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1
作者 汪媛媛 臧协超 +4 位作者 许伟伟 阳昌霞 金洋 任静华 贺新星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度弹性压力(sensitivity resilience pressure,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3类16项指标,基于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HP-SPCA)权重计算方法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呈现出从南京向南通逐渐增加趋势;(2)生态脆弱性等级之间转变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中度和重度脆弱性减小,轻度、微度和潜在脆弱性增加;(3)耕地占比、人口密度和生物丰度是主要驱动因素,植被覆盖与耕地占比的交互作用具有最大解释力。研究结果对江苏省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脆弱性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农用地土壤硫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
作者 黄顺生 周强 +4 位作者 张平 崔晓丹 蔡露明 李文博 徐宏婷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2-1075,共14页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S含量和开展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揭示硫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效应初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硫的平均值为388×10^(-6),远高于江苏省土壤平均值。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层次土壤分布上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全S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表现为沼泽土最高、水稻土次之、潮土最低;在不同地貌类型间,扇缘湖沼平原区最高,冲海积砂坝高地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则表现为水浇地最高、林地最低。土壤全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农用地土壤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结果表明,.年净增量为58.21 kg/hm^(2),与2004年多目标数据相比,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全S含量近15年来出现一定程度的累积。【结论】土壤硫元素分布特征与土壤深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有机质密切相关,土壤硫元素显著累积区对应设施农用大棚(种植红椒等)分布范围,成因上与硫酸钾复合肥、有机肥等大量施用密切相关。这些区域土壤已出现酸化趋势,对周围水体产生一定硫元素负荷,建议开展生态风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土壤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变化趋势 淮安 生态环境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黄原胶加固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瑾 车文越 +6 位作者 郝社锋 马晓凡 喻永祥 王颖 陈志昊 李婉婉 钱卫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9-1126,共8页
干湿循环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CT扫描技术和力学测试,对加入不同含量黄原胶(0%,0.5%,1.5%)加固的黏土在经历不同次数(0,1,4,8,12次)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结论:(1)黄原胶能够有效... 干湿循环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CT扫描技术和力学测试,对加入不同含量黄原胶(0%,0.5%,1.5%)加固的黏土在经历不同次数(0,1,4,8,12次)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劣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结论:(1)黄原胶能够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压强度和耐干湿循环效果。随着黄原胶含量的增加,干湿循环作用后的强度损失逐渐减小,当循环次数从0次增加到4次时,对于加入黄原胶含量分别为0%,0.5%,1.5%的试样,抗压强度分别损失了42.75%,17.2%,14.04%。(2)加固土的抗压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之间保持指数下降的关系,当循环次数达到4次后,随着循环次数的进一步增加,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在较小的变化范围内波动。(3)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黄原胶加固土的孔隙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连通孔隙不断扩展,而孤立孔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随着试样的干燥,黄原胶在土颗粒间形成网状基质,提高土体的强度和耐干湿循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合物 黄原胶 抗压强度 CT扫描 微观结构 劣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典型污染耕地土壤有效Cd与稻米Cd相关性及其健康风险
4
作者 崔晓丹 廖启林 +7 位作者 任静华 范健 刘玮晶 徐宏婷 周强 黄顺生 汪子意 朱伯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0-2102,共13页
