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 被引量:14
1
作者 姜蕾 姜晓钟 +6 位作者 赵云富 何金 刘渊 吴洋 周洁 黄建涛 王国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0例发生在头颈部的KD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KD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组织学上以小...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0例发生在头颈部的KD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KD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组织学上以小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生及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变。结论KD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应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D是一种多克隆淋巴结炎性病变,提示细胞异常增殖与凋亡的抑制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嗜酸细胞肉芽肿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小梅 刘惠敏 +4 位作者 李玉莉 何金 夏春燕 王良哲 陈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1-542,共2页
目的探讨新命名肿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5岁女性患者因癫痫行MRI检查发现海马实性占位,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围绕血管排列,形成菊形团... 目的探讨新命名肿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5岁女性患者因癫痫行MRI检查发现海马实性占位,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围绕血管排列,形成菊形团样结构,可见变性的神经元。免疫组化GFAP、vimentin、S-100阳性,EMA点状阳性,Syn、CgA和p53阴性,增殖指数约1%。患者术后癫痫消失,随访3个月,MRI复查无复发。结论癫痫是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常见症状,病灶位于大脑浅层,菊形团样结构和EMA点状阳性是其独特的组织学特点,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好,WHO分级为Ⅰ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菊形团 免疫组织化学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莉 何金 +3 位作者 刘颖 赵云富 姜晓钟 刘会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硬化性颌下腺炎的形态学特点和细胞因子在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中的表达与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根据颌下腺纤维化程度分期分为4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4组中的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 目的探讨硬化性颌下腺炎的形态学特点和细胞因子在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中的表达与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根据颌下腺纤维化程度分期分为4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4组中的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并与正常组对照,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GF-β1、Col-Ⅰ和FN的表达量均与颌下腺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各组均P<0·05);TGF-β1与Col-Ⅰ、FN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各组均P<0·05)。结论随着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病变程度的加重,TGF-β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Col-Ⅰ、FN等)而参与颌下腺纤维化发生,并在颌下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胶原Ⅰ型 纤维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和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小梅 刘惠敏 +2 位作者 何金 朱维健 徐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ur,DNT)和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DNT和3例RGNT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ur,DNT)和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glioneuronaltumor,RG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DNT和3例RGN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13~41岁,平均21.5岁,男女比为1:1,临床表现有癫痫、头晕、突眼等,MRI检查示DNT病变位于颞叶,RGNT病变均位于第四脑室,5例DNT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3例RGNT的T1、T2加权呈混杂信号。组织学:5例有特征性的胶质神经元结构,病理诊断为DNT;3例第四脑室肿瘤有特异性菊形团结构,并有典型的毛细胞星形细胞和Rosenthal纤维,病理诊断为RGNT。8例免疫表型:GFAP和Syn不同胶质成分阳性。结论RGNT是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提出的肿瘤,与DNT在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上有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病理观察指标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夏春燕 刘惠敏 丛文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大样本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特征性病理指标,以提高临床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具有完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病例共415例(肝穿刺667例次),将13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组... 目的通过对大样本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特征性病理指标,以提高临床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具有完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病例共415例(肝穿刺667例次),将13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组织中常见的病理表现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后,对其在术后主要并发症中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急性排异(31.5%)、胆管并发症(24.1%)、缺血/再灌注损伤(18.7%)、药物性损伤(7.8%)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炎复发(3.6%),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5种主要并发症各自相对特征性的诊断谱。结论肝穿刺活检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并发症诊断谱利于综合评估肝穿刺标本,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并发症 病理指标 诊断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毛细胞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小梅 余宏宇 +5 位作者 刘惠敏 夏春燕 黄佳 何金 杨慧玲 刘胜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7-750,共4页
目的观察中间型毛细胞黏液样肿瘤(intermediate pilomyxoid tumor,IPMT)、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PMA)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毛细胞肿瘤,按照WHO(... 目的观察中间型毛细胞黏液样肿瘤(intermediate pilomyxoid tumor,IPMT)、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ilomyxoid astrocytoma,PMA)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毛细胞肿瘤,按照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重新诊断,结合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为典型PA,1例为典型PMA,11例为IPMT。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IPMT患者平均年龄大于PMA,明显小于PA,三者病变部位相似。镜检:PMA由形态单一的双极梭形细胞以血管为中心生长,间质内见大量黏液,未见Rosenthal纤维或嗜酸性颗粒小体;PA均可见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IPMT则具有PMA的大量黏液,形态单一的双极小肿瘤细胞且呈假菊形团样生长,具有PA的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特征,可见多量微囊。三者均可复发。结论 IPMT确实存在且数量不少,PA、PMA和IPMT在组织学上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型毛细胞黏液样肿瘤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瘤感染性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小梅 刘惠敏 李玉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2,共3页
