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煤沉陷湿地生态修复对居民福祉的提升研究——以潘安湖为例
1
作者 夏依 马静 +3 位作者 骆占斌 潘许玥 杨永均 陈浮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212,共12页
生态修复对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改善至关重要,但生态修复对影响居民福祉的提升及机制研究较少。以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探讨生态修复对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及两者间耦合关系的... 生态修复对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改善至关重要,但生态修复对影响居民福祉的提升及机制研究较少。以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探讨生态修复对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及两者间耦合关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潘安湖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变化小,2015-2020年幅度显著上升,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增加。双重差分多元回归结果证实生态修复对生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机制检验显示生态修复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并推动区域产业转型,从而促进生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居民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时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内涵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志丰 张晓蕾 +2 位作者 孔雪松 陈扬 侯湖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2,共8页
随着我国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底层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切实提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十分必要。从理念逻辑、价值逻辑、管理逻辑等方面入手,剖析城市发展底层逻辑的变革情况,明确“两全一统”管制许可制度的内涵,针对国... 随着我国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底层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切实提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十分必要。从理念逻辑、价值逻辑、管理逻辑等方面入手,剖析城市发展底层逻辑的变革情况,明确“两全一统”管制许可制度的内涵,针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管制基础、管制规则、管制协同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目标重构—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完善”为主线,提出满足存量时代需求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时代 发展逻辑 用途管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内涵、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吕立刚 逯玲君 +2 位作者 龙花楼 周兵兵 臧玉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2,共12页
在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叠加的背景下,耕地资源系统正面临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挑战。作为全球人口和农业大国,中国推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不仅关乎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新型人地关系、保障农业可持续... 在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叠加的背景下,耕地资源系统正面临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挑战。作为全球人口和农业大国,中国推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不仅关乎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新型人地关系、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该研究梳理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内涵认知和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理论内涵尚不明确,转型表征方法与时空格局研究局限性较大,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的识别缺乏综合分析框架,转型的多维效应与治理对策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量化评估体系。基于此,未来研究亟需跨学科理论融合,结合遥感监测、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尺度-多维度”动态表征体系;深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在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应评估框架,并加强政策工具的定量化模拟与区域适配性分析。该研究可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理论体系完善与实践路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土空间治理政策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绿色转型 驱动机制 政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温室大棚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孙燕 袁一心 +3 位作者 骆占斌 卜心国 王静 陈浮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6,共13页
研究目的:识别2010—2022年中国农业温室大棚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治理等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随机森林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1... 研究目的:识别2010—2022年中国农业温室大棚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治理等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随机森林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10—2022年全国农业温室大棚面积增长显著,从555459.78 hm^(2)增加至1295479.91 hm^(2),空间格局由“东部集中”向“东西双极、中部滞后”演变,呈现“西进北扩”态势。(2)2010—2022年全国农业温室大棚空间规模从“小规模主导、局部集聚”向“规模提升、分布集中”演进,空间分布呈现相对集聚性,全局莫兰指数从0.24先降至0.19,后增至0.25,局部莫兰指数表现为高—高、低—低聚集,山东、辽宁、云南为高—高聚集重要区域。(3)2010—2022年我国农业温室大棚扩张的驱动因素从单一因素向多元协同演变,交互机制从“资源—产出—人力—效益—政策”耦合逐渐演化为“资源—财政—气候—效率—技术”多元驱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研究结论:农业温室大棚高质量发展亟待政策支持和科学引领,寻求资源配置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大棚 时空格局 随机森林模型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单元规划:功能定位、编制思路与协同模式
5
作者 周秦 张晓蕾 金志丰 《规划师》 2025年第10期1-10,共10页
聚焦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单元规划(实施计划),对其功能定位、编制思路和要点,以及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协同模式等进行探索,提出“划范围-设层级-摸家底-评潜力-定目标-落空间-明抓手-估效益-实重点”的编制思路,以及全流程衔接式协同模式... 聚焦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单元规划(实施计划),对其功能定位、编制思路和要点,以及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协同模式等进行探索,提出“划范围-设层级-摸家底-评潜力-定目标-落空间-明抓手-估效益-实重点”的编制思路,以及全流程衔接式协同模式和重点内容嵌入式协同模式两种协同模式,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和配置单元规划(实施计划)的试编、相关技术规程制定提供参考,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整体配置、高效利用、保值增值和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 配置单元 编制思路 协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与效率何以兼得:破解农地产权改革困境的“两田分置”案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静 段雪颖 +3 位作者 蒋非非 郭维红 朱新华 陈浮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5,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自种与对外发包、种粮与多元经营的“两田分置”地方经验,为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地产权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提供自下而上的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过40余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农地产... 研究目的:探究自种与对外发包、种粮与多元经营的“两田分置”地方经验,为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地产权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提供自下而上的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经过40余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破解农村人地不匹配、“约束—发展”失衡、集体经济难壮大等现实困境势在必行;(2)研究案例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推行“自种与对外发包”分置和“种粮与多元经营”分置,既回应不同农户的权益诉求,又实现农地资源配置优化,为破解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农地产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3)“两田分置”改革离不开一揽子政策支持,未来可依托“一个平台”“两大工程” “三化模式”进行逐步完善,进一步释放农地产权改革红利。研究结论:“两田分置”改革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实际需求,整合地方政府调控与农村集体治理能力,稳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改革、耕地保护转型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产权改革 公平与效率 “两田分置”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下规模化茶产区整治路径
