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系统:内涵、关系与环境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坤 王方芳 王振维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6,共4页
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运用移植、隐喻和系统分析法,阐释了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系统内涵,分析了系统中各研究单元(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团队或个人)间存在共生、共栖、竞争的共同演进生态关系,阐述了由种子、适宜的条件、催化因素和自我发... 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运用移植、隐喻和系统分析法,阐释了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系统内涵,分析了系统中各研究单元(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团队或个人)间存在共生、共栖、竞争的共同演进生态关系,阐述了由种子、适宜的条件、催化因素和自我发展等配套机制构成的大学跨学科组织系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跨学科组织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基于系统生态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坤 王方芳 王振维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78,共4页
采用系统与生态的分析理念和方法,系统解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发展建设的特点与优势;归纳演绎出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选择具有发展优势的种子,营造适宜组织成长发展的环境,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多种催化因素,建... 采用系统与生态的分析理念和方法,系统解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发展建设的特点与优势;归纳演绎出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选择具有发展优势的种子,营造适宜组织成长发展的环境,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多种催化因素,建立研究合作的共同交流与联系,形成组织发展演进(约束)的正循环。为我国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跨学科组织 生态系统 治理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7
3
作者 万昆 张奕奕 +3 位作者 周成合 周向东 耿蓉霞 吉庆刚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5,20,共9页
氟康唑作为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因其毒副作用小、对深部真菌感染疗效显著及药代动力学好等特点,成为WHO指定的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氟康唑的广泛使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也日趋活跃,已取得了众多杰出成果,显... 氟康唑作为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因其毒副作用小、对深部真菌感染疗效显著及药代动力学好等特点,成为WHO指定的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氟康唑的广泛使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也日趋活跃,已取得了众多杰出成果,显示出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巨大开发价值和潜在的宽广应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参考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近些年来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研究与开发新近况,主要包括:(1)合成方法研究;(2)结构优化和修饰研究;(3)超分子化学及其超分子药物开发研究;(4)临床用药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做了展望,希望有助于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合成 超分子 抗真菌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_2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司维柯 陈安 +3 位作者 李鹏 刘斌 高利宏 姚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16-820,共5页
目的 观察苦参碱是否能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2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  0~ 3 .0g/L苦参碱处理HepG2 细胞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TUNEL法原位检测DNA断裂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 ;AnnexinV FITC/PI双标记检测早期凋亡 ... 目的 观察苦参碱是否能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2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  0~ 3 .0g/L苦参碱处理HepG2 细胞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TUNEL法原位检测DNA断裂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 ;AnnexinV FITC/PI双标记检测早期凋亡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wp5 3 ,bcl 2 ,bax ,c myc ,Fas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1.5~ 3 .0g/L苦参碱可诱导HepG2 凋亡 ,并且使凋亡相关基因wp5 3 ,bax ,Fas表达上调 ,而抗凋亡基因bcl 2 ,c myc表达下调。结论 一定浓度的苦参碱可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 凋亡 ,并且该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和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肝细胞癌 凋亡 HEP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中姜酚类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7
5
作者 刘鑫 张宏伟 +1 位作者 傅若秋 高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4-890,共7页
目的从生姜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姜酚类物质,初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流体对生姜原料进行提取,通过硅胶、RP-C_(18)、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进而借助MS和NMR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 目的从生姜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姜酚类物质,初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O_2超临界流体对生姜原料进行提取,通过硅胶、RP-C_(18)、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进而借助MS和NMR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然后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其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从生姜中提取分离得到5个姜酚类化合物,分别为4,6,8,10-姜酚和5'-羟基-6-姜酚。其中8-姜酚和10-姜酚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活性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以10-姜酚作用最强,给药72 h后其对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的IC_(50)分别为(25.80±1.39)、(35.29±2.70)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8-姜酚和10-姜酚可导致乳腺癌细胞的G_1期阻滞,其中10-姜酚作用于MDA-MB-231和MCF-7细胞24 h后G_1期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66.73±2.93)%、(66.59±2.49)%,相对于对照组的(47.39±1.97)%和(49.1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8-姜酚和10-姜酚可下调MDA-MB-231和MCF-7细胞中G_1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并可降低MAPK信号通路中ERK的磷酸化水平,增强P38的磷酸化水平。结论从生姜中提取出的8-姜酚和10-姜酚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MAPK通路中ERK、P38磷酸化水平,导致细胞G_1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酚 抗肿瘤 提取 结构鉴定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HepG_2细胞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4
6
