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
作者 韦梦琳 李法云 +3 位作者 洪天宇 吴海鹏 刘天依 赵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5,共17页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最为丰富。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共有种有61种(占总种类的62.9%),湿地特有种19种、外围河道特有种17种。种类数的季节差异显著,表现为夏季(89种)>冬季(68种)>秋季(49种)>春季(42种),四季共有种23种,夏季特有种12种,其他季节特有种仅2~3种。从生物量来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类型比外围河道表现出更多样的季节演替:湿地从春季到冬季表现为硅藻-蓝|裸|甲藻-隐藻-裸|绿藻的演替规律,而外围河道则表现为隐|硅藻-蓝藻-隐|硅藻-隐|硅藻的季节演替规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外围河道主要优势种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细小隐球藻、歪头颤藻(Oscillatoria curviceps)以及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盐度及营养盐是影响上海鹦鹉洲湿地及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盐度是区分湿地与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水温与氨氮是区分四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因子对功能离散度(FDiv)的解释率(18.8%)显著高于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的解释率(10%),表明环境对物种生态位的筛选强于对物种个体的筛选。受环境影响不显著的功能均匀度(FEve)却受时间因子的显著影响,可能与季节更替过程中气象条件、水体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的变化、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等因素有关。功能丰富度(FRic)表明秋季是四季中浮游植物群落抗干扰能力最弱的季节,且湿地的抗干扰能力显著强于河道。环境因子对FRic的解释量(41.2%)显著高于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量(16%),表明FRic的环境敏感性比物种丰富度高。本研究将对滨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类型 功能多样性 分类回归树 变差分解 鹦鹉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野生动物小型栖息地建设成效探析——以吴淞江鸟类栖息地为例
2
作者 乔云路 汪嘉怡 +2 位作者 王宏伟 于威宇 袁逸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共9页
为探析上海市野生动物小型栖息地建设成效,以改造建成后的上海市吴淞江鸟类栖息地为例,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吴淞江鸟类栖息地鸟类多样性及季节动态等建设成效进行了研究分析.共记录到鸟类10目29科54种,其中水鸟11种,雀形目鸟类38种... 为探析上海市野生动物小型栖息地建设成效,以改造建成后的上海市吴淞江鸟类栖息地为例,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吴淞江鸟类栖息地鸟类多样性及季节动态等建设成效进行了研究分析.共记录到鸟类10目29科54种,其中水鸟11种,雀形目鸟类3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种.在鸟类各居留型中,留鸟28种,占51.9%;冬候鸟15种,占27.8%;夏候鸟6种,占11.1%;旅鸟5种,占9.3%.在鸟类各区系中,古北界种23种,占42.6%;东洋界种17种,占31.5%;广布种14种,占25.9%.鸟类优势种以乌鸫(Turdus mandari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丝光椋鸟(Spodiopsar serice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和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为主.夏候鸟和旅鸟在栖息地内数量偏少.就季节动态而言,鸟类多样性指数从秋季迁徙期、冬季越冬期、春季迁徙期到夏季繁殖期依次降低;而均匀度指数则从秋季迁徙期、春季迁徙期、冬季越冬期到夏季繁殖期依次降低.通过研究,明确了上海市野生动物小型栖息地建设成效,并对野生动物小型栖息地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栖息地 小型 建设成效 吴淞江鸟类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水环境中含氟药物的污染及生态风险
3
作者 岳凝 李雅轩 +5 位作者 李丹 严欣 王丁丁 叶璟 侯梅芳 吴范宏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8,共13页
含氟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药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在上市药物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仍不足。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Meta)、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 含氟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药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在上市药物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仍不足。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Meta)、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和风险商(hazardous quotient,HQ)评价,系统评估了含氟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通过荟萃分析整合了377个样本的52种含氟药物污染数据,结果表明医院废水的污染最为严重,心血管和抗感染类药物的浓度逐年上升。中国水体中含氟药物种类达到30种,而在南非水体中污染最为严重,含氟药物的污染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SSD分析结果显示,藻类对多数含氟药物毒性最为敏感。利培酮、阿托伐他汀和比卡鲁胺等药物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长期风险,可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危害。本研究为含氟药物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药物 水环境 生态风险评估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修复土壤氯代烃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文章 李法云 +1 位作者 胡亚茹 王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0-1185,共6页
基于我国土壤氯代烃污染现状及应用生物炭材料修复的局限性,针对生物炭性能受官能团、吸附位点数量限制和实际场地修复应用的长效性较差等问题,系统综述了生物炭不同改性方法及其对生物炭性能的改进,分析了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作为载体固... 基于我国土壤氯代烃污染现状及应用生物炭材料修复的局限性,针对生物炭性能受官能团、吸附位点数量限制和实际场地修复应用的长效性较差等问题,系统综述了生物炭不同改性方法及其对生物炭性能的改进,分析了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作为载体固定化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特性,并深入阐述酸碱改性、金属改性生物炭及生物炭基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氯代烃的机理与效能,以期为生物炭作为土壤氯代烃污染修复材料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 土壤修复 氯代烃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水产养殖水域中的分布及在鱼体内的富集和毒性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梅芳 岳凝 +6 位作者 王恩鸿 李丹 陈丽婷 严欣 黄婷 宋丽莉 罗永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40,共11页
