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o激酶在大鼠严重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依凌 王凤君 +1 位作者 陈传莉 王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17-819,共3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早期不同时相点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探讨Rho激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常规制备烧伤大鼠模型后取回肠末段,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组和烧伤6h+Y27632组,以荧光素标记法(FITC-D)检测大鼠肠黏膜在未烧伤、1、2...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早期不同时相点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探讨Rho激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常规制备烧伤大鼠模型后取回肠末段,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组和烧伤6h+Y27632组,以荧光素标记法(FITC-D)检测大鼠肠黏膜在未烧伤、1、2、6、12、24h等不同时相点通透性的变化指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肠黏膜肌球蛋白轻链(myosinlightchain,MLC)、磷酸化MLC(p-MLC)和Rho激酶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严重烧伤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并呈时相依赖性变化,6~12h达到最高;p-MLC以及Rho激酶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上述蛋白表达的增强可在加入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后消失。结论严重烧伤后肠黏膜Rho激酶激活和p-MLC表达增加,是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及屏障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肠黏膜通透性 RHO激酶 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对严重烧伤大鼠血清诱导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调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依凌 陈传莉 +1 位作者 王裴 王凤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693-696,共4页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刺激下肠黏膜上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及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肠黏膜上皮CaCO-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6 h+Y27632组,以FITC-albumin荧光强度检测法检测人肠黏膜上皮细胞...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刺激下肠黏膜上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及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肠黏膜上皮CaCO-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6 h+Y27632组,以FITC-albumin荧光强度检测法检测人肠黏膜上皮细胞在未烧伤、1、2、6、12、24 h时相点通透性变化指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肠黏膜上皮细胞中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MLC(p-MLC)和Rho激酶蛋白水平在6个时相点的变化及烧伤血清6 h+Y27632组总MLC、p-MLC及Rho激酶蛋白水平表达。结果:严重烧伤后人肠黏膜上皮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并呈时相依赖性变化,6-12 h达到最高;p-MLC以及Rho激酶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上述蛋白表达的增强可在加入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后取消。结论:烧伤大鼠血清能诱导肠黏膜上皮细胞内Rho激酶激活、p-MLC表达增加及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抑制Rho激酶活性能逆转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大鼠血清 肠黏膜上皮细胞 RHO激酶 MLC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磷酸化障碍导致烧伤后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超 吴丹 +3 位作者 王宏宇 胡建红 张勇 彭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信号通路导致烧伤后骨骼肌脂质沉积(intramyocellular lipids,IMCLs)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 目的探讨影响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信号通路导致烧伤后骨骼肌脂质沉积(intramyocellular lipids,IMCLs)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小鼠模型,将5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MPK激活剂(acadesine,AICAR)组、烧伤组、烧伤+AICAR组,同位素标记法检测各组小鼠腓肠肌中肉碱脂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1,CPT1)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腓肠肌中AMPK-α、p-AMPK-α、ACC及p-ACC表达水平,通过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法评估各组小鼠腓肠肌IMCLs情况。结果烧伤后小鼠腓肠肌中ACC表达量较伤前显著升高(P<0.05),而AMPK-α、p-AMPK-α、p-ACC以及CPT1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在AICAR作用下,正常小鼠腓肠肌中p-AMPK-α表达显著升高[(1.16±0.08)vs(2.38±0.22),P<0.05],p-ACC表达显著升高[(1.74±0.10)vs(3.72±0.18),P<0.05],CPT1活性显著升高[(2.95±0.39)nmol/(min·mg)vs(6.35±0.68)nmol/(min·mg),P<0.05],TG含量显著降低[(3.88±0.40)mmol/g vs(2.89±0.54)mmol/g,P<0.05]。烧伤+AICAR组小鼠腓肠肌中p-AMPK-α、p-ACC、CPT1活性及甘油三酯含量较烧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和AICAR组正常小鼠腓肠肌组织切片油红O染色未见明显脂质沉积,而烧伤组和烧伤+AICAR组烧伤小鼠腓肠肌组织切片油红O染色均显示有大量脂质沉积,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中AMPK磷酸化障碍是烧伤后IMCLs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骨骼肌脂质沉积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肉碱脂酰转移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烧伤后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 被引量:16
4
