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 被引量:3
1
作者 邹利林 梁一凡 +2 位作者 熊立 胡学东 巢子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是架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制度核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补充类耕地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适宜性评... 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是架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制度核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补充类耕地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SOFM等方法对广东省县域单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适宜状况进行评价、分级与整治分区。结果表明: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后备补充类、即可补充类与工程补充类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9.69%、35.72%、44.59%,大量可补充类耕地资源当前为林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用地。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适宜性从高到低分为高度适宜、较高适宜、中度适宜、较低适宜、低度适宜5个等级,其面积占比分别为14.20%、33.69%、22.42%、17.74%和11.95%,适宜程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翼、东翼与肇庆市。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选择整治区与后备整治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差异较大,为此需要差异化地采取行政干预、工程提质、组织引导、激励奖补等措施。本研究可为指导广东省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调整、制定与落实提供参考,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占补平衡 进出平衡 土地整治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厦漳泉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与预警点识别 被引量:25
2
作者 柳建玲 李胜鹏 +1 位作者 范胜龙 胡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124-8134,共11页
厦漳泉地区是福建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识别、预警国土空间生态薄弱区对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MSPA、MCR等模型方法识别2000-2018年动态稳定性与连通性兼具的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构建该地... 厦漳泉地区是福建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识别、预警国土空间生态薄弱区对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MSPA、MCR等模型方法识别2000-2018年动态稳定性与连通性兼具的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采用FLUS模型在生态安全格局限制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划分厦漳泉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并展开预警。结果表明,厦漳泉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由12个生态源地,66条潜在生态廊道、13条重要生态廊道与若干生态节点等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生态廊道为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部分生境较脆弱的县(区)无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生态节点集聚特征显著;2030年研究区耕地、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显著,建设用地向四周的耕地与林地呈环状扩张,挤压生态空间,威胁生态源地与廊道。综上,研究划分了1个生态源地保护带、2个生态修复核心区,并明确生态保护空间预警点,可为完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与建设等提供基础信息,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修复 预警 MSPA方法 FLUS模型 厦漳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福建乡土红树植物对近海滩涂污染修复效果的比较
3
作者 何家博 张韦炜 +3 位作者 陈志 王世永 林兴达 胡丰晓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3-711,共9页
【目的】比较4种福建乡土红树植物对近海污染滩涂的生态修复效果,为福建省近海滩涂生态修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比较不同树种对滩涂沉积物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总氮(TN)、总磷(... 【目的】比较4种福建乡土红树植物对近海污染滩涂的生态修复效果,为福建省近海滩涂生态修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比较不同树种对滩涂沉积物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和硫化物等理化指标的改善效果以及对典型污染物苯并芘(BaP)和镉(Cd)的去除效果。【结果】种植秋茄(Kandelia candel)对沉积物中NO_(2)^(-)-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对沉积物中NH_(4)^(+)-N、TN、Cd和BaP的去除效果与种植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秋茄对滩涂沉积物的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且其环境适应性较强,是红树林高纬度地区海洋滩涂生态修复的适宜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滩涂沉积物 红树植物 室内模拟试验 苯并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块尺度的南方山区耕地非粮化遥感制图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史聪敏 姜春 +1 位作者 江帅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89-298,共10页
对耕地非粮化进行科学有效地精准识别与测度对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该研究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强大表达能力和海量遥感数据的高频地物观测优势,探索自动化地块边界提取与耕地非粮化类型的遥感制图方法。以... 对耕地非粮化进行科学有效地精准识别与测度对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该研究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强大表达能力和海量遥感数据的高频地物观测优势,探索自动化地块边界提取与耕地非粮化类型的遥感制图方法。以福建省建阳区为典型案例,首先使用三调数据裁剪出耕地的影像图,随后采用边缘检测模型—richer convolutional features(RCF)深度学习网络提取耕地地块边缘,获取现势耕地范围;然后采取先提取葡萄大棚后识别其他非粮化类型的策略,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Sentinel-2号卫星的月度影像集,以地块单元作为空间约束,计算地块的纹理特征、多时相光谱特征,同时采用Savitzky-Golay(S-G)滤波重建物候特征;最后,经过特征优选,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作物分类,并叠加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获取地块尺度非粮化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共提取耕地地块约28.3万个,交并比IoU值达到0.69,模型推理结果与实际地块形态较为吻合;2)S-G滤波能够有效捕捉作物所蕴含的季相节律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处理后的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时序曲线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作物的生长状态;3)分类特征重要性分析显示,Sentinel-2影像的红边特征主要是红边位置指数和红边拐点指数、冬春季节的光谱特征及生长季峰值对分类贡献显著;4)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为81.60%,Kappa系数为0.73,提取的主要耕地非粮化类型主要为莲藕、葡萄大棚、柑橘园、茶园和耕地撂荒5种类型,分别占非粮化总面积的27.20%、24.28%、20.00%、11.56%、6.17%。该研究成果可为地块尺度的耕地非粮化遥感监测提供参考,也为南方山区作物识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遥感 地块尺度 深度学习 南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东南丘陵地区撂荒耕地提取——以福建省闽清县为例
