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宫颈鳞状细胞癌Bcl-2的表达与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惠延平 郭国祯 +2 位作者 黄高昇 王映梅 马福成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与治疗前癌组织中Bcl 2表达的关系。方法 32例经活检病理诊断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 ,照射 (40Gy)后行宫颈癌根治切除 ,并做组织学检查。根据放疗效果分为敏感组与耐受组。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 探讨人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与治疗前癌组织中Bcl 2表达的关系。方法 32例经活检病理诊断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 ,照射 (40Gy)后行宫颈癌根治切除 ,并做组织学检查。根据放疗效果分为敏感组与耐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对其放疗前后癌组织进行Bcl 2检测并对照观察。结果放疗后 ,有 4 0 6 % (13/32 )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中无癌组织存留 ,定为敏感组 ;另5 9 4 % (19/ 32 )的病例放疗后显示仍有癌组织残留 ,为耐受组。放疗前活检癌组织Bcl 2的表达在敏感组和耐受组分别为 15 4 % (2 / 13)和 6 3 2 % (12 / 19) ,耐受组明显高于敏感组(P <0 0 5 )。结论原发性人宫颈鳞状细胞癌Bcl 2的高表达可导致肿瘤对辐射的耐受 ,认为Bcl 2的表达状态可能作为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宫颈癌 放射疗法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像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贾宇峰 林秋霞 +2 位作者 郭尧君 郭鹞 刘少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接近完成 ,蛋白质组 (proteome)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其中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 ,2 DE)技术使对组织或细胞的整个蛋白质组的综合分析成为可能 .近年来这一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接近完成 ,蛋白质组 (proteome)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其中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 ,2 DE)技术使对组织或细胞的整个蛋白质组的综合分析成为可能 .近年来这一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特别是图像分析系统 ,算法更为先进 ,功能日益强大 ,操作也更简便 ,为大规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使用新一代的 2D图像分析系统 ,对离体培养的雪旺氏细胞的蛋白质样品双向电泳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探讨了在图像扫描、点检测、背景消除、匹配、结果报告和数据分析各步中的技术问题 ,并报告了进行 2D图像分析的体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图像分析 软件 雪旺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脉冲对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炎性因子TNF-α、IL-1β及NFκBp6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江静 孙绪德 +5 位作者 王晋 邓斌 张鸽 韩瑞丽 姜静 高佳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的生物学效应,为免受电磁辐射损伤提供新的研究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EMP照后1 h组、EMP照后6 h组、EMP照后24 h组。通过HE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目的:研究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的生物学效应,为免受电磁辐射损伤提供新的研究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EMP照后1 h组、EMP照后6 h组、EMP照后24 h组。通过HE染色、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研究EMP(400 kv/m,200个脉冲)连续辐照3 d后在不同组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组织学变化、额叶皮层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NFκBp65的表达变化。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经EMP辐照6 h后,大脑额叶皮层内异常神经元数目增多,异常神经元细胞核边移,胞浆与细胞核深染。(2)ELISA结果显示:EMP辐照后,大脑额叶皮层内TNF-α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于辐照后6 h尤为明显(P<0.05),24 h逐渐恢复至正常;IL-1β水平各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于辐照后1 h升高最为明显(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EMP辐照后,6 h组大脑额叶皮层内NFκBp65的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磁脉冲照射会引起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损伤和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NFκB活化,启动炎性反应,进而导致大脑额叶皮层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炎性因子 NFκBp65 大脑额叶皮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定位方向对DPPC液晶单层膜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娟 孙润广 +4 位作者 郝长春 苗宗成 马亚红 李拓 辛督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36,共7页
采用3种不同方法将碱性磷酸酶(AP)添加在DPPC单层膜系统中,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AP对DPPC单层膜的影响,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AP分子与磷脂生物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共同铺展法和亚相溶解法添加AP后,DPPC单层膜的相变不受影响。在低表... 采用3种不同方法将碱性磷酸酶(AP)添加在DPPC单层膜系统中,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AP对DPPC单层膜的影响,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AP分子与磷脂生物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共同铺展法和亚相溶解法添加AP后,DPPC单层膜的相变不受影响。在低表面压力下,AP在膜上的定位从长轴与界面平行变为垂直方向,这改变了膜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了膜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了膜体系的能量。而用亚相注入法添加蛋白AP后,DPPC单层膜的相转移变得不明显,在低表面压力下AP分子的定位方向不变。在高表面压力下,AP分子可能被DPPC胶束包裹,并释放到单层膜外,这不仅改变了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且增大了体系的混乱程度,并减小了体系能量。碱性磷酸酶分子的定位方向对其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蛋白 相转移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混乱度 DPPC单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