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与分子特征分析
1
作者 宋芳 陈汝蕾 +1 位作者 马晓婷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 目的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用qRT-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和KRAS的基因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1.7岁;9例为双侧卵巢肿物;11例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肿瘤切面呈囊实性,伴囊内乳头状物。14例卵巢MSBT均呈乳头状结构,特征性的细长微乳头直接从囊壁或大的无分支乳头上发散出来,乳头长宽比>5,乳头被覆细胞呈立方至多角形,轻-中度异型性,微乳头区范围均>5 mm。5例伴微浸润;6例伴腹膜非浸润性种植;5例伴腹水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3例伴淋巴结受累;9例伴砂粒体。免疫表型:ER、PR、CA125、CK7和WT-1均呈阳性,p53野生型,HER2、IMP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30%。分子病理学特征:14例中KRAS基因突变3例(3/14,21.4%),突变位点分别为G12C、G12D和Q70(无义突变);BRAF V600E均未突变;BRAF T559I突变1例(1/14,7.1%)。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另7例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术后均未经特殊治疗。随访时间1~12年,14例患者中5例有复发。结论MSBT形态学特殊,多双侧发病,易伴腹膜种植,易复发,诊断时应与经典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微乳头亚型 KRAS突变 BRAF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临床病理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许伟伟 樊峰 +3 位作者 曹丹 沈铭红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9-961,共3页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基因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基因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6个月和22岁。2例有共同的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卵圆形,细胞核呈折叠状、分叶状,核沟明显,核膜薄而光滑。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Langerin、S-100、CD1a、vimentin均阳性,CK7、HMB-45、CKpan、p63、CKpan、p53均阴性。基因检测显示2例均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而KRAS、NRAS、PIK3CA等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野生型。结论LCH属于罕见的疾病,其特点是肿瘤性的LCH细胞聚集和器官广泛受累,近年来研究发现LCH可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诊断困难的病例,可做此基因检测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增生症X BRAF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Brenner肿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宋芳 沈铭红 +2 位作者 陈汝蕾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巢,位于纤维瘤样间质内,囊腔内衬移行细胞型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无异型,细胞核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部分有明显核沟。1例交界性Brenner瘤与良性Brenner瘤形态相近,但上皮细胞增殖程度超过良性Brenner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轻度异型,但无间质浸润。4例恶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并可见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肿瘤累及输卵管和大网膜。免疫表型:14例肿瘤中CK7、p63均呈阳性,GATA-3阳性但部分低分化肿瘤区域失表达,CK20、Pax-8、WT-1均呈阴性,但黏液上皮化生区CK20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恶性浸润区为20%~70%,交界性为3%,良性<3%。结论卵巢Brenner肿瘤属于少见的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和有无间质浸润是良恶性Brenner瘤的鉴别关键。诊断恶性Brenner瘤必须有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成分,与卵巢其他肿瘤的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Brenner肿瘤 病理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睾丸畸胎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宋芳 沈铭红 +2 位作者 陈汝蕾 曹丹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pan、CD30、PLAP、CD117、D2-40、OCT4、SALL4和IMP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成人睾丸... 目的 探讨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睾丸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pan、CD30、PLAP、CD117、D2-40、OCT4、SALL4和IMP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成人睾丸畸胎瘤中青春期前型畸胎瘤5例,其中4例周围睾丸组织内未见原位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 GCNIS);1例因送检组织内无周围睾丸组织无法评估。青春期后型畸胎瘤4例,周围睾丸组织内均见GCNIS。5例青春期前型畸胎瘤术前AFP和β-HCG水平均正常,4例青春期后型畸胎瘤中3例升高。免疫表型:5例青春期前型畸胎瘤中IMP3均阴性,4例青春期后型畸胎瘤中上皮成分IMP3均阳性;畸胎瘤中上皮成分CKpan阳性,胚胎性癌成分CD30阳性,GCNIS区PLAP、CD117、D2-40、OCT-4和SALL4均阳性。结论 青春期后型和青春期前型成人睾丸畸胎瘤的起源、手术方式、治疗和预后均不同,IMP3在青春期后型睾丸畸胎瘤中高表达,对睾丸畸胎瘤青春期前后型分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畸胎瘤 青春期前型 青春期后型 IMP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诊断的实用策略
5
作者 吕京澴 王晨晨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4-908,共5页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s,EST)是第二大常见的子宫间质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相比,其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约为0.30/10万[1]。EST分为4类: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ESN)、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s,EST)是第二大常见的子宫间质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相比,其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约为0.30/10万[1]。EST分为4类: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ESN)、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和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UUS)。