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及氮磷利用率
1
作者 苏乐乐 王曌敏 +3 位作者 刘勇 朱军 仝宗永 秦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4-1805,共12页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CK),测定分析混播草地植物干草产量、形态特征及氮磷含量和积累量,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草地生产力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播草地中,N和NP处理促进燕麦生长发育,NP处理下燕麦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分蘖数和叶面积均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69.9%、20.1%、32.5%和57.2%;与CK相比,N和NP处理下箭筈豌豆生物量显著降低了70.1%和26.6%(P<0.05),分枝数显著增加了31.1%和51.1%,N处理下箭筈豌豆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了26.3%。2)施氮肥处理(N、NP)下混播草地燕麦、箭筈豌豆氮含量大于不施氮处理(CK、P),施磷肥处理(P、NP)下混播草地植物磷含量大于不施磷处理(CK、N)。3种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燕麦氮、磷积累量;N处理降低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P处理增加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3)氮磷配施提高混播草地植物的养分利用率,其中,氮磷肥配施处理下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处理提高了63.5%、204.5%、133.7%和17.2%、59.1%、40.4%。因此,氮磷肥配施可以达到增加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生物量 氮积累量 磷积累量 化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与GIS技术的高寒草地干旱生态风险动态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文龙 蔡栋 +4 位作者 苏文亮 魏巍 朱高峰 赵志刚 许静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531-1543,共13页
干旱风险研究是环境研究的前沿热点。本研究结合GIS 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以甘南州为研究区,计算了研究区1955-2014 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选取适合监测甘南... 干旱风险研究是环境研究的前沿热点。本研究结合GIS 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以甘南州为研究区,计算了研究区1955-2014 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选取适合监测甘南州高寒草地干旱的最佳时间尺度的SPEI,并且基于SPEI 指数、干旱风险概率模型,进行了干旱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1)基于SPEI 指数监测高寒草地的最优值为SPEI6;2)Morlet 连续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出研究区高寒草地呈现明显的以3-6 年为短周期的“干-湿”变化;3)在空间分布上,近15 年以来高寒草地生长季干旱发生的区域主要在甘南州的东部,而西部相对来说发生干旱的频率较低。整体而言,近15 年间整个研究区干旱呈现逐渐减弱的状态;4)未来干旱风险较高区域在碌曲县南部和玛曲县南部,尤其是玛曲湿地周围。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SPEI 甘南州 干旱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贵州省草地空间分布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聂祥琴 杨胜会 +9 位作者 杨琴 张淑炜 陈可可 陈关飞 程华 赵学春 董瑞 李舟 魏建洲 金宝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29-35,共7页
以贵州省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贵州省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了贵州省天然草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贵州省草地面积约178.51万公顷,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1/10,主要分布于西... 以贵州省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贵州省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了贵州省天然草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贵州省草地面积约178.51万公顷,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1/10,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和兴义等市。草地主要分布于低温、高湿和高海拔的条件下,与人类活动强度相关性较小。贵州省草地是森林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后形成的次生草地,在温度较高、海拔较低的区域,经过人类破坏后形成的草地,可以迅速向灌木和林地演替,在温度较低、降水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正向演替困难,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次生草地,形成草地主要分布于温度较低、海拔较高,湿冷的环境空间格局。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贵州省草地资源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天然草地 群落演替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保护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关振寰 刘国华 贺金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03-717,共15页
草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草地开发与气候变化,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中国采取的草地保护措施使草地局部退化有所改善,但并未遏制总体退化趋势。为此,需要完善草地保护技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我国草地实际问题,从... 草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草地开发与气候变化,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中国采取的草地保护措施使草地局部退化有所改善,但并未遏制总体退化趋势。为此,需要完善草地保护技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我国草地实际问题,从广义和狭义草地保护出发,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2000–2019年草地保护技术相关文献,对比世界范围与中国同类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草地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草地保护方面的研究影响力虽排名世界第三,但引用频次较低。相比国外技术发展,我国在保护草地资源方面需要完善国家公园建设标准、推广栽培草地建植、增加智能刈割研发、加强生物饲料菌种筛选、改良传统围栏;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需要降低技术成本,增大适用范围。