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胚胎生殖系细胞分离与体外培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5 位作者 汤淑萍 惠宁 冀凯宏 熊俊 蒋正 戚中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41-943,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人胚胎生殖系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方法 :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 ,按单纯机械分离、酶消化分离、二者结合法及是否有饲养层将组织分为 5种不同的方式培养后 ,用碱性磷酸酶标记 ,计数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 ... 目的 :初步探讨人胚胎生殖系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方法 :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 ,按单纯机械分离、酶消化分离、二者结合法及是否有饲养层将组织分为 5种不同的方式培养后 ,用碱性磷酸酶标记 ,计数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 结果 :酶消化法培养所获得的克隆较单纯机械分离方法多 ,原代培养时种植到饲养层上效果较好。将分离到的组织用0 .2 5 %胰酶消化 3min ,种植到丝裂霉素C处理过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培养 3d ,挑取克隆传代 ,在第 1 0天形成 30 .7个阳性克隆 ,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获得的阳性克隆数。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细胞 (克隆 )具有多样性 ,细胞胞体为圆形 ,分为有突起和无突起两种 ;阳性细胞克隆呈圆球形、条带形和块形 ,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 结论 :人胚胎体内的微环境限制生殖系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生殖系细胞 细胞分离 体外培养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定位及体外培养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5 位作者 汤淑萍 惠宁 冀凯宏 蒋正 戚中田 冯根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44-946,共3页
目的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PGC)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 方法 :取 4~ 7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 ,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PGC内碱性磷酸酶 (AP)以对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进行培养 ,第 1次传代... 目的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PGC)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 方法 :取 4~ 7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 ,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PGC内碱性磷酸酶 (AP)以对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进行培养 ,第 1次传代后 ,用AP标记 ,计数不同发育阶段AP阳性的PGC和体外培养的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有AP强阳性细胞 ,阳性信号位于胞质内。阳性细胞散在分布 ,在生殖嵴处聚集成团。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组织培养均有阳性克隆出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4~ 7周人胚胎内AP阳性的PGC数目及细胞内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 >0 .0 5 ) ;由胚胎组织培养获得的AP阳性克隆数也无显著差异。 结论 :人PGC位于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 4~ 7周发育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原始生殖细胞 定位 体外培养 碱性磷酸酶 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位和体外初步分离培养 被引量:2
3
作者 仵敏娟 刘善荣 +4 位作者 刘厚奇 惠宁 杨玲 王凤玫 汤淑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8-821,共4页
目的:从早期人胚分离培养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4-6周胚龄的人胚,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特定抗体SH-2,对MSC在人胚中的分布进行定位,分离组织进行培养。免疫组化和流式细... 目的:从早期人胚分离培养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4-6周胚龄的人胚,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特定抗体SH-2,对MSC在人胚中的分布进行定位,分离组织进行培养。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的相对特异性抗原SH-2、CD44、ODT-4、S-100、CD34、α-smooth-actin在分离培养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胚胎的四肢、躯体部紧邻神经管的下方(不包括原肠等内脏部位)有大量的MSC:分布。分离培养可得到成纤维状的MSC,贴壁生长,有生长优势,可多次传代并保持MSC:生物学特性不变。结论:通过机械分离和胰酶消化的方法,可从早期人胚得到MSC。利用MSC的贴壁生长特性及生长优势,经4-5次传代后可得到纯度很高的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胚胎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4调节胚胎干细胞全能性扩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戚中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63-965,共3页
Oct4是一种POU转录因子 ,属于Ⅴ类POU蛋白 ,在小鼠全能胚胎干细胞和生殖系干细胞表达。在早期鼠胚中 ,只有在ICM变成滋养层阶段 ,Oct4为维持其全能表型而发挥作用。Oct4表达可能是由位置效应引起的 ,还与特异调节Oct4活性的元件 ,如近... Oct4是一种POU转录因子 ,属于Ⅴ类POU蛋白 ,在小鼠全能胚胎干细胞和生殖系干细胞表达。在早期鼠胚中 ,只有在ICM变成滋养层阶段 ,Oct4为维持其全能表型而发挥作用。Oct4表达可能是由位置效应引起的 ,还与特异调节Oct4活性的元件 ,如近端、远端增强子元件有关。Oct4对转录的调节分为抑制转录和转录激活两种。Oct4的激活有 3种模式 :远端依赖性共激活 ,构象依赖性共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4 胚胎干细胞 全能性扩增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惊厥时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变化