感染性因素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近年来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发现衣原体、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HP)等病原菌,研究发现这些病原菌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密切相关。而抗感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感染性因素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近年来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发现衣原体、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HP)等病原菌,研究发现这些病原菌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密切相关。而抗感染治疗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胃MALT淋巴瘤与单一的HP感染密切相关,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感染性因素较多,且病例数较少,所以病原菌的种类及其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瘤 眼附属器 衣原体 丙肝病毒 幽门螺旋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氯化镁治疗氨基半乳糖所致实验性肝坏死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玉莉 区士欢 +1 位作者 何金 王国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1-143,共3页
本实验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大白鼠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分别用ATP及ATP—MgCl_2治疗,肝组织分别用HE,PAS法肝糖元及快速线粒体染色法染色,光镜检查。结果发现:ATP—MgCl_2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较轻,与模型组及ATP治疗组比较,灶性坏死及片状... 本实验用D—氨基半乳糖复制大白鼠急性肝坏死动物模型,分别用ATP及ATP—MgCl_2治疗,肝组织分别用HE,PAS法肝糖元及快速线粒体染色法染色,光镜检查。结果发现:ATP—MgCl_2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较轻,与模型组及ATP治疗组比较,灶性坏死及片状融合性坏死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线粒体及肝糖元颗粒数量,ATP—MgCl_2组较对照组及ATP组更为丰富。同时观察到在ATP—MgCl_2治疗组中,汇管区周围出现较多双核肝细胞及双层肝细胞板。这些病理形态学上的改变,提示:①ATP—MgCl_2对肝细胞的再生、修复有效;②证明Hirasawa认为在肝缺血、缺氧的情况下以ATP—MgCl_2形式给药这一理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半乳糖 病理组织学 肝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栓塞缺血损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董生 肖湘生 +3 位作者 张电波 欧阳强 董伟华 叶挺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索犬脊髓栓塞缺血损伤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利用明胶海绵、碘油对犬胸 7~ 9肋间动脉进行栓塞 ,以生理盐水作对照 ,术后 12、2 4小时、3天用 1 0T磁共振仪 ,脊柱表面线圈 ,SE序列对脊髓损伤部位进行矢状面、横断面扫... 目的 :探索犬脊髓栓塞缺血损伤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利用明胶海绵、碘油对犬胸 7~ 9肋间动脉进行栓塞 ,以生理盐水作对照 ,术后 12、2 4小时、3天用 1 0T磁共振仪 ,脊柱表面线圈 ,SE序列对脊髓损伤部位进行矢状面、横断面扫描 ,并与病理运动、功能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对照组、明胶海绵组脊髓MRI无改变 ,MRI能显示灰质白质及周围结构 ;碘油组单侧、双侧损伤的节段呈长T1长T2 改变 ,与病理改变及功能分级一致。结论 :MRI能早期反映脊髓栓塞缺血损害的病理变化 ,与术后的运动功能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缺血性损害 MRI 血管内栓塞 预后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椎间假关节形成的病理病因和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国 李家顺 +3 位作者 贾连顺 刘祖德 谭军 李玉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椎间假关节形成的病理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2年治疗的23例并发假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7例行前路...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椎间假关节形成的病理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2年治疗的23例并发假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7例行前路椎间融合固定,3例行后路椎间融合固定。经随访观察,假关节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症状缓解。结论:假关节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不常见的并发症,与外伤和异常应力有直接关系。对保守治疗无效和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行前路或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并发症 椎间假关节形成 病理机制 病因 治疗 骨性融合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良恶性结节微血管结构的差别及其对CT强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4 位作者 李成洲 李惠民 李瞋江 李玉莉 刘会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及良性结节CT增强与微血管结构 (包括微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基底膜 )的关系 ,探讨肺内孤立结节 (SPN)CT强化的基础。方法 应用MarconiMX 80 0 0或SiemensPlusS螺旋CT机对 3cm以下的 3 8例肺癌、5例错构瘤、10例活...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及良性结节CT增强与微血管结构 (包括微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基底膜 )的关系 ,探讨肺内孤立结节 (SPN)CT强化的基础。方法 应用MarconiMX 80 0 0或SiemensPlusS螺旋CT机对 3cm以下的 3 8例肺癌、5例错构瘤、1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进行动态增强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以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微血管和微血管基底膜 ,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肺癌的CT强化值明显高于错构瘤 [( 4 9.0 5± 16.0 8)HUvs ( 8.98± 4.5 6)HU ,t =7.48,P <0 .0 5 ) ] ,与活动性炎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 [( 4 9.0 5± 16.0 8)HUvs ( 4 9.5 9± 2 1.3 0 )HU ,t =0 .76,P >0 .0 5 ) ] ;活动性炎性结节与错构瘤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t=8.3 5 ,P <0 .0 5 )。活动性炎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快且略高于肺癌 ,两者达到峰值后交叉形成一平台 ;错构瘤仅有轻微上升 ,曲线平直。周围型肺癌MVD为 48.45± 10 .0 9,活动性炎性结节49.60± 19.9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t=-0 .2 6,P =0 .799) ,但均明显高于错构瘤 ( 8.70± 7.3 0 ) (t =11.64 ,P<0 .0 0 1;t=6.0 9,P <0 .0 0 1)。结节CT强化值与MVD呈正相关 (r =0 .80 5 1,P <0 .0 0 1)。以强化值 3 0HU为界将 5 3例结节分成两组 ,两组基底膜完整性无显著性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孤立性肺结节 微血管结构 CT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 CD34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危险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静姿 刘惠敏 +2 位作者 李玉莉 何金 徐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834-836,共3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KI-67 危险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竞 张颖 +2 位作者 王良哲 孙其志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从蛋白质及核酸水平研究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2010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OPLL组)及10例因外伤行颈椎手术患者(对照组... 