草地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中国草地更好地发挥其牧业基地、生态屏障、文化传承和基因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资源保护 有害生物防治 CiteSpace软件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南部冻融区高寒草地土壤温度变化及热量传输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韩炳宏 周秉荣 +4 位作者 孙瑛 赵恒和 石明明 牛得草 傅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6-464,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地区草地土壤冻融期(5—9月为融期,10月—翌年4月为冻期)能量收支平衡及不同剖面物理属性过程,采用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就该区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初步分析了不同年际间土壤热力学参数的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地区草地土壤冻融期(5—9月为融期,10月—翌年4月为冻期)能量收支平衡及不同剖面物理属性过程,采用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就该区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初步分析了不同年际间土壤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传导对流法能较好地描述高寒地区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年平均值由地表向深层土壤逐渐呈滞后效应,地表温度(T0cm)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左右,而深层土壤T160cm和T320cm的最高值出现时间分别为8月和9月,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振幅减小,相位滞后。中间层土壤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拟合效果最佳,回归校正系数分别为0.9361、0.9509和0.9133;土壤总热通量与对流热通量相位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传导热通量相反。因此,季节变化是影响该区土壤剖面热量传递过程和传输方向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土壤冻融期 回归校正系数 热扩散率 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数据与小型无人机的甘南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 被引量:5
6
作者 冷若琳 张瑶瑶 +3 位作者 谢建全 李芙凝 胥刚 崔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742-2751,共10页
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是牲畜在冬春季节的主要饲料来源,研究非生长季植被对估算当地牧场载畜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南州为研究区,通过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得60 m×60 m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数码照片,通过监督分类得到样地非生长季植被... 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是牲畜在冬春季节的主要饲料来源,研究非生长季植被对估算当地牧场载畜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南州为研究区,通过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得60 m×60 m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数码照片,通过监督分类得到样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MODIS/Terra+Aqua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半球反射率产品MCD43A4,以及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分别计算土壤耕作指数(soil tillage index,STI)、干枯燃料指数(dead fuel index,DFI)、归一化差异耕作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tillage index,NDTI)等9种植被指数,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指数与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通过评价模型的精度来对比不同数据源估算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能力,并筛选出甘南州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最优反演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Landsat8 OLI数据比MODIS数据更适合于甘南地区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反演;2)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估测的最优指数是NDTI,其线性模型为y=1432.074x–166.855(R2=0.407),是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最优反演模型;3)甘南州2018年4月–5月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西部高、东部低,大部分地区覆盖度介于20%~50%,仅有夏河北部、合作中部以及玛曲东南部少部分区域覆盖度小于20%,玛曲西北部覆盖度大于60%。本研究结果可为甘南州季节载畜量计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 遥感反演模型 植被指数 ND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基于PSM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秦昌胜 武延琴 +2 位作者 李芙凝 周雪 唐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87-2095,共9页
草地流转有利于优化草地资源配置和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实证分析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牧区的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草地流转对牧... 草地流转有利于优化草地资源配置和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实证分析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青海和甘肃两省牧区的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析了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草地规模和收入水平下草地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效应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1)草地转入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收入,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2)草地转入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6576元,可促使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提高47.25%;草地转出对牧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处理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草地转入对较大规模和高收入水平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更大,低收入和草地面积较小的牧户无法从草地流转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可能扩大牧民收入差距。据此提出,应当发挥草地流转市场机制和法律保障制度在草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草地流转中租金的确定机制,保护低收入牧户在草地流转中的利益,提高草地流转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 草地流转 家庭收入 倾向得分匹配 组群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地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帆 李元淳 +1 位作者 王新 朱剑霄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1458,共8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于2020年8月对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采集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1)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2)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功能群的分配发生显著变化,物种逐步从以禾草类为优势转变为以杂类草为优势的群落;3)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占比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群落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且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出现严重衰退。因此,针对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应考虑草地物种组配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恢复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功能群 随机区组 退化梯度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土壤养分特征与差异
