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VX_2乳腺癌模型 被引量:33
1
作者 姚青 陈江浩 +3 位作者 凌瑞 王岭 杨华 张聚良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2-23,27,共3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兔VX2 乳腺癌模型 ,选择最佳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3 0只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10只 ,分别采用乳腺内瘤细胞液注射法、组织块悬液注射法、组织块种植法制作兔VX2 乳腺癌模型 ,比较各组的种植成活率、肿瘤生长率、荷瘤... 目的 :建立稳定的兔VX2 乳腺癌模型 ,选择最佳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3 0只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10只 ,分别采用乳腺内瘤细胞液注射法、组织块悬液注射法、组织块种植法制作兔VX2 乳腺癌模型 ,比较各组的种植成活率、肿瘤生长率、荷瘤兔存活时间 ,并观察肿瘤的生物学形态。结果 :组织块悬液注射法操作简便 ,成瘤率高 ,肿瘤增殖旺盛 ,生物学特征符合乳腺鳞状细胞癌。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VX2 乳腺癌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VX2肿瘤 动物模型 组织块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K信号通路相关信号转导分子在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活化水平 被引量:16
2
作者 姚青 骆军容 +4 位作者 陈江浩 张聚良 袁时芳 凌瑞 王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目的 :检测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及表阿霉素对 4种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2 )及其上游激酶 (MEK1/2 )蛋白表达及活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常规方法培养细胞及制备蛋白电泳样品。应用Westernblot检测培... 目的 :检测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及表阿霉素对 4种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以及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1/2 )及其上游激酶 (MEK1/2 )蛋白表达及活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常规方法培养细胞及制备蛋白电泳样品。应用Westernblot检测培养的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及MCF 7、T4 7D、Bcap 37、SK BR 3乳腺癌细胞系中 ,ERK1/2和MEK1/2的表达及活化 (磷酸化 )水平 ,以及这两种药物对ERK1/2和MEK1/2的表达及活化的影响。用MTT比色法检测这两种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对照MCF 10细胞相比较 ,4种乳腺癌细胞系中 ,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及活化水平均明显增高 ;两种化疗药物均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这两种药物处理的乳腺癌细胞中 ,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及其活化水平明显低于未处理组。结论 :MEK、ERK蛋白的过度表达及活化 ,可能在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两种化疗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ME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APK 表达 磷酸化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CA15-3、CA125和CEA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常鹏 陈江浩 +2 位作者 王延 王辉 王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2-1033,103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60例乳腺癌(Ⅰ期30例,II-IV期各1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CA125和CEA表达水平,并与60例非肿瘤患者作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60例乳腺癌(Ⅰ期30例,II-IV期各1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CA125和CEA表达水平,并与60例非肿瘤患者作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化疗前血清CA15-3、CA125和CEA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组(P<0.01);三者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阳性率明显增高。Ⅰ+Ⅱ期患者行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后CA15-3、CA125和CE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非肿瘤患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Ⅲ+Ⅳ期患者行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后CA15-3、CA125和CEA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非肿瘤患者组(P<0.05).结论:血清免疫指标CA15-3、CA125、CEA变化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检测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转移性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及转移 被引量:15
4
作者 凌瑞 陈江浩 +4 位作者 姚青 杨华 魏光全 汪静 李国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建立移植性兔VX2乳腺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进程。方法:采用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VX2乳腺癌模型 28只,测量并记录瘤体大小变化,触诊检查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方法检查有无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记录荷瘤生存时间,...    目的:建立移植性兔VX2乳腺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进程。方法:采用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制作兔VX2乳腺癌模型 28只,测量并记录瘤体大小变化,触诊检查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方法检查有无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记录荷瘤生存时间,兔死亡后解剖并做病理检查。结果: 28只兔植瘤后 1周均在注射部位形成可触及的实体瘤。除去 5只中途意外死亡兔,共有 23只兔进入研究。全部模型肿瘤增长迅速,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21 /23(91. 3% ),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5 /23(21. 7% ),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 2 /23 (8. 7% ),肺转移发生率 6 /23(26. 1% ),肝转移发生率 3 /23(13. 0% ),骨转移发生率 1 /23(4. 3% )。肿瘤局部浸润侵犯胸膜腔 2 /23(8. 7% ),胃2 /23(8. 7% )。荷瘤兔平均生存时间(51. 2±8. 6)天,瘤灶病理切片检查符合乳腺鳞状细胞癌。结论:兔VX2乳腺癌模型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程进展与人类转移性乳腺癌相似,是进行人类晚期乳腺癌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VX2肿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CSF对MUC1基因疫苗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μL(1μg/ 10 0 μL)。