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预测模型和新型评分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21
1
作者 奚黎婷 朱锦舟 +3 位作者 虞晨燕 倪柳菁 许春芳 吴爱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91-1497,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再出血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再出血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6例ANVUGIB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病情转归等,并计算所有患者的内镜前Baylor、内镜后Baylor、Rockall、GBS (Glasgow Blatchford Score)、CSMCPI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Predictive Index)、AIMS65、MAP (ASH)评分。将所收集的病例按7∶3随机分成建模组(n=481)和验证组(n=205),使用建模组数据建立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P<0.1)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分别评价建模组及验证组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最终将模型转换为风险评分系统。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效能的比较采用Delong统计法。结果·低收缩压,低血红蛋白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3级,内镜下呈现为血凝块、血管裸露、活动性出血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2 (95%CI 0.838~0.946,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P=0.934;内部验证AUC=0.915 (95%CI 0.851~0.980,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P=0.871。该风险评分系统的AUC=0.882 (95%CI 0.823~0.942),对再出血的预测能力优于除MAP (ASH)评分以外的其余各项评分(均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对ANVUGIB再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预测模型 评分系统 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地区1018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分析及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贺明庆 李建中 +1 位作者 朱锦舟 沈佳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48-1550,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苏州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病因及其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P患者资料。共有1 018例AP患者纳入研究。AP的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 目的:回顾性研究苏州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病因及其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P患者资料。共有1 018例AP患者纳入研究。AP的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AP病因按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暴饮暴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相关、恶性肿瘤梗阻、特发性和其他病因等进行分类。结果:纳入病例中胆源性AP共674例(66.21%)、高脂血症性AP 69例(6.78%)、酒精性AP 28例(2.75%)、ERCP相关AP 10例(0.98%)、暴饮暴食导致的AP 16例(1.57%)、恶性肿瘤梗阻导致的AP 12例(1.18%)、其他原因导致的AP 12例(1.18%)和特发性AP 197例(19.35%)。≥60岁患者的胆源性AP比例(79.30%)明显高于<60岁患者(55.46%)。胆源性AP随年龄增长发病比例逐渐增加。高脂血症和酒精性AP在30~<4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女性胆源性AP比例(72.69%)高于男性(58.85%),而男性患者中特发性、高脂血症、酒精性和暴饮暴食导致的AP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结论:AP的主要病因仍以胆源性为主。年龄和性别不同,AP的病因构成有差别。明确病因对AP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病因 年龄 性别 苏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生物标志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乐乐 陈彦君 +1 位作者 陆件 陈亚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58-3467,共10页
目的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 目的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胰腺炎病例153例,根据开始肠内营养(EN)后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天4粒;观察期为EN后10 d,检测时间点:EN开始前(D0),EN开始第3天(D_(3)),EN开始第10天(D_(10))。3种肠道生物标志物(I-FABP、D-Lac、瓜氨酸)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D_(10)为终点的疗效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抗生素使用对益生菌的限制作用。比较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包括淀粉酶、炎症指标及相关评分等)、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出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下:(1)I-FABP主效应不显著(P=0.076),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0.691,P=0.001,偏η^(2)=0.066);(2)D-Lac主效应不显著(P=0.761),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同样不显著(F=0.004,P=0.995,偏η^(2)<0.001);(3)瓜氨酸主效应不显著(P=0.161),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32.437,P<0.001,偏η^(2)=0.177)。终点疗效分析显示:(1)I-FABP研究组较对照组前下降水平更高[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43(-0.47~-0.40)μg/L,P<0.001];(2)D-Lac研究组较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01(0.00~0.02)mmol/L,P=0.229],但亚组分析发现未使用抗生素者D-Lac下降水平表现为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43),抗生素使用与2组D-Lac下降水平有交互作用(P for interaction=0.012);(3)较对照组瓜氨酸在研究组上升水平更高(P<0.001)。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研究组较对照早期出院率更高(Breslow P=0.012)。结论基于症状缓解、90 d死亡率、炎症指标及淀粉酶的变化等常规评价标准,不能证明益生菌治疗有利于重症胰腺炎。从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中可证明益生菌`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肠上皮细胞逆转坏死,并促进其吸收/合成功能的恢复。D-Lac有潜力成为补充益生菌是否在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指标,以此可证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限制了益生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瓜氨酸 重症胰腺炎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早期预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胰腺坏死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沈佳庆 刘晓琳 顾慧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0-1695,1707,共7页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严重程度和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PN)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90例ABP患者并在急性胰腺炎发作24 h...