9
作者 韩炳宏 牛得草 +4 位作者 石明明 袁晓波 吴淑娟 时光 傅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藻和藓结皮的存在致使结皮层土壤养分的富集特征存在差异,藓结皮层土壤SOC、TN、TP、Na、Ca、Cu和Zn含量存在明显的...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藻和藓结皮的存在致使结皮层土壤养分的富集特征存在差异,藓结皮层土壤SOC、TN、TP、Na、Ca、Cu和Zn含量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其富集系数分别为160.76%、49.68%、12.27%、8.70%、12.04%、25.00%和71.18%;而藻结皮层AN和AP含量有明显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41.38%和237.13%。另外,藓结皮SOC、TN、AN、TP、AP和K含量均显著高于藻结皮,而Ca含量则显著低于藻结皮。此外,藻和藓结皮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结皮下层,且藻和藓结皮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别,其中藓结皮层SOC、TN、AN、Na和Cu均相互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藻结皮层SOC、TN、AN、TP、AP和Na均相互正相关。因此,藻和藓结皮对草地土壤养分的富集和退化草地培育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皮 土壤养分 富集效应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联户经营对牧民非农就业与收入的影响:基于青海与甘肃牧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周雪 董芮彤 +3 位作者 秦昌胜 唐增 王丽佳 张岩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24-2535,共12页
联户经营是青藏高原常见的经营方式,通过联户可以节约劳动力。但该经营方式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是继续留滞牧区成为闲置劳动力,还是向非农部门转移,并通过非农就业提高牧民收入?这一问题在青藏高原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甘肃和青海牧... 联户经营是青藏高原常见的经营方式,通过联户可以节约劳动力。但该经营方式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是继续留滞牧区成为闲置劳动力,还是向非农部门转移,并通过非农就业提高牧民收入?这一问题在青藏高原仍然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甘肃和青海牧区357户牧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回归和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了联户经营对牧户非农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联户经营可有效促进牧户非农就业,并通过增加牧民非农收入显著提高家庭收入水平(P<0.01),但作为一种自发组织存在,联户经营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建议,应加强优化牧民合作组织行为,正规化牧民合作组织,提升规模效益;推动牧区非农产业发展,增加适宜非农工作岗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户非农就业 联户经营 家庭收入 内生转换Probit回归 处理效应模型 反事实框架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苏文亮 李文龙 +4 位作者 朱亚莉 蔡栋 余翠 许静 魏巍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445-1456,共12页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生态经济学中测度人类社会资源消耗的经典方法之一,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是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改进。本研究采用区域标准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好地体现区域的真实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实际消耗,...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生态经济学中测度人类社会资源消耗的经典方法之一,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是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改进。本研究采用区域标准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能够更好地体现区域的真实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实际消耗,其方法和数据优于普遍采用的全球标准。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地分析了2005–2014年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发展能力指数,分析了青海省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青海省区域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指数小于0且不断下降。2)青海省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在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市区及其周边的县域,2011年之后呈现由北向东的带状分布。3)结合能值生态足迹和多因子耦合分析表明,虽然青海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发展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但主要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水土流失、生态功能恶化、地区承载力下降、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峻。该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浅析--基于两个草业生态经济区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蕊超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1,共8页
为探究南方地区粮食短缺的原因,以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地区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2000万... 为探究南方地区粮食短缺的原因,以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地区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2000万t左右,口粮消费量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3850万t减少到2009年的10677万t,因此口粮需求不是导致南方地区粮食供不应求的原因。2009年,南方地区饲料用粮7991.6万t,占南方地区粮食总产量的33.9%;工业用粮6234.1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26.8%。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构成了南方地区粮食总需求的三大部分,其中非食用粮约占据粮食总需求的57.3%,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2009年粮食供需差额至少为1419.3万t,这意味着2009年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至少调运了1419.3万t粮食,存在巨大的运输成本和机会成本,同时浪费了283.9万m3的虚拟水资源。