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电切联合精囊镜射精管扩张术治疗苗勒管囊肿 被引量:6
1
作者 柳长坤 宋震 +2 位作者 邓云飞 张胜利 王增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0-67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囊肿电切术联合精囊镜下射精管扩张术治疗苗勒管囊肿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9—2012年收治12例因苗勒管囊肿而梗阻引起的无精子症患者,患者均经精液分析(包括精液的量、p H值、果糖的测定)、直肠指检、直肠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经尿道囊肿电切术联合精囊镜下射精管扩张术治疗苗勒管囊肿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9—2012年收治12例因苗勒管囊肿而梗阻引起的无精子症患者,患者均经精液分析(包括精液的量、p H值、果糖的测定)、直肠指检、直肠超声检查,盆腔磁共振成像、睾丸穿刺活检诊断的,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经尿道精囊镜下射精管扩张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患者精液量均增多,精液中出现精子,1年内精液分析连续3次正常。患者术后精液量和精浆果糖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3例患者配偶术后9~12个月怀孕。4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精囊腺明显缩小。结论:经尿道电切联合精囊镜下射精管扩张术可成为临床治疗伴有射精管梗阻症状的前列腺苗勒管囊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勒管囊肿 经尿道电切术 精囊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O2蛋白在前列腺基质细胞中介导的IL-11、FGF-9旁分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 被引量:1
2
作者 姜辰一 俞俊杰 +4 位作者 阮渊 赵炜 韩邦旻 夏术阶 赵福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94-901,共8页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增生多发于前列腺移行带。前列腺疾病的带性差异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组织微环境有关。该研究的前期研究提示,不同区带来源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基因芯片筛查发现L...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增生多发于前列腺移行带。前列腺疾病的带性差异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组织微环境有关。该研究的前期研究提示,不同区带来源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基因芯片筛查发现LMO2蛋白在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高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旨在分析前列腺基质细胞LMO2基因的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应用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短发卡RNA(sh RNA)建立过表达和低表达LMO2的前列基质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MO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将不同处理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分别同PC-3细胞共培养,利用CCK-8检测PC-3的增殖能力,利用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PC-3的侵袭能力;利用生物素标记的人蛋白抗体芯片检测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中蛋白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过表达及低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CCK-8实验及基质胶实验提示,与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WPMY-1基质细胞共培养后,PC-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与低表达LMO2的CAFs细胞共培养后,PC-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蛋白芯片检测发现过表达LMO2后,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uth factor-9,FGF-9)增多。结论:LMO2基因在前列腺外周基质细胞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通过旁分泌IL-11、FGF-9等细胞因子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基质细胞 LMO2基因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排斥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C4d沉积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广臣 黎磊石 刘志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1-1013,101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肾PTC C4d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光镜下记数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1)26例C4d阳性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AHR为13例,AHR+ACR为8例,ACR1为3例,ACR2为2例。30例C4d阴性患者中,AHR为1例,AHR+ACR为2例,ACR1为21例,ACR2为6例。与C4d阴性组相比,C4d阳性组难治性排斥患者较多,常需进一步干预性措施,且较多的患者对抗排斥治疗无反应,移植肾失功率高(7/26)。(2)C4d阳性组移植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亦明显高于C4d阴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4d阳性无细胞性排斥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与C4d阳性+AC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4d阳性ACR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C4d阴性ACR组(P<0.05)。结论:移植肾PTC C4d沉积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两者在肾移植AHR诊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体液排斥 嗜酸性粒细胞 C4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酯对血管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粘附及其表达CD40L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广臣 顾晓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18-820,824,共4页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对细胞因子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D40L的影响。方法:正常分娩人脐带经胶原酶消化后,分离出内皮细胞,培养至3~5代,用于细胞粘附和CD40L表达试验。以TNF-α和/或霉酚酸(MPA)处理HUVEC20小时后,用虎红法...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对细胞因子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D40L的影响。方法:正常分娩人脐带经胶原酶消化后,分离出内皮细胞,培养至3~5代,用于细胞粘附和CD40L表达试验。以TNF-α和/或霉酚酸(MPA)处理HUVEC20小时后,用虎红法研究对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以TNF-α、rIFN-γ、LPS分别和MPA同时作用HUVEC24小时。加不同浓度的MPA与LPS诱导HUVEC24小时,用Cell-ELISA检测CD40L的表达。结果:(1)MMF能抑制静息及TNF-α激活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间的粘附作用。(2)三种细胞因子均可明显诱导内皮细胞表达CD40L分子。