目的:从蛋白质及核酸水平研究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2010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OPLL组)及10例因外伤行颈椎手术患者(对照组)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所有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以N—RA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作为I抗免疫组化SP法制片,DAB显色。选择染色满意的标本切片,观察表达N—RAP的细胞(棕黄染色)在两组样本中的数量及分布特点。5例骨化样本及5例对照样本冰浴匀浆、提取总RNA,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观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及对照病例后纵韧带组织中N—RA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骨化韧带标本中,16例染色满意:10例对照组后纵韧带标本中,6例染色满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AP表达于韧带组织中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在OPLL组的后纵韧带组织中,可见多个黄染细胞及少量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而在对照组后纵韧带中,仅可见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N—RAP在对照组标本中平均表达量为14.29±4.70,在OPLL组标本中为161.29±60.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韧带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N—RAP,其可能参与了韧带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导致垂体腺瘤卒中的诊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怀瑞 白如林 +5 位作者 骆纯 胡国汉 余宏宇 刘震洋 吴小军 卢亦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30-232,共3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垂体瘤卒中 动脉瘤破裂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垂体腺 蛛网膜下腔出血 鞍区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膜播散性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侵犯脾脏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小梅 刘惠敏 +3 位作者 李玉莉 王良哲 何金 陈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455,共2页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脾脏肿瘤 间质瘤 免疫组化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因子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桂贤 刘惠敏 +2 位作者 何金 李玉莉 孙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8,共1页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肿瘤转移抑制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nm23基因即是近年来发现并被证实与多...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肿瘤转移抑制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nm23基因即是近年来发现并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转移有关的较新的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微管的聚合/解聚和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组织 临床意义 表达及 因子 细胞相互作用 肿瘤转移抑制 肿瘤抑制基因 NM23基因 生物学行为 分子生物学 肿瘤细胞 恶性肿瘤 直接原因 病人死亡 分子水平 多种肿瘤 信号传导 G蛋白 细胞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常规HE自动化染色中的应用及染色持续能力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金 徐蓉蓉 +1 位作者 徐毅 朱伟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4-1076,共3页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最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最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机 HE染色 Infinity高清恒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HER-2检测的优化手工染色流程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金 顔红柱 +1 位作者 李维卿 曾海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04-1306,共3页
为规范HER-2免疫组化检测流程,2010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管司批准病理质控评价中心(PQCC)开展“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质控评价”项目,直至2014年12月PQCC已进行10轮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外部质量评估,进一步提高我... 为规范HER-2免疫组化检测流程,2010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管司批准病理质控评价中心(PQCC)开展“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质控评价”项目,直至2014年12月PQCC已进行10轮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检测外部质量评估,进一步提高我国乳腺癌HER-2检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HER-2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军 王健 +2 位作者 胡勇 程兰兰 余宏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4-919,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恶性肿瘤获得转移和侵袭能力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但对肝...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恶性肿瘤获得转移和侵袭能力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但对肝癌浸润性Tregs与EMT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浸润的Tregs与EMT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74例原发性HCC和20例癌旁组织中Tregs标志物Fox P3和EMT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蛋白和Snail m RNA)的表达。结果:HCC组织中每高倍视野的Fox P3+Tregs数为9.7(3.8~20.2)个,癌旁组织为1.7(0.5~4.2)个(P<0.Ol),有门静脉癌栓和镜下癌栓的HCC组织Tregs数高于无门静脉癌栓和镜下癌栓组(P<0.05),高Tregs组术后无瘤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均低于低Tregs组(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与另两种EMT标志物呈负相关(Vimentin:r=-0.572,P<0.01;Snail:r=-0.597,P<0.01)。Tregs数量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513,P<0.05),与Vimentin和Snail呈正相关(Vimentin:r=0.598,P<0.01;Snail:r=0.423,P<0.05)。结论:HCC组织中浸润的Tregs有利于肝癌的侵袭、转移,与EMT关系密切,并且对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调节性T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无血管区急性纵形损伤中成纤维细胞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岚 张中南 +2 位作者 区士欢 蒋计生 陈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采用在活体关节腔内~3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单标记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用环锯钻洞法治疗半月板无血管区急性纵形损伤后肉芽组织修复中细胞成份的形态变化,用图象分析仪对不同愈合时期肉芽组织中不同功能状态的纤维细胞随机进行几... 采用在活体关节腔内~3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单标记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用环锯钻洞法治疗半月板无血管区急性纵形损伤后肉芽组织修复中细胞成份的形态变化,用图象分析仪对不同愈合时期肉芽组织中不同功能状态的纤维细胞随机进行几何参数的测试,为临床采用最佳方法治疗半月板损伤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图象分析 成纤维细胞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