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史》指瑕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兴宝 《阴山学刊》 2008年第1期5-10,共6页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仍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为前后表述不一致,个别语句不通顺,个别提法不确切,有错字、丢字、多余的字等。如上所及,多数属于校对排版问题,仅为"瑾瑜匿瑕",不影响全书的整体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表述 语句 瑕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娇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65,91,共5页
由于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出现了欲望化革命史、传奇式革命史和暴力革命史相交织的繁复驳杂局面。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中没有一种能占绝对优势,能压制乃至消弥别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了革命话语暧昧驳杂的... 由于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新历史小说的革命书写出现了欲望化革命史、传奇式革命史和暴力革命史相交织的繁复驳杂局面。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中没有一种能占绝对优势,能压制乃至消弥别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了革命话语暧昧驳杂的非中心化动态状貌。革命书写目的不是为了追寻历史真相,而是探究革命背后的人性、生命、存在及反思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革命书写 欲望化 叙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黑”义类词浅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唐丽珍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3-55,共3页
通过考察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所有“黑”义类字,采用“音近义通”的方法将它们平面地系联起来,并尝试引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初步分析论证,可得出同源系统是在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形成的。
关键词 同源系统 认知语言学 音近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诗对苏武李陵的解析
4
作者 丁国祥 《榆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9-62,共4页
苏武李陵是历史的悲剧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反应。元代诗人笔下的苏李,是具有时代价值观念的特定意象,虽然不同的诗人褒贬有所差异,但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元代社会背景下对气节理念的重新定位阐释的载体,折射出元代文人通达的... 苏武李陵是历史的悲剧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反应。元代诗人笔下的苏李,是具有时代价值观念的特定意象,虽然不同的诗人褒贬有所差异,但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元代社会背景下对气节理念的重新定位阐释的载体,折射出元代文人通达的史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武李陵 气节 阐释 心灵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源》禅语汇释
5
作者 许兴宝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27-32,共6页
张炎《词源》用大量禅语论词,与严羽《沧浪诗话》用禅语论诗相似。但后者在郭绍虞校释本中注释确切明白,而前者却在夏承焘的校注本中提及甚少,其他释本亦如是,显然不能适应阅读者的需求。张炎30多岁以后飘零不偶,跻身佛道,对禅理有独到... 张炎《词源》用大量禅语论词,与严羽《沧浪诗话》用禅语论诗相似。但后者在郭绍虞校释本中注释确切明白,而前者却在夏承焘的校注本中提及甚少,其他释本亦如是,显然不能适应阅读者的需求。张炎30多岁以后飘零不偶,跻身佛道,对禅理有独到领会,所以在词作与词论中多以禅语作为材料表达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炎 词源 禅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考论
6
作者 许兴宝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5,共5页
"来日苦无多"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苏轼断言人生已近五十,距离仙逝的时日所剩没有多久,有叹人生短暂的凄苦意味。另一种则认为苏轼对前程充满了自信,百年强半之后,迎来的将是一片坦途,未来苦日子不会再多。苏轼认为事物... "来日苦无多"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苏轼断言人生已近五十,距离仙逝的时日所剩没有多久,有叹人生短暂的凄苦意味。另一种则认为苏轼对前程充满了自信,百年强半之后,迎来的将是一片坦途,未来苦日子不会再多。苏轼认为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否极泰来,有感于神宗"不忍终弃"的厚重恩遇,所以在量移汝州后,内心充满自信,但在给友人杨绘的词中又不便直说,于是引用了韩愈的诗句含蓄道出,致使成了后人难以确切理解的名句。透过苏轼此期间的大量创作,加以彼时大环境等多方面的剖析,可以证实后一种阐释更为可信。"读释氏书,深悟实相"的思想境界对断言"来日苦无多"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来日苦无多” 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散意深的《藤野先生》
7
作者 孙国宾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鲁迅 《滕野先生》 散文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与古典唐诗学的超越
8
作者 王顺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5,共3页
经过明清两代的充分发展,古典唐诗学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在资料积累、研究形态等方面均已臻至最为完善的状态。清中叶以降,诗坛风尚发生变化,如“宋诗派”用宋诗的眼光观照唐诗,“诗界革命”诸子将解读唐诗的视阈指向域外,说明古典唐... 经过明清两代的充分发展,古典唐诗学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在资料积累、研究形态等方面均已臻至最为完善的状态。清中叶以降,诗坛风尚发生变化,如“宋诗派”用宋诗的眼光观照唐诗,“诗界革命”诸子将解读唐诗的视阈指向域外,说明古典唐诗学的研究已透露了新变的消息,而王国维是最早用西方的观念来研究唐诗的诗人,这一现象昭示了古典唐诗学发生变革的路径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古典唐诗学 人格 人本主义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