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牙管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牛学刚 赵铱民 邹昌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 :测量切牙管及邻近骨性结构 ,为切牙区种植体植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 73例上颌骨标本的切牙管进行实体定量测量。结果 :(1)切牙管前壁与鼻底平面交角 :114 .80°±11.0 0° ;(2 )上前牙槽骨... 目的 :测量切牙管及邻近骨性结构 ,为切牙区种植体植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 73例上颌骨标本的切牙管进行实体定量测量。结果 :(1)切牙管前壁与鼻底平面交角 :114 .80°±11.0 0° ;(2 )上前牙槽骨前壁与鼻底平面交角 :10 7.2 8°± 10 .75° ;(3 )切牙管长度 :男性为 (15 .63± 2 .18)mm ,女性为 (14 .5 9± 1.96)mm ;(4 )切牙管鼻腔开口宽径 :男性为 (4 .92± 1.46)mm ,女性为 (5 .73± 1.5 0 )mm ;切牙管口腔开口宽径 :男性为 (3 .2 3± 0 .60 )mm ,女性为 (3 .83± 0 .92 )mm。 (5 )在鼻底平面 ,切牙管前壁与上前牙槽骨前壁距离 :(6.15± 1.90 )mm。结论 :切牙管区种植体植入方向应与切牙管平行 ,与鼻底平面成约 115°角 ;切牙管前部牙槽骨较薄 ,宜植入直径为 4mm以下的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应用解剖 研究 牙种植 义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姚伟伟 周凯翔 +4 位作者 王健 张婷 鲁亚成 孙芫炎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通过鞘内注射给予TNF-α抑制剂(XPro1595)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P〈0.01),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有效改善(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明显抑制(P〈0.01)。结论:鞘内注射XPro1595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脊神经结扎 神经病理性痛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谨 汪水利 +1 位作者 李云庆 张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时候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据报道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3%左右,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时候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据报道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3%左右,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包括神经内分泌失调、递质代谢、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易感基因 5-羟色胺 多巴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痒与抑郁交互恶化的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晓东 梁晨 +2 位作者 吴振宇 杨罡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经历过痒,或是一过性,或是慢性迁延;或是有皮肤表现,或是痒无定位.急性痒是一种机体的保护机制,可使人避开伤害和危险,或早期发现疾病;而慢性瘙痒则丧失了保护作用,会导致睡眠障碍、心境恶劣、兴趣丧失、快感缺失,...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经历过痒,或是一过性,或是慢性迁延;或是有皮肤表现,或是痒无定位.急性痒是一种机体的保护机制,可使人避开伤害和危险,或早期发现疾病;而慢性瘙痒则丧失了保护作用,会导致睡眠障碍、心境恶劣、兴趣丧失、快感缺失,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自杀.另一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或患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诱发或加重各种瘙痒性皮肤病,比如特异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等.即慢性痒可导致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可诱发或加重慢性痒,形成"瘙痒-抑郁-瘙痒"的恶性循环.目前,对于慢性痒及其诱发的负性情绪,以及负性情绪相关的慢性痒的治疗仍缺乏理想的手段.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关的机制仍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痒 抑郁 负性情绪 交互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白藜芦醇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姚伟伟 王 健 +3 位作者 胡伟 鲁亚成 孙芫炎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白藜芦(resveratrol,Res)是一种化学名为3,5,4’-三羟基戊二烯的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花生、凤梨、朝槐、决明、桑子、大黄、首乌、金雀根、葡萄、虎杖、藜芦等植物中,尤以虎杖含量最高[1]。白藜芦醇分子式为C14H12O3,相对分子质... 白藜芦(resveratrol,Res)是一种化学名为3,5,4’-三羟基戊二烯的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地存在于花生、凤梨、朝槐、决明、桑子、大黄、首乌、金雀根、葡萄、虎杖、藜芦等植物中,尤以虎杖含量最高[1]。白藜芦醇分子式为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本质是一种植物抗毒素,是葡萄属植物在外来病菌侵入、紫外线照射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产生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白藜芦醇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氧自由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通过抑制脊髓背角JNK的磷酸化水平改善大鼠炎性痛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姚伟伟 王健 +7 位作者 周凯翔 赵文君 张晨 刘思达 梁逸飞 梁赫 邓剑平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7-322,共6页
