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年大鼠青霉素点燃后慢性认知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倪宏 姜玉武 +3 位作者 丁美丽 王浙东 陶陆阳 吴希如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0-490,共11页
在建立发育期大鼠青霉素点燃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点燃后至成年期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以及对海马记忆分子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3(PRG-3)、抗惊厥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锌离子转运... 在建立发育期大鼠青霉素点燃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点燃后至成年期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以及对海马记忆分子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3(PRG-3)、抗惊厥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锌离子转运体1(ZnT-1)和3(ZnT-3)表达的远期影响.生后29天(P29)的SD大鼠随机分为青霉素点燃模型组(RS组,n=39)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21).RS组隔日腹腔注射青霉素,按体重5.60×106U/kg,连续6次,NS组以同样方法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末次惊厥后1.5、3、6和12h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凋亡及自噬,于末次惊厥后1h进行脑电记录,于末次惊厥后24h原位末端标记凋亡法(TUNNEL)检测海马凋亡细胞.分别于P51~P56、P81~P84、P92~P95进行3次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采用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实时定量RT-PCR测定海马CaMKⅡα、PRG-3、CCK、ZnT-1和ZnT-3的表达.结果如下:a.电镜显示末次惊厥后1.5~12h可见大鼠海马本部神经元内溶酶体被激活,自噬小体形成,12h自噬和凋亡同时存在;TUNNEL显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b.RS组末次惊厥后3~5min脑电图记录显示额叶丛集放电,棘波和尖波阵发.c.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第1次测试各组逃避潜伏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RS组第5天潜伏期明显高于NS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S组第2次水迷宫测试中第1天潜伏期明显高于N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水迷宫第2天的潜伏期仍明显高于N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d.在Morris水迷宫搜寻策略分析中采用秩和检验,第1次水迷宫对照组在第4天和第5天成绩明显优于R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次和第3次水迷宫中对照组3天成绩均明显优于R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orris记忆实验显示:3次记忆测试平台象限路径与总路径之比,RS组3次记忆测试均明显低于N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Timm染色显示,RS组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和CA3区锥体细胞层可见明显异常增生苔藓纤维,对照组未见发芽.g.在实时定量RT-PCR试验中,方差分析显示RS组海马CaMKⅡα和ZnT-1表达明显低于NS组(P<0.05),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NS组CaMKⅡα、PRG-3、CCK、ZnT-3这4个基因具有共聚特征,并且各个基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RS组仅海马CaMKⅡα和ZnT-1具有明显的共聚现象且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幼年大鼠青霉素点燃后不仅能够造成海马神经元早期损伤(包括自噬和凋亡增加),而且产生远期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损害,并可能与海马记忆分子CaMKⅡ及ZnT-1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点燃 癫痫模型 认知障碍 分子机制 CaMKⅡα ZnT CCK PRG-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反复惊厥对认知和海马CaMKⅡ表达的远期影响及干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倪宏 姜玉武 +3 位作者 陶陆阳 楼江燕 王浙东 吴希如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4,共8页
新生期惊厥活动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如成年期大脑对惊厥的易感和易损性提高,严重者产生认知功能损害.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远期预后的研究,尤其是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了新生期大鼠单次长程或反复惊厥对... 新生期惊厥活动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如成年期大脑对惊厥的易感和易损性提高,严重者产生认知功能损害.对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远期预后的研究,尤其是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了新生期大鼠单次长程或反复惊厥对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后致密物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的远期影响及运动训练的干预作用.生后6天(P6)的SD大鼠随机分成单次长程惊厥组(SS)、反复惊厥组(RS)和对照组,每组12只.3组大鼠分别于P27~P31、P58~P61、P80~P8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P51~P56对SS组和RS组进行踏转轮训练.最后脑组织切片观察CaMKⅡ mRNA在海马的表达.结果显示,第一次Morris水迷宫测试RS组第1天~第4天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次水迷宫RS组第1天~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仍显著延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次测试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搜寻策略显示,在第一次Morris测试时RS组第3天~第4天边缘式搜寻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RS组第3天~第4天趋向式搜寻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第二次和第三次水迷宫测试3组间趋向式和直线式搜寻策略无明显差异.在记忆实验中,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的比值,RS组第三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S组1~3天趋向式搜寻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aMKⅡ原位杂交显示,各组CaMKⅡ mRNA在海马均有明显表达,但是在齿状回和门区RS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新生期反复长程惊厥能够对学习和记忆功能产生远期的损害,可能与海马记忆分子CaMKⅡ表达下调有关,而单次长程惊厥对学习记忆无明显影响.早期运动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反复惊厥所致的学习能力损害,但对记忆能力效果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MORRIS水迷宫 运动训练 钙/钙调系依赖性蛋白微酶Ⅱ(CaMK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期大鼠青霉素点燃后大脑皮质自噬标记蛋白LC-3表达及E-64d干预效应的研究
3
作者 张乐玲 倪宏 闫建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研究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后大脑皮层中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以及E-64d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后21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惊厥组、对照组、干预组3组,每组24只。惊厥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青霉素(4.8×106U/kg),连续6次,诱导惊厥发作... 目的研究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后大脑皮层中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以及E-64d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后21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惊厥组、对照组、干预组3组,每组24只。惊厥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青霉素(4.8×106U/kg),连续6次,诱导惊厥发作;对照组大鼠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组大鼠于腹腔注射青霉素诱导惊厥发作前,腹腔注射E-64d(4μg)。惊厥组和干预组大鼠于末次惊厥后3 h、12 h、24 h和出生51 d处死并取其大脑皮质,对照组大鼠也在相应时间点取大脑皮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大脑皮质中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结果惊厥组大鼠于末次惊厥后3 h、12 h、24 h大脑皮层LC3II/LC3I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10.353,P均<0.05);干预组与惊厥组大鼠比较,LC3II/LC3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1~5.980,P均<0.05)。在出生51 d时,三组大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鼠惊厥急性期LC-3蛋白明显上调,自噬途径被激活,而E-64d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发育期 LC-3 E-64d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4例患儿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桂环 郁丹红 +3 位作者 于洋 何佳珂 周慧婷 毛晨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促进万古霉素的安全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统计某院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使用万古霉素的314例住院患儿病历资料,收集用药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患儿共进行192例次万...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促进万古霉素的安全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统计某院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使用万古霉素的314例住院患儿病历资料,收集用药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患儿共进行192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其中男89例(66.42%),女45例(33.58%);来自血液科的患儿占56.72%,初始给药剂量在10~20 mg·kg-1的患儿占92.54%,治疗有效率为88.06%,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其发生率为2.99%。病原学检查培养出革兰阳性菌株38株,暂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92例次血药谷浓度中,低于目标浓度范围下限的占66.67%。结论该院万古霉素使用较为合理,但需要关注血药谷浓度不达标的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因素,更好地实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监测 谷浓度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及干预
5
作者 巩勇 倪宏 陶陆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4-588,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 min,连续9 d;对照组同样操作... 目的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层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生后6 d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 min,连续9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2μl),同样方法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同惊厥组。3组大鼠于最后一次惊厥后分别按1.5、3、6、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大脑皮层中LC-3的表达。结果惊厥组(1.5、3、6 h)LC-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2.483,2.599,6.937,1.280均P<0.05),3-MA组LC-3的表达明显低于惊厥组(t=2.243,7.775,5.887,4.245均P<0.05)。而24 h惊厥组LC-3的表达并不明显高于对照组(t=1.280,P>0.05)。结论惊厥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新生大鼠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自噬 3甲基腺嘌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