5
作者 徐道雯 吴家煜 朱高龙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288-292,共5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使用遥感技术,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撂荒耕地信息,为撂荒耕地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东南丘陵地区地形复杂、耕地地块破碎、混合像元较多,基于传统方法的撂荒耕地提取... 近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使用遥感技术,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撂荒耕地信息,为撂荒耕地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东南丘陵地区地形复杂、耕地地块破碎、混合像元较多,基于传统方法的撂荒耕地提取精度难以满足当前要求。基于此,以福建省闽清县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8数据,结合耕地图斑矢量边界,构建地块级长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并采用年际NDVI最大值,结合LandTrendr算法和年内NDVI差值法提取撂荒耕地。利用研究区高分影像和119个野外实地调查样点数据,验证了本方法撂荒耕地提取精度为85.71%,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混合像元的影响,有效提取东南丘陵地区撂荒耕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东南丘陵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食物观下南方山区“非粮化”耕地利用潜力诊断及分类差序恢复
6
作者 靳雪莹 姜春 +2 位作者 谢臻 朱璇 史聪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69-279,共11页
资源适应性、经济有效性、生态持续性与社会发展性是农业系统合理开发的基础。面对当前南方山区出现的非粮化耕地恢复问题,盲目毁园复耕势必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加剧二次撂荒,亟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恢复。该研究立足大食物观,辨... 资源适应性、经济有效性、生态持续性与社会发展性是农业系统合理开发的基础。面对当前南方山区出现的非粮化耕地恢复问题,盲目毁园复耕势必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加剧二次撂荒,亟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恢复。该研究立足大食物观,辨析耕地认定标准提出分类恢复方案,并以建阳区为研究区,分析非粮化作物分布特征,多维诊断非粮化耕地利用潜力,并通过自组织映射网络分析法识别功能短板,并划分恢复时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非粮作物种植类型主要包括林地、茶叶、柑橘、坑塘养殖、葡萄和火龙果,主要分布于100~400 m低山丘陵、坡度6°~20°的向阳坡地,呈明显的地形适配性。2)整体上“非粮化”耕地多维耦合协调性整体处于初级水平,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652,其中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区域占总面积的82.28%,濒临失调类型仅占0.10%,表明研究区耕地利用多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非粮化”耕地功能短板中单短板耕地面积为1133.68 hm^(2),其社会发展性短板最为突出,双短板和三短板区域分别为3097.52 hm^(2)和1915.27 hm^(2),短板组合以资源适应性与社会发展性为主;根据耕地利用潜力及其短板划分出优先序:优先恢复(30.52%)、次优先恢复(42.87%)、中期恢复(26.50%)和后期恢复(0.10%)。应针对不同短板特征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恢复策略,重点解决资源适应性和社会发展性的双重限制,并在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认定标准 恢复潜力 大食物观 建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崩岗侵蚀区崩壁土壤岩土特性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勤敏 王祖梅 +3 位作者 黄奕铭 林金石 黄炎和 张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2,共10页
为明确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壤理化性质与抗剪强度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量化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福建省安溪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崩壁垂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和水平(表层和内部)两个方向不同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和抗剪... 为明确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壤理化性质与抗剪强度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量化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福建省安溪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崩壁垂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和水平(表层和内部)两个方向不同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和抗剪强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崩壁不同土层表层土壤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和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均大于内部土壤,而有机质、pH值、颗粒组成和抗剪强度参数不同土层表层和内部土壤的差异规律不明显;崩壁不同土层土壤性质差异显著,红土层土壤的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黏粒、黏聚力最大,碎屑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态和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有机质、中粉粒和更小细颗粒与土壤黏聚力呈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锰、粗粉粒及以上粗颗粒与黏聚力呈显著负相关;内摩擦角与游离氧化铁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无定形氧化铝、游离氧化铁、细黏粒、细粉粒为影响崩壁抗剪强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根据4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崩壁土壤抗剪强度的预测模型(r=0.96,P<0.01,RMSE=1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崩壁 土壤 游离氧化物 无定形氧化物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柚子叶部病原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陈帅 李维波 +7 位作者 陈诗瑜 肖扬 刘天金 张春源 赖泽成 冯怡瑶 郑若曦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1期7-11,41,共6页
