<0.05),而下调CAMSAP2则结果相反(P<0.05)。结论CAMSAP2在胃癌中高表达并和肿瘤恶性进展以及预后不良相关,其可能通过上调TGF-β信号参与了胃癌的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AMSAP2 TGF-Β 预后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鼻咽癌关键特征基因筛选及其与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张浩轩 马俊杰 +3 位作者 安韶光 荀丽雪 陆进 蒋成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88-995,共8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法筛选鼻咽癌(NPC)关键特征基因并分析其与免疫细胞相关性。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集(GEO)下载NPC训练集数据GSE12452与GSE13597以及验证训练集数据GSE53819。首先,对训练集数据进行合并,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其次,对...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法筛选鼻咽癌(NPC)关键特征基因并分析其与免疫细胞相关性。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集(GEO)下载NPC训练集数据GSE12452与GSE13597以及验证训练集数据GSE53819。首先,对训练集数据进行合并,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其次,对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再次,采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LASSO)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训练集数据中NPC相关特征基因进行识别并在验证集中检验,同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关键特征基因;最后,分析关键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共得到55个DEG,43个下调基因,12个上调基因;其GO功能主要富集在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分化、中性粒细胞激活以及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方面;而KEGG主要富集在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上;GSEA富集在细胞周期、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通路以及DNA复制。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初始B细胞、记忆B细胞以及CD4+静息记忆细胞在NPC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CD4+初始T细胞、活化CD4+记忆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M0和M1巨噬细胞在NPC显著增加。通过LASSO和SVM筛选的特征基因中,仅卷曲螺旋结构域19(CCDC19)、层连蛋白β1亚基(LAMB1)、精子相关抗原6(SPAG6)和RAD51相关蛋白1(RAD51AP1)四个关键特征基因ROC的AUC在训练集与验证集均大于0.9,且与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结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NP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基因CCDC19、LAMB1、SPAG6以及RAD51AP1,并与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机器学习 免疫细胞浸润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基于抑制铁死亡及炎症级联反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晒 李丽 +7 位作者 闵思敏 刘赛赛 秦志文 熊志尚 徐建国 王博文 丁渡山 赵士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330,F0003,共9页
目的基于大豆异黄酮(SI)对区域脑血流(rCBF)、铁死亡、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级联调控作用,探讨SI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SI组... 目的基于大豆异黄酮(SI)对区域脑血流(rCBF)、铁死亡、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级联调控作用,探讨SI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SI组),40只/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合并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中各组大鼠通过LDF实时监测脑皮层血流动态变化;术后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神经元和BBB超微结构变化,评估神经缺损程度,量化脑梗死、脑水肿和BBB破坏程度,分光光度法检测缺血半暗带Fe^(2+)、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1β活性,Western blot法和IHC法检测病灶周围GPX4、MMP-9和Occludin表达。结果插线成功后I/R组和SI组大鼠rCBF均呈现骤降趋势,而拔线后I/R组rCBF上升慢于SI组;rCBF存在插线后不稳定和拔线后未复流状况。I/R组神经细胞固缩严重,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加、嵴减少,紧密连接松散、基底膜厚薄不均,SI组各结构损伤相较于I/R组呈不同程度减轻。与Sham组相比,I/R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渗透量明显增加(P<0.01),Fe^(2+)和MDA含量增多、GSH含量及GPX4表达降低(P<0.01),MPO含量和血清TNF-α、IL-1β活性增高(P<0.01),MMP-9表达增多、Occludin表达减少(P<0.01);与I/R组相比,SI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渗透量降低(P<0.05或P<0.01),Fe^(2+)和MDA含量减少、GSH含量及GPX4表达升高(P<0.05或P<0.01),MPO含量和血清TNF-α、IL-1β活性降低(P<0.05或P<0.01),MMP-9表达下调、Occludin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SI预处理可能通过改善脑血流,抑制铁死亡、炎症反应和保护BBB,进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脑缺血/再灌注 RCBF 铁死亡 炎症反应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附子汤加减方通过抑制GSDMD介导的焦亡治疗CIA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铭 吴天宇 +7 位作者 刘小碣 张妍 何晓宇 刘赛赛 赵士弟 陈莉秋 陈传好 张小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目的:探讨甘草附子汤加减方(GCFZD)抑制gasdermin D (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途径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尾跟部注射由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形成的乳化剂,构建CIA大鼠模型并对其关节炎指数进行评估,将成功... 