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严重程度和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PN)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90例ABP患者并在急性胰腺炎发作24 h内收集血液样本用于血常规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NLR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和PN的最佳临界值。采用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溶液诱导大鼠ABP模型,并在造模后1、3、5、7、14 d收集血液和胰腺组织,比较各组的NLR。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SAP具有预测性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15~0.973,P <0.001],最佳临界值为13.38(灵敏度80.0%、特异度83.2%)。NLR对PN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为0.910(95%CI:0.861~0.958,P <0.001),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9.265(灵敏度97.1%、特异度72.7%)。在大鼠ABP模型中,NLR在AP发病早期即可升高,并与AP和PN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在ABP发病后的24 h内,NLR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其严重程度及PN的有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严重程度 胰腺坏死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伍亚辉 许超 +1 位作者 朱世祺 朱锦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54,458,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接受放化疗老年胃癌患者共317例,根据是否出现骨髓抑制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临床预测效能,旨在为后续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接受放化疗老年胃癌患者共317例,根据是否出现骨髓抑制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接受放化疗老年胃癌患者共317例,出现骨髓抑制150例,发生率为47.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照射剂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及接受同步放化疗均可能与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水平、总照射剂量、合并肝硬化及接受同步放化疗是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构建的诺谟图模型显示C-index指数为0.910(95%CI=0.862~0.973),提示该模型能够个体化地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的风险,为老年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结论 老年胃癌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可能与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水平、总照射剂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及接受同步放化疗有关。构建的诺谟图模型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表明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性化和快速风险评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胃癌 放化疗 骨髓抑制 危险因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H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特征分析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邵宇阳 石通国 +1 位作者 郭凌川 陈卫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42,共8页
目的探讨B7同源物3(B7-H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探究其与肿瘤糖酵解过程以及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下载CR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分析B7-H3的表达情况和临... 目的探讨B7同源物3(B7-H3)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探究其与肿瘤糖酵解过程以及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下载CR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分析B7-H3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基于TCGA数据分析CRC内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与B7-H3表达的相关性。使用通过估计RNA转录物相对子集的细胞类型鉴定(CIBERSORT)算法探究B7-H3表达与22种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收集51例CRC患者的手术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数据库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B7-H3在CRC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且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晚期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B7-H3表达与CRC内糖酵解相关基因上调密切相关。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共有16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与B7-H3表达密切相关,进一步发现B7-H3表达与CD8+T细胞浸润在转录水平上呈负相关,但两者在蛋白水平上不相关。结论B7-H3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与CRC疾病进展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外,B7-H3与糖酵解相关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提示B7-H3在调控肿瘤糖酵解和肿瘤免疫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B7同源物3(B7-H3)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凌鑫 钱佳萍 +2 位作者 史冬涛 杨军 费培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2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胃肠激素、肠道菌群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2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观察组采用西甲硅油+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果,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生长抑素(S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NLRP3炎性小体、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肠道菌群数量,以及治疗期间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SR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S和VI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LRP3炎性小体、IL-8和IL-1β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LRP3炎性小体、IL-8和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甲硅油应用于IBS的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胃肠症状与胃肠激素,对肠道菌群和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性过程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甲硅油 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激素 肠道菌群 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过程中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媛媛 钮美娥 +3 位作者 汪茜雅 吴振云 林源 顾洁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目的:调查结肠镜检查患者在肠道准备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并分析20名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体验。