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生活”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实践与调适——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勇 夏健 +2 位作者 周敏 秦天 李广斌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7,122,共9页
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村落空间日益脱嵌于现代生活的需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保护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以苏州为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实践及效果,并尝... 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村落空间日益脱嵌于现代生活的需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保护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以苏州为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实践及效果,并尝试揭示保护制度调适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由于保护制度的初始设计存在“权力和责任不对等”“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等问题,保护制度实践引发了多重生活困境,从而导致村民的不满。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对制度的选择性执行,造成保护制度执行力弱化。基于保护制度实践的反馈,制度制定者基于“责任上移,权利下移”,将日常生活的合理诉求纳入保护制度建设及其修订中,既推动制度与生活的趋同,又提升了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制度 制度调适 制度和生活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和InVEST模型的苏州市生境质量评估及预测 被引量:33
2
作者 唐娇娇 余成 +1 位作者 张委伟 陈德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7-385,共9页
评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境质量演变,对于构建综合生态规划体系、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苏州市2010年和2018年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到公路的距离、人口密... 评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境质量演变,对于构建综合生态规划体系、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苏州市2010年和2018年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到公路的距离、人口密度等驱动因子,采用CLUE-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评估过去并预测未来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拟合尺度为400 m×400 m,Kappa系数达到0.8545,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格局;苏州市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境质量优于2018年,而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差于2010年和2018年;从空间分布看,苏州市中心城区、工业较集中和人口活动强度大的地区生境质量差,太湖周边等水系发达地区生境质量较好。因此,未来研究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E-S模型 InVEST模型 情景模拟 生境质量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效应及驱动力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贲薛晨 余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8-1436,共9页
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利用苏州市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简称“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 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利用苏州市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简称“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模式及其生态效应,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8年,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少量增加,生活用地快速增加;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0年的0.4312降至2018年的0.413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苏州市同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1980—2000年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水域生态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是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用地对水域生态用地的挤占、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是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路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覃盟琳 宋苑震 +1 位作者 朱梓铭 柳玉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99,共8页
特色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但其逐渐暴露出竞争力不足、动力机制同质和发展路径硬化等问题。为厘清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与实现路径,首先构建以产业维度为核心,功能、形态和管理维度为辅... 特色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连接城乡的关键纽带,但其逐渐暴露出竞争力不足、动力机制同质和发展路径硬化等问题。为厘清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与实现路径,首先构建以产业维度为核心,功能、形态和管理维度为辅助的特色小城镇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现状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为依据,构建特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发展模拟;最后以苏南典型国家级特色小城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寻找主要仿真情境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研究指出,根植“小城镇+N”式基础,耦合政策引导、企业主体与市场化运作,并以高品质要素聚集助推可持续道路建设将成为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普适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城镇 核心竞争力 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路径 系统动力学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翔 陈德超 +3 位作者 范金鼎 余成 周益 唐娇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1,共8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积减少19.5%,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1.6%、93.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增加的过程,1995—2018年共增加29.55亿元,价值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向水域转化,价值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在常州市市区位置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淮河生态经济带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钱月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4,共6页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单元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网络结构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