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立程 孙中孝 +2 位作者 孟超 蔡玉梅 张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8,共11页
为科学评价、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围绕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的动态过程,提出并构建了... 为科学评价、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围绕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的动态过程,提出并构建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全过程、多维度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框架与指标体系面向气候、土地、水和生物四大农业自然资源在不同阶段的管理目标与核心内容,具体涵盖9个准则层、111个单项指标。研究表明,该概念框架及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全过程性、系统性及与自然资源管理实务充分衔接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现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立体空间的连动式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管理 评价框架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被引量:7
3
作者 左松 胡莉 杨丽娜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8,共7页
通过搜集梳理国内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领域开展的相关指标体系和方法,总结现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发布的相关规范、标准,以DPSIR模型... 通过搜集梳理国内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领域开展的相关指标体系和方法,总结现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发布的相关规范、标准,以DPSIR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自然资源本底状况、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绿色保护、自然资源品质生活和自然资源治理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1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做好自然资源评价顶层设计,分区分类、多维度多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管理 单项评价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陡坡耕地坡度赋值问题与保护利用方式研究——以秀山县为例
4
作者 鲍静媛 蒋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61-66,共6页
在丘陵山区,保护利用陡坡耕地是地区土地利用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区,运用数字高程模型众数统计法和耕地大图斑分割法分析陡坡耕地内部坡度情况。构建影响因子体系,采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法识别出影响陡坡耕地利... 在丘陵山区,保护利用陡坡耕地是地区土地利用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区,运用数字高程模型众数统计法和耕地大图斑分割法分析陡坡耕地内部坡度情况。构建影响因子体系,采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法识别出影响陡坡耕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因素,提出保护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在继承最大面积赋值法的基础上,通过分割>0.67 hm^(2)的陡坡耕地大图斑,可以减少坡度值局部误差,挖掘出实际位于<25°的耕地资源;坡度、耕作距离和生态功能重要性是影响陡坡耕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陡坡耕地的保护利用方式可以划分为种植利用型、整治保护型和逐步退耕型3种类型,实行差异化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陡坡耕地 耕地坡度级 影响因素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和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戴声佩 易小平 +4 位作者 罗红霞 李海亮 李茂芬 郑倩 胡盈盈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51-3357,共7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基于GEE云平台提供的Landsat-8 OLI时间序列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分类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遥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RF与SVM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中水体和建筑用地的分类精度均较高,对耕地、园地和林地分类精度较低。与SVM方法相比,RF分类方法能够更准确识别各类地物信息,更适于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海南岛林地(包括天然林、橡胶林等)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耕地和园地面积接近,相间分布于海南岛大部分区域;水体和建筑用地面积较小,在海南岛均呈零散的分布状态,以沿海地区为主。GEE平台对于开展大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与遥感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LANDSAT 土地利用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耿冰瑾 曹银贵 +2 位作者 苏锐清 刘施含 冯喆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3-593,共11页
为探讨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ES)的动态演变情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法,分析该区域2001、2005、2009、2013年和2017年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在2001—2017... 为探讨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ES)的动态演变情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法,分析该区域2001、2005、2009、2013年和2017年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在2001—2017年期间该区域耕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明显减少,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该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用地,且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比例逐渐减少,城镇用地比例逐渐增大;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动态度呈现大幅增加趋势,农村居民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呈现较大幅的减少趋势。近20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对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001—2017年该区域内各地类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敏感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水域>林地>草地。综上,应根据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化政策、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从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发展 潮白河区域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安国强 黄海浩 +3 位作者 刘沼 孔凡彪 刘凯 徐跃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7,共10页
以文献分析和计量统计为主要方法,梳理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评估国内各类、各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 以文献分析和计量统计为主要方法,梳理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评估国内各类、各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并逐步把研究结果应用到了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等方面,实现了理论方法研究向应用实践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应在厘清生态系统各服务类型、明确生态系统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之间的联系、清晰界定服务对象及受益范围、构建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国土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估 被引量:10
8