结果:得出3个主题:复杂的心理状态;难以获取专... 目的:调查结肠镜检查患者在肠道准备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并分析20名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体验。结果:得出3个主题:复杂的心理状态;难以获取专业化的信息指导;渴望得到他人的安慰与支持。结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及时发现临床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切实地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信息寻求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顾洁 陆绚 +1 位作者 钮美娥 朱兰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5期593-596,共4页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在信息寻求经历中遇到的问题与感受,为我国IBD患者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并分析20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信息寻求体验。结果:得出3个主题:信息需求...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在信息寻求经历中遇到的问题与感受,为我国IBD患者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并分析20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信息寻求体验。结果:得出3个主题:信息需求面广量大;难以获得可靠、充足、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信息寻求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信息寻求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主题中又得出3个次主题:信息寻求伴随焦虑与恐惧;对负面信息的逃避;对积极正能量信息的渴求。结论:我国的IBD患者需要建立专业、有效的精准化信息支持途径,以提供既精确、切题,又避免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与压力的信息,最终达到改善疾病行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信息寻求行为 定性研究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庞雪芹 陈卫昌 +1 位作者 冯璜 田文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903-905,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高危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190例NAFLD患者进行相应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文化程度、职... 目的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高危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的190例NAFLD患者进行相应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文化程度、职业、体育锻炼强度及时间、就寝时间、既往史、家族史等。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饮食习惯、职业、体质量指数、学历与NAFLD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5.692,P=0.029)、年龄(OR=0.423,P=0.041)、职业(OR=0.698,P=0.008)、体质量指数(OR=3.939,P=0.003)、学历(OR=5.463,P=0.030)、饮食习惯(OR=9.235,P=0.039)是NAFLD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NAFLD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预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危险因素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红兵 陈卫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是一种DNA损伤修复基因。本研究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76.7%(23/30),外周血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63.3%(1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与胃癌组织中相似,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为治疗胃癌提供一个简便、快捷、可靠的途径,同时也为以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作为靶点治疗胃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PG岛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伟燕 黄中伟 +1 位作者 陈卫昌 包玉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 hormone,GS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SAP组和GSH组,每组又分为3、6、12 h 3个亚组。SA...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 hormone,GS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SAP组和GSH组,每组又分为3、6、12 h 3个亚组。SAP组以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大鼠胰胆管建立SAP模型,NS组仅向胰胆管注射与SAP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GSH组在造模后按每100 g体重腹腔内注射25 mg GSH。分别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SAP组比较,GSH组在GSH治疗后3、6 h,胰腺病理评分明显改善(P均<0.05),海马神经元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均<0.05)。海马NF-κB p65表达受抑,尤以GSH组GSH治疗6 h后明显。结论:GSH在SAP脑损伤的早、中期可以通过抑制大鼠海马组织NF-k B p65蛋白的表达来减轻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重症急性胰腺炎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7-H3单克隆抗体抑制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被引量:4
13
