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生物学“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夏恩华 韦朝领 宛晓春 《中国茶叶》 2021年第9期31-41,共11页
简要总结了茶树生物学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茶树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 生物学 “十三五” 进展 “十四五”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城小兰花茶适制品种资源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2
作者 何远庆 吴军 +4 位作者 陈志鹏 孙劲鸿 李叶云 韦朝领 刘升锐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系)加工舒城小兰花茶的适制性,以安徽省12个不同茶树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测,并对12个茶树品种(系)所制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白霜2号’发芽密度最大,‘白霜1号’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系)加工舒城小兰花茶的适制性,以安徽省12个不同茶树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测,并对12个茶树品种(系)所制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白霜2号’发芽密度最大,‘白霜1号’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舒茶早’茶样茶氨酸含量最高。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问卷,结合层次分析法,形成含5个一级指标(感官品质、生化成分、生物学性状、抗性指标、市场评价等)和1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模型结果得出,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茶树品种分别为‘舒茶早’‘响洪甸1号’‘岳西901’‘白霜2号’和‘裕安早’。研究结果可为舒城小兰花茶适制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城小兰花茶 加工适制性 茶树品种(系)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单体和聚合态儿茶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亚军 王培强 +3 位作者 蒋晓岚 庄菊花 高丽萍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定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类型的关键酶类。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积累、转录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关注LAR、ANR以及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LODX)功能和基因转录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儿茶素合成途径待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原花青素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 花青素还原酶 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与教学结合下的《现代生物实验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家月 江昌俊 +1 位作者 李叶云 徐燕 《农业灾害研究》 2016年第9期61-62,共2页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办法,对《现代生物实验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现代生物实验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降糖降脂功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家兴 王朝霞 +2 位作者 刘升锐 韦朝领 朱俊彦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41-51,共11页
黄大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类,以一芽四叶茶树鲜叶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黄大茶健康功效显著,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但以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大茶,其降糖、降脂功效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此,... 黄大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类,以一芽四叶茶树鲜叶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黄大茶健康功效显著,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但以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大茶,其降糖、降脂功效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此,选取了13个不同茶树品种,按照黄大茶标准工艺制成干茶,通过测定其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和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比较其体外降糖、降脂功效。结果表明,降糖效果最佳的茶树品种是黄金桂,α-葡萄糖苷酶IC50值为185.17μg/mL。降脂效果最好的茶树品种是柿大茶1号,茶汤处理后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下降78.8个百分点,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下降93.5个百分点。进一步对茶样进行生化成分含量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皖茶91茶多糖含量最高,为5.59%,而茶农98茶多糖含量仅为3.38%。PCA分析结果表明,金鸡种和柿大茶1号在生化成分含量上与其他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总儿茶素为主要贡献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多糖可能是影响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降糖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而总儿茶素和茶多糖则是影响黄大茶降脂功效的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的降糖降脂功效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将为以健康为导向的黄大茶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大茶 筛选 降糖 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秀 汪灵燚 +3 位作者 孙杨炀 何远庆 徐丽荣 刘升锐 《茶叶学报》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我国作为茶树的发源地,种质资源丰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培育以及无性繁殖技术也最早在我国诞生,选育出了大量优异茶树品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在茶树育种领域,特别是茶树全基因组测序与...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我国作为茶树的发源地,种质资源丰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培育以及无性繁殖技术也最早在我国诞生,选育出了大量优异茶树品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在茶树育种领域,特别是茶树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功能基因组学在茶树育种领域的应用,加快了茶树育种的步伐。