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介入术后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胡向阳 葛英 文世全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24-1426,1430,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介入术后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13年5月~2016年9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介入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联合... 目的:研究脑梗死介入术后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013年5月~2016年9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介入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联合依达拉奉、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对照组在介入术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3、7、14d时,分离血清并测定神经功能损伤标志分子、氧化应激产物及抗氧化酶、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含量。结果:治疗后3、7、14d时,干预组患者血清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活性氧(ROS)、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PAC-1、CD62p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介入术后应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提取物能够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该作用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依达拉奉 银杏叶提取物 氧化应激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罗倩 彭思佳 +2 位作者 王笑瑗 唐宇凤 吴云成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967-970,共4页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有类似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以下半身运动障碍为主,常伴有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痴呆、失禁等。为进...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有类似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以下半身运动障碍为主,常伴有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痴呆、失禁等。为进一步认识VaP,本文就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Va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缺乏确切的诊断标准,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诊治V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临床特征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神经影像 间碘苯甲呱 碘氟潘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3
作者 龚小沉 杨毅 +3 位作者 李肇坤 邹新宇 左家财 唐宇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报道1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39岁女性,以头痛、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言语欠清晰,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等体征;在抗... 报道1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多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39岁女性,以头痛、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言语欠清晰,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下降等体征;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行机械取栓、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去骨瓣减压、针对病因予以降细胞治疗;治疗后静脉窦完全再通,最终预后良好。CALR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病例的诊疗策略为临床类似病例的识别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R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机械取栓 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董湘萍 徐朝霞 +2 位作者 张岚 景艳红 文世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08-210,共3页
目的研究使用预见性护理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并观察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进行收治的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52... 目的研究使用预见性护理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并观察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进行收治的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52例。对两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同时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神经功能损伤(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满意度86.54%显著低于护理组98.08%(P<0.05);对照组和护理组患者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均小于治疗前(P<0.05),护理组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依达拉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静脉溶栓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忠伦 张杉杉 +4 位作者 张献文 李肇坤 浦明军 都泓材 段劲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0.040)、基线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95%CI 1.185~2.748,P=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0.042)是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静脉溶栓 时间窗 临床症状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全程管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晨 魏继鸿 陈蓓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3,共5页
目的 构建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全程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0月的512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2021年2-11月的48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全程... 目的 构建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全程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0月的512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2021年2-11月的48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全程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筛查率、吞咽功能评估率、吞咽障碍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门诊患者由27%上升至80%,住院患者由41%上升至95%;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率:门诊患者由32%上升至78%,住院患者由46%上升至82%;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由22.5%下降至9.6%以上,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吞咽功能全程管理模式,可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关注度,降低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 吞咽功能 全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脑脊液漏快捷定性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柳庆君 张芸 +6 位作者 张玲燕 董钏 王杰 张任飞 任红梅 陈莉凌 雷小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目的:通过自身配对研究,探讨对极微量脑脊液快捷定性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4例脑脊液标本,分别运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和Johnson onetouch ultral血糖仪试纸法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标本通过Johnson on... 