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目的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胰腺炎病例153例,根据开始肠内营养(EN)后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天4粒;观察期为EN后10 d,检测时间点:EN开始前(D0),EN开始第3天(D_(3)),EN开始第10天(D_(10))。3种肠道生物标志物(I-FABP、D-Lac、瓜氨酸)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D_(10)为终点的疗效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抗生素使用对益生菌的限制作用。比较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包括淀粉酶、炎症指标及相关评分等)、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出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下:(1)I-FABP主效应不显著(P=0.076),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0.691,P=0.001,偏η^(2)=0.066);(2)D-Lac主效应不显著(P=0.761),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同样不显著(F=0.004,P=0.995,偏η^(2)<0.001);(3)瓜氨酸主效应不显著(P=0.161),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32.437,P<0.001,偏η^(2)=0.177)。终点疗效分析显示:(1)I-FABP研究组较对照组前下降水平更高[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43(-0.47~-0.40)μg/L,P<0.001];(2)D-Lac研究组较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01(0.00~0.02)mmol/L,P=0.229],但亚组分析发现未使用抗生素者D-Lac下降水平表现为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43),抗生素使用与2组D-Lac下降水平有交互作用(P for interaction=0.012);(3)较对照组瓜氨酸在研究组上升水平更高(P<0.001)。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研究组较对照早期出院率更高(Breslow P=0.012)。结论基于症状缓解、90 d死亡率、炎症指标及淀粉酶的变化等常规评价标准,不能证明益生菌治疗有利于重症胰腺炎。从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中可证明益生菌`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肠上皮细胞逆转坏死,并促进其吸收/合成功能的恢复。D-Lac有潜力成为补充益生菌是否在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指标,以此可证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限制了益生菌的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抗B7-H3单克隆抗体(m Ab)在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抗B7-H3 m Ab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的方法制备小鼠A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1 h皮下注射抗B7-H3 m Ab,于造模后6、12、24 h...目的探究抗B7-H3单克隆抗体(m Ab)在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抗B7-H3 m Ab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的方法制备小鼠A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1 h皮下注射抗B7-H3 m Ab,于造模后6、12、24 h,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胰腺及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对照组及AP组小鼠胰腺组织B7-H3蛋白表达。应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胰腺组织湿干比评估各组小鼠胰腺组织水肿变化;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结果 B7-H3蛋白在AP模型小鼠胰腺组织高表达,且在12 h左右达到高峰;AP组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明显高于对照组,抗B7-H3 m Ab处理后明显降低;AP组胰腺及肺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炎症反应明显减弱,胰腺组织湿干比大幅降低;AP组TNF-α、IL-6、IL-1β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治疗组促炎因子水平相对降低。结论 B7-H3在雨蛙肽诱导的AP模型中存在高表达,抗B7-H3 m Ab可以减弱炎症反应,缓解胰腺及肺组织的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再出血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6例ANVUGIB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病情转归等,并计算所有患者的内镜前Baylor、内镜后Baylor、Rockall、GBS (Glasgow Blatchford Score)、CSMCPI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Predictive Index)、AIMS65、MAP (ASH)评分。将所收集的病例按7∶3随机分成建模组(n=481)和验证组(n=205),使用建模组数据建立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P<0.1)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分别评价建模组及验证组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最终将模型转换为风险评分系统。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效能的比较采用Delong统计法。结果·低收缩压,低血红蛋白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3级,内镜下呈现为血凝块、血管裸露、活动性出血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2 (95%CI 0.838~0.946,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P=0.934;内部验证AUC=0.915 (95%CI 0.851~0.980,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P=0.871。该风险评分系统的AUC=0.882 (95%CI 0.823~0.942),对再出血的预测能力优于除MAP (ASH)评分以外的其余各项评分(均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对ANVUGIB再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方法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胰腺炎病例153例,根据开始肠内营养(EN)后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天4粒;观察期为EN后10 d,检测时间点:EN开始前(D0),EN开始第3天(D_(3)),EN开始第10天(D_(10))。3种肠道生物标志物(I-FABP、D-Lac、瓜氨酸)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D_(10)为终点的疗效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抗生素使用对益生菌的限制作用。比较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包括淀粉酶、炎症指标及相关评分等)、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出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下:(1)I-FABP主效应不显著(P=0.076),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0.691,P=0.001,偏η^(2)=0.066);(2)D-Lac主效应不显著(P=0.761),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同样不显著(F=0.004,P=0.995,偏η^(2)<0.001);(3)瓜氨酸主效应不显著(P=0.161),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32.437,P<0.001,偏η^(2)=0.177)。终点疗效分析显示:(1)I-FABP研究组较对照组前下降水平更高[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43(-0.47~-0.40)μg/L,P<0.001];(2)D-Lac研究组较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fference in LS Mean(95%CI)=0.01(0.00~0.02)mmol/L,P=0.229],但亚组分析发现未使用抗生素者D-Lac下降水平表现为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43),抗生素使用与2组D-Lac下降水平有交互作用(P for interaction=0.012);(3)较对照组瓜氨酸在研究组上升水平更高(P<0.001)。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研究组较对照早期出院率更高(Breslow P=0.012)。结论基于症状缓解、90 d死亡率、炎症指标及淀粉酶的变化等常规评价标准,不能证明益生菌治疗有利于重症胰腺炎。从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中可证明益生菌`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肠上皮细胞逆转坏死,并促进其吸收/合成功能的恢复。D-Lac有潜力成为补充益生菌是否在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指标,以此可证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限制了益生菌的疗效。
文摘目的探究抗B7-H3单克隆抗体(m Ab)在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抗B7-H3 m Ab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的方法制备小鼠AP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1 h皮下注射抗B7-H3 m Ab,于造模后6、12、24 h,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胰腺及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对照组及AP组小鼠胰腺组织B7-H3蛋白表达。应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胰腺组织湿干比评估各组小鼠胰腺组织水肿变化;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变化,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结果 B7-H3蛋白在AP模型小鼠胰腺组织高表达,且在12 h左右达到高峰;AP组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明显高于对照组,抗B7-H3 m Ab处理后明显降低;AP组胰腺及肺组织出现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炎症反应明显减弱,胰腺组织湿干比大幅降低;AP组TNF-α、IL-6、IL-1β水平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而治疗组促炎因子水平相对降低。结论 B7-H3在雨蛙肽诱导的AP模型中存在高表达,抗B7-H3 m Ab可以减弱炎症反应,缓解胰腺及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