5
作者 刘平 王文俊 +3 位作者 周其锦 张留保 向正华 汤淑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8-57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阻断神经元在高压氧致惊厥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结果:大鼠氧惊厥时SS-mRNA阳性神经元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且数目增多;而其余各组SS-m...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阻断神经元在高压氧致惊厥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结果:大鼠氧惊厥时SS-mRNA阳性神经元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且数目增多;而其余各组SS-mRNA阳性神经元多分布于海马CA4区。结论:海马内SS神经元在氧惊厥时可能通过对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及释放SS兴奋海马的锥体细胞,发挥与兴奋性氨基酸相类似的作用而参与氧惊厥的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氧惊厥 海马 原位杂交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6
作者 刘善荣 戚中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33-936,共4页
目前在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中存在材料来源不足、培养体系复杂和自发性分化的问题。这 3个基本问题限制了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要建立新的胚胎多能干细胞系应利用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质重新编程功能建立新的途径 ,并... 目前在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中存在材料来源不足、培养体系复杂和自发性分化的问题。这 3个基本问题限制了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要建立新的胚胎多能干细胞系应利用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质重新编程功能建立新的途径 ,并探讨其中的机制和可能的关键因子 ;干细胞培养时主要进行简化培养体系和抑制细胞分化的研究 ;对干细胞分化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多能干细胞 研究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定向分化标志蛋白的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红华 刘厚奇 +3 位作者 刘太华 汤淑萍 熊俊 惠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22-826,共5页
目的:选择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ele cell,SMC)特异性标志蛋白,作为判断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MSC)是否向SMC方向分化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和RT-PCR等方法,检测SMC分化早、中、晚... 目的:选择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ele cell,SMC)特异性标志蛋白,作为判断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MSC)是否向SMC方向分化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和RT-PCR等方法,检测SMC分化早、中、晚期标志蛋白smooth muscle(SM)-α-actin、calponin、SM-myosin heavy chain(SM-MHC)在人胚M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均证明SM-α-actin和calponin蛋白在人胚MSC中表达。各种实验方法在人胚MSC中均检测不到SM-MHC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论:SM-MHC是一个有价值的SMC特异性标志物,可以做为判断人胚MSC向SMC方向分化与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胚胎 平滑肌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 被引量:16
8
作者 傅强 侯铁胜 +3 位作者 刘善荣 肖建如 方健 鲁凯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HE染色,对脊髓组织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在脊髓损伤区及相邻区域中发现少量神经元以及大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 目的:观察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HE染色,对脊髓组织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在脊髓损伤区及相邻区域中发现少量神经元以及大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实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的检测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善荣 孟璘 +1 位作者 刘厚奇 向正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35-437,F003,共4页
目的:证实缺血性脑损伤主要是以细胞凋亡的方式发生。方法:用TUNEL法标记检测损伤的神经细胞,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蛋白。结果:手术组检测到TUNEL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 目的:证实缺血性脑损伤主要是以细胞凋亡的方式发生。方法:用TUNEL法标记检测损伤的神经细胞,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蛋白。结果:手术组检测到TUNEL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主要位于海马CA1区,渐进性增多,第3天达到高峰,可检测到凋亡小体和正在形成凋亡小体的神经细胞。bcl-2主要在海马CA3区表达,Bax则主要在CA1区表达,两者均于再灌注8h出现,24h阳性信号达到高峰,72h明显下降。结论:细胞凋亡是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元丢失的重要原因,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bcl-2和Bax的区域性表达可能参与海马不同区域缺血耐受性差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海马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3 位作者 戚中田 赵兰娟 王凤玫 冯根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细胞生长发育和癌变过程中有众多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信号分子参与,其中最基本的生化反应过程是系列蛋白质(信号分子)的磷酸化.