作者 宋华培 黄跃生 +3 位作者 党永明 张东霞 褚志刚 张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途径在烧伤后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建立模拟烧伤的动物模型,通过Western blot观察PI3K/Akt信号途径的活化规律,TUNEL实验观察烧伤大鼠心肌凋亡。然后建立离体培养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途径在烧伤后大鼠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建立模拟烧伤的动物模型,通过Western blot观察PI3K/Akt信号途径的活化规律,TUNEL实验观察烧伤大鼠心肌凋亡。然后建立离体培养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缺氧组、LY294002处理组或IGF-1处理组,应用ELISA观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并通过DEVD荧光检测caspase-3酶活性,RT-PCR检测p53、Bax的转录活性。结果烧伤后大鼠心肌组织内PI3K和pAkt表达逐渐增加,伤后3h达高峰;烧伤3h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应用LY294002特异性抑制PI3K/Akt通路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缺血缺氧导致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增加,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p53、Bax 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单纯缺血缺氧组相比,应用LY294002阻断PI3K/Akt途径活化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更显著(P<0.05),caspase-3活性增高更为明显(P<0.05),p53、Bax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用IGF-1预先激活PI3K/Akt途径后,与单纯缺血缺氧组比较,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PI3K/Akt信号途径在缺血缺氧心肌细胞中具有抗凋亡作用,该作用与PI3K/Akt调控促凋亡基因p53、Bax的表达,抑制caspase-3凋亡反应有关,并为心肌缺血缺氧损害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3K/AKT 心肌细胞 凋亡 CASPASE-3 p53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宜澜 彭代智 +6 位作者 段小冬 何斌 周灵 李睿夫 黄亚兰 刘洋 甘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结果 1伤后1周内与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病死率为分别为16.1%、32.1%(P〈0.05)。2对377个部位的创面愈合率进行分析,B组(扩展比5∶1~10∶1)愈合率最高,达(77.23±19.91)%,比A组(扩展比小于5∶1)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B组愈合速度为(1.84±0.76)%/d明显快于C组(扩展比大于10∶1)的(1.53±0.51)%/d(P〈0.05)。3分析创面近期愈后质量显示,174个部位的表皮少量反复破溃,占所有307个部位中的56.68%。4189个部位的创面远期愈后质量显示,其瘢痕增生程度与创面一期愈合率关系密切(χ2=11.697,P〈0.05)。结论对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适当的扩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提高创面一期愈后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烧伤 微粒皮 扩展比 创面愈合 瘢痕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小型猪与人真皮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基本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必祥 彭代智 +6 位作者 左海斌 何斌 王丽华 何升东 王勇 周新 刘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54-758,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巴马小型猪与人皮肤在真皮组织结构、胶原类型和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寻找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临床应用受限相关的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原因。方法收集巴马小型猪与人的背部全层皮肤样本,采用大体观察、HE染色、Masson三...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巴马小型猪与人皮肤在真皮组织结构、胶原类型和生物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寻找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临床应用受限相关的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原因。方法收集巴马小型猪与人的背部全层皮肤样本,采用大体观察、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天狼猩红染色、VVG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方法,显微照相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同时利用材料试验机检测真皮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人皮肤比较,光镜下可见巴马小型猪皮肤的真皮胶原纤维束更粗[(39.29±10.17)μmvs(17.21±5.20)μm](P=0.000 3),而其间隙率更低[(19.01±1.55)%vs(32.36±1.28)%](P=0.029);真皮弹性纤维分布、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也与人真皮有明显差异(P<0.05);扫描电镜显示巴马小型猪真皮的胶原纤维束排列紧密、束间孔隙小,透射电镜显示巴马小型猪真皮的胶原原纤维较细,横纹的周期更长;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巴马小型猪真皮的最大应变[(0.52±0.05)mm/mm]低于人真皮[(0.80±0.06)mm/mm](P=0.003),而弹性模量[(69.65±12.16)MPa]和最大应力[(20.72±1.49)MPa]高于人真皮[分别为(44.23±4.63)、(11.85±0.19)MPa](P=0.028,P=0.001)。结论巴马小型猪的真皮与人真皮差异较大,从组织形态学的角度提示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不是修复人体真皮缺损的最佳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组织形态学 基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邹丽琴 苏踊跃 +3 位作者 孙荣距 陈建 梁光萍 罗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4-586,共3页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探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分化的潜能及条件。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CD44、CD106、CD29、CD90、CD34等,对分离的细胞...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探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分化的潜能及条件。