作者 江汶静 刘明 何汇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22-227,共6页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举足轻重。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运用弹性系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举足轻重。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运用弹性系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有效支撑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张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土地利用有效保障城镇化发展,但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常住人口增长匹配度差;土地利用有效引导生态功能建设,但单位土地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对较低,土地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须加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须要进一步发挥核心地区的集聚扩散效益,加强毗邻城市的协作发展,并探索构建城市群尺度的土地利用效益监测评估机制,引导和协调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 土地利用效益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被引量:41
9
作者 李双成 谢爱丽 +1 位作者 吕春艳 郭旭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2-89,共8页
研究目的:评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权衡与协同分析以及空间流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但在概念和内涵、方法... 研究目的:评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权衡与协同分析以及空间流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但在概念和内涵、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结论:未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深化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学科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全球变化研究框架、建立政策—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复杂联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将会为提升人类福祉水平提供更优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系统服务 研究进展 趋势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旭东 谢俊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共6页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土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思考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土地生态管护等方面都取...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土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思考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土地生态管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结论:推进土地生态学发展要加快构建土地生态学知识体系,加快提升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加快推进面向国家战略和决策需求的土地生态学实践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学 土地生态学知识体系 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学实践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分区和分规模动态评估
11
作者 王艺锦 白岩松 +3 位作者 岳铠鸿 谷天赐 朱国梁 黄庆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ndex,CEI),对2000—2020年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比老城区、扩展区和城郊区,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质量差异.[结果]全国城市环境质量呈显著“U”形变化:2000—2013年CEI从0.464降至0.425,此后大幅上升,2020年达到最高值0.499.老城区环境最差但改善幅度最大(11.3%),城郊区环境最好但改善幅度最小(5.2%).不同规模对比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部各区域环境均越差,超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大(8.3%),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小(4.6%).[结论]2013年后,随着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情况明显改善,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治理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治理策略,以缓解城市扩展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谷歌地球引擎 城市环境评估 综合环境指数 城市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功能设计与总体框架——以山东省为例
12
作者 谭绪泉 裴淑珍 +9 位作者 安国强 蒋海明 李月霞 刘政 孙志远 于沣玉 刘昕哿 李博文 梁天宇 杨冀红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4-740,共7页
为了高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业务,采用综合分析、文献搜集等方法,系统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周期,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主要功能和总体框架。结果表明,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必须适应国土空间规划... 为了高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业务,采用综合分析、文献搜集等方法,系统梳理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周期,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的主要功能和总体框架。结果表明,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必须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感知—评估—决策—实施”的需求,对应建设感知系统、评估系统、决策系统和实施系统4个功能系统;为确保监测网络科学有序开展,应建设数据网、决策网、应用网、生态网、支撑网协同的基础网络,跨行业融合大数据,推动形成规划决策业务生态。基于山东省实践,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应充分运用现有数据基础和感知技术,从规划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入手,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力量,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规划实施、评估、预警开展快速、准确的智能情景模拟,助力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 国土空间治理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河流域耕地适宜性评价
13
作者 庞伟亮 赵强军 +2 位作者 郭思岩 薛著辉 石斌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84-88,共5页
本研究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耕地分布按照“地貌+适宜性”双要素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划分耕地适宜性等级及分布区域,为差别化保护耕地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地貌分区来看,耕地... 本研究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耕地分布按照“地貌+适宜性”双要素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划分耕地适宜性等级及分布区域,为差别化保护耕地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地貌分区来看,耕地主要位于陇中黄土高原区,现状耕地为2983173hm^(2),占区域总面积83.75%,说明陇中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流域耕地重点保护的区域。从适宜性分区来看,黄河流域耕地适宜性等级主要以Ⅰ级(最优)、Ⅱ级(良好)、Ⅲ级(一般)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84.04%,主要分布在古浪、景泰、兰州新区、靖远、平川等区域的平原区,会宁、临夏、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河谷川地及塬面区域,限制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为高程、地形起伏度、耕作基础条件(路网密度)、耕地集中度。