分离鉴定柚子炭疽病的病原菌,对其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柚子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检测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单因... 分离鉴定柚子炭疽病的病原菌,对其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柚子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检测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真菌YZ4被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最适合YZ4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pH为5.0。研究结果为柚子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 叶片病害 炭疽病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茜茜 谢臻 +1 位作者 林小睿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7-328,F0003,共13页
为厘清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趋势,探究耕地林果化的驱动机理,该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截选2000—2020年5个时间节点,利用地形梯度分级、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耕地“林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揭... 为厘清南方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趋势,探究耕地林果化的驱动机理,该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截选2000—2020年5个时间节点,利用地形梯度分级、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耕地“林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耕地林果化规模呈现“平稳发展转向骤增”的变化趋势,2015—2020年增加显著。2)水平空间上,林果化程度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变,Moran’s I从0.396增加至0.672,林果化行为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3)垂直地带上,耕地林果化呈现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主要发生在海拔0~1000 m、坡度0°~2°和10°~20°、地形位指数为0.1~0.8的阴坡和半阴坡区域。4)不同时期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其中高程、距居民点距离、GDP始终是稳定的驱动因子;各影响因子交互后对林果化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强。耕地林果化演变是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地方政府推行林果化管控过程中应基于耕地本底条件及驱动机理的不同进行分区整治,今后耕地占补平衡有必要推动平原林果地和山坡耕地空间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南方山区 非粮化 地形梯度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湾湿地碳库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10
作者 陈实 陈丽捷 +5 位作者 洪宇 刘金福 阙翔 李意敏 何东进 赵婧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6-695,共10页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碳储量在内的32个指标;结合专家法、熵权法等构建泉州湾湿地碳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技术、统计学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评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2012-2021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碳储量最低,为168221×10^(6)t,2020年碳储量最高,为654463×10^(6)t。生态始终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399,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0.451;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状态指标数值以2015年为分界点,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长期博弈及湿地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导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水资源量、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一产业产值是近年泉州湾湿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泉州湾湿地 生态安全 生态评价 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鸡蛋花叶部病原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李维波 陈帅 +2 位作者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鸡蛋花(Plumeria rubra Linn.cv.Acutifolia)叶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命名为JD3,并对菌落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鉴定JD3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株能够利用多种...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鸡蛋花(Plumeria rubra Linn.cv.Acutifolia)叶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命名为JD3,并对菌落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鉴定JD3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D-甘露糖醇为最佳碳源,酸水解酪蛋白为最佳氮源。本研究结果可为诊断和防治鸡蛋花炭疽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花 真菌鉴定 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研究——基于对浦城、屏南两县的调查
12
作者 郭炀婕 王松良 何梓彬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7,共7页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作物育种的基础材料和农业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中国粮食与农副食品安全具有重大作用。为探讨在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转型及社会经济体系变化背景下,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南...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作物育种的基础材料和农业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中国粮食与农副食品安全具有重大作用。为探讨在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转型及社会经济体系变化背景下,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南平市浦城县与宁德市屏南县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对关键利益群体的重点访谈与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当地谷类、薯类及豆类等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和利用情况。