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究miR-27与IL-10在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庆福 过兆基 姜敏(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00-2404,2410,共6页
目的:探究miR-27与IL-10在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5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观察组),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qRT-PCR与ELISA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miR-27与... 目的:探究miR-27与IL-10在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5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观察组),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qRT-PCR与ELISA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miR-27与IL-10表达;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miR-27与IL-10表达的变化;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疗效优秀组与疗效较差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miR-27与IL-10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治疗前miR-27与IL-10的表达在疗效预测中的价值;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并绘制生存曲线。根据治疗前miR-27与IL-10表达中位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观察miR-27与IL-10高、低表达在患者生存中的价值,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结果:miR-27在对照组受试者血清中表达明显低于观察组,而IL-10表达明显高于观察组(P<0.001);观察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血清中miR-27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01);疗效优秀组患者血清中miR-27表达明显低于疗效较差组,而IL-10表达明显高于疗效较差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miR-27与IL-1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与0.685,患者3年存活率为50%,miR-27低表达组患者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患者,而IL-10低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结论:miR-27与IL-10可作为晚期乳腺癌患临床疗效与生存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7 IL-10 晚期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GDI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建军 陶敏 周新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RhoGDI(Rhoguanine nucleotide dissociation inhibitor)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苏州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于2007-2008年收治的39例肺癌及5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组织标本中RhoGDI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RhoGDI(Rhoguanine nucleotide dissociation inhibitor)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苏州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于2007-2008年收治的39例肺癌及5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组织标本中RhoGDI蛋白的表达,并分析RhoGDI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小细胞肺癌组织中RhoGDI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和炎性假瘤[(0.903±0.228)vs(0.522±0.152),(0.485±0.095);均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低分化癌RhoGDI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癌和炎性假瘤[(0.649±0.123)vs(0.458±0.138),(0.485±0.095);均P<0.05]。RhoGDI的表达在鳞癌与腺癌中没有显著差别。非小细胞肺癌Ⅰ~Ⅲ期的RhoGDI蛋白表达水平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别(F=0.6,P>0.05)。RhoGDI蛋白的表达与原发肿瘤大小(t=1.15,P>0.05)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t=1.648,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RhoGDI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RhoGDI蛋白表达的明显升高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GDI 肺肿瘤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肺癌染色体异常
3
作者 蔡东焱 陶敏 +1 位作者 薛永全 张茹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6-441,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异常改变是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研究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肺癌的染色体异常,探讨染色体异常与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和...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异常改变是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研究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肺癌的染色体异常,探讨染色体异常与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胸外科2005年10月—2006年9月手术切除的新鲜肺癌标本30例,其中小细胞肺癌、腺癌和鳞癌各10例,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分析患者肺癌组织中全基因组的变化。结果:30例肺癌标本中CGH都发现有染色体异常改变,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在1p11-p22、5p11-p14、16p11-p12、19q13、19p13、20p12和21q21等区域均有高频的扩增,在5q、6p24-pter、9p31-qter、13q21-qter和14q21-qter等区域均有高频缺失。同时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染色体异常表现也有一定区别。结论: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在肺癌细胞中普遍存在,遗传物质异常是肺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在一些染色体区域的异常有所不同,这可以为三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种遗传学标志。随着恶性肿瘤病程的进展,染色体畸变的复杂性也明显的提高。不同的致癌因素(如吸烟)可导致不同的染色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染色体 癌基因 抑癌基因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