目的:探讨甘草附子汤加减方(GCFZD)抑制gasdermin D (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途径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尾跟部注射由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形成的乳化剂,构建CIA大鼠模型并对其关节炎指数进行评估,将成功诱发关节炎的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甘草附子汤低(4 g/kg)、中(8 g/kg)和高(16 g/kg)剂量组及甲氨蝶呤(1 mg/kg)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30 d。测定大鼠的体重、关节炎指数和足爪肿胀指数;X线影像学观察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厚度改变;HE染色观察脾脏和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改变;TUNEL染色观察关节内细胞焦亡发生情况;Western blot测定TLR4、caspase-1、NLRP3和GSDMD蛋白表达;real-time PCR和ELISA测定IL-1β、IL-6和IL-10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CFZD治疗显著改善CIA大鼠软组织肿胀和骨质破坏,降低脾脏和胸腺指数;HE染色结果显示,GCFZD治疗减轻CIA大鼠脾脏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GCFZD治疗减少软骨组织破坏,修复软骨结构;TUNEL染色结果显示,GCFZD显著抑制关节组织内的细胞焦亡;Western blot结果表明,GCFZD降低CIA大鼠脾脏中TLR4、cleaved caspase-1、NLRP3和GSDMD-N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和ELISA结果显示,GCFZD减少CIA大鼠IL-1β和IL-6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IL-10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GCFZD能够抑制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减少IL-1β和IL-6分泌,促进IL-10分泌,有效减轻CIA大鼠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附子汤 类风湿关节炎 gasdermin D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代丽 谢卓贝 +5 位作者 谢长好 汤迎凯 时浚翔 周雨诗 陈琳洁 王元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失调,自身免疫耐受的丧失及自身抗体的持续产生。目前发现中性粒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和中性粒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失调,自身免疫耐受的丧失及自身抗体的持续产生。目前发现中性粒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在参与及促进体内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及热点。中性粒细胞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事件后释放出NET,而NET是由DNA或核小体蛋白与数百种胞质蛋白共同构成的,其中部分NET相关蛋白经过蛋白后修饰后参与SLE的发病机制。体内NET的平衡被打破,导致NET的清除延迟,刺激自身免疫性B细胞产生自身抗原,以及刺激其他免疫细胞促进SLE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中性粒细胞 低密度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铁死亡可减轻脓毒症小鼠的心肌损伤:脂钙蛋白-2的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毓慧 张共鹏 +3 位作者 梁欢 曹珍珍 叶红伟 高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6-262,共7页
目的观察铁死亡在盲肠结扎与穿孔(CLP)法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脂钙蛋白-2(Lcn2)在铁死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CLP法诱导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假手术组、脓毒症... 目的观察铁死亡在盲肠结扎与穿孔(CLP)法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脂钙蛋白-2(Lcn2)在铁死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CLP法诱导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CLP,小鼠接受CLP手术)、脓毒症+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组(CLP+Fer-1,小鼠腹腔注射浓度为5 mg/mL的Fer-15 mg/kg,1 h后接受CLP手术)。各组小鼠术后24 h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纤维细微结构和线粒体的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组织铁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铁含量的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Lcn2蛋白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LP术后24 h,脓毒症小鼠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降低(P<0.05);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IDs)升高(P<0.05)。与CLP组相比,CLP+铁死亡抑制剂Fer-1组LVEF%、LVFS%和LVIDd升高(P<0.05);LVIDs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到CLP小鼠心肌纤维排列不整齐,部分变性,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横纹模糊,红细胞渗出。透射电镜观察到部分线粒体嵴减少,外膜破裂,部分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高。CLP+Fer-1组小鼠心肌形态学有改善,线粒体损伤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CLP组血清TNF-α水平、心肌组织铁含量、Lcn2蛋白表达升高(P<0.01),GPX4、FSP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CLP组相比,CLP+Fer-1组血清TNF-α水平、心肌组织铁含量、和Lcn2蛋白表达降低(P<0.05);GPX4、FSP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来源于GPX4、FSP1不同途径的铁死亡参与CLP引起的脓毒症性心肌损伤的发生,抑制铁死亡可减轻脓毒症心肌损伤,Lcn2可能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损伤 铁死亡 ferrostatin-1 脂钙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辅助性T细胞相关分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杨磊 白善旺 +4 位作者 张佳佳 沈桐 陈升 王元元 谢长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异常表达,与RA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 Tfh细胞调控RA发生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 Tfh细胞表面分子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异常表达,与RA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 Tfh细胞调控RA发生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 Tfh细胞表面分子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1(IL-21)、 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均被证实与RA的发生有关。