【研究目的 】为探明江苏典型耕地Cd污染的健康风险,了解其稻米Cd吸收的主要地球化学控制因素,科学防治耕地Cd污染。【研究方法 】系统采集江苏典型Cd污染耕地及其相关地区的水稻籽粒-土壤样品1330套,测定稻米Cd、土壤有效Cd(氯化钙提取... 【研究目的 】为探明江苏典型耕地Cd污染的健康风险,了解其稻米Cd吸收的主要地球化学控制因素,科学防治耕地Cd污染。【研究方法 】系统采集江苏典型Cd污染耕地及其相关地区的水稻籽粒-土壤样品1330套,测定稻米Cd、土壤有效Cd(氯化钙提取法)、Cd、Pb、Hg、As、Cr、Cu、Zn、Sb、pH、TOC、CEC等元素含量,对所获取的土壤有效Cd与稻米Cd等环境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元素相关性分析及R型聚类分析等,确定影响稻米Cd吸收的主要环境因子,评价局地Cd污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 】研究区土壤有效Cd含量为0.0018~1.44 mg/kg、均量0.265 mg/kg,土壤Cd含量为0.13~30.0 mg/kg、均量2.11 mg/kg,稻米Cd含量为0.0053~2.58mg/kg、均量0.478 mg/kg。土壤有效Cd是控制稻米Cd的最主要因子,局部Cd污染已扩散到食物链与人发中。【结论 】(1)稻米Cd与土壤有效Cd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全部样本参与统计所得到的稻米Cd和土壤有效Cd的相关系数r=0.54,当土壤pH=6.5~7.5时、稻米Cd与土壤有效Cd的相关系数拥有最大值(r=0.86)。除了有效Cd外,土壤Cd、TOC、CEC、pH等也是影响稻米Cd的环境因子,稻米Cd与土壤Cd多呈显著或较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pH、 TOC、 CEC多呈显著或较显著负相关性,影响稻米Cd的因子排序依次为土壤有效Cd>Cd>pH>TOC≈CEC;(2)相比无污染耕地,耕地污染区的Cd致癌健康风险指数CR值增长了85倍多,食用Cd超标稻米的人发样品Cd均量增加了1.09倍,土壤溶液Cd浓度明显偏高,污染耕地的稻米Cd及其健康风险评价对土壤有效Cd依赖程度更高,指示局部耕地Cd污染区存在更高健康风险;(3)土壤有效Cd同土壤Cd、pH、TOC、CEC、Se等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或复杂的拮抗作用,综合调控稻米的Cd吸收;(4)江苏耕地Cd污染总体轻微,局部的污染风险等级以轻度为主。若能从实情出发,采取合适的修复治理措施(深翻耕等)降低耕地Cd或有效Cd含量,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pH等,完全可以阻断耕地土壤Cd向食物链迁移、生产合格稻米,满足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耕地 土壤有效Cd 稻米Cd 相关性分析 健康风险 江苏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氨酯复合基材的岩质边坡客土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喻永祥 郝社锋 +4 位作者 蒋波 刘瑾 李明 李伟 宋泽卓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为解决目前岩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客土基材滑落、坡面表层土流失严重和植被生长差等问题,采用聚氨酯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土体结合组成聚氨酯复合基材,用于边坡生态修复。通过室内试验对其强度、抗冲刷性以及影响植被生长情况进... 为解决目前岩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客土基材滑落、坡面表层土流失严重和植被生长差等问题,采用聚氨酯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土体结合组成聚氨酯复合基材,用于边坡生态修复。通过室内试验对其强度、抗冲刷性以及影响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并在典型岩质边坡上进行现场试验,对聚氨酯复合基材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有机高分子对于复合基材的强度和抗冲刷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随着聚氨酯有机高分子浓度增加,聚氨酯复合基材的强度增加,抗冲刷能力提高。与未添加的试样进行对比,浓度为1%聚氨酯复合基材的强度为113.63 kPa,提高幅度约为95.45%;20%浓度试样的峰值冲刷量为28.8 g,降低幅度约为71.2%。聚氨酯有机高分子可以有效促进植被种子的发芽与生长。当聚氨酯有机高分子浓度由0%提高到10%时,种子的发芽率由12%提升到68%。但当聚氨酯有机高分子浓度过大时,会对植被的发芽和生长发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岩质边坡的生态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聚氨酯 复合基材 客土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FLOW的贺江岩溶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6
作者 康志强 张勤军 +4 位作者 刘玲 贝为昶 袁金福 梁爽 黄春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MODFLOW构建了贺江上游岩溶流域的数值模型,在地下河发育部位,采用Drain模块刻画查明的地下河岩溶管道,利用区域地下水监测数据和枯水期地下河实测流量进行模型校正。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不同... 运用地下水模拟软件MODFLOW构建了贺江上游岩溶流域的数值模型,在地下河发育部位,采用Drain模块刻画查明的地下河岩溶管道,利用区域地下水监测数据和枯水期地下河实测流量进行模型校正。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不同类型含水层间水资源的补排关系,以及地下河枯季流量。模拟结果显示,降水量偏少时段,区内地下水处于亏损状态,丰水期获得大气降水补给后逐渐盈余。模拟期内,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为3.54×108 m3,地下水排泄量为3.41×108 m3。区内岩溶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年均贡献率66.0%;其次为花岗岩裂隙水,年均贡献量14.3%;碎屑岩裂隙水对岩溶水的补给贡献量仅为7.9%。花岗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具有良好的调蓄能力,其在枯水期对岩溶含水层的补给贡献大于大气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流域 MODFLOW 地下水资源评价 贺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典型区域土壤铅同位素研究及重金属源解析
8