针对高产杂交作物组合主导下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流失的严峻问题,结合育种专家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有效保存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粮食作物地方品种 作物种质资源 浦城县 屏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富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关永鑫 胡喜生 +5 位作者 闫淑君 黄子宏 凌玲 孙玉婷 程敏 胡文静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 本研究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岸带20种优势草本植物根茎叶和根际土壤的Cd、Cr、Cu、Ni、Pb和Zn含量,评估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并比较了植物不同器官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土壤除Pb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余元素均超背景值1.05~1.5倍,Cd是主要危害元素;(2)20种植物对Cd和Cu的富集能力较强,对Pb的富集能力最弱;(3)根和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茎,叶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强于茎;(4)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R.M.King&H.Robinson)和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重金属综合富集能力排名前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686、0.662和0.470,而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L.)对土壤重金属的规避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河岸带 土壤 草本植物 重金属富集 重金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闽江流域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4
作者 张娇 陈凌秀 +5 位作者 戴洪霞 刘晟龙 陈思韬 许梦杰 谢慧黎 刘兴诏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掌握闽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闽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20... 掌握闽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闽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闽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NDVI平均年际变化率为0.002 1,呈显著增加的区域约占43.54%,主要分布在流域内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呈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2.3%,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2)气温和降水整体上能够促进NDVI的增长,但二者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气温和降水与NDVI呈正相关的区域分别约占总区域的80.17%和73.84%。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促进流域内NDVI增长的主导因素,对植被NDVI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60%的区域约占51.93%,在植被管理和修复中,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草种林对滨海湿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15
作者 叶瑞超 叶桂萍 +5 位作者 杨平 冯蒙蒙 韩风毅 成于恒 贺纪正 林永新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依托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建立的短叶茳芏本地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和互花米草刈割种植红树林(刈草种林)样地,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和刈草种林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均显著影响... 依托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建立的短叶茳芏本地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和互花米草刈割种植红树林(刈草种林)样地,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和刈草种林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均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互花米草入侵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刈草种林则降低硝态氮含量。冬季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夏季,盐度则显著低于夏季。植被类型显著影响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主要表现为刈草种林显著降低AOA丰度,但显著增加冬季AOB丰度。虽然植被类型对完全氨氧化菌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互花米草入侵显著降低冬季完全氨氧化菌clade A丰度。季节变化仅显著影响AOB丰度,主要表现为3种植被类型冬季的AOB丰度均高于夏季。综上,刈草种林生态恢复措施显著降低AOA丰度,提高冬季AOB丰度,且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可能对土壤的硝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植被类型 季节 氨氧化微生物 完全氨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山茶叶片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16
作者 肖扬 王贺 +6 位作者 王欣玥 陈帅 李维波 段如意 谢晓玲 符常笑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本试验从山茶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解硅酸盐和有机磷能力的内生细菌,命名为XJX-3,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16S rRNA分子鉴定、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研究,还探究了菌株对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XJX-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 本试验从山茶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解硅酸盐和有机磷能力的内生细菌,命名为XJX-3,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16S rRNA分子鉴定、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研究,还探究了菌株对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XJX-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淀粉水解、产接触酶、固氮等多种性能。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菌液XJX-3灌根对生菜的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总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本试验可为山茶的合理种植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农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内生细菌 生理生化性质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流域碳汇空间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7
作者 胡晓婷 施智勇 +3 位作者 程飞 谢慧黎 武艳芳 刘兴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5,共11页