最后 1次基因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小鼠乳腺癌细胞。两周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 4 3天 ,处死全部动物 ,称量肿瘤的质量。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 4 3d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MUC1基因疫苗组、pcDNA3.1加GM CSF组及pcDNA3.1组 ,EMT6肿瘤的大小依次为 (135± 33.8)mm3 、(2 5 0± 34.3)mm3 、(5 6 8± 4 3.6 )mm3 和 (5 96± 4 8.2 )mm3 ;平均瘤质量 (g)依次为 (0 .81± 0 .4 2 )g、(1.2 3± 0 .4 1)g、(2 .30± 0 .4 8)g及 (2 .2 8± 0 .5 8)g。与对照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组EMT6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与单独MUC1基因疫苗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和 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的杀伤率 ,依次为 6 8.5 %、 5 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GM-CSF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CTL和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6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癌细胞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结果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4 .1%、39.8%、2 6 .4 %和2 0 .1% ,对照组分别为 13.2 %、10 .0 %、8.2 %、7.2 %和 11.7%、9.8%、7.7%、7.0 % ,前者与后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 ,人乳腺癌组织MUC1呈染色阳性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仅见 4 0 % (4/ 10 )的小鼠有肿瘤形成 ,而 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10 0 %可见肿瘤形成、生长 ,表明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MUC1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及体液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特异性CTL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多西他赛辅助化疗的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姚青 凌瑞 +7 位作者 王岭 袁时芳 陈江浩 马中 易军 张聚良 云军 杨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多西他赛(多西紫杉醇)每周方案辅助化疗的安全性。方法:62例≥70岁的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14天开始应用多西他赛每周方案辅助化疗,观察其对切口愈合、化疗全身反应和血... 目的:探讨高龄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多西他赛(多西紫杉醇)每周方案辅助化疗的安全性。方法:62例≥70岁的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14天开始应用多西他赛每周方案辅助化疗,观察其对切口愈合、化疗全身反应和血清IL-2,sIL-2R的影响。结果:两组切口愈合状况和消化道反应无明显差异,白细胞水平下降均不显著。术后两组IL-2,sIL-2R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高龄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多西他赛每周方案辅助化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西他赛 化疗 IL—2 sIL—2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性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凯亮 李永平 +2 位作者 吕勇刚 张丹杰 王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0-1222,1226,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rs1800797)、-572C/G(rs1800796)和-174G/C(rs1800795)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和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入组女性乳腺癌患者176例及年龄、体重指数等相匹配的健康女...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rs1800797)、-572C/G(rs1800796)和-174G/C(rs1800795)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和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入组女性乳腺癌患者176例及年龄、体重指数等相匹配的健康女性200例。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572C/G和-174 G/C三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比较乳腺癌患者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女性之间的差异,分析各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IL-6基因-572C/G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乳腺癌组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572C/G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显著高于健康组(χ2=15.438,P<0.0001,OR=2.017,95%CI=1.417~2.870)。结论: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联,携带有-572G/C多态性位点G等位基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要高于非携带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IL-6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局部注射卡铂-活性碳后的淋巴趋向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江浩 王岭 +4 位作者 凌瑞 李开宗 姚青 杨华 姚若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4-315,共2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注射卡铂-活性碳混悬液(CP-CH)后是否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方法: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一组患者注射CP-CH,另一组患者注射卡铂水溶液(CP-Sol)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注射卡铂-活性碳混悬液(CP-CH)后是否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方法:3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乳腺癌原发灶周围皮下,一组患者注射CP-CH,另一组患者注射卡铂水溶液(CP-Sol)作为对照。给药后1、12、24、72小时分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每组4例),术中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淋巴结内卡铂浓度。结果:CP-CH组给药后1、12、24、72小时淋巴结中卡铂浓度分别为11.23±5.66μg/g、26.40±11.18μg/g、18.72±7.14μg/g、15.44±6.92μg/g,CP-Sol组在相应各时间点则分别为0.24±0.06μg/g、0.13±0.08μg/g、0.12±0.04μg/g,第72小时淋巴结内未检测出卡铂。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局部注射CP-CH后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可显著提高腋窝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局部注射 卡铂-活性碳 淋巴趋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鹏 陈江浩 +1 位作者 于芳 王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32-1033,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扫描和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美芬 方福珍 +2 位作者 马中 王岭 朱晓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539-540,共2页