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CD44、CD106、CD29、CD90、CD34等,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以10~40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第3代MSCs,观察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摸索integrin β1的表达与MSCs分化状态的关系。结果 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细胞CD44、CDl06、CD29、CD9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CD34为阴性,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MSCs经不同浓度的EGF体外诱导7d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EGF浓度为30ng/ml和40ng/ml时,细胞角蛋白出现阳性表达;体外诱导14d,呈角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进一步增加,同时integrin131表达量下降。结论 体外培养的MSCs在EGF诱导下,具有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倾向,同时integrin β1可能在MSCs分化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顺宗 吴军 +6 位作者 易绍萱 贺伟峰 陈希炜 马兵 罗高兴 丁华野 Peter M.Larsen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428-1431,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过酵母双杂交共获得355个克隆,经过测序和验证,最终确认8个克隆基因。结论获得的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与P311的作用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P311 增生性瘢痕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促凝血草药有效部位的初步确定及其凝血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秀琴 伍素华 +1 位作者 苏踊跃 罗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促凝血草药萃取物成分的提取、分离、薄层分析及紫外光谱含量测定 ,并进行了体外、创面凝血试验的研究 ,以确定其止血有效部位。方法 采用水提法得到初提物 ,经丙酮 水 ( 1∶1)冷浸去掉部分杂质 ;氯仿萃取、硅... 目的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促凝血草药萃取物成分的提取、分离、薄层分析及紫外光谱含量测定 ,并进行了体外、创面凝血试验的研究 ,以确定其止血有效部位。方法 采用水提法得到初提物 ,经丙酮 水 ( 1∶1)冷浸去掉部分杂质 ;氯仿萃取、硅胶G柱层析得到更纯的提取物。应用薄层层析 (thinlayerchromatography ,TLC)法对萃取物所含成分进行鞣质类、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挥发油进行初步分离、鉴定和分析。以日本纯系大耳白兔、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 ,进行体外及创面 (皮肤、肝脏、股动脉 )止血试验。结果 草药萃取物以鞣质类成分为主、并含有少量有机酸及微量生物碱成分 ;鞣质含量 ( 70 43 % )较高 ;其使兔体外凝血时间显著短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P <0 0 0 1) ;使大鼠创面止血时间显著短于阳性对照组 (云南白药组 )及阴性对照组 (生理盐水组 )P <0 0 0 1。结论 TLC法初步分离、鉴定出该草药萃取物 ,含有丰富的鞣质类成分、极少量有机酸及微量生物碱成分 ;氯仿萃取物有良好的体外促凝血及创面止血作用 ,是草药的止血有效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凝血草药 萃取物 TLC法 有效部位 成分 凝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鲜皮抗内毒素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与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毅斌 曹红卫 +5 位作者 范莉 杨大成 鲁永玲 吕根法 郑江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654-1656,共3页
提要:目的筛选与类脂A(lipid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中药,从中提取具有拮抗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活性的物质。方法采用生物传感技术,以lipidA为靶点,检测42种中药的水提物与lipidA的结合活性;以白鲜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孔吸附... 提要:目的筛选与类脂A(lipid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中药,从中提取具有拮抗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活性的物质。方法采用生物传感技术,以lipidA为靶点,检测42种中药的水提物与lipidA的结合活性;以白鲜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溶剂萃取、聚酰胺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提取与lipidA结合活性较高的组分;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HPLC产物DPR-1~3对LPS(0.1ng/ml)的中和作用;ELISA法检测DPR-2对LPS(100ng/ml)刺激的RAW264.7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8种中药水提物与lipidA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RU>100arc/s);从白鲜皮中逐步分离出与lipidA结合活性较高的组分,经HPLC法获得3种物质DPR-1~3;DPR-2对LPS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在8μg/ml浓度以上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P<0.05),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从42种中药中筛选出与lipid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中药白鲜皮,并从中分离提取出抗LPS活性物质DPR-2,其抗LPS活性可能与DPR-2对LPS的中和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 内毒素 生物传感器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粘菌素B拮抗内毒素的体外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根法 卫国 +3 位作者 郭毅斌 肖光夏 郑江 罗高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粘菌素B(PMB)对内毒素 (LPS)的亲合、中和能力 ,以及体外抑制LPS作用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 应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测定PMB对LPS的中和能力 ;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测定PMB与LipidA的亲和力 ;并测定PMB对LPS刺激的人PBMC释放T... 目的 探讨多粘菌素B(PMB)对内毒素 (LPS)的亲合、中和能力 ,以及体外抑制LPS作用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 应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测定PMB对LPS的中和能力 ;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测定PMB与LipidA的亲和力 ;并测定PMB对LPS刺激的人PBMC释放TNF α、IL 6的抑制作用。