近年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EST的分子遗传学特征逐渐被发现。WHO(2020)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对其分类、分级进行了更新及扩充,在病理诊断中增加了分子遗传学特征。显然,不同类型的间质肿瘤形态相近,传统免疫组化标志物对其诊断作用有限,而分子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目前多数病理科尚不具备分子检测的条件,从实用角度考虑,根据临床及病理特征性的表现,再合理应用免疫组化能够对大多数间质肿瘤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晓顺 焦伟娟 +3 位作者 郭凌川 黄山 吴玉锦 黄仁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2-827,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2009年3月—2021年... 背景与目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2009年3月—2021年1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例DNT患者的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以不同程度的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为主要症状。肿瘤位于颞叶4例,顶叶1例,额叶1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主要表现为囊性病灶,其内可见分隔及“三角征”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光镜下肿瘤由特征性的胶质神经元成分构成,间质黏液样变性,以少突胶质样细胞为主,可呈束状、巢状、微囊状分布,其间散在单个的神经元或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局灶可见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神经元NeuN(+)、Syn(+)、MAP2(+),少突胶质样细胞Olig-2(+)、S-100(+),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P53野生型表达,Ki-67≤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进行放疗或化疗。5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1例于术后3年癫痫复发。结论:DNT是一种手术可治愈的肿瘤,联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无需放疗和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影像学特征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3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晨晨 王凤 +2 位作者 沈铭红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3例PASH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4、vimentin...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3例PASH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4、vimentin、Calponin、SMA、ER、PR、CD31、FⅧRAg、ERG、S-100等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肿物为黄白色结节,质地中等,切面见微小裂隙。镜检:结节境界清楚,乳腺间质见致密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分隔形成裂隙样假血管腔,裂隙内衬梭形细胞。灶性区域可伸入周围脂肪,但未见明确浸润性生长,该区域中可见多核梭形细胞,未见核异型与核分裂象。梭形细胞可呈旺炽性增生,呈束网状,致裂隙样结构消失,形成罕见的“束状型亚型PASH”。免疫表型:梭形细胞CD34、vimentin均阳性,Calponin、SMA不同程度阳性,ER、PR、CD31、FⅧRAg、ERG、S-100、desmin、CD10、CK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旺炽性增生病例增殖指数增高。Masson染色示乳腺间质胶原呈蓝色,裂隙内衬梭形细胞核呈紫色。3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均无复发。结论结节性PAS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特征性的裂隙样假血管腔结构在冷冻病理诊断时易误诊。根据结节性PASH临床特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 MASSON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与临床预后 被引量:7
8
作者 常红梅 孙玲玲 +3 位作者 邓学东 梁泓 赵一平 樊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CCAM)的超声表现,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情况。方法应用二维超声于胎儿胸腔多切面扫查,观察肺部肿块发生的位置、形态、大小;随访CCAM的大小、声像图变化及是否出现合并症。结果产前诊断19胎CCAM,13...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CCAM)的超声表现,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情况。方法应用二维超声于胎儿胸腔多切面扫查,观察肺部肿块发生的位置、形态、大小;随访CCAM的大小、声像图变化及是否出现合并症。结果产前诊断19胎CCAM,13胎引产后病理证实,1胎出生后死亡,5胎于36周前肺部肿块消失。肺部病灶声像图变化特点:Ⅰ型囊性肿块逐渐缩小,直至消失;Ⅱ型囊性部分渐渐变小,数目减少,强回声部分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相同;Ⅲ型实质性肿块由强回声逐渐变浅变淡直至与正常肺组织回声近似,或由Ⅲ型逐渐演变为Ⅱ型然后随孕周增加恢复为正常肺组织回声。随访中10胎(10/19,52.63%)CCAM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出现心脏、纵隔移位、胸腹腔积液和(或)胎儿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可靠方法;可从超声观察角度预测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胎儿纵隔、心脏移位、胸腔积液、胎儿水肿或合并其他发育异常是终止妊娠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先天性肺腺瘤样囊肿 超声检查 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2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京澴 王凤 +3 位作者 樊峰 陈世荣 沈铭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2,SATB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及80例淋巴结... 目的探讨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2,SATB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及8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2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中SATB2高表达率为25.0%(50/200),中等强度表达率为36.0%(72/200),阴性率为39.0%(78/200)。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2高表达率为15.0%(12/80),中等强度表达率为28.8%(23/80),阴性率为56.2%(45/80)。SATB2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无相关性。SATB2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P<0.05),其在转移灶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ATB2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有望成为新型的结直肠癌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SATB2 淋巴结转移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腺瘤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伟伟 陈世荣 +1 位作者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病理科2008年1月~2018年8月诊断的乳腺乳头腺瘤4例,调阅病理切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7岁。