(3)MMF不能抑制静息状态下内皮细胞CD40L的表达,但抑制TNF-α、rIFN-γ和LPS诱导CD40L的表达作用,且MMF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CD40L表达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MMF通过抑制内皮细胞表达CD40L而影响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MMF抗排斥反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酯 内皮细胞 细胞因子 CIM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低PSA的Gleason 8~10分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点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耀宗 顾晓 +4 位作者 王飞 栾阳 卢圣铭 黄天宝 丁雪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3-387,共5页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有些患者在诊断为高级别前列腺癌甚至转移性前列腺癌时,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数值却处于很低的水平。探讨术前低血清PSA的Gleason 8~10分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点...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有些患者在诊断为高级别前列腺癌甚至转移性前列腺癌时,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数值却处于很低的水平。探讨术前低血清PSA的Gleason 8~10分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高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PSA水平分为4组:A组<4.0 ng/mL(9例)、B组4.0~10.0 ng/mL(12例)、C组10.0~20.0 ng/mL(15例)和D组>20.0 ng/mL(36例)。4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8.8±8.6)、(68.9±6.0)、(71.6±6.0)和(68.4±6.4)岁。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1.6±12.1)、(18.8±7.2)、(25.0±13.4)和(24.8±12.5)个月。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例(33.3%)、5例(41.7%)、5例(33.0%)和15例(41.7%)。精囊侵犯例数分别为6例(66.7%)、2例(16.7%)、2例(13.3%)和14例(38.9%)。淋巴结转移例数分别为2例(22.2%)、3例(25.0%)、4例(26.7%)和13例(36.1%)。预后评价指标为无生化复发天数(biochemical progression-free day,bPFD)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prostate cancer-specific death,PCSD)。4组平均PFD分别为(90.00±38.40)、(306.17±79.00)、(223.14±63.30)和(145.03±62.50)d。PCSD例数分别为4例(44.4%)、0例(0.0%)、1例(6.7%)和5例(13.9%)。组间年龄、随访时间、PFD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别(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组间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CSD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生存曲线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A组与其余3组相比,年龄、随访时间、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相比,精囊侵犯、PF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D组相比,精囊侵犯、PF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A组相较于B组在随访时间内生存状况更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A组与C、D两组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术前低血清PSA水平的高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患者相较于PSA更高水平的患者预后更差,易出现精囊侵犯、术后生化复发快且PCSD例数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GLEASON评分 癌症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的并发症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飞 丁雪飞 +7 位作者 徐耀宗 郭程浩 朱良勇 徐嘉男 周宇权 栾阳 卢圣铭 黄天宝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4期347-352,共6页
目的探讨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saturation biopsy,TTPS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 目的探讨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saturation biopsy,TTPS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列腺形态及大小、耻骨条件、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TTPSB,另一组行传统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穿刺(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biopsy,TTPB)。比较两组穿刺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尿潴留、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8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TTPSB组204例,穿刺针数11~47针,平均(23.7±5.8)针;TTPB组181例,穿刺针数5~12针,平均(12.3±4.3)针;两组基线资料匹配。TTPSB组除中度血尿发生率较TTPB组高外[19.6%(40/216)比11.6%(21/181),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穿刺后1、4周较穿刺前均升高[TTPSB组:15.8±6.9和12.6±7.5比10.2±6.8;TTPB组:16.2±6.7和13.2±7.1比10.7±7.2,P均<0.05],穿刺后12周两组IPSS恢复至穿刺前水平(TTPSB组:11.3±6.5;TTPB组:11.9±6.8,P均>0.05)。比较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穿刺后1个月均较穿刺前下降(TTPSB组:18.4±4.3比19.5±4.6;TTPB组:18.8±4.8比19.9±4.5,P均<0.05),而穿刺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IIEF-5评分(TTPSB组:18.9±4.4,19.3±4.2;TTPB组:19.3±4.2,19.7±4.3)与穿刺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与传统TTPB相比,TTPSB并发症不显著增加,是一种较安全的穿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饱和穿刺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白细胞介素⁃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林 王正芳 +3 位作者 俞俊杰 吴银霞 韩崇旭 王广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197-3201,共5页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I...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Osteocalcin)、总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INP)、β⁃异构化的C⁃端肽I型胶原片段(β⁃CrossLaps,β⁃CTx)、tPSA、IL⁃6在发生和未发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上述血清标志物中筛选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模型,进一步绘制ROC曲线评估该预测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效能。结果Osteocalcin、TPINP、β⁃CTx及tPSA、IL⁃6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患者(P<0.05);其中Osteocalcin、TPINP、tPSA、IL⁃6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8、1.021、1.037、1.415,P<0.05);通过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5.058)+0.085×(Osteocalcin)+0.020×(TPINP)+0.037×(tPSA)+0.347×(IL⁃6),该模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AUC)=0.908(P<0.001)。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存在异常的骨代谢;且由Osteocalcin、TPINP、tPSA、IL⁃6构建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白细胞介素⁃6 骨转换标志物 预测模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