目的:探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cetyl-SM,8-Oa S)对于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 目的:探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cetyl-SM,8-Oa S)对于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的方法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腹膜腔注射8-Oa S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磷酸化的JNK(phosphorylatedc-Jun N-terminal kinase,p JNK)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JNK以及p-JNK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1),腹膜腔注射8-Oa S可有效提高CFA诱导的机械性痛阈值(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模型脊髓背角内GFA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p JNK基本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表达明显上调,腹膜腔给予8-Oa S可以显著下调CFA诱导的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的水平(P<0.01)。结论:腹膜腔内给予8-Oa S可有效提高炎性痛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其机制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 炎性痛 完全弗式佐剂 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可改善脓毒症大鼠的急性认知功能损害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李娜 王文 +5 位作者 谭庆荣 杜可军 信玉昌 董海龙 尚磊 侯立朝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对急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8或16 mg/kg)的方法,形成大鼠的脓毒症模型,并通过Morris水迷宫训练测试其空间学习能力。UTI治疗组在大鼠腹腔注射LPS 16 m...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对急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8或16 mg/kg)的方法,形成大鼠的脓毒症模型,并通过Morris水迷宫训练测试其空间学习能力。UTI治疗组在大鼠腹腔注射LPS 16 mg/kg后30 min给予UTI,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其空间学习能力。结果:腹腔注射高剂量(16 mg/kg)LPS后4 h和7 h,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受损,注射低剂量(8 mg/kg)LPS的大鼠,其空间学习能力没有明显影响;给予低剂量(50 kU/kg)和高剂量(200 kU/kg)的UTI,可以改善LPS引起的急性认知功能损害。结论:结果表明,早期UTI治疗可以改善大鼠的脓毒症性认知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认知 乌司他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腔给予SAHA通过上调大麻素受体1的表达改善大鼠骨癌痛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凯翔 贺小涛 +4 位作者 赵文君 张晨 姚伟伟 顾泽旭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目的:观察腹膜腔给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like receptor 1,CB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 目的:观察腹膜腔给予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like receptor 1,CB1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saline组、CIBP 7 d+saline组、CIBP 14 d+saline组、CIBP 14d+SAHA组。后三组动物胫骨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肿瘤细胞制作骨癌痛模型。CIBP+SAHA组术后第1 d开始每日连续腹膜腔给予50 mg/kg SAHA至第14 d。利用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各组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情况。结果:自术后第7 d开始,与假手术组相比,CIBP组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明显下降(P<0.01),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至少术后第14 d。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内给予SAHA能明显缓解大鼠机械性痛敏(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B1R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CIBP组大鼠脊髓内CB1R表达上调,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可进一步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7d和14 d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上调(P<0.05)。与骨癌痛相比,从术后第1~14 d连续腹膜腔给予SAHA能明显促进脊髓背角内CB1R的表达(P<0.05)。结论:在骨癌痛状态下,大鼠脊髓背角内CB1R表达增加,可能与体内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激活有关,但此时与对照组相比,上调的CB1R不足以发挥镇痛效果;而腹膜腔内给予SAHA后,脊髓背角内CB1R受体表达进一步上调,从而发挥其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大麻素受体1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 脊髓背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损伤对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Trk受体表达的影响(英文)
9
