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特点及艾灸命门穴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扬 马亮 +5 位作者 刘沛东 汪天骅 付天聪 杨正飞 郭义 杨华元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2026-2029,203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膀胱经 命门 孙络 艾灸 激光散斑 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席壮新 吴天勤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512-1514,1517,共4页
目的:分析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观察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80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 目的:分析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观察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80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6、17、(IL-2、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以及疾病相关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患者Hb、WBC、RBC、PLT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IL-2、IL-6、IL-17、TNF-α、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TGF-β1、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PO、TPO、sVCAM-1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G联合环孢霉素、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有效抑制免疫反应,增加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雄激素 免疫抑制剂 血细胞计数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分选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EB病毒再激活的研究
3
作者 李慧颖 刘申浩 +8 位作者 刘芳彤 谭凯文 王子豪 曹涵钰 黄斯漫 万超玲 戴海萍 薛胜利 白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5年第5期1468-1475,共8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EB病毒(EBV)再激活状态下,不同淋巴细胞亚群EBV载量及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收集患者外周血标本,磁珠分选出B、T和NK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各亚群EBV载量。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资料,门诊和...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EB病毒(EBV)再激活状态下,不同淋巴细胞亚群EBV载量及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收集患者外周血标本,磁珠分选出B、T和NK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各亚群EBV载量。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资料,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生存状态。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血液肿瘤患者,其中35例接受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EBV再激活中位时间为4.8(1.7-57.1)个月。20例在B/T/NK细胞中均检测到EBV,11例在B和T细胞中检测到EBV,4例仅在B细胞中检测到EBV。35例患者B细胞中EBV载量中位值为2.19×10^(4)拷贝/ml,显著高于T细胞(4.00×10^(3)拷贝/ml,P<0.01)和NK细胞(2.85×10^(2)拷贝/ml,P<0.01)中EBV载量。32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32例EBV均转阴,中位EBV转阴时间为8(2-39)d。13例患者治疗后标本再次分选,T/B/NK细胞中EBV均转阴。4例未行移植患者,EBV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原发病确诊后35(1-328)d,所有患者均未同时在T/B/NK中检测到EBV。4例患者均仅接受针对原发病的联合化疗,有3例EBV转阴,中位转阴时间为40(13-75)d。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异基因移植后,再激活的EBV多同时存在于外周血B/T/NK细胞中,在B细胞中载量显著高于T/NK细胞,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未移植的患者,激活的EBV存在于B/T/NK一种或两种细胞中,EBV转阴缓慢,需尽早启动针对本病的抗肿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再激活 淋巴细胞亚群 血液肿瘤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