作者 范健 任静华 +6 位作者 廖启林 李文博 汪媛媛 刘玲 刘玮晶 张琦 徐宏婷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7,共12页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1.79μg/g和306μg/g,且Pb同位素组成与沿江冲积土和太湖底土壤有显著差异。沿江冲积土与太湖底土壤的^(208)Pb/^(206)Pb≤2.0967,^(206)Pb/^(207)Pb≥1.1814,^(208)Pb/^(204)Pb≥38.7626,^(208)Pb、^(207)Pb、^(206)Pb相对更高,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为16.0%~20.7%。沿江冲积土中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3~0.988,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重金属超标耕地土的^(208)Pb/^(206)Pb≥2.0850、^(206)Pb/^(207)Pb≤1.1889、^(208)Pb/^(204)Pb≥37.8898,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达52.6%,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无正相关关系,燃煤、交通降尘、矿业活动等是Pb等重金属的重要来源。研究区土壤Pb同位素均具有成土母质与人为活动的二元混合特征,^(208)Pb/^(204)Pb与^(206)Pb/^(204)Pb、1/Pb与^(206)Pb/^(207)Pb和^(208)Pb/^(204)Pb均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563,未超标耕地土的Pb同位素组成介于重金属超标耕地土和沿江冲积土或太湖底土壤之间。在防控相关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的生态安全风险时,须充分考虑其来源的复杂多变性,加强源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铜山区土壤硒含量分布、来源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9
作者 崔晓丹 任静华 +4 位作者 廖启林 汪媛媛 汪宜敏 周强 黄标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5-1407,共13页
【研究目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茅村镇因土壤硒含量较高而备受关注,为此深入查明了富硒地块的分布,探究了土壤硒的来源。【研究方法】在研究区采集表层土壤3067件、土壤垂向剖面3个、大气干沉降样品4个、灌溉水及底泥样品8组、煤矸... 【研究目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茅村镇因土壤硒含量较高而备受关注,为此深入查明了富硒地块的分布,探究了土壤硒的来源。【研究方法】在研究区采集表层土壤3067件、土壤垂向剖面3个、大气干沉降样品4个、灌溉水及底泥样品8组、煤矸石样品4件、粉煤灰样品1件。【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8~15.80 mg/kg,均值为0.57 mg/kg,变异系数为1.14,呈现高度空间变异性。硒元素在土壤表层、大气干沉降、底泥中明显富集,是受到煤炭产业相关的人类活动影响,包括燃煤过程中硒的挥发和飞灰搬运、堆积粉煤灰和煤矸石中硒的淋滤和迁移、采矿洗选废水排放、采煤塌陷区复垦活动等。点状硒含量高值区往往由露天煤矸石堆积、燃煤大气排放造成,面状硒含量高值区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搬运的影响,如留武村—大庄村—茅村村—檀山村一带,高硒粉煤灰在径流的作用下沿河流沟渠输送硒元素,通过灌溉进入农田土壤并积累。富硒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有富硒耕地面积8145.61 hm^(2),其中优质富硒耕地资源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9.39%,预估区域表层土壤硒资源总量为13.34 t,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结论】本研究为区域富硒土壤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应进一步关注农产品硒含量和居民摄入量,通过优化布局、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品牌建设、融资拓展和资源管理等措施推动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异常 来源分析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市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婷 黄顺生 +3 位作者 许伟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对淮安市2004、2019年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是4.66~9.46,均值为7.95,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变异系数为0.095,属于弱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 对淮安市2004、2019年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是4.66~9.46,均值为7.95,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变异系数为0.095,属于弱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研究区土壤pH的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系数分别为0.283和0.352,表明受人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pH值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较2004年土壤pH高值区明显增多,土壤pH低值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空间集聚分布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能独立解释研究区40.9%和21.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此外,土壤pH与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硫、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近15年来研究区黄泛区土壤出现轻微碱化现象,洪泽湖泛滥平原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土壤出现酸化现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土壤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空间自相关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生石灰对表面酸化地块种植小麦吸收镉的影响