目的:通过自身配对研究,探讨对极微量脑脊液快捷定性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4例脑脊液标本,分别运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和Johnson onetouch ultral血糖仪试纸法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标本通过Johnson onetouch ultral血糖仪试纸法测得的值均显著高于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的糖含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14,P<0.05),两者呈正相关(r=0.97),且经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校正后,简易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的数据结果之间的差距无显著性(t=0.01,P>0.05)。Johnson onetouch ultral检测脑脊液葡萄糖含量的精确度为95.7%,平均误差0.12 mmol/L。结论:正确运用Johnson onetouch ultral简易血糖仪,配合现有的血糖试纸,在掌握校正读数值的公式与方法前提下,可以准确检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藉此对标本进行快捷定性,开发专用检测脑脊液的脑糖仪及脑糖试纸条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脑脊液漏 定性 血糖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忠伦 王大模 李作孝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瘦素(leptileptin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活动期MS患者、22例缓解期MS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ept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MS患...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瘦素(leptileptin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活动期MS患者、22例缓解期MS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ept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MS患者和对照组(P<0·01);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前血清leptin越高则疗效越差(P<0·01,P<0·01)。结论活动期MS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升高,且与MS的疗效及性别具有相关性。leptin水平升高可能与MS的活动性相关,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可能是激素治疗MS的一个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瘦素 病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女性,双下肢僵硬20余年,双下肢乏力伴疼痛1个月余——先天性肌强直合并Hoffmann综合征
9
作者 苏牟潇 笪宇威 +1 位作者 杨卜凡 陈立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59-762,共4页
1资料患者,女,34岁,因“双下肢僵硬20余年,双下肢乏力伴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4岁左右出现久站后需原地活动数秒才能行走,略感双下肢乏力,20岁出现双手紧握后不易松开,寒冷时明显。入院前1个月,出现双下肢无力、肌肉酸痛、僵硬明显,... 1资料患者,女,34岁,因“双下肢僵硬20余年,双下肢乏力伴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4岁左右出现久站后需原地活动数秒才能行走,略感双下肢乏力,20岁出现双手紧握后不易松开,寒冷时明显。入院前1个月,出现双下肢无力、肌肉酸痛、僵硬明显,独立上楼困难,平路行走尚可,家族史:患者父母系近亲婚配,为表兄妹关系(图1),家族内无类似患者。查体:神志清晰,语言流畅。高级皮层功能正常。面部及四肢浮肿,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屈颈肌力4级,双三角肌肌力4+,双手伸指3+,余肢体肌力5级,足跟行走不能。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肩胛带肌、肱二头肌、小腿后群肌肉肥大,未叩出肌球,其余肌肉容积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深浅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强直 脑膜刺激征 颅神经检查 中青年女性 双下肢乏力 四肢腱反射 共济运动正常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眼咽远端型肌病的临床、肌肉影像与电生理特点
10
作者 苏牟潇 笪宇威 朵建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探讨眼咽远端型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的临床、电生理及肌肉核磁影像特点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报告1例临床诊断OPDM的临床特点、肌电图、肌肉核磁及病理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资料,对受累肌肉分布情况及... 目的探讨眼咽远端型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的临床、电生理及肌肉核磁影像特点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报告1例临床诊断OPDM的临床特点、肌电图、肌肉核磁及病理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资料,对受累肌肉分布情况及肌电图改变,结合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25岁发病,肌肉受累顺序先后为:眼肌、咽喉肌、肢体远端、双下肢近端,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心脏超声:左室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肌电图显示: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肌源性损害,为混合性损害。肌肉病理显示:肌源性损害伴镶边空泡肌纤维、可疑线粒体代谢异常。肌肉核磁:小腿脂肪化明显重于大腿,小腿以后群肌受累为主。二代测序未发现已知的远端性肌病、肌营养不良、肌原纤维肌病、空泡性肌病基因突变。结论该患者为散发病例,OPDM作为一类独立表型的肌病,以肌肉受累为主,可以出现脱髓鞘性周围神经损害、心脏受累等多系统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咽远端型肌病 肌肉核磁 肌电图 镶边空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对癫痫患者康复、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朝霞 董湘萍 +1 位作者 景艳红 张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02-205,共4页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对癫痫患者康复、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接收的癫痫患者106例,展开临床探究。采用随机方式,将上述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对癫痫患者康复、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接收的癫痫患者106例,展开临床探究。采用随机方式,将上述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优质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康复情况、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HAMA、HAMD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生活质量调查表各维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随访护理关注癫痫患者的身心健康、积极为患者争取家庭与社会支持,护理水平较高,可显著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随访护理 癫痫 负面情绪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ASIL 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圆和 唐宇凤 +4 位作者 段劲峰 张献文 蒲明军 杨卜凡 杨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92-494,共3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 phalopathy,CADASIL)是我国最常见的成人型单基因脑血管病[1],是由NOTCH3基因中的半胱氨酸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 phalopathy,CADASIL)是我国最常见的成人型单基因脑血管病[1],是由NOTCH3基因中的半胱氨酸错义突变所引起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 NOTCH3 痴呆 多发性硬化 脑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一年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婷 谭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6-385,共10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BI)后2周及1年睡眠障碍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并分析SBI急性期与慢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的SBI住院...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BI)后2周及1年睡眠障碍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并分析SBI急性期与慢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的SBI住院患者125例。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入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周(急性期)、1年(慢性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并依此评分结果将SBI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PSQI量表评分>7分)和非睡眠障碍组(PSQI量表评分≤7分)。