作者 张富兴 董玉琳 +2 位作者 郭峰 庞有旺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5-630,共6页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结合逆行束路追踪技术观察了轴突切断对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Me5)神经元所含Trk受体蛋白,即TrkA、TrkB和TrkC表达的影响。通过大鼠咬肌神经给予荧光金,标记支配咬肌的Me5神经元;分别于切断咬肌神经后7和14 d对...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结合逆行束路追踪技术观察了轴突切断对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Me5)神经元所含Trk受体蛋白,即TrkA、TrkB和TrkC表达的影响。通过大鼠咬肌神经给予荧光金,标记支配咬肌的Me5神经元;分别于切断咬肌神经后7和14 d对脑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荧光金(FG)标记的Me5神经元表达的三种Trk受体。以双标记神经元占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总数的百分率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神经切断后7和14 d,Trk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比例有显著性增加(P<0.05);(2)神经切断后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TrkB免疫阳性神经元比例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区别(P>0.05);(3)TrkC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咬肌神经切断对三种Trk受体的表达有不同的影响,Trk受体表达的模式可能反应出Me5神经元对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追踪 三叉抻经中脑核 免疫组织化学 Trk受体 轴突切断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延髓背角诱发的小鼠脑干网状结构内向Vmo投射的GABA能神经元突触后反应的电生理学研究
10
作者 葛顺楠 陈涛 +3 位作者 牛乐 武胜昔 李金莲 高国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7-601,共5页
本实验利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离体脑片,结合TMR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在荧光镜和红外镜头下,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对电刺激延髓背角(即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诱发的小鼠小细胞网状结构(PC... 本实验利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离体脑片,结合TMR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在荧光镜和红外镜头下,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对电刺激延髓背角(即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诱发的小鼠小细胞网状结构(PCRt)内GABA能和TMR逆标的运动前神经元的突触后反应及其反应类型、药理学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高频刺激(20 Hz)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运动前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兴奋性的突触后电流(EP-SCs),波形显示为单突触反应;(2)电压钳记录模式下,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AMPA受体)拮抗剂氨基-2-硝基喹啉-2,3-二酮(CNQX)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AP-5)均可显著降低刺激Vc所诱发的小鼠PCRt内GFP和TMR双标神经元的EPCSs的幅值;(3)电流钳模式下,刺激Vc,在PCRt内GFP和TMR双标的神经元上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小鼠PCRt内向三叉神经运动核(Vmo)发出投射的GABA能运动前神经元可通过其细胞膜上AMPA受体或NMDA受体的介导,对口面部伤害性信息发挥整合和调控作用,以实现对口面部伤害性反射活动的精确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膜片钳 全细胞记录 运动前神经元 延髓背角 网状结构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受体亚型参与介导腹外侧眶皮层内5-HT诱发的抗伤害效应
11
作者 屈超玲 霍福权 +3 位作者 黄汾生 李云庆 唐敬师 贾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8-408,共1页
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5-羟色胺(5-HT)能上行轴突从中缝背核投射到前脑的很多区域,包括腹外侧眶皮层(VLO)在内。VLO内广泛分布着5-HT1A、2、3、4受体。本研究以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指标,观察微量注射5-HT... 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5-羟色胺(5-HT)能上行轴突从中缝背核投射到前脑的很多区域,包括腹外侧眶皮层(VLO)在内。VLO内广泛分布着5-HT1A、2、3、4受体。本研究以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指标,观察微量注射5-HT是否参与VLO内的下行抗伤害效应,并研究了5-HT1A、5-HT2、5-HT3和5-HT4受体亚型的拮抗剂对5-HT效应的影响,以明确参与该效应的受体亚型。结果表明VLO内微量注射5-HT(2、5、10μg/0.5μL)剂量依赖性抑制了大鼠甩尾反射。预先分别给予选择性5-HT1A受体拮抗剂NAN-190(10μg),选择性5-HT2受体拮抗剂CPT(50ng)以及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LY-278,584(2.5μg)均可部分拮抗VLO内微量注射5-HT(10μg)诱发的抗伤害效应,而5-HT4受体选择性拮抗剂GR113808(10μg)对VLO内微量注射5-HT诱发的抗伤害效应没有影响。VLO内单独微量注射NAN-190、CPT和LY-278,584对甩尾反射没有影响。研究结果提示5-HT1A、5-HT2和5-HT3受体,而不是5-HT4受体参与介导VLO内5-HT诱发的抗伤害效应。VLO内微量注射5-HT可激活其内到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投射神经元,进而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水平产生抗伤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受体亚型 腹外侧眶皮层 抗伤害效应 诱发 5-HT1A 介导 免疫组织化学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内5-羟色胺1A受体的分布
12
作者 秦灵芝 张富兴 +1 位作者 李金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9-623,共5页
为了研究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亚型在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VNC)内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5-HT1AR亚型免疫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1AR免疫阳性产物在VNC各个核团全长均有分布,主要定位于VN... 为了研究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亚型在大鼠前庭神经核复合体(VNC)内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5-HT1AR亚型免疫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1AR免疫阳性产物在VNC各个核团全长均有分布,主要定位于VNC神经元的胞体和近侧端树突,呈弥散分布,但在胞浆中也观察到许多染色深浅不同、分布不均匀的点状阳性结构。其中5-HT1AR样阳性神经元在前庭内侧核的全长呈密集分布,在前庭下核的尾段呈中等密度分布,在前庭上核、前庭外侧核和X核的全长、前庭下核的吻段和中段以及Y核的中、尾段均呈低密度分布,Y核的吻侧呈稀疏分布。本文结果提示,5-HT1AR阳性结构广泛地分布于大鼠VNC内,它们可能在介导5-HT对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参与前庭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5-羟色胺1A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前庭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型粒酶B基因的异位表达导致多核巨细胞产生