结果 PMB具有较强的LPS中和能力 ,其IC50 约为 4 3 5± 0 91μmol L ;与LipidA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其解离平衡数 (kineticdissociationconstant,KD) =1 11× 10 - 8mol L ;10 μg ml的PMB能够明显抑制 10 0ng mlLPS刺激的人PBMC释放TNF α、IL 6的释放 (P <0 0 5 ) ,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在LPS刺激PBMC前应用PMB ,细胞因子释放的抑制率达 95 %以上 ,但在LPS刺激后 10min ,PMB即失去了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P >0 0 5 )。结论 PMB具有较强的内毒素结合及中和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燕 伍素华 +3 位作者 罗向东 苏踊跃 陈晓玲 陈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原核表达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并检测其杀菌效力。方法在成熟溶葡萄球菌蛋白编码序列的基础上,设计重组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克隆至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用微量稀释法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杀菌效果。结... 目的原核表达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并检测其杀菌效力。方法在成熟溶葡萄球菌蛋白编码序列的基础上,设计重组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克隆至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用微量稀释法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杀菌效果。结果目的DNA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后经测序鉴定正确,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经免疫印迹鉴定重组蛋白表达正确。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对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均小于传统抗生素。结论成功表达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其对金葡菌有强大的杀菌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葡萄球菌蛋白 原核表达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罗媛 郭红 +3 位作者 边巍 梁光萍 邹全明 郭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17F(IL-17A,-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9例和健康对照人群223例,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DNA...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17F(IL-17A,-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9例和健康对照人群223例,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运用TaqManMGB探针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同时所有样本经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RUT)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抗Hp-IgG抗体检测,以测定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率。结果IL-17A(rs2275913,G-197A)、IL-17F(rs76378,7488T/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分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F(rs766748,6400A/G)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的等位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4)。与未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相比,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显著的增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易感性。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Hp感染等因素后,在显性模式下,IL-17F 6400A/GSNP位点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仍显著相关(显性模式:OR=2.271,95%CI=1.259-4.095,P=0.006)。在伴有Hp感染的所有群体中进行比较,IL-17A,-17F各位点基因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IL-17F 6400A/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白细胞介素-17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RAS的变化对心功能及心肌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泽源 黄跃生 +2 位作者 肖蓉 张兵钱 张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779-1782,共4页
目的研究烧伤早期RAS对心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假伤组)和烧伤组,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后1、3、6、12、24h检测血清AngⅡ,ACE,cTn-I和心肌组织AngⅡ,ACE,ACE2含量变化及血流... 目的研究烧伤早期RAS对心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假伤组)和烧伤组,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后1、3、6、12、24h检测血清AngⅡ,ACE,cTn-I和心肌组织AngⅡ,ACE,ACE2含量变化及血流动力和心肌力学指标(SBP,DBP,LVSP,LVEDP,+LVdp/dtmax,-LVdp/dtmax),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ACE2表达。结果烧伤后1h开始LVSP,+LVdp/dtmax,-LVdp/dtmax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LVEDP明显增高(P<0.01),并于6h达到高峰,血清中cTn-I,AngⅡ,ACE和心肌组织中的AngⅡ,ACE,1h开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6h达到峰值;而心肌组织中的ACE2在烧伤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ACE-AngⅡ轴的变化趋势与血流动力、心肌力学指标及血清cTn-I变化相一致,提示RAS中重要效应轴ACE-AngⅡ轴在烧伤早期心肌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烧伤后ACE2无明显变化,可能是导致ACE-AngⅡ轴过度激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 AngⅡ ACE2 血流动力学 心肌力学 肌钙蛋白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潇 任辉 +7 位作者 彭代智 刘小玲 何斌 张宜澜 钱卫 李睿夫 段小冬 周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8-712,共5页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血浆循环DNA在判断烧伤后伤情、病情及临床结局中的意义。