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星煜 郭焕平 +5 位作者 黄瑞昊 王筱淇 曾令宇 吴涛 夏琳 张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8,共9页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基配对过程中被识别为鸟嘌呤。人类转录组中已报道了数百万个A-to-I编辑位点,而ADAR1是最主要的催化酶。在血液肿瘤中,ADAR1的失调将直接影响基因编码区、非编码区和miRNA前体的A-to-I编辑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分子事件改变,如蛋白质编码序列改变、内含子滞留、选择性剪接和miRNA生物发生受抑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RNA编辑导致分子调控网络的紊乱,促进细胞增殖、凋亡受阻和细胞耐药,是白血病干细胞(LSCs)生成和干性维持的重要因素。目前,以RNA编辑为靶点的新药(如rebecsinib)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疗效。有别于传统抗肿瘤药,表观遗传抗肿瘤药有望克服血液肿瘤的耐药、复发难题,为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本综述总结了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RNA编辑 表观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和预后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慧 吴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4-1558,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在临床和生物学都具有异质性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疾病的异质性和复发仍然是MM治疗的一大挑战。基于新一代测序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在临床和生物学都具有异质性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疾病的异质性和复发仍然是MM治疗的一大挑战。基于新一代测序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能够从单细胞水平探测肿瘤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异质性,从而提高我们对MM诊断分层、精确治疗和预后预测的认识。本文就scRNA-seq在MM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多发性骨髓瘤 异质性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耗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月霞 潘耀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48-1553,共6页
T细胞耗竭指慢性感染和肿瘤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的丧失。由于较长时间暴露于持续性抗原等炎症信号,T细胞逐渐失去效应功能,记忆T细胞特征也开始缺失。耗竭T细胞会影响肿瘤预后及病毒转归,耗竭的严重程度更会对肿瘤的预后带来一系列不良影... T细胞耗竭指慢性感染和肿瘤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的丧失。由于较长时间暴露于持续性抗原等炎症信号,T细胞逐渐失去效应功能,记忆T细胞特征也开始缺失。耗竭T细胞会影响肿瘤预后及病毒转归,耗竭的严重程度更会对肿瘤的预后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深入理解T细胞耗竭机制以及通过逆转T细胞耗竭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T细胞耗竭发生机制、耗竭T细胞特征以及耗竭状态的逆转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耗竭 抑制性受体 细胞因子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继发第二肿瘤2例
4
作者 石亚军 汉英 +5 位作者 黄颖楠 王莹 张晓菲 吴涛 白海 葸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患者1:女性,49岁。2015年3月出现乏力、纳差,症状持续加重,伴头痛、耳鸣。7月于外院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BC) 11.22×10^(9)/L,血红蛋白(HGB)67 g/L,血小板(PLT)44×10^(9)/L;骨髓涂片中原始粒细胞占11.2%,免疫分型中异常髓系... 患者1:女性,49岁。2015年3月出现乏力、纳差,症状持续加重,伴头痛、耳鸣。7月于外院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BC) 11.22×10^(9)/L,血红蛋白(HGB)67 g/L,血小板(PLT)44×10^(9)/L;骨髓涂片中原始粒细胞占11.2%,免疫分型中异常髓系原始细胞表达CD33+、CD13+、CD117+、CD64+、CD34-、CD11b-、cCD3-、MPO+、CD15+、HLADR-、CD7-、CD56-、C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第二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剑雄 刘恒 +1 位作者 盛宏霞 张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3-362,共10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93例AML患者中有88.17%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2)模式很常见,达53.76%。突变频率大于10%的8个基因为CEBPA、ASXL1、TET2、NRAS、FLT3-ITD、NPM1、IDH2、DNMT3A,其中CEBPA突变频率最高,达20.4%。遗传交互作用分析确定了经常共同出现的重叠突变模式。分析发现,IDH1/2与NPM1,ASXL1与U2AF1,FLT3与NPM1经常共同出现(P<0.05)。在突变基因与57例IR-AML患者预后的分析中发现,IDH2突变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预后相关(P<0.05)。IR-AML患者预后分析显示,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2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34^(+)、IDH2突变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诱导后达CR则是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现的突变模式。IDH2基因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具有很大潜力成为建立IR-AML风险分层模型的分子。基于HTS的基因检测有助于从分子学层面揭示AML发病机制,对AM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小燕 葸瑞 白海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是一种可以累及皮肤、肝脏、肺脏、胃肠道等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其中皮肤是最易受累的器官。目前,皮肤GVH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重...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是一种可以累及皮肤、肝脏、肺脏、胃肠道等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其中皮肤是最易受累的器官。目前,皮肤GVH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重度或广泛型慢性GVHD极大地影响受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皮肤GVHD的发病机制,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非常迫切。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22、IL-17、IL-6和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在皮肤GVHD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够明确。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这些细胞因子在皮肤GVH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皮肤GV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细胞介素-22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干扰素-γ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 巴瑞替尼 鲁索利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恒 葸瑞 +1 位作者 白海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分期、病程、化...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分期、病程、化疗周期、复发、放疗、疾病状态、采集当天血常规指标等因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的影响。结果:71例(95.9%)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成功,采集优良53例(71.6%);化疗周期≤6与> 6个的患者采集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9.1±5.2)×106/kgvs (6.4±3.7)×10~6/kg,P=0.031];首次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当天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4、0.486、0.306、0.289、0.353、0.428、0.528),其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这4种指标对首次CD34^(+)细胞采集效果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1、0.7845、0.7319、0.7848)。结论:较小剂量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化疗周期≤6的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好;血常规指标对首次采集效果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CD34^(+)细胞 环磷酰胺 依托泊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观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游静茹 杨璐 +1 位作者 崔小丽 白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6-1319,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的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异常分化的原始细胞克隆性扩张为特征。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8岁。目前的治疗方法是联合或不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化诱导化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恶性的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髓系异常分化的原始细胞克隆性扩张为特征。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8岁。目前的治疗方法是联合或不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化诱导化疗,而这种方法不能应用于占AML患者50%以上的老年患者。表观遗传学改变在AM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表观遗传改变已成为抗AML新药开发的靶点。该文对表观遗传学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物治疗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突变和CHIP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何苗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10,共4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变是MDS诊断分型和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概念的提出引起人们对存在克隆性造血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但不伴有MDS特征的老年患者的关注,他们有高风险向MDS及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本文就基因突变、CHIP和ICUS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MDS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