13
作者 赵晶 陈蕾 +4 位作者 许彦鸣 张淼丽 温伟红 王成济 杨安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0-475,共6页
粒酶B (granzymeB ,GrB)是一种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杀伤过程 .为研究粒酶B在肿瘤细胞中异位表达后能否诱导细胞死亡 ,将构建的活性型粒酶B(GrBa)基因及其酶活性中心突变型 (mGr... 粒酶B (granzymeB ,GrB)是一种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参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杀伤过程 .为研究粒酶B在肿瘤细胞中异位表达后能否诱导细胞死亡 ,将构建的活性型粒酶B(GrBa)基因及其酶活性中心突变型 (mGrB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以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La细胞 ,通过绿色荧光蛋白 (GFP)共表达、间接免疫荧光、细胞计数、MTT等方法 ,观察到GrBa蛋白的异位表达引起多核巨细胞形态异常 ,并且表达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Percoll分离多核巨细胞后 ,观察到其生长状态较差 ,是导致生长抑制的直接原因 .细胞骨架破坏和具有多极纺锤体的异常有丝分裂 ,推测是多核巨细胞不断产生的根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酶B 异位表达 多核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啡肽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PAP法
14
作者 刘静 徐樱华 +2 位作者 李云庆 邢飞跃 范学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0-293,I014,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亮氨酸-脑啡肽(L-ENK)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TMJ)内的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TMJ囊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均见L-ENK阳性纤维分布,并以细枝丛状分布多见;关节囊滑膜下层的阳性纤维分...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亮氨酸-脑啡肽(L-ENK)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TMJ)内的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TMJ囊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均见L-ENK阳性纤维分布,并以细枝丛状分布多见;关节囊滑膜下层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最高,并可见丛状结构突向滑膜层;关节囊外侧壁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相似,关节盘中部未见阳性纤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脑啡肽 神经纤维 颞下颌关节 PA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内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阳性终末向外侧臂旁核的投射
15
作者 叶明翔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丰富的谷氨酸能投射纤维,但该投射纤维内究竟是哪一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承担谷氨酸的转运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选用SD大鼠,综合运用顺行束路追踪[将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入一侧Vc、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Vc、Vi和Vo内向LPB投射纤维内所含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将CTb分别注入大鼠一侧Vc、Vi或Vo后,在同侧的LPB内可观察到许多CTb顺行标记纤维,其中以来自Vc的标记纤维最多,Vi次之,Vo最少;(2)在LPB内可见部分CTb顺标终末同时表达VGLUT2样免疫阳性,但未见与VGLUT1样阳性终末的共存;(3)可观察到部分CTb/VGLUT2双标终末散在分布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的胞体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口面部浅感觉、特别是伤害性信息从三叉神经脊束核向LPB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其内谷氨酸转运功能的主要是VGLU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核 顺行束路追踪 外侧臂旁核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M17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发生中作用
16
作者 姚伟伟 鲁亚成 +1 位作者 董玉琳 孙焱芫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4-806,共3页
ADAM17是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家族(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Family,ADAM)中的一员。其主要作用是活化肿瘤坏死因子前体因此又称为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umor necrosis factorαconverting enzyme,TACE)。