方法纳人烧伤面积(BSA)〉30%的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2岁。热力烧伤25例,化学烧伤7例。烧伤至...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血浆循环DNA在判断烧伤后伤情、病情及临床结局中的意义。方法纳人烧伤面积(BSA)〉30%的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2岁。热力烧伤25例,化学烧伤7例。烧伤至入院中位时间为6.5h。分别于烧伤后1-3、4-7、8-14、15-21d收集血浆样本共108份,采用血浆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样本中的循环DNA,并用PicoGreen荧光染料法测定其浓度,分析其在烧伤病程中的变化规律。结合烧伤伤情(BSA、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分析血浆循环DN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32例烧伤患者在入院第1次采血(烧伤后1-3d)的血浆循环DNA水平与BSA、烧伤指数、Ⅲ度烧伤面积、APACHEⅡ等伤情参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随烧伤后时间呈现出先略微抬升而后下降的规律,其中特重度烧伤组及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循环DN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同期的重度烧伤组、存活组(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与患者MODS评分(P〈0.01)及多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P〈0.05)显著相关。入院时血浆循环DNA水平、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BSA、Ⅱ度烧伤面积及烧伤指数皆与临床结局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血浆DNA水平与烧伤伤情和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有望作为烧伤后机体受损的严重程度指标与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循环DNA 血浆 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贾雄飞 贺伟峰 +9 位作者 罗高兴 甘成军 黄正根 袁顺宗 王小娟 彭旭 程文广 谭江琳 胡婕 吴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267-2271,共5页
目的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从严格筛选的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尿液标本中,寻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标志物。方法在pH值为4~7范围,采用Sypro-Ruby染色,对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的不同时间点(-3,-2,-1,7,14,21d)的... 目的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从严格筛选的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尿液标本中,寻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标志物。方法在pH值为4~7范围,采用Sypro-Ruby染色,对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的不同时间点(-3,-2,-1,7,14,21d)的患者尿液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进行比较,挑选了30个有上调或者下调趋势的蛋白点。将这些蛋白点进行切胶、胰酶消化后用MALDI-TOF-MS/MS分析。结果得到了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肾移植术后尿蛋白2-DE图谱。30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了16个蛋白点,对应13种蛋白质。根据蛋白功能查询结果,发现了3个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蛋白,分别是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lpha-1-antichymotrypsin,AACT)、肿瘤排斥抗原gp96(tumor rejection antigen gp96)和锌-α2糖蛋白(Zn-Al-pha-2-Glycoprotein)。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不同时间点尿液2-DE图谱存在明显差异。AACT、肿瘤排斥抗原gp96和锌-α2糖蛋白可能作为临床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候选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二维电泳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形态学特征及理化性能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左海斌 彭代智 +3 位作者 郑必祥 何升东 周新 刘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particulat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的体外形态学特征与理化性能。方法收集SD大鼠背部皮肤样本,采用本实验室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片状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并分析其内胞核和... 目的研究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particulat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的体外形态学特征与理化性能。方法收集SD大鼠背部皮肤样本,采用本实验室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片状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并分析其内胞核和DNA残留情况。将片状ADM切割成不同规格的PADM,并结合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电镜技术、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其外观轮廓、形态学、粒径分布和胶原分子结构。并将其复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体外培养24 h,观察PADM与HUVEC的黏附情况。结果脱细胞方法有效降低了ADM的DNA含量[(1.51±0.37)μg/mgvs(0.30±0.09)μg/mg]。制备的PADM为白色颗粒,外形近似于长方体或立方体,显微镜下HE染色观察显示颗粒内部胶原纤维束结构疏松。扫描电镜显示颗粒断面结构疏松,透射电镜显示胶原原纤维周期性横纹结构和均匀分布的胶原原纤维间隙。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显示其粒度分布集中,例如,规格为0.2 mm的PADM,其80%(d0.1~d0.9)的粒径分布于233~487μm。FTIR结果显示,P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1处出现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其保留了胶原分子的α-helix、β-sheet和β-turn二级结构,且体外HUVEC较易黏附于PADM。结论室温条件下,切割法制备的新型PADM形态规则,粒径分布集中,胶原纤维束形态和胶原分子的二级结构保存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 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 粒径分布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广 黄跃生 +4 位作者 罗中华 阮兢 张兵钱 肖荣 雷泽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02-705,共4页