分析闽江流域碳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流域碳汇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气象、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数字高程模型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基于修正的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对闽江流... 分析闽江流域碳源/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流域碳汇效益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气象、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数字高程模型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基于修正的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对闽江流域植被碳汇量进行估算,划分出碳源区、低碳汇区、中碳汇区和高碳汇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流域内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厘清了影响闽江流域碳汇空间特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PNE)总体呈中高碳汇属性;中碳汇区分布范围最为广泛,均匀分布在整个流域;高碳汇区重点分布在东南部及河谷地区;低碳汇区主要集中沿水系、交通路网及各市县外围区域分布;碳源区零散分布在各市县中心城区所在位置;(2)随着海拔的升高,碳源面积相应减少,而高碳汇区面积在不同海拔的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作用差异较大;高碳汇区主要集中在林地,碳源区主要集中在水体、裸地和建设用地;(3)闽江全流域及流域上、中游碳汇空间特征主要驱动力是土地利用类型,而流域下游碳汇空间特征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影响;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解释力明显大于单一因子解释力,其中,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协同增强效应对闽江流域碳汇空间特征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CASA模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闽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比例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黄雄伟 刘惟潇 +7 位作者 田欣方 李覃楠 郭子翰 刘毅凡 覃盼 管永晶 吴龙地 方垂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6,共12页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鲢、鳙的投放比例分别为2∶1(C1组)、4∶1(C2组)、6∶1(C3组)、0∶0(C4组,为空白对照组),另设池外库区对照组(C5组)。C1~C3组鲢、鳙投放总密度均为50.00 g·m^(-3)。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各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测序获得504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的序列,归属于30门53纲133目223科417属,门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纲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生氧光细菌纲(Oxyphotobacteria),属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双色藻属(Cyanobium_PCC-6307)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_PCC-7914)。C1~C4组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差异均不显著,C1~C3组与C5组的差异显著。门水平下,C1~C3组微生物群落聚为一支,C4组与C5组聚为另一支,聚类结果与蓝藻门丰度有关。PCoA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相符。鲢、鳙投放能明显减少蓝藻,起到控制蓝藻的效果。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水温、溶解氧含量的相关性显著,而与鲢、鳙投放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鲢、鳙投放比例为4∶1时具有相对较好的水质净化和蓝藻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仔水库 鲢、鳙养殖 微生物群落 蓝藻控制 测序分析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扫描统计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达勇 范协裕 +4 位作者 蒋雪容 陈瀚阅 张黎明 邢世和 林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40,147,共1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闽侯县多年耕地质量等级的时空变化及布局,为东南丘陵区复杂地貌地带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助力。[方法]将时空统计扫描法引入多时序耕地质量监测中,结合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的连续变... [目的]分析福建省闽侯县多年耕地质量等级的时空变化及布局,为东南丘陵区复杂地貌地带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助力。[方法]将时空统计扫描法引入多时序耕地质量监测中,结合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的连续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进一步地,将引入时空扫描模型产生的试验结果与运用传统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中的局部自相关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1)在挖掘高值的聚类特征上,时空扫描模型优于局部自相关模型;(2)2018—2019年闽侯县耕地质量等级在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广度上均大于2019—2020年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与分布状况;(3)2018—2020年闽侯县整体的耕地质量逐年稳定并呈现上升趋势。(4)根据闽侯县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变异情况将耕地划分为高级优质提升区、低级优质提升区、首要重点整治区、次要重点整治区、适度改良区5个区。[结论]补足养分因子、兴建水利和平衡土壤pH值是防止并逆转耕地质量劣化和保持农田高质量、高产出的重要实施方案。此外建立耕地保护区,防范耕地非农化也有助于耕地质量的稳固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时空扫描 Moran’s I 耕地保护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闽江流域(福州段)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施智勇 胡晓婷 +1 位作者 谢慧黎 刘兴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闽江流域(福州段)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以2010、2015和2021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闽江流域(福州段)近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并结... 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闽江流域(福州段)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以2010、2015和2021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闽江流域(福州段)近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福州段)2010、2015和2021年的RSEI指数分别为0.62、0.70和0.68。(2)大部分地区的RSEI指数等级为良和优;生态变好的面积大于生态变坏的面积,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3)干度和热度是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