关键词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酶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中gp130细胞内区诱导白血病细胞Meg-01内c-myc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厚奇 汤淑萍 +2 位作者 刘善荣 胡世杰 傅继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 :观察人白血病细胞系 Meg- 0 1白血病抑制因子 (L IF)受体α亚基 (gp190 )和另一亚基 gp130细胞内区与 c- m yc的关系 ,以探明白血病细胞过度增殖和晚期分化异常的机制。 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两基因细胞内区互换以构成两嵌合体... 目的 :观察人白血病细胞系 Meg- 0 1白血病抑制因子 (L IF)受体α亚基 (gp190 )和另一亚基 gp130细胞内区与 c- m yc的关系 ,以探明白血病细胞过度增殖和晚期分化异常的机制。 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两基因细胞内区互换以构成两嵌合体受体 (190 /130 ,130 /190 ) ,并分别在 Meg- 0 1表达 ,其与野生型受体竞争性结合 L IF,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受体细胞内区形成同源性二聚体 (190 cyt- 190 cyt,130 cyt- 130 cyt)后的细胞状况和细胞内 c- m yc的表达。结果 :转染 p ED 190 /130后用 L IF作用 6 h,Meg- 0 1细胞 c- myc表达量增加 ,细胞增殖明显 ;而另一嵌合体受体对 Meg- 0 1细胞 c- myc的表达无影响。 结论 :L IF受体中 gp130亚基的细胞内区参与白血病 Meg- 0 1细胞内增殖信号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抑制因子 免疫 受体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君杰 刘善荣 +4 位作者 杨玲 王凤玫 任传路 胡凯猛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取18~20d雄性小鼠的睾丸,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用RT—PCR的方法克隆带有锌指结构域的支持细胞基因SERZ,与pcDNA3.0连接后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SERZ。用KpnI和Xba1分别酶切质粒pcD... 目的:分离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并进行鉴定。方法:取18~20d雄性小鼠的睾丸,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用RT—PCR的方法克隆带有锌指结构域的支持细胞基因SERZ,与pcDNA3.0连接后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SERZ。用KpnI和Xba1分别酶切质粒pcDNA3.0-SERZ,获得线性化模板进而合成探针。原位杂交检测SERZ mRNA在培养细胞中的表达;用RT—PCR的方法检测雄激素结合蛋白(ABP)在支持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支持细胞多为多边形,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细胞完全铺开,成膜状,相邻细胞之间交织连接,细胞纯度为(85.1±2.5)%。SERZ mRNA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高水平表达。RT—PCR结果表明我们分离的支持细胞能够表达ABP mRNA。结论:我们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纯度为(85.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支持细胞 细胞分离 SERZ 雄激素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颅脑伤后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的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平 王代学 +2 位作者 刘淑琴 周其锦 陈建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大鼠急性颅脑伤后室旁核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损伤初期(伤后即刻,1h)SS神经元数目和免疫反应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伤后3h...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大鼠急性颅脑伤后室旁核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损伤初期(伤后即刻,1h)SS神经元数目和免疫反应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伤后3h和6hSS含量逐渐增加,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该结果从形态学上提示,下丘脑室旁核SS可能参与了急性颅脑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下丘脑 生长抑素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的定位及分离培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玲 刘善荣 +4 位作者 仵敏娟 刘军 刘冰 邢新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5-817,共3页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在成人体皮中的分布及其分离和培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人体皮中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对成人体皮中的表皮干细胞进行定位和定量;用Ⅳ型胶原分离培养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通过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 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在成人体皮中的分布及其分离和培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人体皮中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对成人体皮中的表皮干细胞进行定位和定量;用Ⅳ型胶原分离培养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通过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水平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部及毛囊周围,阳性细胞在表皮中所占的数量较少,且在真皮中也有少量表达。