我们主要从Tfh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分泌的因子的角度研究其调控RA发生的机制,分析与Tfh细胞相关的各分子对RA发生的作用,探讨各分子对RA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以各分子为靶点治疗RA的潜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细胞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促进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下调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Kir4.1)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思彤 王京 +5 位作者 孙天祎 严海芹 邹维艳 李徽徽 齐琦 孙美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的活化作用及其对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Kir4.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大脑皮层Ast,用IL-6或联合IL-6受体拮抗剂(IL-6Ra)处理培养的Ast,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实时荧...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的活化作用及其对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Kir4.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大脑皮层Ast,用IL-6或联合IL-6受体拮抗剂(IL-6Ra)处理培养的Ast,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IL-6对Ast Kir4.1通道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IL-6在一定剂量(≤30 ng/mL)和作用时间(≤24 h)范围内可促进Ast的活化;用30 ng/mL的IL-6处理Ast 24 h后,Kir4.1通道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但此作用可被IL-6Ra所逆转。结论IL-6可促进Ast活化和下调Kir4.1通道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IL-6) 星形胶质细胞(Ast) 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Kir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7
12
作者 路帅 李文杰 +2 位作者 徐紫薇 张浩轩 陆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目的:筛选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发病的影响因素,构建PCa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利用国家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前列腺肿瘤预警数据集》,对数据处理后将数据按7∶3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 目的:筛选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发病的影响因素,构建PCa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利用国家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前列腺肿瘤预警数据集》,对数据处理后将数据按7∶3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对建模组进行筛选,得到PCa特征指标;对特征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利用其分析结果对建模组数据构建PCa风险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内部评价及验证组数据内部验证。结果:共纳入880例样本数据,其中建模组616例,验证组264例;通过LASSO回归分析对筛选得到的14个特征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球蛋白(OR=1.112,95%CI=1.044~1.185)、无机磷(OR=65.167,95%CI=20.437~207.796)、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OR=1.026,95%CI=1.014~1.037)与血清尿酸(OR=0.997,95%CI=0.994~0.99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PCa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其构建的PCa风险预测模型内部评价和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准确度较高;模型内部评价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66(95%CI=0.728~0.804),患者的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净获益率为9%~72%;而模型内部验证的AUC为0.704(95%CI=0.639~0.768),患者的DCA净获益率为18%~59%及63%~64%。结论:球蛋白、无机磷、tPSA与血清尿酸是PCa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辅助T(Tfh)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桐 张佳佳 +4 位作者 白善旺 李季 李杨磊 王元元 谢长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2-1049,共8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异性B细胞功能亢进而产生的抗核抗体似乎是发病机制的基础。因此,控制SLE患者自身抗体的异常分泌可能成为治疗SLE的关键步骤,一些可以影响B细胞分泌抗体的分子和细胞因子可作为新的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异性B细胞功能亢进而产生的抗核抗体似乎是发病机制的基础。因此,控制SLE患者自身抗体的异常分泌可能成为治疗SLE的关键步骤,一些可以影响B细胞分泌抗体的分子和细胞因子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是近些年描述的辅助性T(Th)细胞新亚群。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和长期血清学记忆生成所必需的,并在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在SLE小鼠模型中,还是SLE患者体内,都可以观察到Tfh细胞的异常扩增。以Tfh细胞为新的治疗靶点可能成为治疗包括SLE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总结了SLE动物模型以及SLE患者方面Tfh细胞与SLE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强调了Tfh细胞作为新靶点在SLE治疗上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辅助T(Tfh)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卓贝 代丽 +5 位作者 洪登校 汤迎凯 陶冶 袁婷婷 谢长好 王元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5-570,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表达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reg所表达的共信号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CD134(OX40)及其分泌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表达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reg所表达的共信号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CD134(OX40)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均被证实与SLE的发生有关。