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及后腹膜肿瘤23例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娄成 钱建新 +1 位作者 顾小强 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前1周行腹部或盆腔螺旋CT扫描,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前1周行腹部或盆腔螺旋CT扫描,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轮廓(同时勾画肿瘤周围危险器官,如膀胱、肠管、大血管等);靶区及相关轮廓三维重建;确定肿瘤靶区放射剂量、粒子数量和粒子空间排列。术后随访均设定4个月,以观察局部治疗效果、有无消化道或泌尿系等不良反应、疼痛变化情况、局部肿瘤缓解情况。结果本组23例中有16例患者术前有骶尾部或腰背部疼痛,术后5~14 d疼痛缓解,缓解率为69.6%,局部疼痛缓解近期疗效较显著。肿瘤局部控制2个月时有效率(CR+PR)为47.8%(11/23);4个月时有效率为43.5%(10/23)。患者术后随访未见腹痛、肠瘘、出血、尿痛等不良反应,也未见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结论初步研究表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盆腔及后腹膜肿瘤安全、局部疗效明显等优势。对于无法手术、术后复发及单纯化、放疗效果差的盆腔及后腹膜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治疗措施,并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后腹盆及腔膜恶性肿瘤 CT引导下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架在CT定位肿瘤多靶点穿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原凌燕 钱建新 +1 位作者 顾小强 武清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6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穿刺架在CT定位肿瘤多靶点穿刺操作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肿瘤患者应用穿刺架在CT定位下辅助肿瘤多靶点穿刺,其中氩氦刀冷冻手术86例,125I粒子植入术64例,共穿刺779针,均取得成功。结果:总体1次穿刺准确率80.62%(627/779),除... 目的:探讨穿刺架在CT定位肿瘤多靶点穿刺操作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肿瘤患者应用穿刺架在CT定位下辅助肿瘤多靶点穿刺,其中氩氦刀冷冻手术86例,125I粒子植入术64例,共穿刺779针,均取得成功。结果:总体1次穿刺准确率80.62%(627/779),除肝、肺外的1次穿刺准确率达91.21%(353/387);穿刺角度平均误差为(1.0±0.62)°;靶点穿刺距离误差为(4±2.24)mm;单一靶标安置穿刺架至穿刺成功平均费时3min。结论:穿刺架辅助CT定位的肿瘤多靶点穿刺1次操作成功率高、误差小、并发症低、使用便捷,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位标记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骆益宙 秦叔逵 +3 位作者 王喜 钱建新 顾小强 王杰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生成 肿瘤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杰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发展最热点的研究领域,以低毒高效的特点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集中于研究该类药物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本文综述了消化道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靶向治疗 CETUXIMAB PANITUMUMAB GEFITINIB VEGF EGFR BEVACIZUMAB semaxin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脊柱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永刚 曹佳实 +1 位作者 刘超 刘铁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841,共4页
骨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在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中约有80%发生骨转移,其中约有50%为脊柱转移。脊柱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是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占90%以上),导致患者卧床不起或依靠轮椅生活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转移性脊柱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 脊柱转移瘤 生活质量 转移性肿瘤 好发部位 恶性肿瘤 卧床不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学良 王杰军 +4 位作者 高勇 傅丽娜 钱立平 许青 林庚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 .0 5、0 .1、0 .2、0 .5、1.0ng/mL 7个组。 结果 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 0 7± 0 .0 7、0 .3 0 5±0 .0 8、0 .3 0 1± 0 .0 5、0 .2 98± 0 .0 6、0 .2 5 1± 0 .0 4、0 .2 2 4± 0 .0 5、0 .2 0 5± 0 .0 2 ;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 44 .3 6± 4.8、42 .2 8± 5 .2、3 7.75± 4.6、2 8.65± 3 .6、15 .5 9± 2 .1、10 .82± 1.3、7.43± 0 .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 192 .3 6± 11.5 4、188.89± 7.5 9、175 .5 3± 11.5 4、166.78± 12 .3 5、15 1.62± 16.3 8、118.65± 11.5 8、78.93± 3 .67μm ;④大鼠动脉环第 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 10 1.0 0± 10 .8、97.88± 7.8、73 .0 0± 6.6、60 .88±5 .8、5 2 .2 5± 5 .3、3 3 .13± 2 .8、18.13± 1.3。以上 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 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体外抑制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小管形成 大鼠 动脉环培养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重度癌痛开放试验临床总结 被引量:20
7
作者 邱慧敏 王杰军 +3 位作者 鲍继桂 周小寒 许德凤 李雅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40例重度癌痛患者进行芬太尼多中心临床随机试验,初始剂量为25μg/h或参照吗啡与芬太尼剂量折算表计算,贴膜每3日更换1次。其间根据疼痛情况进行剂量调整,直到患者无痛...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40例重度癌痛患者进行芬太尼多中心临床随机试验,初始剂量为25μg/h或参照吗啡与芬太尼剂量折算表计算,贴膜每3日更换1次。其间根据疼痛情况进行剂量调整,直到患者无痛或基本无痛。结果:疼痛缓解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42.5%,明显缓解57.5%。芬太尼个体剂量为25~50μg/h者占77.5%,少数患者需要更高剂量。该药毒性反应轻,偶有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皮肤瘙痒等。结论:芬太尼治疗重度癌痛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透皮贴剂 癌痛 治疗效果 毒性 开放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氩氦靶向冷冻消融在中晚期胰头癌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被引量:7