而以"大粮食,大资源,集约型"为理念的草地农业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饲料用粮、补充口粮,降低粮食需求的同时增加粮食供给,且南方地区光照差、多山地,有发展草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南方地区发展适宜的草地农业模式是解决南方地区粮食短缺问题的合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草地农业 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 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与舍饲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红山 马志远 +3 位作者 裴成芳 吴刀知才让 甘水燕 周建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头年龄相同(4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 为对比研究放牧与舍饲饲养模式对育肥牦牛日增重、瘤胃发酵和血液参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2头年龄相同(4岁)、体重相近(202±5.2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去势公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自然放牧组(NG)和舍饲组(HF)。NG组牦牛采用传统的草地放牧育肥模式,HF组牦牛采用现代短期舍饲育肥模式。结果表明:1)HF组牦牛平均日增重较NG组显著提高了36%(P<0.05),其提高。2)NG组牦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乙酸/丙酸均显著低于HF组(P<0.05)。3)NG组牦牛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HF组(P<0.05),而白细胞数和平均血红蛋白量却显著低于HF组(P<0.05),其余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均不受育肥模式的影响(P>0.05)。4)NG组牦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极显著高于HF组(P<0.01),其余抗氧化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综上所述,与传统放牧组相比,短期舍饲育肥可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提高其日增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肥育效果;然而,放牧组牦牛血液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携氧与抗氧化能力,表明其对高原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育肥模式 平均日增重 瘤胃发酵 血液参数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苹果渣全混合日粮对肉牛育肥性能和胃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晋佳 陈梁 +4 位作者 杨国杰 马志远 李飞 郭旭生 李福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18-2132,共15页
苹果(Malus pumila)渣是一种富含多糖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天然饲料,但含水量高不易保存,严重限制其应用于反刍动物养殖。本试验把苹果渣混在日粮中制备成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利用产阿魏酸酯酶的植物乳杆菌A1促进发酵,研究发酵型全混... 苹果(Malus pumila)渣是一种富含多糖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天然饲料,但含水量高不易保存,严重限制其应用于反刍动物养殖。本试验把苹果渣混在日粮中制备成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利用产阿魏酸酯酶的植物乳杆菌A1促进发酵,研究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对肉牛生长性能、血常规和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50头健康、体重相近[(630.0±5.5)kg]的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均分为两个处理组。其中,对照组(CON)饲喂典型育肥肉牛普通全混合肉牛饲料,试验组(FTMR)饲喂发酵型全混合日粮。整个试验周期60 d,其中包括15 d预饲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发酵全混合日粮显著提高肉牛平均日增重(P<0.01)、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1),降低了肉牛白细胞总数(P=0.039)、血红蛋白含量(P<0.01)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0.039),提高了肉牛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P=0.026)、乙酸(P=0.023)和丙酸(P=0.039)的浓度。发酵全混合日粮对肉牛胃肠道细菌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提高了肉牛瘤胃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发酵全混合日粮组盲肠细菌中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的细菌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喂添加苹果渣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可以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参数,增加胃肠道有益菌属。因此,发酵饲料技术可以高效利用难保存的饲料原料,对挖掘非常规饲料资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饲料 苹果渣 肉牛 发酵参数 生长性能 消化率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和放牧后牧草碳氮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惠敏 王振南 吉春荣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109,120,共9页
牧草被利用后生物量和品质的形成取决于再生,刈割或放牧后牧草能否顺利再生、能否形成较优的生物量和品质与残茬和根系中的物质含量变化和分配息息相关。刈割或放牧后,牧草前期再生中需要的碳、氮主要来自体内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 牧草被利用后生物量和品质的形成取决于再生,刈割或放牧后牧草能否顺利再生、能否形成较优的生物量和品质与残茬和根系中的物质含量变化和分配息息相关。刈割或放牧后,牧草前期再生中需要的碳、氮主要来自体内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后期需要的碳、氮则主要依靠残茬光合碳同化和根系氮吸收来供应。对前人有关刈割或放牧后牧草残茬和根系中的贮藏碳、氮含量和生理功能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试图从牧草被利用后物质含量变化和分配的角度阐述牧草再生机制,并对牧草再生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再生 碳水化合物 含氮物质 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冬小麦再生生长对刈割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丹丹 田莉华 +1 位作者 沈禹颖 刘渊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2-647,共6页