7
作者 李润杰 赵小风 +2 位作者 王瑾 王柏源 戴劲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0-298,共9页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新机制下,针对规模化茶产区耕地保护及茶园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该研究以安溪县为研究区,构建了包含土壤、地形、气候、区位、经济、景观6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展了种茶、复耕2项适宜性评价,通过四象限分区划定整...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新机制下,针对规模化茶产区耕地保护及茶园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该研究以安溪县为研究区,构建了包含土壤、地形、气候、区位、经济、景观6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展了种茶、复耕2项适宜性评价,通过四象限分区划定整治区并提出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安溪县种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适中的龙涓乡、虎邱镇和西坪镇,复耕适宜区主要在东部低海拔的蓬莱镇、金谷镇;2)全县茶园可划分为退茶还耕区(2 613.48 hm^(2))、协同发展区(7 506.18 hm^(2))、提质增效区(40 620.64 hm^(2))以及改造修复区(25 962.77 hm^(2))4类;3)退茶还耕区应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破解“退、种、管”难题;协同发展区合理推行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并通过“示范片”建设引领种植观念转变;提质增效区推行绿色生产与产业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改造修复区分类实施土壤改良、治水保土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为规模化茶产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占补平衡 茶园整治 生态修复 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稳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蒋非非 陈浮 +2 位作者 郭维红 郭珈源 骆占斌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96,共12页
研究目的:识别中国不稳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为新时代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组态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20年我国不稳定耕地面积为2139.5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11%... 研究目的:识别中国不稳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为新时代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组态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20年我国不稳定耕地面积为2139.5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11%;与2000年相比,不稳定耕地净增加333.34万hm^(2),林区耕地增加的面积最大,为444.49万hm^(2),河湖耕地减少最显著,减少了47.29万hm^(2)。(2)不稳定耕地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存在显著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集中在华南西部、华中南部和西南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西藏自治区和西北东部地区。(3)不稳定耕地受区域本底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不同区域关键影响因子及其组态路径有显著差异。耕地补充率在组态路径中占据核心地位,气温、植被覆盖度和水体邻近度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显著交互效应,城市扩张对东部地区的不稳定耕地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不稳定耕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未来应综合考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科学制定不稳定耕地分区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耕地 耕地保护 空间自相关 GWR模型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逻辑、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浮 沈春竹 +3 位作者 郭维红 卜心国 支晓娟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阐述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的逻辑、机制及路径,为新时代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是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转型的本质要求、国家生... 研究目的:阐述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的逻辑、机制及路径,为新时代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是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转型的本质要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需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及应对全球复杂格局的必然选择。(2)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同源性、根本目标一致性、核心价值同一性和实践过程联动性。(3)新时代耕地保护必须注重与山水林湖草沙全域全要素空间配置,要素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的激活机制。(4)未来应从双轮驱动政策体系、耕地利用转型、食物消费结构多元化和创新全产业链利用模式等方面促进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研究结论: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供给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有助于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转型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多元化食物供给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逻辑与创新实践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浮 蒋非非 +3 位作者 孙君 郭维红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4,共13页
研究目的:阐释“大占补”与耕地保护转型之间的关系,厘清“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耕地保护转型和农业空间优化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占补”改革顺... 研究目的:阐释“大占补”与耕地保护转型之间的关系,厘清“大占补”改革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的基本逻辑,探索新时代耕地保护转型和农业空间优化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占补”改革顺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深化和优化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大占补”改革是耕地保护转型的重要指引,必须坚持内核优化、外核支撑和空间引领的基本逻辑,夯实保护目标、理顺保护关系、变革保护方法、优化保护布局、实现保护价值;(3)实证研究表明“大占补”改革主导下全域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工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空间优化,纠正林—耕空间错配、破解耕地破碎化等难题,有序引导耕地保护转型,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研究结论:“大占补”改革下应立足大农业生产空间,通过用途管制、分类管理等手段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引领国土空间优化和大食物观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大食物观 耕地保护 国土空间优化 空间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补充与撂荒的空间关系识别及其失衡归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维红 陈浮 +3 位作者 杨斌 蒋非非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2,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补充 耕地撂荒 空间关系 失衡指数 增强回归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机制、潜力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浮 张莞悦 +3 位作者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降污固碳 多效协同 粮食安全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3年天山北坡经济带耕地与水库空间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陈浮 潘许玥 +3 位作者 王静 卜心国 骆占斌 马静 《农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19期275-284,共10页
厘清天山北坡经济带水土资源空间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干旱区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探索1980—2023年天山北坡经济带耕地与水库之间的空间关系与演变特征,利用区... 厘清天山北坡经济带水土资源空间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对干旱区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探索1980—2023年天山北坡经济带耕地与水库之间的空间关系与演变特征,利用区位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空间失衡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3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和水库库容均呈扩大趋势,两者高密度区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但水库高值区范围显著小于耕地;2)1980—2023年研究区耕地面积与水库库容之间始终存在空间错位,但整体错位有所变小;3)耕地与水库的地理分布存在不同的空间偏好,但均呈趋向于近河流、坡度小和低城镇化率的空间偏好;4)耕地与水库的空间分布受复杂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和距河流距离等因子主导耕地空间分布,距河流距离、海拔和地形等因子主导水库空间分布。该研究揭示了天山北坡耕地与水库的空间关系演变,深化了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及其机制,可为干旱区“以水定地”战略实施与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水库 水土资源 空间关系 天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