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且其克隆形成率为1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结论:应用Ⅳ型胶原快速贴附法及成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成人体皮中表皮干细胞成功进行了分离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的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α亚基胞内功能片段对HL-60细胞的生长调节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静 杨玲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α亚基胞内区在细胞内游离存在时,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鉴定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0-190CT2+3和PCDNA3.0-190CT3;用脂质体将质粒转染HL-60细胞,细胞培养基中加入G-418...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α亚基胞内区在细胞内游离存在时,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调节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鉴定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0-190CT2+3和PCDNA3.0-190CT3;用脂质体将质粒转染HL-60细胞,细胞培养基中加入G-418来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组细胞中目的蛋白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信号分子STAT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免疫印迹法检测及目的蛋白条带,获得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株。与野生组细胞相比,190CT2+3和190CT3组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叶核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增加,细胞增殖减慢,PCNA的表达减少,STAT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LIF受体α亚基胞内区游离片段促进了HL-60细胞的分化,抑制了增殖,激活了信号分子STA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抑制因子 受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 信号转导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相关转录因子GATA4在小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传路 刘善荣 +4 位作者 杨玲 王凤玫 熊俊 汤淑萍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4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GATA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小鼠正常肝细胞,RT-PCR、免疫组化鉴定转染效果,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进行细胞计数并绘制未转染、空转染、转染GATA4组及肝癌细胞...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4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GATA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小鼠正常肝细胞,RT-PCR、免疫组化鉴定转染效果,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进行细胞计数并绘制未转染、空转染、转染GATA4组及肝癌细胞组细胞生长曲线;RT-PCR法比较成纤维细胞(3T3,L1)、GATA4转染肝细胞(BNLG,L2)、未转染肝细胞(BNL,L3)、肝癌细胞株H22细胞(H22,L4)、肝癌细胞株Hepa1-6细胞(Hepa1-6,L5)和小鼠孕13.5 d胎肝细胞(孕13.5d胎肝,L6)的GATA4、胎蛋白转录因子(FTF)和甲胎蛋白(AFP)mRNA的表达.结果:GATA4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效果较好;小鼠肝癌细胞株高表达GATA4 mRNA而正常肝细胞几乎不表达;GATA4转染组小鼠肝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大干未转染和空转染组,但要小于肝癌细胞组.L1~L6的GATA4、FTF、AFP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04±0.02,0.28±0.03,0.04±0.02,0.26±0.03,0.32±0.04,0.24±0.03;0.04±0.02,0.26±0.02,0.08±0.02,0.22±0.02,0.26±0.02,0.26±0.01;0.04±0.01,0.37±0.03,0.14±0.02,0.50±0.03,0.51±0.03,0.49±0.03.L1、L3与L2、L4、L5、L6比较差异显著(P<0.01),说明正常肝细胞的GATA4、FTF、AFP mRNA表达明显低于肝癌和胎肝细胞,转染后表达增高.结论:GATA4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并能够促进正常肝细胞增殖,促进FTF、AFP mRNA的表达,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GATA4 肝癌细胞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早期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型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俊 胡凯猛 +3 位作者 冀凯宏 汤淑萍 王英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60,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早期是否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型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建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常规组织学分析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 SMA的表达,肾基底膜六胺银染色和透射电... 目的:探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早期是否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型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建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常规组织学分析小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 SMA的表达,肾基底膜六胺银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管基底膜的变化情况,明胶酶谱分析观察肾脏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地建立了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并被组织学分析证实。