目的 :比较近红外光扫描和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并分析二者联合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将 3 61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手术前近红外光扫描和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病理证实乳腺癌196例 ( 5 4 3 % ) ,近红外光扫... 目的 :比较近红外光扫描和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并分析二者联合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将 3 61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手术前近红外光扫描和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病理证实乳腺癌196例 ( 5 4 3 % ) ,近红外光扫描确诊 180例 ,误诊 16例 ;超声检查确诊 168例 ,误诊 13例 ,15例性质难定。良性病变 165例 ( 4 5 7% ) ,近红外光扫描确诊 14 2例 ,误诊 2 3例 ;超声检查确诊 15 1例 ,误诊 14例。近红外光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91 8%、86 1%、89 2 % ,超声检查的相应值为 85 7%、91 5 %、88 4%。结论 :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乳腺良性肿块 ,尤其是直径小于 1cm或较大范围 (大于 5cm) ,超声检查的正确性优于近红外光扫描 ;而乳腺恶性肿瘤 ,特别是直径小于 2cm或低度恶性肿瘤超声检查较难明确定性 ,近红外光扫描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两者结合可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扫描 超声检查 乳腺肿块 肿瘤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脑近红外光扫描诊断乳房包块的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美芬 宁莫凡 +2 位作者 晋援朝 张金兰 李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98-499,共2页
目的 评价乳房包块近红外光扫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将489 例乳房包块患者的术前近红外光扫描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近红外光扫描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为8585 % ,且近红外光扫描的乳腺癌图像越典型,该肿瘤越趋... 目的 评价乳房包块近红外光扫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将489 例乳房包块患者的术前近红外光扫描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近红外光扫描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为8585 % ,且近红外光扫描的乳腺癌图像越典型,该肿瘤越趋于高恶性度;良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8979 % ,误诊共40 例,占818 % ,其中将乳腺癌误诊为良性11 例,良性误诊为恶性29 例。结论 近红外光扫描能比较明确地将乳腺疾病分类诊断,是鉴别乳腺良性、恶性病变的有效辅助手段,且直观、简便、无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扫描 乳房包块 乳房肿瘤 乳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淋巴管密度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冬 陈江浩 +2 位作者 姚青 杨华 王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54-757,共4页
背景与目的: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经淋巴途径转移中所起的作用已成为近几年里新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拟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并与乳腺良性病变进行比较,... 背景与目的:淋巴管生成在肿瘤经淋巴途径转移中所起的作用已成为近几年里新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拟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并与乳腺良性病变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确淋巴管生成的意义及其在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4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给予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并手术,免疫组化法标记肿瘤及26例纤维腺瘤标本中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 lan in并计数LVD。结果:乳腺癌瘤周、瘤内的淋巴管阳性率分别为70.9%、19.8%。化疗前瘤周平均LVD为9.6,纤维腺瘤瘤周平均LVD为5.4,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化疗后瘤周平均LVD为3.3,与化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1),化疗前、后瘤内平均LVD分别为1.9、0.9(P=0.055)。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组的平均瘤周LVD分别为11.8、7.0(P=0.048)。化疗后客观缓解组化疗前后平均瘤周LVD值分别为9.8、2.0(P<0.001)。结论:与良性病变相比,乳腺癌瘤周LVD显著增高;有瘤内淋巴管存在;瘤周LVD与HER-2、腋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化疗后瘤周LVD明显降低,而瘤内LVD无显著变化;化疗后瘤周LVD的降低程度与化疗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癌术后早期应用紫杉醇化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华 夏爱军 +3 位作者 周红燕 张有望 屈宏英 李嵘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9年第4期48-49,共2页
紫杉醇类药物用于乳癌术后早期化疗效果显著,但对护理的要求较高。作者以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了乳癌患者手术与化疗交叉叠加情况下的护理,通过掌握药理作用和规范操作技术,提出了细致观察与防治乳癌患者药理及心理副反应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乳癌术后 化疗 紫杉醇 早期应用 患者 护理 临床观察 情况 作者 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丽丽 龙小丽 +1 位作者 杨华 常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4期1892-1893,共2页