共信号分子在Treg的发育和功能的维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的研究表明IL-2在SLE的治疗中是一把双刃剑,TGF-β可以抑制Treg的分化,而IL-10在SLE发病中起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调节性T(Treg)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杨磊 张佳佳 +5 位作者 沈桐 白善旺 胡玲莉 王浩淼 王元元 谢长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88,共6页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多器官受累缓慢进展的炎症性疾病,以受累器官内出现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为特征,其具体机制不清且涉及较广泛。当前,获得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异常调节被认为是IgG4-RD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种...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多器官受累缓慢进展的炎症性疾病,以受累器官内出现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为特征,其具体机制不清且涉及较广泛。当前,获得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异常调节被认为是IgG4-RD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IgG4-RD可累及任何组织器官,以炎性假瘤和弥漫性肿大为常见表现,易误诊为肿瘤或炎症。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IgG4-RD症状多变,预后多不良。我们主要总结了IgG4-R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B2调控claudin-6对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帅 夏青 +4 位作者 李凡 闵锐 韩悦心 冯振中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4-952,共9页
目的探讨EphB2和claudin-6的靶向关系,观察敲低和过表达EphB2基因通过调控claudin-6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EphB2在子宫内膜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GSEA法预测... 目的探讨EphB2和claudin-6的靶向关系,观察敲低和过表达EphB2基因通过调控claudin-6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EphB2在子宫内膜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GSEA法预测EphB2可能相关的功能通路;应用TCGA数据库分析EphB2互作基因;利用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敲低和过表达EphB2基因;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敲低和过表达EphB2各组细胞EphB2和claudin-6表达水平;提取转染后细胞进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实验;免疫组化检测EphB2和claudin-6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543例患者显示EphB2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claudin-6可能是EphB2最具相关性基因(R=0.6);GSEA数据库分析显示EphB2表达可能与细胞黏附和细胞连接通路相关。qRT-PCR法显示干扰后EphB2 mRNA表达:阴性对照组:1.055±0.284、siRNA-EphB2组:0.499±0.264。划痕实验法检测不同分组中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干扰后划痕愈合率显示:阴性对照组:0.629±0.02、空白对照组:0.676±0.006、siRNA-EphB2组:0.352±0.009;过表达后划痕愈合率显示:空白对照组:0.151±0.012、空载体组:0.271±0.015、EphB2过表达组:0.672±0.011;敲低EphB2后claudin-6表达显著下降,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细胞侵袭能力亦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过表达EphB2后claudin-6表达明显上升,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亦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显示:EphB2和claudin-6在子宫内膜样癌(128例)和癌旁组织(28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hB2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EphB2基因敲低和过表达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及恶性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laudin-6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 EPHB2 claudin-6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酸缓解小鼠克罗恩病:基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拮抗肠上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16
17
作者 邵荣瑢 杨子 +5 位作者 张文静 张诺 赵雅静 张小凤 左芦根 葛思堂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5-942,共8页
目的明确茯苓酸(PA)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PA干预组(PA组),每组8只。TNBS组和PA组采用TNBS诱导CD样结肠炎;PA组... 目的明确茯苓酸(PA)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PA干预组(PA组),每组8只。TNBS组和PA组采用TNBS诱导CD样结肠炎;PA组在TNBS造模的同时给予PA干预[5 mg/(kg·d),腹腔注射],而WT组和TNBS组则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周后处死小鼠,采用疾病活动度(DAI)评分、体质量改变、结肠长度、组织学炎症评分和小鼠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ELISA检测)评估肠炎程度;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跨上皮电阻抗值(TEER)评估小鼠肠屏障功能;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PA治疗CD可能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采用David数据库对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4.2.6进行PA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以验证KEGG富集分析结果。