目的观察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对烧伤早期家兔心肌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32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n=6)、单纯颠簸组(DN组,n=42)、单纯烧伤组(S组,n=42)和烧伤颠簸组(DS组,n=42),单纯烧伤组和烧伤颠簸组造成40%全身体表... 目的观察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对烧伤早期家兔心肌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32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n=6)、单纯颠簸组(DN组,n=42)、单纯烧伤组(S组,n=42)和烧伤颠簸组(DS组,n=42),单纯烧伤组和烧伤颠簸组造成40%全身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Ⅲ度烧伤,分别于2、6、8、12、24、36、48 h等7个时相点经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应用RM6240系列生理信号采集仪记录左心室压力波形和主动脉压力波形并应用RM6240系列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处理分析相应波形,测量得出主动脉收缩压(AOSP)、主动脉舒张压(AODP)、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以及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mt ax)等心肌力学指标。结果单纯颠簸即可使家兔心肌力学指标显著降低,烧伤颠簸组心肌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单纯烧伤组。伤后2 h,烧伤颠簸组LVEDP即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LVSP、LV-dp/dmt ax自伤后6 h开始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AOSP、AODP、MAP、LV+dp/dmt ax自烧伤后12 h开始均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结论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可明显加剧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下降和心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颠簸 心肌力学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柯胺B拮抗细菌内毒素和CpG DNA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景程 刘鑫 +4 位作者 郑新川 祝元峰 鲁永玲 郑江 罗奇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活性成分苦柯胺B(kukoamine B,KB)体内外拮抗脓毒症的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技术测定KB与大肠埃希氏菌LPS、CpG ODN 1826的亲和力,并用鲎试剂法检测KB对大肠埃希氏菌LPS的体外中和作用,采用ELISA法体外检测K... 目的观察中药活性成分苦柯胺B(kukoamine B,KB)体内外拮抗脓毒症的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双偏振极化干涉测量技术测定KB与大肠埃希氏菌LPS、CpG ODN 1826的亲和力,并用鲎试剂法检测KB对大肠埃希氏菌LPS的体外中和作用,采用ELISA法体外检测KB对LPS和CpG DNA单独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TNF-α和IL-6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热灭活大肠埃希菌和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TNF-α和IL-6的抑制作用。在腹腔注射热灭活细菌菌液小鼠脓毒症模型中,将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KB(低、中、高剂量)组、和临床药物组(血必净和乌司他丁),观察比较7 d内各组动物死亡率。结果 KB与LPS和CpG ODN1826的KD值分别为7.38 nmol/L和197.2 nmol/L,在体外KB能够明显抑制LPS对鲎试剂的促凝作用(P<0.05,P<0.01),对热灭活细菌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现明确的量效关系(P<0.05,P<0.01)。在体内实验中,KB对重度和极重度脓毒症模型均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KB组小鼠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临床药物组(P<0.05,P<0.01)。结论 KB作为一种多病原分子的中和剂,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对脓毒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且效果显著优于现有临床用药血必净和乌司他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柯胺B 脓毒症 细胞 培养的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与脑缺血大鼠脑皮质线粒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涌涛 陈康宁 +4 位作者 贺伟峰 黄河清 刘国军 周振华 冉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4-968,共5页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观察正常与脑缺血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蛋白表达差异。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缺血组,采用改进的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n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离大鼠缺血及正常大脑皮...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观察正常与脑缺血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蛋白表达差异。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缺血组,采用改进的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n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离大鼠缺血及正常大脑皮层,纯化线粒体蛋白进行二维电泳和凝胶图像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用HPLC-Chip/MS纳流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序列分析,经Spectrum Mill搜索NCBInr数据库后鉴定蛋白质。结果正常与脑缺血大鼠脑皮层线粒体蛋白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蛋白经鉴定,主要为TUC-4b、肌酸激酶同工酶、HS1结合蛋白、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27、异柠檬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琥珀酸辅酶A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F1-ATP beta链、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60、脂酰辅酶A脱氢酶等差异线粒体蛋白。结论脑缺血可以导致皮层线粒体相关蛋白表达改变,提示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线粒体 蛋白质组学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