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借助启东基地十年以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的居民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目的:借助启东基地十年以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的居民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纳入研究,按最后1次流调时的疾病诊断结果对群体进行分类,包括HBV阴转、HBV携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oallular carcinoma,HCC),观察不同群体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按照证候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气滞证、血瘀证、气虚证、实热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和水湿证;其中男性患者中前3位的证候为气滞证、血瘀证、气虚证,女性前3位的证候为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HBV阴转、HBV携带、CHB、LC和HCC者各证候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疾病向CHB、LC和HCC发展,患者血瘀证、气虚证和实热证的占比增加。CHB至LC发展各阶段证候数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 1年和2年后证候数目以3个和>3个为主。结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证候以实证为主,以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最常见,可推断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其核心病机。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D34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28、CD44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CD34为标记的血管新生、miR-328和CD44表达无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新生、miR-328、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6±0.6)分vs(3.4±0.6)分,P<0.01],血管新生增加显著[(80.40±3.85)vs(67.60±2.79)分,P<0.01],miR-328 1.22±0.37 vs 2.02±0.22和CD44mRNA 4.35±1.33 vs 7.16±1.83,CD44蛋白0.42±0.04 vs 0.55±0.06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调节miR-328及靶基因CD44表达水平,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新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人群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启东市辖区内8个城镇既往在门诊或其他普查中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居民纳入研究队列,从研究队列中筛选出HBV携带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691例,从CHB发展至肝硬化患者143例,以首次确诊CHB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以首次确诊肝硬化为时间点,同时辨识该时间点1年前、2年前和1年后、2年后的中医证候,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HBV携带至CHB、CHB至肝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在HBV携带至CHB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而且中医证候构成越发复杂。从CHB到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频次均大于25%,随着疾病发展,血瘀证、实热证、气虚证、阴虚证病例数明显增加,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组成含有3个和3个以上基本证候者最为常见。结论随着病情由HBV携带向CHB、肝硬化演变,患者中医证候日趋复杂,由以实证(气滞、血瘀、实热)为主向虚实夹杂证候(夹气虚、阴虚、阳虚)转化,气滞血瘀、瘀而化热酿毒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
文摘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D34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28、CD44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CD34为标记的血管新生、miR-328和CD44表达无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新生、miR-328、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6±0.6)分vs(3.4±0.6)分,P<0.01],血管新生增加显著[(80.40±3.85)vs(67.60±2.79)分,P<0.01],miR-328 1.22±0.37 vs 2.02±0.22和CD44mRNA 4.35±1.33 vs 7.16±1.83,CD44蛋白0.42±0.04 vs 0.55±0.06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调节miR-328及靶基因CD44表达水平,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