11
作者 周强 惠瑾 +3 位作者 徐宏婷 朱慧敏 刘玮晶 郭佩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9期32-36,共5页
为减少表面酸化地块种植小麦对镉的吸收,采用田间试验,通过深翻耕、施加生石灰以及深翻耕加生石灰的处理,以期达到小麦的安全利用。结果表明,各措施对表面酸化地块种植小麦Cd含量均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其中,施加3750 kg·hm^(-2)生石... 为减少表面酸化地块种植小麦对镉的吸收,采用田间试验,通过深翻耕、施加生石灰以及深翻耕加生石灰的处理,以期达到小麦的安全利用。结果表明,各措施对表面酸化地块种植小麦Cd含量均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其中,施加3750 kg·hm^(-2)生石灰未深翻处理的小麦Cd含量降低了45.74%,深翻耕处理的小麦Cd含量降低了40.31%,深翻耕加2250kg·hm^(-2)生石灰处理的小麦Cd含量降低了18.60%,深翻耕加3750kg·hm^(-2)生石灰处理的小麦Cd含量降低了4.65%。同时土壤垂向剖面数据显示,添加生石灰不深翻的地块在6个月后,表层土壤均为碱性,并仍然有一部分以CaO形式存在。本研究通过往土壤中添加生石灰使土壤pH呈碱性时,小麦Cd含量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石灰 深翻耕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污染场地多监测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春龙 施小清 +3 位作者 许伟伟 任静华 王佩 吴吉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1-202,共12页
为查明场地污染分布特征,需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钻探取样,按规范的检测指标进行逐一测试。在初查和详查阶段将获得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数据,数据样本数量大、监测指标多,数据结构复杂,如何从场地大数据中提取价值信息已成为研究... 为查明场地污染分布特征,需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钻探取样,按规范的检测指标进行逐一测试。在初查和详查阶段将获得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数据,数据样本数量大、监测指标多,数据结构复杂,如何从场地大数据中提取价值信息已成为研究热点。以某有机污染场地为例,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和K均值算法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地下水和土壤中各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大数据分析可快速挖掘复杂多维的污染场地监测数据,有效完成关键信息的提取;(2)地下水中污染检出指标存在显著的聚类特征,同一聚类中的污染指标具备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场地污染物检测采取先分类后分级的优化筛选策略,减少污染物检测指标数目,从而有效降低场地检测费用;(3)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检出指标存在良好的空间相关性,这与该污染场地地下水渗流速度缓慢有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出指标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有助于场地污染源的追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污染场地 多监测指标 相关性分析 土壤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中部城镇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玮晶 黄顺生 +4 位作者 金洋 华明 赵增玉 汪子意 张琦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2,共6页
为研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江苏省中部某城镇河流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As、C... 为研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江苏省中部某城镇河流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As、Cu、Ni、Pb、Cr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1、0.36、12.04、43.26、48.77、35.95、108.11、140.30 mg/kg;重金属Cd、Hg的危害最强且污染较重,Cd污染主要与冶炼、化石燃料燃烧、涂料颜料业有关,Hg污染主要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Cr污染主要与合金制品制造有关,Cu和Ni污染与电镀加工过程有关,As和Zn污染主要与化工制造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河流底泥 重金属污染 污染源 污染评价 江苏省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媛媛 廖启林 +5 位作者 李文博 徐宏婷 崔晓丹 刘玮晶 李文婷 周强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1338,共13页