收集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已婚或独身)、性格特点(内向或外向)、职业(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月收入(<2000元或≥2000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史;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脂、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影像学资料,包括病灶的侧别(单纯左侧大脑半球或非单纯左侧大脑半球)、部位(额、顶、颞、枕叶、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数量[单发病灶、多发病灶(病灶数≥2个)]、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量表评定指标,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及PSQI量表[总分及其参评的7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使用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SBI后1年门诊随访时调查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发生卒中事件情况。分别于SBI后2周、1年比较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量表评分结果,并结合临床上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结果(1)125例SBI患者中,依据标准排除28例,最终纳入97例进行分析。97例患者中,SBI后2周,睡眠障碍组36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7.1%,非睡眠障碍组61例。SBI后1年,失访13例,失访率为13.4%(13/97);睡眠障碍组21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5.0%(21/84),非睡眠障碍组63例。(2)SBI后2周,睡眠障碍组高血压病比例高于非睡眠障碍组[69.4%(25/36)比47.5%(29/61),χ^(2)=4.401],HAMA、HAMD评分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7.9±3.0)分比(6.6±2.9)分,t=2.097;(8.5±3.8)分比(7.0±2.9)分,t=2.031],MoCA评分低于非睡眠障碍组[(20±4)分比(22±4)分,t=2.175],病灶部位在丘脑、脑干的比例及多病灶比例和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25.0%(9/36)比8.2%(5/61),χ^(2)=5.176;27.8%(10/36)比11.5%(7/61),χ^(2)=4.163;47.2%(17/36)比19.7%(12/61),χ^(2)=8.199;47.2%(17/36)比26.2%(16/61),χ^(2)=4.44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社会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量表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以SBI后2周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及临床上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的因素(HAMA、HAMD、丘脑、脑干、多病灶)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丘脑(OR=3.776,95%CI:1.058~13.481,P=0.041)及多病灶(OR=2.988,95%CI:1.129~7.903,P=0.027)为SBI急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4)SBI后1年,睡眠障碍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8.8±3.3)分比(6.4±2.5)分,t=3.433;(8.9±3.2)分比(7.0±2.7)分,t=2.621],MoCA评分低于非睡眠障碍组[(19±4)分比(22±4)分,t=2.4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性格特点、职业、月收入、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发生卒中事件的比例和年龄、MAE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以SBI后1年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HAMA、HAMD、MoCA)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评分≥8分(OR=3.622,95%CI:1.053~12.465,P=0.041)为SBI慢性期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SBI后2周及1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丘脑及多病灶为SBI急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抑郁症状为SBI慢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无症状性脑梗死 睡眠障碍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睡眠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婷 谭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4604-4608,共5页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常无明确的卒中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需通过颅脑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随着研究的深入,SBI已被证实并非完全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神经功...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常无明确的卒中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需通过颅脑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随着研究的深入,SBI已被证实并非完全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同时,大量临床报道显示,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并常会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SBI作为脑梗死类型中的一种,与睡眠障碍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于SBI的临床特征,本身常被临床医生忽视,睡眠问题便更不受关注,国内外也缺乏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文对SBI与睡眠障碍共病的可能发生机制以及可能伴发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综述,以便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关注度,做到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无症状疾病 睡眠障碍 发病机制 负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视力下降为表现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献文 张杉杉 +1 位作者 郑燎源 唐宇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9-492,共4页
本文报告1例以视力下降为表现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患者女,75岁,感冒后出现行走不稳、双眼视力下降。查体发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双眼视力下降、眼球固定,咽反射减弱,四肢手套、袜套样浅感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闭目难立征阳性... 本文报告1例以视力下降为表现的抗GQ1b抗体综合征。患者女,75岁,感冒后出现行走不稳、双眼视力下降。查体发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双眼视力下降、眼球固定,咽反射减弱,四肢手套、袜套样浅感觉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闭目难立征阳性,直线行走不能完成。视觉诱发电位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肌电图提示双上肢周围神经损害,双下肢可疑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血清抗GQ1b抗体IgG(+++),抗GT1a抗体IgG(+++)。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及序贯口服激素治疗。3个月后视力完全恢复,行走不稳及四肢麻木完全缓解。抗GQ1b抗体综合征可出现视力下降,需准确送检抗体,早期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Q1b抗体综合征 视力下降 眼肌麻痹 MILLER-FISHER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 周围神经病 球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大脑前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脑梗死1例
17
作者 杨卜凡 邹新宇 +4 位作者 龚小沉 都泓材 陈忠伦 唐宇凤 李肇坤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3期310-313,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左下肢无力7小时,加重伴反应迟钝、尿失禁4小时”于2021年7月8日15:30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8:30出现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需扶行,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患者未予重视。11:30患者下肢无力症状加重...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左下肢无力7小时,加重伴反应迟钝、尿失禁4小时”于2021年7月8日15:30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8:30出现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需扶行,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患者未予重视。11:30患者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搀扶下仍无法行走,伴反应迟钝、尿失禁。15:30急诊以“下肢无力”收入病房。既往史及个人史:小学文化程度,既往体健;患者近3月于西藏地区工作,自觉有阵发性胸闷不适,未正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 大脑前动脉夹层动脉瘤 壁间血肿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