8
作者 武清 张家兴 +2 位作者 钱建新 许青 王杰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403-1405,共3页
目的:探讨已丧失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胰头癌,开腹直视下行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术联合介入灌注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剖腹直视B超引导下,对不能手术根治性切除的中晚期胰头癌,用2~3把2mm冷冻器插入胰头肿瘤内进行同步冷冻消融... 目的:探讨已丧失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胰头癌,开腹直视下行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术联合介入灌注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剖腹直视B超引导下,对不能手术根治性切除的中晚期胰头癌,用2~3把2mm冷冻器插入胰头肿瘤内进行同步冷冻消融,同时行胆肠内引流减黄及胃肠转流手术,术后常规联合动脉介入区域性化疗2~4次。结果:15例中肿瘤冷冻消融范围>70%以上者12例,冷冻范围在50%左右者3例。随访:4例失访,术后生存最短7个月,最长18个月,中位生存期13.4个月,总体生存率63.6%(7/11)。术后7±2天胆红素恢复正常;胆瘘1例;无胰瘘。术后4周CA19-9、CA125、CA242、CA50等肿瘤标志物检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丧失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胰头癌于术中行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胰头癌 氩氦靶向冷冻消融 介入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安志明 王杰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物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炎症性疼痛 组织损伤 机体防御机制 伤害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媛媛 何妙霞 +1 位作者 应明真 王雅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1-496,共6页
背景与目的: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erpesvirus-associated 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HAUS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去泛素化蛋白酶。最近的研究表明,HAUSP能在体内外使p53去泛素化,避免其降解,提示HAUSP可能通过稳定p53蛋白发... 背景与目的: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erpesvirus-associated 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HAUS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去泛素化蛋白酶。最近的研究表明,HAUSP能在体内外使p53去泛素化,避免其降解,提示HAUSP可能通过稳定p53蛋白发挥肿瘤抑制功能。本研究旨在观察HAUSP在乳腺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HAUSP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3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13例癌旁组织中HAUS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9例乳腺癌组织和40例非癌组织以及13例新鲜乳腺癌组织中HAUSP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AUSP mRNA转录量为1.85±0.04,癌旁组织为2.74±0.03,HAUSP mRNA在乳腺癌中的转录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HAUSP蛋白在乳腺癌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和75.0%,乳腺癌组织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AUSP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HAUSP蛋白表达与其mRNA转录一致;HAUSP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同时具备HAUSP蛋白阳性和p53蛋白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高于HAUSP蛋白阴性或p53阳性的患者。结论:乳腺癌HAUSP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提示HAUSP基因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同时评价HAUSP蛋白和p53蛋白的状态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P53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他赛调控LS174T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学良 林庚金 +4 位作者 王杰军 高勇 钱立平 傅丽娜 许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非细胞毒浓度下调控LS174T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判定药物对 LS174T没有细胞毒作用的最大浓度。明胶酶谱分析、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研究药物...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Docetaxel)非细胞毒浓度下调控LS174T细胞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判定药物对 LS174T没有细胞毒作用的最大浓度。明胶酶谱分析、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研究药物对其胶原酶活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 2和 9(MMP2和9)表达的作用。结果 判定1.0 ng/mL为药物对 LS174T细胞株没有细胞毒作用的最大浓度。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0.1、0.5、1.0ng/mL多西他赛组对 LS174T细胞VFGF、bFGF、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各组明胶酶的活性也呈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非细胞毒浓度的多西他赛具有抑制LS174T细胞VEGF、bFGF、MMP2和9表达的作用,该药为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多西他赛 MMP2 血管生成因子 LS 细胞毒作用 药物 溶剂 组对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磊贞 顾建春 +5 位作者 龚继芳 李小平 陈思宇 章莉 焦晓栋 王杰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8-603,共6页