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茶树育种技术相关研究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创新及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育种技术 品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培苗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家兴 朱俊彦 +6 位作者 张有泽 朱木兰 陈泓蓉 任露露 刘升锐 姚明哲 韦朝领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目的】目前,茶树组培苗繁育存在诱导出芽效率不高、繁殖系数较低等问题。因此,为提高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繁育效率,丰富保存手段与技术,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实用的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织培养高效快繁技术体系非常必要。【方法】选用... 【目的】目前,茶树组培苗繁育存在诱导出芽效率不高、繁殖系数较低等问题。因此,为提高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繁育效率,丰富保存手段与技术,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实用的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织培养高效快繁技术体系非常必要。【方法】选用来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鲍家村群体种的一个国家级品种‘报春1号’作为研究试材,对该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探索,包括消毒、定芽诱导、不定芽诱导(I期和II期)、芽伸长、以及生根等阶段。【结果】离体快繁:最佳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3 mg·L^(-1)6-苄基腺嘌呤(6-BA),诱导率达82.2%;不定芽增殖I期最佳培养基为MS基础培养基(MS)+2 mg·L^(-1)6-BA+0.2 mg·L^(-1)萘乙酸(NAA),诱导率为77.78%,平均芽数为5.4个;不定芽增殖II期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6-BA+0.3 mg·L^(-1)NAA+2 mg·L^(-1)噻苯隆(TDZ),诱导芽数最多(平均值为10.43个),芽苗呈绿色,叶片舒展;不定芽伸长最佳培养基为MS+0.8 mg·L^(-1)6-BA+0.08 mg·L^(-1)NAA,伸长率为63.33%;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3 mg·L^(-1)IBA效果较佳。【结论】本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基于茎段外植体的茶树组织培养高效快繁技术,将对优良茶树品种的保存繁育及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组培苗 组织培养 茎段外植体 高效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程耀华 张思琪 +4 位作者 李春玉 黄楚轩 王雨菱 钟成虎 李叶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10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获取最优的底肥配比和叶面肥组合,为茶树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在2022-05-01至2022-12-15,以1年生龙井43容器大苗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底肥处理,其中对照(CK)为复合...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获取最优的底肥配比和叶面肥组合,为茶树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在2022-05-01至2022-12-15,以1年生龙井43容器大苗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底肥处理,其中对照(CK)为复合肥(m(N)∶m(P_(2)O_(5))∶m(K_(2)O)=20∶20∶20)滴灌处理,SRF1(m(N)∶m(P_(2)O_(5))∶m(K_(2)O)=15∶15∶15)和SRF2(m(N)∶m(P_(2)O_(5))∶m(K_(2)O)=15∶10∶15)为缓释肥拌入轻基质,同时配合喷施5 g/L的尿素处理;设置4种叶面肥喷施处理,其中WT为清水对照,LF1为5 g/L的尿素,LF2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LF3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氨基酸肥混合液,叶面肥处理组均采用复合肥(5 g/L)与腐植酸水溶肥(0.11 mL/L)进行滴灌。测定茶苗2轮新梢物候期、新梢形态指标(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和叶面积)、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2轮新梢结束后检测茶苗分枝指标(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一级侧枝数和一级侧枝粗度)、生长量(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以及光合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析不同底肥和叶面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组相比,缓释肥处理组茶苗新梢物候期提前了2~6 d,SRF2组展叶时间较SRF1组更早;缓释肥处理组2轮茶苗的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及第1轮新梢叶面积与CK组均无显著差异,但第2轮茶苗新梢叶面积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长枝数、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仅SRF2组显著增加,缓释肥处理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一级侧枝数、一级侧枝粗度、高径比和根冠比较CK组无显著差异;缓释肥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CK均显著增加,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与WT组相比,喷施叶面肥后茶苗的新梢物候期提前2~4 d,LF2和LF3组展叶时间较LF1组更早;LF2组2轮茶苗的新梢长度、新梢叶面积及第1轮新梢展叶数、新梢最大节间长均较WT显著增加;LF1和LF2组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L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均显著提高,但3个叶面肥处理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叶面肥处理组茶苗的一级侧枝数、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与WT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一级侧枝粗度和地上干质量仅在LF2组有显著提高。LF2和LF3组茶苗的苗高和地径显著提高,且均以LF2组效果最好。叶面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结论】适宜配比的底肥和叶面肥均能够提前茶苗新梢物候期,促进茶苗生长,施用NPK比例为15∶10∶15的缓释肥及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效果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栽培 配方施肥 龙井43 容器大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剪切参与茶树对草甘膦胁迫的分子响应
9