作者 庄晓惠 许春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究抗B7-H3单克隆抗体(m Ab)在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抗B7-H3 m Ab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的方法制备小鼠A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1 h皮下注射抗B7-H3 m Ab,于造模后6、12、24 h... 目的探究抗B7-H3单克隆抗体(m Ab)在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抗B7-H3 m Ab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的方法制备小鼠A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1 h皮下注射抗B7-H3 m Ab,于造模后6、12、24 h,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胰腺及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对照组及AP组小鼠胰腺组织B7-H3蛋白表达。应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胰腺组织湿干比评估各组小鼠胰腺组织水肿变化;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结果 B7-H3蛋白在AP模型小鼠胰腺组织高表达,且在12 h左右达到高峰;AP组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明显高于对照组,抗B7-H3 m Ab处理后明显降低;AP组胰腺及肺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炎症反应明显减弱,胰腺组织湿干比大幅降低;AP组TNF-α、IL-6、IL-1β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治疗组促炎因子水平相对降低。结论 B7-H3在雨蛙肽诱导的AP模型中存在高表达,抗B7-H3 m Ab可以减弱炎症反应,缓解胰腺及肺组织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B7-H3 MAB 急性胰腺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IL-6)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共信号分子ICOS/ICOSLmRNA表达的研究,
14
作者 赵琳 史进方 +5 位作者 顾国浩 蒋敏 陈永井 张光波 叶建新 陈卫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92-795,共4页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方法检测共信号分子ICOS及其配体ICOSL在胃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以探讨共信号分子ICOS/ICOSL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42例(年龄39~85岁)未接受放、化...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方法检测共信号分子ICOS及其配体ICOSL在胃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以探讨共信号分子ICOS/ICOSL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42例(年龄39~85岁)未接受放、化疗等抗癌治疗,并经病理切片确诊的胃腺癌初诊患者,收集患者手术切除的癌变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提取每个组织标本中总RNA后,采用RT-PCR法逆转录为cDNA,再以cDNA为模板,经Taqman探针PCR方法扩增每个标本的ICOS/ICOSLcDNA目的片段,得到组织标本中ICOS/ICOSL mRNA的绝对表达量(copies/mL)。结果: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ICOS及ICOSLmRNA表达量在患者不同性别(2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3组:<60岁19例,60~70岁14例,>70岁9例)、癌细胞分化程度(2组:高分化、中分化11例,低、中低分化31例)、肿瘤分期(4组: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24例,Ⅳ期9例)及淋巴结肿瘤转移(2组:无转移7例,有转移35例)等分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患者癌组织ICOSL mRNA的表达量(4.39±0.54 Log copies/mL)和癌旁组织ICOSL mRNA的表达量(4.55±0.47 Log copies/m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腺癌癌组织中ICOS mRNA表达量(4.44±0.62 Log copies/mL)和相应癌旁组织ICOS mRNA表达量(4.76±0.66 Log copies/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D5)。结论:胃腺癌组织中ICOS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这可能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OS ICOSL MRNA 胃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基因沉默抑制HCCLM3细胞侵袭与转移
15
作者 杨汉正 吴旭东 陈卫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9-893,共5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沉默对HCCLM3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Tanswell小室建立肿瘤细胞侵袭模型,PPARγshRNA(pshPPARγ组)和pBi-hU6-DNA质粒(pshPPARγ-N组)转染HCCLM3细胞,并以未转染...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沉默对HCCLM3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Tanswell小室建立肿瘤细胞侵袭模型,PPARγshRNA(pshPPARγ组)和pBi-hU6-DNA质粒(pshPPARγ-N组)转染HCCLM3细胞,并以未转染细胞为阴性对照(对照组),观察3组HCCLM3细胞黏附、迁移、侵袭和移动能力;RT-PCR法检测HCCLM3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和整合素β1mRNA表达。结果:pshPPARγ组PPARγ mRNA表达下调80.5%;pshPPARγ组跨过半透膜的细胞数为(68±7)个,透过滤膜的细胞数为(17±3)个,黏附的细胞数为(49±9)个,细胞越过划痕的时间为(6.40±1.14)天,与其他两组比较P均<0.01。pshPPARγ组MMP2、整合素β1表达下调,TIMP2表达上调。结论:PPARγ基因沉默能降低HCCLM3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可能经由整合素信号通路调节MMP2/TIMP2平衡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PPARΓ HCCLM3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媛媛 朱兰香 +3 位作者 陆绚 顾洁 杨小辉 钮美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炎症性肠病问卷对12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44(34.4%)例患者体力活动不足,疲乏、腹痛、关节疼痛是阻碍患者参与体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患者中...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炎症性肠病问卷对12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44(34.4%)例患者体力活动不足,疲乏、腹痛、关节疼痛是阻碍患者参与体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患者中等强度休闲活动水平与生活质量总分、情感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低强度(总步行)活动水平与肠道症状得分、全身症状得分、社会功能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总步行时间为421~630 min/周的患者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患者(均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中等强度休闲相关和低强度(总步行)活动水平越高者生活质量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体力活动 生活质量 休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严海荣 严苏 +1 位作者 李锐 史冬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8-1353,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ESD术治疗的296例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EGC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预测评分系统,且根据评分及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结果: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OR=12.163,95%CI:2.735~54.102)、切除标本直径>4 cm(OR=19.091,95%CI:3.726~97.819)、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OR=5.334,95%CI:1.013~28.088)是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为1分,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为2分,切除标本直径>4 cm为2分。