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肾脏中出现了大量表达α-SMA的细胞,肾基底膜六胺银染色和透射电镜分析显示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早期肾脏出现了肾小管基底膜局部断裂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迁出的改变,明胶酶谱分析显示小鼠肾脏中MMP2和MMP9于肾间质纤维化早期有一过性增高变化。结论:肾小管基底膜局部断裂,肾小管上皮细胞迁出以及MMP2和MMP9的表达变化参与了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早期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 肌成纤维细胞 肾基底膜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调节白血病细胞HL-60内Stat3的表达和磷酸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厚奇 单继宽 +1 位作者 汤淑萍 刘善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0-533,共4页
目的 :观察 Fas对 HL - 6 0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否有调节作用。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 Fas的细胞外区跨膜区与 IL -6信号传导子 gp130细胞内区构成嵌合型受体 (Fas/130 ) ,同时 ,将 Fas死亡区域 (Fas DD)替换 Fas/130中 130细胞内区无结... 目的 :观察 Fas对 HL - 6 0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否有调节作用。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 Fas的细胞外区跨膜区与 IL -6信号传导子 gp130细胞内区构成嵌合型受体 (Fas/130 ) ,同时 ,将 Fas死亡区域 (Fas DD)替换 Fas/130中 130细胞内区无结构域部分 (Fas/130 f) ,分别在 HL - 6 0中表达后 ,用抗 Fas抗体激活这些嵌合型受体 ,随后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受体细胞内区形成同源性三聚体 (130 cyt- 130 cyt- 130 cyt及 Fas DD- Fas DD- Fas DD)后细胞内 Stat3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 :转染p ED Fas/130后用抗 Fas抗体作用 6~ 8h,HL - 6 0细胞 Stat3表达下降 (P<0 .0 5 ) ,而 Fas/130 f组的 Stat3的表达下降更明显(P<0 .0 1) ;两实验组中 Fas/130 f组在特异性抗体诱导 10 m in时 ,Stat3 Tyr70 5磷酸化较 Fas/130组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Fas死亡域抑制白血病 HL- 6 0细胞内 Stat3的表达 ,并同时抑制 Stat3Tyr70 5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受体 白血病 FAS HL-60 STAT3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生殖嵴干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善荣 王庆敏 +5 位作者 杨玲 汤淑萍 惠宁 蒋正 戚中田 刘厚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37-940,共4页
目的 :克隆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 ,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 :取 4~ 6周人胚胎分离生殖嵴和背侧肠系膜 ,利用RT PCR技术扩增编码Oct4的全长cDNA ,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 pGEX5T中 ,构建成 pGEX5T Oct4重组质粒。β硫... 目的 :克隆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 ,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 :取 4~ 6周人胚胎分离生殖嵴和背侧肠系膜 ,利用RT PCR技术扩增编码Oct4的全长cDNA ,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 pGEX5T中 ,构建成 pGEX5T Oct4重组质粒。β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使该基因在k80 2菌中表达。 结果 :用PCR方法扩增获得大小约 1 .1kb条带 ;全自动测序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 97%同源。获得了pGEX5T Oct4重组子并在k80 2菌中获得了表达 ,SDS PAGE分析有一特异性的 6 2 0 0 0条带。 结论 :扩增和克隆了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蛋白Oct4全长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生殖嵴干细胞 多能性调节基因 OCT4 克隆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ARSR通过外泌体播散肾癌舒尼替尼耐药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曲乐 丁劲 +23 位作者 陈程 吴震杰 刘冰 高轶 陈伟 刘峰 孙文 李晓峰 王雪 王越 徐振宇 高莉 杨庆 徐斌 李耀明 方梓宇 徐志鹏 鲍一 吴登爽 缪雄 孙海洋 孙颖浩 王红阳 王林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I0001-I0003,共3页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约20%的肾癌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经发生肿瘤的进展转移,而且近3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在肿瘤切除后会发生复发转移。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约20%的肾癌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经发生肿瘤的进展转移,而且近3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在肿瘤切除后会发生复发转移。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被作为进展性肾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10%-20%的进展性肾癌患者在初次治疗时就对舒尼替尼先天耐药,其余的患者往往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6至15个月后出现耐药和疾病进展,这些现状使得舒尼替尼并不能有效延长肾癌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耐药性 肾癌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外泌体 carcinoma 复发转移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