目的探讨热点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为主的方案进行化疗。用TaqMan-MGB探针进行原癌基因TP53 rs104... 目的探讨热点候选肿瘤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9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为主的方案进行化疗。用TaqMan-MGB探针进行原癌基因TP53 rs1042522(G/C)、代谢相关基因GSTP1 rs1695(A/G)和CYP11B2 rs1799998(T/C)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XRCC1 rs1799782(C/T)和ERCC2 rs1799793(G/A)的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MST)及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对9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6个月,MST为34.93个月。TP53 rs1042522(G/C)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患者化疗后的MST相关,携带TP53 rs1042522野生基因型G/G组的MST为51.2个月,而携带变异基因型(G/C+C/C)组的MST为26.6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较为接近(P=0.073);其他基因多态性与MST无显著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和病理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化疗预后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TP53(rs1042522G/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用药效果呈临界相关,进一步的验证还需要扩大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DNA修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卡培他滨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磊贞 王志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4,共6页
药物化疗是胃癌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是胃癌化疗的常规用药,但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往往产生不同的疗效,因此确定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化疗效果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国内外化疗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综述了... 药物化疗是胃癌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是胃癌化疗的常规用药,但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往往产生不同的疗效,因此确定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化疗效果至关重要。该文结合国内外化疗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综述了氟尿嘧啶类和铂类等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化疗敏感性研究的关系,以期为胃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敏感性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乳腺癌合并EGFR突变(L858R外显子)阳性原发性肺腺癌的同时性重复癌一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娄成 钱建新 +1 位作者 原凌燕 臧远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8-580,共3页
在同一患者体内出现多种原发性癌称为重复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1]。乳腺癌和肺癌分别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头号和二号杀手,临床上同一患者同时或异时患有这两种恶性肿瘤较为少见。对于乳腺癌在前、肺癌在后... 在同一患者体内出现多种原发性癌称为重复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1]。乳腺癌和肺癌分别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头号和二号杀手,临床上同一患者同时或异时患有这两种恶性肿瘤较为少见。对于乳腺癌在前、肺癌在后的重复癌,临床往往容易诊断为乳腺癌肺转移,治疗策略也从乳腺癌角度考虑,部分重复癌就会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乳腺癌 EGFR突变 肺腺癌 重复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在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癌痛病人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擎 于洋 +3 位作者 晋鑫 王杰军 石汉平 刘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82-590,共9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12.5μg/h)在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癌痛病人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全国11家三级医院开展了一项单臂、非随机、开放、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共纳入285例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的癌痛病... 目的:探究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12.5μg/h)在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癌痛病人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全国11家三级医院开展了一项单臂、非随机、开放、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共纳入285例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的癌痛病人。入组病人均给予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12.5μg/h)进行治疗,每3天进行疼痛评估。治疗前后评估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此研究共完成试验267人,病人的疼痛总缓解率达98.1%。始终使用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fentanyl transdermal patch,TDF)治疗有效的亚组病人共78人,占比29.2%;低剂量组病人的疼痛治疗反应率在1周内优于其他剂量组(P=0.001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便秘7.9%、恶心11.2%、呕吐4.1%、嗜睡1.9%、尿潴留1.5%,无谵妄、呼吸困难发生。经低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后,中重度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认知功能未受损。结论:低剂量芬太尼贴剂可有效缓解阿片未耐受病人的中重度疼痛,不良反应轻微,可显著改善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认知功能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阿片未耐受 低剂量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