研究发现,水产养殖水域中微塑料的丰度与经济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微塑料在鱼体内的累积顺序为消化道、鳃>肝脏、脑>肌肉。肠道、鳃和肝脏中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为纤维、碎片和颗粒。具有吞咽摄... 研究发现,水产养殖水域中微塑料的丰度与经济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微塑料在鱼体内的累积顺序为消化道、鳃>肝脏、脑>肌肉。肠道、鳃和肝脏中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为纤维、碎片和颗粒。具有吞咽摄食行为的鱼类体内微塑料的丰度高于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体内微塑料的丰度高于草食性/肉食性鱼类,底栖鱼类体内微塑料的丰度高于中上层鱼类。此外,本文对水产养殖领域微塑料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评估微塑料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产养殖水域 生物蓄积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与不动杆菌复合菌群构建及其对苯并[a]芘的协同降解特性
6
作者 郭琴 李法云 +3 位作者 李晓桐 马佚铭 周纯亮 胡亚茹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07-1518,共12页
苯并[a]芘(BaP)是多环芳烃污染物中稳定且致癌性最强的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通过筛选苯并[a]芘降解菌,构建复合菌群,提升生物修复降解苯并[a]芘性能是控制苯并[a]芘降解的有效途径。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泰州油田土壤... 苯并[a]芘(BaP)是多环芳烃污染物中稳定且致癌性最强的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通过筛选苯并[a]芘降解菌,构建复合菌群,提升生物修复降解苯并[a]芘性能是控制苯并[a]芘降解的有效途径。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泰州油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株TB1,经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TB1为革兰氏阳性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TB1)。经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质谱鉴定菌株TB1所产胞外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通过降解实验与拮抗实验,选择革兰氏阴性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TX3)与菌株TB1复配。LC-MS/MS分析表明,菌株TB1、菌株TX3均检出苯并[a]芘降解中间产物。为进一步提高复合菌群苯并[a]芘降解率,测定不同复合比例(TB1:TX3分别为1:1、1:2、2:1)菌株培养7 d后对10 mg·L^(-1)苯并[a]芘的降解率。选择苯并[a]芘降解最佳复合比例构建菌株TB1与菌株TX3的复合菌群,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初始苯并[a]芘质量浓度、pH、盐浓度、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对复合菌群降解苯并[a]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比例TB1:TX3=2:1时复合菌群较单一菌株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显著提高36.93%-52.00%。复合菌群在5-100 mg·L^(-1)苯并[a]芘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苯并[a]芘具有耐受性,苯并[a]芘质量浓度为5 mg·L^(-1)时降解率最高;复合菌群在pH 5-9、NaCl质量浓度4-20 g·L^(-1)范围内保持对苯并[a]芘降解的稳定性;外加1 g·L^(-1)豆粕可显著提升复合菌群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芽孢杆菌与不动杆菌复合菌群对中低浓度苯并[a]芘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这表明复合菌群在水环境、土壤(尤其是盐碱地)的苯并[a]芘污染治理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多环芳烃 生物表面活性剂 复合菌群 苯并[A]芘 环境适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萱草古诗词的时空解析
7
作者 陆玚佳 杜爽 +1 位作者 李法云 赵佳佳 《园林》 2025年第7期126-133,共8页
数字人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读风景诗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356首萱草诗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明确定位法、近似替代法、时空推测定位法相结合,对萱草诗词中涉及的萱草诗创作地、描述地以及与诗人相关的空间信息进行解析与可视化展示,... 数字人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读风景诗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356首萱草诗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明确定位法、近似替代法、时空推测定位法相结合,对萱草诗词中涉及的萱草诗创作地、描述地以及与诗人相关的空间信息进行解析与可视化展示,并指出这些信息的时空分布规律。萱草在古代的种植范围与当代的生态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从环境史角度揭示古人对萱草的文化认知,也为深入理解萱草适宜生长的历史气候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萱草诗词 时空分析 空间可视化 GIS 历史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柏成 李法云 +1 位作者 赵琦慧 吝美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36-3748,共13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污染土壤的高效植物修复技术研发一直是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经济高效、效果稳定及修复过程安全等优点,在土壤修复行业应用潜力大。禾本科...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污染土壤的高效植物修复技术研发一直是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经济高效、效果稳定及修复过程安全等优点,在土壤修复行业应用潜力大。禾本科植物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覆盖面广、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等优点,其对土壤中PAHs污染物的降解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本文探讨了禾本科植物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效果及强化修复方法,阐述了禾本科植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禾本科植物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根际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制备及其对氯苯污染土壤修复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章 胡亚茹 +3 位作者 李法云 王玮 张继宁 郭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2-1791,共10页