作者 李国强 何远庆 +5 位作者 屈诺 陶永宁 周倩倩 李叶云 韦朝领 刘升锐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在茶园生产中,喷施草甘膦等除草剂时会发生药液漂移,从而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并危害茶叶品质和产量,但茶树在草甘膦胁迫下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响应机制还知之甚少。【方法】本研究以国家级茶树良种‘舒茶早’为试材,叶片喷施草甘... 【目的】在茶园生产中,喷施草甘膦等除草剂时会发生药液漂移,从而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并危害茶叶品质和产量,但茶树在草甘膦胁迫下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响应机制还知之甚少。【方法】本研究以国家级茶树良种‘舒茶早’为试材,叶片喷施草甘膦(2.50 kg ai·hm-2)后在第1 d和第5 d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基因的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AS)事件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内含子保留的AS类型占比最多(16.51%),其次是3’端AS(13.58%)和5’端AS(8.43%),而外显子跳跃发生频率最低(6.75%),其余类型占比54.73%;两个时间点分别有1588条和1768条差异可变剪切基因(DAGs),其中788条为共有DAGs,DAGs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与草甘膦胁迫相关通路;进一步证实了CsSDH1、CsSDH2、CsPR、CsADH、CsHD-Zip和CsMYB等基因发生AS的真实性,并且qRT-PCR验证了CsSDH1、CsSDH2和CsMYB基因及其可变剪切体的表达水平与其转录组表达水平高度一致。【结论】本研究鉴定了大量的草甘膦胁迫条件下发生AS的差异基因,并证实了其AS事件的真实性,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茶树对草甘膦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可变剪接 草甘膦胁迫 功能注释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张思琪 赵子艺 +2 位作者 黄楚轩 王雨菱 李叶云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为茶树容器大苗叶面配方施肥和培育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年生无性系茶苗‘中茶108’施用清水(CK)、0.5%尿素(LF1)、0.5%尿素+0.125%的磷酸二氢钾(LF2)、1%腐植酸水溶液(LF3)4... 【目的】研究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为茶树容器大苗叶面配方施肥和培育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年生无性系茶苗‘中茶108’施用清水(CK)、0.5%尿素(LF1)、0.5%尿素+0.125%的磷酸二氢钾(LF2)、1%腐植酸水溶液(LF3)4种叶面肥,通过测定茶苗新梢形态指标、生长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来分析不同叶面肥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LF2和LF3处理能显著提高两轮新梢定型修剪生物量、地上部分干重和鲜重,增加分枝总数、长枝数、一级侧枝粗度,其中LF2处理还能显著增加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和新梢叶面积。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其中LF2处理对茶苗光合作用效果最好。【结论】喷施叶面肥是茶树容器大苗培育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LF2叶面肥(0.5%尿素+0.125%磷酸二氢钾)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面肥 容器大苗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WRKY19基因的克隆及其抗寒功能研究
11
作者 郭珺珺 伊亮辉 +2 位作者 肖清 夏恩华 童伟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茶树作为一种喜温畏寒植物,低温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茶树WRKY19基因的克隆及抗寒功能研究为其抗逆工程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对茶树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本研究筛选并克隆得到一个受低温诱导显著上调表达的W... 【目的】茶树作为一种喜温畏寒植物,低温严重制约茶产业的发展。茶树WRKY19基因的克隆及抗寒功能研究为其抗逆工程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对茶树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本研究筛选并克隆得到一个受低温诱导显著上调表达的WRKY转录因子,将其命名为CsWRKY19。对CsWRKY19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并结合基因表达抑制试验初步研究其在茶树抗寒中的功能。【结果】CsWRKY19基因CDS全长为1680bp,编码559个氨基酸;包含2个典型的WRKYGQK保守基序;定量PCR分析表明CsWRKY19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和幼嫩芽叶中高表达并受冷驯化诱导显著上调表达;经反义寡核苷酸抑制CsWRKY19表达后,茶树叶片在低温下的损伤程度显著加剧、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初步证明CsWRKY19在茶树应答低温胁迫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鉴定了一个茶树转录因子CsWRKY19,并初步验证了其在茶树应对低温胁迫中的潜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WRKY19 低温胁迫 表达分析 功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的碾茶轻量化在线分选方法
12
作者 李兵 朱勇 +3 位作者 夏程龙 李飞龙 蔡振洋 吴昊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97,共19页
碾茶是生产抹茶的原料,是确保抹茶品质最重要的一环。对碾茶进行快速有效分选是提高成品碾茶品质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碾茶分选环节中存在分选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碾茶检测的在线分选方法,搭建了碾茶在线分选试验... 碾茶是生产抹茶的原料,是确保抹茶品质最重要的一环。对碾茶进行快速有效分选是提高成品碾茶品质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碾茶分选环节中存在分选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碾茶检测的在线分选方法,搭建了碾茶在线分选试验平台。根据碾茶识别的实时性和轻量化需求,开发了一种基于YOLOv5s-EfficientNet-SimSPPF的碾茶识别模型,模型引入EfficientNet主干网络和SimSPPF模块,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基础上提高了模型识别速度,缩小模型大小。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碾茶在线识别结果进行分选的控制算法,以及一种辅助算法,防止分选过程中对工业相机视场域边界上的碾茶进行低精确度的二次识别与二次定位。最后,设计了碾茶在线分选试验,对混合碾茶叶片和梗茎的样品分选平均精度达到97.0%。提出的碾茶在线分选方法可以满足碾茶在线分选的实际需要,可作为抹茶精加工和碾茶分选操作的有效工具,也可为其他农产品的在线识别和连续分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茶识别 改进YOLOv5s算法 在线分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履带自走式采茶机行走底盘通过性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正敏 陈乐 +4 位作者 汪义勇 罗坤 赖筱杰 张雪晨 曹成茂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4-483,共10页