患...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病理科2008年1月~2018年8月诊断的乳腺乳头腺瘤4例,调阅病理切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7岁。患者表现为乳头出血、溢液、疼痛、肿胀。无明确病因,均为左侧发病,4例患者中3例有肉眼可见的乳头病变,1例为体检发现病变。肿瘤镜下呈边界相对局限的腺体增生,呈乳腺腺病样和(或)乳头状瘤样生长方式,增生的腺体从集合管发出,并推挤集合管,使之囊性扩张,其中2例上皮普通型增生,1例腔内有中央性坏死。乳头腺瘤的腺体有肌上皮包绕,有些腺体周围间质胶原化,使腺体扭曲、挤压、变形,形成假浸润的形态。有3例肿瘤的腺上皮蔓延至乳头皮肤且取代皮肤鳞状上皮,外观似糜烂的乳头,易被误诊为Paget病。该肿瘤免疫组化标记与乳腺腺病相似,ER、PR标记上皮呈斑驳状阳性,增生的腺上皮CK5/6、CK14均阳性,周围肌上皮p63、Calponin、Myosin、SMA阳性。结论乳头腺瘤是较少见的乳腺病变,临床和病理均容易误诊为癌,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偶见发生于婴儿和男性。该肿瘤是良性肿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病变,切除不完整者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腺瘤 乳头导管腺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M1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云娣 李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8-1141,共4页
目的探讨FOXM1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FOXM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FOXM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 目的探讨FOXM1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FOXM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FOXM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P <0. 05); FOXM1阳性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而Ecadherin表达与之相反,FOXM1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s=-0. 198,P=0. 019)。结论 FOXM1高表达和E-cadherin低表达在胃癌的浸润、转移及生存中可能起到潜在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FOXM1 E-CADHERIN 浸润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脂腺痣、毛母细胞瘤、透明细胞汗腺瘤及乳头状汗腺腺瘤同时并发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云 冯雨苗 +2 位作者 陈朝潮 刘标 孙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4-516,共3页
皮脂腺痣(Nevus sebaceous)是一种表皮、真皮及表皮附属器所构成的器官样痣,其主要成分为皮脂腺。皮脂腺痣常并发皮肤良、恶性肿瘤。现在将我科诊治的1例皮脂腺痣并3种皮肤错构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分析如下。
关键词 皮脂腺痣 毛母细胞瘤 透明细胞汗腺瘤 乳头状汗腺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平滑肌瘤1例
13
作者 许伟伟 樊峰 吴伟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83-1384,共2页
患者,77岁。因“右侧阴囊肿大6年余”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阴囊增大,查体:右侧阴囊扪及拳头大肿块,无压痛,质地稍硬,活动度中等。B超示:右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1年6月24日在联合麻醉下行右侧睾丸... 患者,77岁。因“右侧阴囊肿大6年余”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阴囊增大,查体:右侧阴囊扪及拳头大肿块,无压痛,质地稍硬,活动度中等。B超示:右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1年6月24日在联合麻醉下行右侧睾丸及肿块切除手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平滑肌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文术 吴丽娟 +1 位作者 刘标 孙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1-622,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73岁。因左肩部斑块10年就诊。患者10年前洗澡时发现左肩部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缓慢增大,但未予重视。近1年皮损明显增大伴有瘙痒,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1年6月17日来我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 1病历摘要 患者女.73岁。因左肩部斑块10年就诊。患者10年前洗澡时发现左肩部黄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缓慢增大,但未予重视。近1年皮损明显增大伴有瘙痒,患者为明确诊断于2011年6月17日来我科就诊。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腺棘皮瘤 单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K9、H4K8的乙酰化及正相关表达SATB1促进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铭红 陈汝蕾 +2 位作者 王凤 周晓军 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9-952,共4页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组蛋白乙酰化状态与SATB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存档的20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蛋白乙酰化关键位点...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组蛋白乙酰化状态与SATB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存档的20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蛋白乙酰化关键位点H3K9、H3K18、H4K8、H4K12的乙酰化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3K9阳性率为69.0%,其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H4K8阳性率为46.0%,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H3K18及H4K1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强阳性,阳性率为100.0%。H3K9表达与SATB1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08,P<0.05)。H4K8表达与SATB1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612,P<0.01)。结论组蛋白乙酰化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其乙酰化水平与SATB1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组蛋白乙酰化 表观遗传学 SAT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