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 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在污染土壤中的实践往往面临菌株存活能力差、降解效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生物炭可作为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但其性能常受到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因素制约。将硫酸铁、凹凸棒石和芦苇秸秆以1꞉2꞉10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在500℃条件下无氧热解2h,对芦苇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降解微生物的固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载体固定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W3的条件,制备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BFAT@W3),并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结果表明,经硫酸铁和凹凸棒石改性后的生物炭比表面积(210.7 m^(2)·g^(-1))和孔体积(0.13 cm^(3)·g^(-1))较高,官能团种类丰富。固定化降解微生物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37℃、吸附时间16h、载体投加量15mg·mL^(-1),此条件下固定的有效活细胞浓度为2.10×10^(9)cell·g^(-1)。在实际氯苯污染土壤中,投加比例为3꞉100的BFAT@W3材料对氯苯去除率较高(83.4%),较相同比例的W3提高了18.6%。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100的BFAT@W3能有效增加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同比例的W3处理组分别提高了41.3%和36.7%,增强了降解微生物在土壤群落中的竞争优势。该研究通过制备性能良好的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菌剂,可为氯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 固定化菌剂 氯苯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粒-火山岩固定化载体制备及油污土壤修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佳璇 李法云 +1 位作者 李晓桐 周纯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3,共12页
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该研究通过改进搅拌-交联方法制备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同步进行微生物/漆酶的固定化,并结合SEM、BET、FTIR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等分析固定化载体性质及其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差异。研究表明:陶粒-火山岩复... 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该研究通过改进搅拌-交联方法制备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同步进行微生物/漆酶的固定化,并结合SEM、BET、FTIR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等分析固定化载体性质及其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差异。研究表明: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在石油烃吸附性能上较单一载体提升约50%,所制备的固定化载体比表面积提升3.1%~51.1%,孔容提升8.6%~50.9%;固定化微生物负载量达109cells/g,储存15 d活细胞比例最高达60.89%,固定化漆酶相对活性在循环利用5次后保持在19%以上,储存30 d为56%左右;土壤石油烃修复效果最高达58.98%(固定化菌-酶复合制剂),土壤脱氢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提升效果显著,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微生物结构分析表明添加固定化载体会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并出现优势物种,如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载体 微生物 漆酶 固定化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润 李法云 +2 位作者 周纯亮 王玮 周艳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00-1708,共9页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发挥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以及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以观赏园艺植物凤...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发挥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以及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以观赏园艺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作为修复植物,结合种子包衣技术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使用包衣材料海藻酸钠10.0 g·L^(−1)膨润土35.0 g·L^(−1)以及生物炭8.00 g·L^(−1),交联剂氯化钙50.0 g·L^(−1),采用包埋-交联法先对凤仙花种子包衣处理,然后以凤仙花种子包衣为载体固定化石油烃高效降解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Hsr2a),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s)质量分数为10.4 g·kg^(−1)的条件下,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TPHs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0 d盆栽修复,包衣处理的凤仙花较裸种凤仙花植物长势更好。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CK空白对照,T1添加游离微生物,T2裸种凤仙花,T3凤仙花包衣种,T4凤仙花包衣种并添加游离微生物,T5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TPHs去除率,发现T5的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5.8%、8.72%、56.1%、62.1%;T5的Shannon指数最高,土壤物种分布最均匀;同时T5的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增加了54.8%,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T5的TPHs去除率最高达到45.1%,是其他处理组的1.53-3.53倍。综上,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能强化植物-微生物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生物修复 凤仙花 种子包衣 微生物群落 固定化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种子联合降解菌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琦慧 李法云 +1 位作者 吝美霞 石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8-1141,共4页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迫切需要有效修复。选取油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L.)Kitam.)种子和石油烃降解菌为原料,结合种子包衣法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1)油菜包衣种子较...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迫切需要有效修复。选取油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L.)Kitam.)种子和石油烃降解菌为原料,结合种子包衣法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1)油菜包衣种子较未包衣种子的植株生物量增加,叶宽和茎长增长,色素含量增多,光合速率加快。(2)油菜联合降解菌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从而显著提高生物量和光合速率等,对PAHs的降解效果增强,并可改善土壤pH,但将降解菌固定化的效果不如让降解菌游离化。(3)油菜对低环PAHs去除效果较好,主要是吸收作用;而降解菌可以更好地通过降解作用去除高环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 包衣种子 多环芳烃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