结果PA组小鼠DAI评分、组织学炎症评分、体质量降低幅度和结肠黏膜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TNBS组(P<0.05),但仍高于WT组(P<0.05);PA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长于TNBS组(P<0.05),但仍短于WT组(P<0.05);PA组小鼠血清中FITC-dextran和I-FABP水平较TNBS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WT组(P<0.05),而肠组织TEER水平较TNBS组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WT组(P<0.05);PA组小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TNBS组(P<0.05),但仍高于WT组(P<0.05)。通过数据库共筛选到PA和CD交集靶点248个;构建PPI网络得到PA作用于CD的核心靶点分别为EGFR、HRAS、SRC、MMP9、STAT3、AKT1、CASP3、ALB、HSP90AA1、HIF1A;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A对细胞凋亡进程具有负向调控作用,KEGG富集分析显示PA治疗CD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显示PA与AKT1、ALB、EGFR、HSP90AA1、SRC及STAT3等6个靶点有较强的结合力;同时,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A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p-PI3K和p-AKT水平较TNBS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WT组(P<0.05)。结论PA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拮抗肠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肠屏障从而缓解TNBS小鼠CD样肠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茯苓酸 肠屏障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脓毒血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艳龙 董孝彧 +3 位作者 尚志文 张共鹏 程志鹏 高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292-1299,共8页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线粒体是细胞重要的细胞器,承担细胞内能量供应及信号调节等多种功能。线...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线粒体是细胞重要的细胞器,承担细胞内能量供应及信号调节等多种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了线粒体的病理生理功能及其在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可能损伤机制,并总结了脓毒血症中着眼于线粒体开展的治疗方案,为临床脓毒血症提供治疗靶点或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线粒体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Keap1-Nrf2通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丽 邹明远 +5 位作者 朱行春 徐文隽 刘刚 孙俊杰 范方田 张从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6-1362,共7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B-CPAP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姜黄素(0、5、10、15、20μmol/L)作用B-CPAP细胞,MTT法、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迁移及侵袭;DCFH-DA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ROS水平;Weste...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B-CPAP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姜黄素(0、5、10、15、20μmol/L)作用B-CPAP细胞,MTT法、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迁移及侵袭;DCFH-DA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ROS水平;Western blot法验证Nrf2、Keap1蛋白变化情况,qRT-PCR法检测Nrf2、Keap1基因mRNA。结果与0μmol/L组细胞比较,随着姜黄素作用的时间(24、48、72 h)增加,B-CPAP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迁移、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姜黄素剂量依赖性触发B-CPAP细胞ROS产生、并且可被N-乙酰半胱氨酸(NAC)有效逆转;20μmol/L姜黄素组细胞Nrf2蛋白及m RNA水平显著降低、Keap1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对细胞核、胞浆Nrf2蛋白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发现20μmol/L姜黄素显著降低细胞核内Nrf2蛋白水平(P<0.05)、而胞浆内Nrf2蛋白表达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节Keap1-Nrf2通路抑制B-CPAP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B-CPAP细胞 Keap1-Nrf2通路 甲状腺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CD151基因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锦涛 陈刘成 +4 位作者 李然 闵锐 唐明洋 范星宇 李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3-809,共7页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介导的CD151基因沉默对子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设计并筛选抑制CD151 mRNA表达的siRNA序列,构建含有shRNA序...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介导的CD151基因沉默对子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CD151蛋白的表达;设计并筛选抑制CD151 mRNA表达的siRNA序列,构建含有shRNA序列的质粒转染子宫颈癌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筛选稳定沉默CD151基因的子宫颈癌细胞株,用于后续的细胞增殖、周期、凋亡、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CD151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与空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Psciencer2.0-shRNA-CD151重组质粒的子宫颈癌细胞CD15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 1期,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亦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RNAi介导的CD151基因沉默可明显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及恶性生物学行为,CD151有望成为治疗子宫颈癌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CD151基因 RNA干扰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