根据评分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其AUC值为0.85(95%CI:0.753~0.94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分,以评分0~1分定义为低危组,评分2~5分定义为高危组,评分为低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3%(2/194),评分为高危组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6.67%(17/1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8,P<0.001)。结论: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切除标本直径大于4 cm、使用抗凝药和/或抗血小板药,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能够有效识别EGC 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预测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Dickkopf相关蛋白1、细胞骨架蛋白4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奚黎婷 张慧娴 +2 位作者 吴爱荣 许春芳 朱锦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细胞骨架蛋白4(CKAP4)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76例早期患者)、152例肝硬化患者、10...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细胞骨架蛋白4(CKAP4)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76例早期患者)、152例肝硬化患者、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期从门诊体检部选取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产生新变量(预测概率),并对各单项指标、预测概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单项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HCC组患者的血清AFP、DKK1、CKAP4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1.618、84.559、91.769,P值均<0.001)。由AFP、DKK1、CKAP4联合形成的新变量判断HCC的AUC为0.967[95%置信区间(95%CI):0.950~0.984],敏感度为0.869,特异度为0.980,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值均<0.05)。新变量判断早期HCC的AUC为0.965(95%CI:0.942~0.988),敏感度为0.868,特异度为0.980,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值均<0.05)。结论血清AFP、DKK1、CKAP4联合检测提高了HCC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甲胎蛋白类 Dikkopf-1 细胞骨架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序贯手术与急诊手术对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晨光 赵黎黎 +4 位作者 范文涛 魏宁心 叶建新 范志宁 何可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69,37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金属支架置入序贯限期手术(bridge to surgery,BTS)与急诊手术(emergency surgery,ES)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或南京医科...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金属支架置入序贯限期手术(bridge to surgery,BTS)与急诊手术(emergency surgery,ES)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资料,包括其定期随访结果。本研究中的临床成功定义为外科手术后肠功能恢复持续超过30 d,且无并发症或死亡。对一般资料、干预过程和随访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疗效差异,并论证影响长期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BTS组短期疗效较好,包括:术中减压干预较少(85.1%vs. 69.6%,P=0.045),减压效果更好(64.2%vs. 27.5%,P<0.001),一期吻合率较高(65.7%vs. 17.4%,P<0.001),造瘘率较低(临时造瘘率:34.3%vs. 82.6%;永久造瘘率:13.4%vs. 58.7%;P均<0.001),ICU入住率较低(10.4%vs. 27.5%,P=0.011),术中并发症较少(3.0%vs. 13.0%,P=0.031),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较低(0 vs. 8.7%,P=0.028)。两组在临床成功率(73.1%vs. 63.8%,P=0.240)、总死亡率(53.7%vs.64.4%,P=0.247)和中位生存时间(52.0个月vs. 35.0个月,P=0.12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TNM分期Ⅳ期、永久性造瘘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BT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对长期生存时间无负面影响。BTS可通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0 d死亡率及永久性造瘘以改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半结肠癌肠梗阻 自膨式金属支架 序贯治疗 急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孚立昔肠黏膜丢失与克罗恩病初治失反应关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军华 贺志龙 +3 位作者 陈冰心 高苏俊 张永凯 许春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980-2983,2989,共5页
目的部分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对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α)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其机制未明,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探讨抗TNF-α单抗(英孚利昔单抗)是否因肠道黏膜损伤而经肠粘膜丢失,从而降低了英孚利昔的血药浓度... 目的部分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对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α)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其机制未明,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探讨抗TNF-α单抗(英孚利昔单抗)是否因肠道黏膜损伤而经肠粘膜丢失,从而降低了英孚利昔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CD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32例初次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期回结肠型CD患者(CDAI>220)的2周内的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同时测定患者第2周的血清英孚利昔单抗浓度。并分别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2周、8周和3个月评估临床和内镜治疗反应。结果收集的179份粪便样本中135份检出英夫利昔单抗(75.4%),最高浓度出现在第一次用药后的第一天。在第2周,临床无反应的患者,其第一天粪便英夫利昔单抗浓度显著高于有临床反应的患者[(7.01±0.71)mg/mL vs.(1.04±0.58)mg/mL,P=0.031],而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和血清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无相关性。结论英夫利昔单抗经过肠道丢失到CD患者的粪便中。治疗后第一天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的高浓度与初治无反应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抗体是如何通过肠粘膜丢失的,以及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影响治疗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孚立昔单抗 失反应 克罗恩 肠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