为探究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库源分配对刈割的响应,在温室控制条件下,选取陇东地区常用的中熟(‘宁麦5号’和‘陇育4号’)和晚熟(‘西峰27号’和‘陇育1号’)冬小麦品种,测定不同品种冬小麦不刈割(对照)以及分蘖期刈割(留茬2 cm)... 为探究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库源分配对刈割的响应,在温室控制条件下,选取陇东地区常用的中熟(‘宁麦5号’和‘陇育4号’)和晚熟(‘西峰27号’和‘陇育1号’)冬小麦品种,测定不同品种冬小麦不刈割(对照)以及分蘖期刈割(留茬2 cm)后再生生长早期叶面积指数,花期和成熟期的物质分配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冬小麦刈割再生后的叶面积指数、光合产物分配均有所不同。刈割后再生生长早期,4个品种叶面积指数较未刈割均显著下降;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的叶面积指数仍显著降低27%和17%,晚熟品种‘西峰27号’略降低6%,‘陇育1号’则上升7%。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再生至花期地上生物量降低18%和11%,晚熟品种‘陇育1号’上升13%;各品种再生至花期地下生物量较未刈割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中熟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晚熟品种,但晚熟品种在成熟期出现增加趋势,‘陇育1号’显著增加26%。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降低,而晚熟品种‘陇育1号’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2%~12%。可见晚熟品种‘陇育1号’再生至花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干物质向叶、穗分配增加,资源再分配、源库协调能力强,为后期籽粒产量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中熟品种更适于在分蘖期利用青饲草、成熟期收获籽粒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饲兼用 叶面积指数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产量 刈割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落粒老芒麦种质筛选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旭红 姜旭 +3 位作者 赵凯 赵希花 殷锦 谢文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1-699,共9页
以28份野生老芒麦种质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对落粒率等15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采用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指标进行聚类、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落粒率低和综合性状表现... 以28份野生老芒麦种质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对落粒率等15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采用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指标进行聚类、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落粒率低和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老芒麦在盛花期后31d,各材料的落粒率显著增加,达到最大。其中Zh N03和MQ01的落粒率变化最为明显,落粒率在Zh N02、HZ03和LQ05的各单株间存在明显变异。两年落粒观测数据表明XH09的落粒率最高,其次为XH03、LQ03和LQ04。落粒率最低的材料为Zh N03,MQ01次之。相关分析表明落粒率与旗叶宽和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余各观测性状也存在较大变异,分蘖数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为17.07%。隶属函数分析表明,Zh N03的综合性状隶属函数值为0.73,最接近于1,在28份种质中综合农艺性状最优。本研究筛选的低落粒老芒麦种质和综合性状优异材料为老芒麦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种质 落粒率 农艺性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印度谷螟微卫星位点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唐培安 陶冶心 +1 位作者 薛昊 袁明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8,75,共7页
基于印度谷螟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其功能微卫星(EST-SSR)分子标记,设计该虫的微卫星(SSR)引物并验证其适用性。用MicroSAtellite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印度谷螟转录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采用Primer Premier ... 基于印度谷螟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其功能微卫星(EST-SSR)分子标记,设计该虫的微卫星(SSR)引物并验证其适用性。用MicroSAtellite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印度谷螟转录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采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SSR引物,并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含EST-SSR的序列3 173个,占总搜索序列的8.52%,平均每13kb中就出现1个EST-SSR。共发现192种微卫星类型,其中重复单元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的比例较高,依次是28.21%、39.84%、25.43%。除单碱基重复单元外,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T/AT,有593次。在66对印度谷螟EST-SSR引物中,有28对PCR扩增成功。这说明基于印度谷螟转录组数据开发微卫星标记是可行的,本研究获得的印度谷螟EST-SSR位点为今后开展该虫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螟蛾科 微卫星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魏茂宏 林慧龙 王钊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9,共8页
秃斑是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普遍存在的地理景观,以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为对象,分析表土5cm处温度日动态、月动态和季节动态及土壤有机碳与全年、生长季>0℃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日动态为黑土滩退化样地中坡最高温... 秃斑是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普遍存在的地理景观,以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为对象,分析表土5cm处温度日动态、月动态和季节动态及土壤有机碳与全年、生长季>0℃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日动态为黑土滩退化样地中坡最高温、升温(降温)速率和温差最大,分别是未退化样地中坡的3.52倍、8.33(7.11)倍和8.21倍。生长季黑土滩退化样地中坡9月温差最大,未退化样地低坡6月温差最大,前者是后者的3.96倍;各样地8月>0℃月积温最高,其中黑土滩退化样地中坡是未退化样地低坡的1.5倍;非生长季各样地最大温差和>0℃月积温相差较小。全年、生长季>0℃积温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全年、生长季>0℃积温增加1000℃有机碳含量分别减少6.2%和7.3%。秃斑呈现突出的热岛现象,其热岛效应表现为土壤有机碳流失和水分蒸散,继而土壤可蚀性增大,或是高寒草甸退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高寒草甸 黑土滩退化草地 热岛现象 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苜蓿叶功能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时间动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振南 尤菲菲 +3 位作者 杨梅 段兵红 陆姣云 杨惠敏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6,71,共7页
在智能日光温室环境下,以陇东苜蓿为材料,研究了其单茬生育期内生物量分配和叶功能性状变化,从时间动态角度探讨了陇东苜蓿的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随植株逐渐发育成熟,陇东苜蓿根重、茎重、叶重、冠重、总重、根生物量比、根冠比、叶... 在智能日光温室环境下,以陇东苜蓿为材料,研究了其单茬生育期内生物量分配和叶功能性状变化,从时间动态角度探讨了陇东苜蓿的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随植株逐渐发育成熟,陇东苜蓿根重、茎重、叶重、冠重、总重、根生物量比、根冠比、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叶生物量比、叶重分数、叶厚呈降低趋势,茎生物量比、叶宽、叶长宽比、叶面积比、比叶面积变化相对较平缓;叶长在出苗后生长前期(30-66d)呈不断增加趋势,分枝期(66d)时达到最大值,后期缓慢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环境适应性 生长阶段 叶性状 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