针对复杂茶园环境下自走式采茶机行驶稳定性较弱等问题,开展了履带自走式采茶机行走底盘通过性能研究。采用UGNX 12.0对整车机构进行三维虚拟建模,通过RecurDyn开展多体动力学仿真,表明了在空载和带负载状态下三角履带底盘可以满足设计... 针对复杂茶园环境下自走式采茶机行驶稳定性较弱等问题,开展了履带自走式采茶机行走底盘通过性能研究。采用UGNX 12.0对整车机构进行三维虚拟建模,通过RecurDyn开展多体动力学仿真,表明了在空载和带负载状态下三角履带底盘可以满足设计需求,并对采茶机横向、纵向稳定性以及越障进行了理论分析,求解出最大爬坡角度及越障高度。通过无线控制系统设计,建立了蓝牙APP通信实现对底盘无线控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条三角履带跨行自走式采茶机整机,该采茶机可以在田间自主行走,并对采茶机行走底盘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茶机在试验场地满载时最大爬坡角度达30°,最大越障高度为340 mm,能够满足现阶段茶园行走通过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机 履带自走式 通过性 越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与近红外光谱融合的滇红工夫红茶滋味品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广鑫 高钰敏 +3 位作者 张雨茹 卫志辰 宁井铭 张正竹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9,共8页
茶叶滋味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茶叶分级和市场定价的关键因素。提出基于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多模态融合技术的不同等级滇红工夫红茶样品滋味品质快速评价方法。利用蚁群优化(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算法得到的味觉特... 茶叶滋味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茶叶分级和市场定价的关键因素。提出基于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多模态融合技术的不同等级滇红工夫红茶样品滋味品质快速评价方法。利用蚁群优化(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算法得到的味觉特征数据,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等级预测模型。以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样本光谱为特征,利用粒子群算法、灰狼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ACO等特征选择方法以及极限学习机、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SVM等分类算法建立了等级判别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对电子舌味觉特征和光谱特征进行总和特征融合,可建立有效的滇红工夫红茶品质等级的融合判别模型。与单一特征数据模型的预测性能相比,基于融合数据的SVM模型判别准确率更高。结果表明,基于融合数据的SVM最佳预测模型正确判别率为94.42%。可见,特征数据的融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待测样品的内在属性,基于电子舌和近红外光谱的融合技术对于评价滇红工夫红茶品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滋味品质 电子舌 近红外光谱 多模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球磨处理对黑米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振宇 赵忠云 +3 位作者 吴宗俊 徐慧 谷宗艳 周裔彬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107,共8页
分析不同冷冻(-18~-10℃)球磨处理时间对黑米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冻球磨处理时间的增加,黑米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失去原有的完整性,黑米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从38.25%降至1.63%,R_(1047/1022)降低,拉曼光谱在480 c... 分析不同冷冻(-18~-10℃)球磨处理时间对黑米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冻球磨处理时间的增加,黑米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失去原有的完整性,黑米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从38.25%降至1.63%,R_(1047/1022)降低,拉曼光谱在480 cm^(-1)处的半宽峰从11.39增加到13.59,有序化程度降低,偏光十字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粒径增大,冷水溶解率和膨胀度均显著增加(P<0.05),黏度和崩解值均显著下降(P<0.05),热焓值(ΔH)从9.48 J/g下降至2.24 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淀粉 冷冻球磨 结构性质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6
16
作者 向芬 李维 +2 位作者 刘红艳 周凌云 江昌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为探明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的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两年生茶苗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_0(0g)、低氮N_1(11g)、中氮N_2(22g)和高氮N_3(33g)4个氮素[(NH_4)_2SO_4]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铵... 为探明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的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两年生茶苗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_0(0g)、低氮N_1(11g)、中氮N_2(22g)和高氮N_3(33g)4个氮素[(NH_4)_2SO_4]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铵态氮对3个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能够显著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_2浓度(Ci),并以N_2处理最好,但水分利用率(WUE)在3个品种茶树间表现不同。(2)在N_2处理下,3个茶树品种的叶片光系统Ⅱ(PSⅡ)暗适应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亦增加最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3)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品种特异性。研究发现,适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茶树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活性,从而使得各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增加;氮素水平对各茶树品种的光合及荧光特性影响存在差异,水分利用率亦具有品种特异性;生产中应综合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快速、直观地评价不同品种茶树对氮素营养的内在需求,为茶园施肥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茶树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广鑫 高钰敏 +2 位作者 丁小莉 张雨茹 张正竹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水浸出物是茶叶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该研究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快速检测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含量。