采用改进的BCR形态分析4态法和相关土壤理化指标检测手段,测定江苏典型农田区459个土壤样品的Cd、Hg、Pb、As、Cr、Ni、Cu、Zn的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及其全量等指标,以及常量元素含量和pH、总有机碳(TOC)和阳离子... 采用改进的BCR形态分析4态法和相关土壤理化指标检测手段,测定江苏典型农田区459个土壤样品的Cd、Hg、Pb、As、Cr、Ni、Cu、Zn的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及其全量等指标,以及常量元素含量和pH、总有机碳(TOC)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相关分析和数据对比,探讨江苏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规律,结果显示:①Cd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占比大于75%;Hg和Cr以残渣态为主,占比大于90%;Pb、As、Ni、Cu、Zn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比大于87%;各重金属可氧化态占比均小于8.5%;②重金属形态组分同其全量之间多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普遍大于0.5,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同其全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可交换态Cd同稻米Cd的正相关性明显优于Cd全量;③pH、TOC、CEC、Si、Al、Na、K等都是影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重金属及其形态受控因素有差异,如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与pH、K之间存在较显著负相关性,而可氧化态Cu、Zn与TO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④局地存在相近或相同的Cd、Cu、Zn、Se物质来源或富集机制,致使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Cu、Zn与Se之间多具有显著正相关性;⑤Hg的形态分析合格率只有4.6%,不适合BCR形态分析法,而除Hg之外的其他重金属的形态和全量分析均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形态 分布 农田土壤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洋 屠长达 +2 位作者 杜维真 刘玲 许伟伟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7,共8页
针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难的问题,文章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建立了一套3层次5指标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22个区县BI均值最小0.048,最大0.434,差异较大,呈现出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 针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难的问题,文章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建立了一套3层次5指标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22个区县BI均值最小0.048,最大0.434,差异较大,呈现出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021年相比2012年,5个区县BI均值下降较明显,8个区县下降不明显;研究区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东北部生物多样性相对不稳定。地表温度、建筑密度和夜光强度与生物多样性稳定呈正相关,地表湿度与生物多样性稳定呈负相关。该研究为未来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助于制定不同地区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多源遥感数据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不稳定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与作物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海伦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婧萱 崔晓丹 +2 位作者 梁强 胡文友 黄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0,共10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含量及影响因素,选择海伦市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大宗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可食用部分硒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均值为0.30...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含量及影响因素,选择海伦市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大宗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可食用部分硒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均值为0.303 mg/kg,有效硒含量均值为0.018 mg/kg,硒活化率(有效硒的占比)偏低;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中部(永和乡、爱民乡、向荣乡和长发乡);3种大宗农作物硒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0.028 mg/kg)>大豆(0.014 mg/kg)>玉米(0.007 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粉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抑制了水稻和玉米对土壤硒的吸收。本研究为研究区开发利用富硒土壤提供了从区域选择到作物类型选择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市 黑土 土壤–作物系统 硒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活性剂改良盐渍土力学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车文越 刘瑾 +2 位作者 郝社锋 卜凡 任静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6-453,共8页
基于三轴剪切试验与可溶盐含量测试,探究高分子活性剂掺量与养护时间对硫酸型盐渍土力学性能与可溶盐含量的影响,揭示土体微观特性及其改良机理.结果表明:CLI型高分子活性剂的掺入能有效提升硫酸型盐渍土的力学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其最佳... 基于三轴剪切试验与可溶盐含量测试,探究高分子活性剂掺量与养护时间对硫酸型盐渍土力学性能与可溶盐含量的影响,揭示土体微观特性及其改良机理.结果表明:CLI型高分子活性剂的掺入能有效提升硫酸型盐渍土的力学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其最佳掺量为8%;活性剂与盐渍土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增强盐渍土的保水性能,有效降低盐渍土的可溶盐含量,CLI型高分子活性剂掺量越大,改良效果越好;养护时间达到7 d时,盐渍土的可溶盐含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型盐渍土 高分子活性剂 力学性能 可溶盐含量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铂-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氧氟沙星