关键词 宫颈癌 放射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adherin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王岭 张聚良 +7 位作者 姚青 姚若全 袁世芳 易军 允军 陈江浩 李南林 李晓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6-587,共2页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附蛋白 (E cadherin)在乳腺肿瘤增殖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 10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良性肿瘤及 4 0例乳腺恶性肿瘤标本 ,以半定量反转录PCR(RT PCR)检测E cadherin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乳腺和乳腺...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附蛋白 (E cadherin)在乳腺肿瘤增殖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 10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良性肿瘤及 4 0例乳腺恶性肿瘤标本 ,以半定量反转录PCR(RT PCR)检测E cadherin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乳腺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E cadherin的表达 ,分别为 (85 .3± 15 .7) %和 (80 .1± 2 1.2 ) % ,二者无显著差异(P >0 .0 1) ;而在恶性肿瘤组织中 ,E cadherin的表达则明显下降 ,仅为 (2 8.4± 16 .0 ) % (有淋巴结转移 )和 (42 .5± 19.1) %(无淋巴结转移 ) ,且与肿瘤的分级相关。结论 E cadherin在乳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降低 ,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E cadherin表达的缺失或低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ADHERIN 临床意义 粘附分子 乳腺肿瘤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MUC1与GM-CSF基因融合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17
作者 袁时芳 师长宏 +5 位作者 晏伟 姚青 李南林 王廷 王岭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0,24,共4页
目的:构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基因与GM-CSF基因重组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并观察重组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将信号肽及编码MUC1基因片段合成、合成的片段经退火等方法获得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酶切鉴... 目的:构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基因与GM-CSF基因重组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并观察重组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将信号肽及编码MUC1基因片段合成、合成的片段经退火等方法获得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后,与GM-CSF基因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以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重组质粒含有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与GM-CSF的融合基因,在COS-7细胞中可检测到MUC1表达,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GM-CSF抗体。结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与GM-CSF基因重组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为对其免疫原性、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MUC1 GM-CSF 共表达载体 COS-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抗hEGF单链抗体的筛选和活性鉴定
18
作者 吕勇刚 史明 +5 位作者 常鹏 王廷 李南林 赵爱志 凌瑞 王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80-782,共3页
目的:从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特异性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抗体并进行活性鉴定。方法:以hEGF为抗原,对所建抗体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的亲和筛选。将筛选后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ELISA和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利... 目的:从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特异性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抗体并进行活性鉴定。方法:以hEGF为抗原,对所建抗体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的亲和筛选。将筛选后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ELISA和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利用MTT法在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Her-2^+中检测抗体的生物结合活性。结果:在亲和筛选过程中,乳腺癌噬菌体scFv得到富集,收获率逐轮得到提高,3轮筛选之后,得到了3株高亲和力的抗hEGF抗体;ELISA检测筛选出的3种有较高活性;测序结果与人hEGF抗体基因序列高度一致;该抗体对MCF-7/Her2^+乳腺癌细胞系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成功地筛选到特异性抗hEGF的scFv抗体,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抗体库 乳腺肿瘤 单链抗体 抗人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癌旁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分析
19
作者 禹奇超 宋彬 +4 位作者 邹轩轩 王岭 刘德权 李波 马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5-633,共9页
癌症研究中常用癌旁组织(normal tissues adjacent to the tumour,NAT)作对照,而癌旁组织与无肿瘤的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是有差异的。癌旁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存在通常会干扰传统的转录图谱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癌旁与无肿瘤组织的基因... 癌症研究中常用癌旁组织(normal tissues adjacent to the tumour,NAT)作对照,而癌旁组织与无肿瘤的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是有差异的。癌旁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存在通常会干扰传统的转录图谱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癌旁与无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14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样本进行高深度RNA测序和分析,发现癌旁组织相比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有102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富集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揭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癌症相关的基因集中。通过比较癌旁组织与癌组织、癌旁组织与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转录图谱,发现23个癌旁组织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即癌旁特异性激活(tumour-adjacent speci c activation,TASA)基因。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TNF基因集中,其中15个是新发现的基因。结果表明,TASA基因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普遍存在,并且与免疫系统的TNF信号有关。癌旁中存在类肿瘤型表达模式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肿瘤形成有关,但是往往在肿瘤癌旁成对研究中被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癌旁特异激活基因 RNA测序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