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60份乌龙茶样品的光谱信息,通过Savitzky-Golay(SG)滤波器对原... 水浸出物是茶叶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该研究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快速检测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含量。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60份乌龙茶样品的光谱信息,通过Savitzky-Golay(SG)滤波器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对采集的SG预处理光谱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基于SG预处理光谱和SPA法优化的特征光谱建立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含量的PLS定量模型。结果显示,利用SPA法优化出14个特征波长建立SPA-PLS模型的性能最佳。在预测集中的相关系数为0.8966,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8034%,剩余预测偏差为4.11。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SPAPLS算法快速检测乌龙茶中水浸出物含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出物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连续投影算法 检测方法 乌龙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茶树品种与季节对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汪琦 赵贵福 +3 位作者 张续周 赵磊 夏涛 张新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02-107,共6页
以青岛茶区的4个茶树品种的夏季茶鲜叶及春夏秋三季黄山群体种的茶鲜叶为原料,通过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提香工艺制得成品绿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 以青岛茶区的4个茶树品种的夏季茶鲜叶及春夏秋三季黄山群体种的茶鲜叶为原料,通过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提香工艺制得成品绿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相关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青岛绿茶主要的45种香气物质中除去各自特有香气成分外,共有成分中二甲苯、右旋萜二烯、芳樟醇、β-紫罗兰酮、萘、十四烷、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对香气类型起到关键作用;不同季节青岛绿茶主要的37种香气物质中对香气类型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是各自特有香气成分,共有香气成分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香气成分 品种 季节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遮阴对茶树茶氨酸合成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琪 于淑伟 +3 位作者 江雪梅 赵颖 孟祥宇 宛晓春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23,共8页
为了研究夏季遮阴对茶树茶氨酸代谢途径的影响及对茶树内含物品质的改良作用,本研究以多年实生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夏季遮阴对茶树不同部位中茶氨酸合成酶(TS)、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遮阴有利... 为了研究夏季遮阴对茶树茶氨酸代谢途径的影响及对茶树内含物品质的改良作用,本研究以多年实生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夏季遮阴对茶树不同部位中茶氨酸合成酶(TS)、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遮阴有利于嫩叶中TS的表达;随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探索了茶氨酸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TS、GS、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与氮素吸收和转化密切相关的亚硝酸还原酶(NiR)、精氨酸脱羧酶(ADC),在老、嫩叶中及不同遮阴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遮阴有利于嫩叶中TS基因的表达,与叶部氨的再同化作用密切相关的GS、GOGAT和GDH基因均在老叶中有明显增加,而与硝基氮代谢相关的NiR、ADC基因表达在老叶与嫩叶中均明显下降。利用HPLC对遮阴后嫩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遮阴明显促进茶叶部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提高,其中贡献率最大是茶氨酸。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解析了遮阴促进茶叶部茶氨酸积累的调控机制,为今后夏秋茶栽培措施改良和品质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氨酸合成酶 茶氨酸代谢 遮阴 相对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史成颖 李正国 +4 位作者 徐乾 李海婧 汤之近 邓威威 宛晓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7,共8页
在实验室前期构建cDNA幼根文库获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EC 6.3.1.2)同源序列(contig48)的基础上设计引物,通过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S1-2,GenBank登录号:JQ925873.1)。结果显示:(1)GS1-2... 在实验室前期构建cDNA幼根文库获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EC 6.3.1.2)同源序列(contig48)的基础上设计引物,通过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S1-2,GenBank登录号:JQ925873.1)。结果显示:(1)GS1-2基因全长为1 710bp,开放阅读框长1 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9.3kD,理论等电点为5.65;核酸序列分析表明,GS1-2基因与从安吉白茶中克隆的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相似性为99%。(2)将GS1-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pMAL-c5x,转化至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pET-32a-CsGS1-2转至Rosetta中诱导表达的蛋白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而pMAL-c5x-CsGS1-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可产生可溶性蛋白。(3)进一步构建茶树GS1-2酵母表达载体pYES-DEST52-CsGS1-2并转化至酿酒酵母(WAT11)菌液中,添加底物(谷氨酸钠100μmol/L和盐酸乙胺500μmol/L)震荡培养并离心,UPLC-MS测定酶反应产物结果初步表明,目的蛋白不能催化盐酸乙胺和谷氨酸钠合成茶氨酸,但可以合成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谷氨酰胺 茶氨酸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酵母表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