18
作者 冯丽敏 薛强 +3 位作者 李文博 许伟伟 贺小桐 李文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铂纳米颗粒(PtNPs)沉积于石墨烯(Gr)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并考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方法分别在0.75μmol/L~50μmol/L和75μmol/... 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铂纳米颗粒(PtNPs)沉积于石墨烯(Gr)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并考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方法分别在0.75μmol/L~50μmol/L和75μmol/L~25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2μmol/L。将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实际自来水和地下水样品测定,结果均为未检出,加标回收率为95.3%~102%,RSD为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铂纳米颗粒 石墨烯 差分脉冲伏安法 修饰电极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典型区农田土壤硒-镉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范健 任静华 +5 位作者 廖启林 葛礼强 徐宏婷 崔晓丹 李文博 汪子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3-1032,共10页
以苏南典型区2027套稻米-土壤样品的Se、Cd含量及其相关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元素相关性统计分析及生物富集系数等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了农田土壤中Se与Cd的拮抗作用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中Se和Cd含量分布共消长特征明显... 以苏南典型区2027套稻米-土壤样品的Se、Cd含量及其相关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元素相关性统计分析及生物富集系数等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了农田土壤中Se与Cd的拮抗作用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中Se和Cd含量分布共消长特征明显,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2)有关岩石、陶瓷原料、河泥等均可成为农田富集Se、Cd的物质来源,且多为富Cd强于富Se,只有源于富硒岩石的富硒土壤才可排除Cd污染干扰,出产天然富硒食品;(3)稻米Se与Cd的生物富集系数多介于0.1~0.8,土壤偏碱性有利于稻籽吸收Se,偏酸性则有助于稻籽吸收Cd,受土壤Se、Cd同富集的影响,富硒米与镉超标大米可共存;(4)土壤富Se抑制稻米Cd吸收是有条件的,当土壤Se含量>0.4 mg/kg、总有机碳含量>15 g/kg时,稻米Cd含量与土壤Se含量、稻米Cd生物富集系数与土壤Se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56;土壤pH与稻米Cd生物富集系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稻米Se生物富集系数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作用 农田土壤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任静华 范健 +4 位作者 何培良 汤进 廖启林 许伟伟 郝社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5-861,869,共8页
为查明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和作物污染状况,基于网格化与重点加密采样获得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土壤水稻籽粒、根系土壤样品29个,考察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特征,深入探究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富集的影响,并利用统计方... 为查明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和作物污染状况,基于网格化与重点加密采样获得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土壤水稻籽粒、根系土壤样品29个,考察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特征,深入探究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富集的影响,并利用统计方法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Cd、Pb和Zn平均值分别为0.595、81.3、85.0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90.2%、57.9%和33.7%,属于高度变异。土壤中Cd和Pb有效态(即酸溶态和可还原态)占比(质量分数)为89.2%和72.7%,与水稻籽粒中相应的重金属的R达到0.902和0.792,累积效应较强,而土壤中Cu、Zn和Ni对于水稻籽粒的累积效应贡献较弱。Cd和Pb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电源电池类企业周边高,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且Pb和C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且与其他重金属在空间变化同步性及相关性上均不显著,推测两者来源与周边企业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稻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