关键词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 神经病理性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HA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内谷氨酸转运体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周凯翔 赵文君 +2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邓剑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3-408,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内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 1,GLT-1)表达的影响,探讨GLT-1参与SAHA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体... 目的:通过观察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于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内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 1,GLT-1)表达的影响,探讨GLT-1参与SAHA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体重180~220 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ham+vehicle组(A)、Sham+SAHA组(B)、CIBP+vehicle组(C)、CIBP+SAHA组(D)。经腹膜腔注射50 mg/kg SAHA,1/d。利用von Frey纤维测量大鼠手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d,PWT)。上述4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后取其腰膨大段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手术侧脊髓背角内GLT-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C组大鼠PWT自术后第7 d开始显著下降,且一直持续至术后第14 d(P<0.01),脊髓背角内GLT-1水平逐渐下调,呈时间依赖性(P<0.05)。D组与C组相比,PWT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内GLT-1表达增加(P<0.05)。结论:腹膜腔注射SAHA能够有效缓解骨癌痛,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促进脊髓背角内GLT-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谷氨酸转运体1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
18
作者 庄志业 刘大庸 李云庆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用束路追踪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光镜观察发现,HRP跨节标记三叉神经传入终末与中缝大核(RMg)顺行追踪的PHA-L标记终末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 用束路追踪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光镜观察发现,HRP跨节标记三叉神经传入终末与中缝大核(RMg)顺行追踪的PHA-L标记终末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有重叠分布。在Vc浅层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RMg下行投射的分布也有重叠。电镜观察发现初级传入终末和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而RMg下行投射终末与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轴树突触,提示RMg下行投射纤维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丘脑投射神经元对初级传入的伤害性信息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大核 束路追踪 丘脑投射神经元 VC H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bMed数据库中有关眼科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857-2010)
19
作者 乔园园 许昌泰 +1 位作者 孙燕南 樊鑫 《现代情报》 CSSCI 2011年第9期95-100,共6页
目的:对眼科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登录www.ncbi.nlm.nih.gov/PubMed后用"ophthalmology(眼科学)"检索从"1857/01/01到2010/12/31"的文献量,同时检索数据库中的年文献量(每5年... 目的:对眼科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登录www.ncbi.nlm.nih.gov/PubMed后用"ophthalmology(眼科学)"检索从"1857/01/01到2010/12/31"的文献量,同时检索数据库中的年文献量(每5年为一时间段)、语言分布、中文收录情况、文献类型分布、期刊分布、相关研究内容情况等。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检索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857-2010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眼科学文献111 993篇,逐年累计文献量均呈递增趋势,其方程近似直线(Y=3318.7X-7312,R2=0.8791)。1857-2010年眼科学文献以英语为主,其次是Japanese,Chinese,German,中文发表的文献排在第三位(2.10%),PubMed数据库收录中文眼科学文献从1971年开始,1991年后明显上升。根据PubMed数据库文献类型,包括Clinical Trial 6 259篇,Editorial 1 279篇,Letter 2 552篇,Meta-Analysis 133篇,Practice Guideline 67篇,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 644篇,Review8 202篇。根据Journal Groups分为Core Clinical journals 10 912篇,Dental journals 142篇,Nursing journals572篇。与Humans相关文献84 732篇,Animals相关文献20 449篇。PubMed中23种眼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文献54 155篇。结论:眼科学文献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眼科学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眼科学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发展所处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 眼科学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文君 周凯翔 +1 位作者 张晨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 目的:在v Glu 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 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 Glu T2-ires-cre小鼠右侧vl 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 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 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 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 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