从综合分区来看,北山山地、河西走廊以Ⅰ级(最优)为主,甘南高原、陇南山地主要以Ⅲ级(一般)和Ⅳ级(较差)为主,陇中黄土高原、祁连山地主要以Ⅰ级(最优)、Ⅱ级(良好)、Ⅲ级(一般)为主,说明甘南高原、陇南山地耕地整体适宜性较差,北山山地、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祁连山地耕地适宜性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耕地 适宜性评价 分区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苏锐清 曹银贵 +2 位作者 王文旭 邱敏 宋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82,共9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68波动上升至0.004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潮白河区域 耕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空间基尼系数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的喀斯特山区土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以贵州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陆清平 赵宇鸾 葛玉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1-229,共9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栅格尺度对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文章旨在分析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以较高、中等和较低脆弱性为主,脆弱性低级和较低级主要分布在南...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栅格尺度对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文章旨在分析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以较高、中等和较低脆弱性为主,脆弱性低级和较低级主要分布在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脆弱性高级和较高级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坡度较大、土壤侵蚀较高的地区;(2)普定县脆弱性分五级43个区,其中脆弱性低区2个,面积9 542.72 hm^2;脆弱性较低区7个,面积33 121.56 hm^2;脆弱性中等区14个,面积37 493.02 hm^2;脆弱性较高区11个,面积24 111.72 hm^2;脆弱性高区9个,面积2 167.28 hm^2;(3)普定县各乡镇土地系统脆弱性由低到高依次为马官镇、龙场乡、白岩乡、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化处镇、鸡场坡乡、猴场苗族仡佬族乡、补郎苗族乡、猫洞苗族仡佬族乡、马场镇、城关镇。虽然自然环境条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系统脆弱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类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 土地系统脆弱性 喀斯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玉米和油菜土地适宜性分析--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晨 林艳 周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开展多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和空间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刻画分析了多... [目的]开展多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和空间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刻画分析了多作物种植土地综合适宜性。[结果]①随机森林算法能定量精准实现多空间要素数据驱动下作物种植空间布局,且能识别出对玉米和油菜种植土地适宜区选择具有关键影响的因子;②研究区内玉米和油菜种植适宜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适宜区占种植土地总面积的91.23%,但油菜适宜区仅占69.64%;同时适宜于二者种植的主要区域占13.08%,主要分布在凤冈县中部及北部、湄潭县北部和余庆县西北部。[结论]数据挖掘能够为种植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提供最优方案的可能性,这一方法用于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土地适宜性评价 耕地资源 随机森林算法 作物 遵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杨琼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6期199-200,共2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的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关于土地规划管理、耕地生态保护等工作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需要。在我国土地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的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关于土地规划管理、耕地生态保护等工作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需要。在我国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中应用GIS技术,能够为我国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提供先进的科学手段。基于此,就我国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等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生态环境 质量监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汪晓帆 郝亮 +2 位作者 秦海波 苏利阳 刘卓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23,共9页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研究结果:(1)2014年以来,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数量集中式增长,但政策类别和等级结构并不合理;(2)能力建设工具及象征和劝诫工具运用过多,激励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需要加强;(3)社会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工具数量远低于经济领域,亟待加强供给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政策类别、等级、工具和影响领域的优化,以提高政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耕地生态管护 政策工具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变化检测的耕地撂荒信息提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通 郭旭东 +2 位作者 岳德鹏 汪晓帆 韩圣其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1-208,共8页
撂荒地遥感提取方法主要为分类方法和变化检测方法。由于撂荒地覆被类型复杂,容易同草地、灌木混分,导致分类方法的提取精度不高。而变化检测方法易受非耕地变化因素干扰,且只能提取监测周期内的新增撂荒,无法提取监测周期之前的历史撂... 撂荒地遥感提取方法主要为分类方法和变化检测方法。由于撂荒地覆被类型复杂,容易同草地、灌木混分,导致分类方法的提取精度不高。而变化检测方法易受非耕地变化因素干扰,且只能提取监测周期内的新增撂荒,无法提取监测周期之前的历史撂荒。此外,受遥感数据本身的制约,中低分数据受混合像元干扰而提取能力不足,高分遥感易受地形起伏、云层遮蔽、覆盖周期长等因素干扰而损失精度,因此,传统遥感方法提取撂荒地困难。本研究提出多源数据联合变化检测方法以提取撂荒地。利用多源数据的异质性和不同方法的互补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撂荒地制定不同的提取策略,并进行耦合分析以提取撂荒地。经实地调查验证,该方法提取总精度达到97.6%。在此基础上,提取撂荒地的距离特征、高差特征、灌溉特征和邻域特征等自然地理指标,对其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判别了区域撂荒主导因素,为撂荒驱动力研究、定向提升撂荒地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多源数据 联合变化检测 数据挖掘 撂荒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红树林土壤性质与红树林物种组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茜茜 易小平 +1 位作者 廖文彬 代正福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56-62,共7页
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低能海岸潮间带的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红树林物种组成和结构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地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的pH值、盐度、容重、有机质和养分等会直接或间接影... 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低能海岸潮间带的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红树林物种组成和结构会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地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的pH值、盐度、容重、有机质和养分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红树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研究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组成的关系,对于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性质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