作者 司维柯 李鹏 姚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 观察苦参碱抑制HepG2 细胞增殖时 ,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变化 ,以揭示苦参碱抑制HepG2 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0~ 1 5g/L苦参碱作用HepG2 细胞 3d ,免疫组化检测AFP、PCNA、wp5 3、Rb、N ras、c myc蛋白的表达 ,原位杂交法检测w... 目的 观察苦参碱抑制HepG2 细胞增殖时 ,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变化 ,以揭示苦参碱抑制HepG2 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0~ 1 5g/L苦参碱作用HepG2 细胞 3d ,免疫组化检测AFP、PCNA、wp5 3、Rb、N ras、c myc蛋白的表达 ,原位杂交法检测wp5 3、c mycmRNA的表达 ,真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检测结果 ,Microsoft-Excel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放免法检测cAMP、cGMP量的改变 ;亲和层析法分离肝癌GGT(HSGGT)并检测HSGGT和GGT酶活性。结果 苦参碱处理HepG2 细胞后 ,与细胞代谢相关的指标发生变化 :cAMP升高 ,cAMP/cGMP比值升高 ;AFP、PCNA、cGMP、GGT、HSGGT量均降低。与基因相关的指标发生变化 :抑癌基因wp5 3、Rb表达增强 ,癌基因c myc表达减弱 ,N ras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 一定浓度苦参碱处理HepG2 细胞后 ,在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上均抑制了HepG2 的恶性增殖 ,表明苦参碱通过调节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HEPG2细胞 代谢 基因水平 肝细胞癌 癌基因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内正常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蒲瑞雪 郭红 +2 位作者 廖亚玲 邹全明 郭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人群胃内菌群的特点,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探讨胃内菌群与Hp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Hp阴性者、Hp正常携带者和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标本220例,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分...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人群胃内菌群的特点,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内菌群结构的影响,探讨胃内菌群与Hp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Hp阴性者、Hp正常携带者和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标本220例,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在需氧、微需氧、厌氧情况下分离培养细菌,结合Hp感染情况,分析胃内主要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定植数量。结果220例胃镜受检者中,Hp阴性82例,Hp阳性138例,Hp检出率为62.73%;乳杆菌检出率在Hp阴性者(59.76%)和Hp感染患者(27.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细菌在3类人群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总量在Hp阴性者胃内的定植量显著高于Hp正常携带者和Hp感染患者(P<0.05);Hp阴性者中的乳杆菌、肠杆菌、链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1.39%、16.90%、18.28%,检出数量和所占比例明显均高于Hp感染患者(P<0.05);厌氧菌在Hp感染患者的检出率最高,所占比例为43.77%,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Hp感染严重影响胃内菌群变化,胃内菌群(特别是乳杆菌与厌氧菌)与Hp致病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正常菌群 乳杆菌属 链球菌属 肠杆菌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反应器流场结构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作华 宁伟征 +2 位作者 孙瑞祥 周小霞 陶长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8-635,共8页
搅拌槽内流场分为混沌混合区和隔离区。为提高搅拌槽内流体的混合效率、降低搅拌过程的能耗,调控流场结构特征是重要的途径。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实验研究了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槽内空气-水体系的流场结构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 搅拌槽内流场分为混沌混合区和隔离区。为提高搅拌槽内流体的混合效率、降低搅拌过程的能耗,调控流场结构特征是重要的途径。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实验研究了偏心空气射流双层桨搅拌槽内空气-水体系的流场结构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流场结构分形维数受搅拌转速和空气流速的共同作用;偏心空气射流能改变流场结构分形维数,使流体混沌混合特性增强;机械搅拌转速增大,能改变射流场的拟序结构,提高气液混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空气射流 双层桨搅拌槽 混沌 流场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S,2S)-1,2-二苯基乙二胺修饰Ir/HAP催化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不对称加氢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定林 杨朝芬 +4 位作者 冯建 付海燕 陈华 李瑞祥 李贤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39-2044,共6页
采用浸渍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负载的铱催化剂(Ir/HAP),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定(BET)以及附带能量散射X射线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采用浸渍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负载的铱催化剂(Ir/HAP),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定(BET)以及附带能量散射X射线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1S,2S)-1,2-二苯基乙二胺((1S,2S)-DPEN)为手性修饰剂时,该催化剂对苯乙酮及其衍生物不对称加氢反应表现出较高活性和对映选择性(ee).在氢气压力为3.0MPa、303K条件下反应3h,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加氢转化率在94.7%以上,其中生成2′-(三氟甲基)苯乙醇的对映选择性高达81.5%.在不使用其它配体作稳定剂的情况下,该结果比目前文献报道值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羟基磷灰石作为载体优于二氧化硅等其它无机载体.催化剂通过简单离心分离可循环使用多次,无明显的金属铱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苯乙酮 不对称加氢 (1S 2S)-1 2-二苯基乙二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Treg细胞对B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琦 郑峻松 +7 位作者 张艮甫 黄赤兵 李健 范明齐 冯嘉瑜 方针强 肖亚 黄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7-389,393,共4页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B细胞作用机制。方法:用尼龙毛柱法分离B细胞,用MACS磁珠分选法从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分离CD4+CD25+Treg细胞,然后将分离纯化的Wistar大鼠Treg细胞负载SD大鼠抗原。以Trans Well Millcell-PCF分隔...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B细胞作用机制。方法:用尼龙毛柱法分离B细胞,用MACS磁珠分选法从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分离CD4+CD25+Treg细胞,然后将分离纯化的Wistar大鼠Treg细胞负载SD大鼠抗原。以Trans Well Mill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或共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然后向共培养体系中加或不加入Anti-TGF-β1、Anti-CTLA4的阻断方法,培养5天后用ELISA法检测不同组上清中的IgA和IgG分泌水平。结果:分隔培养组上清中的IgG和IgA水平分别为(4·7±1·1)、(10·5±1·7)μg/ml,与阳性对照组中IgG的含量(5·1±1·0)μg/ml以及IgA的(11·2±1·6)μg/ml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共培养组上清中的IgG和IgA水平明显降低(P<0·01),分别达到了(2·2±0·8)μg/ml和(5·4±0·9)μg/ml。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Anti-TGF-β1后,上清中的IgG和IgA的分泌水平分别达到(3·1±0·5)μg/ml和(6·9±0·8)μg/ml;加入Anti-CTLA4后,上清中的IgG和IgA的分泌水平分别达到(3·2±0·6)μg/ml和(7·2±0·9)μg/ml;两种阻断剂同时加入后,上清中的IgG和IgA的分泌水平分别达到(3·5±0·5)μg/ml和(7·4±0·6)μg/ml,三组分泌水平都较共培养组明显升高(P<0·05),但仍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的水平(P<0·05)。结论:CD4+CD25+Treg通过细胞-细胞间接触机制直接抑制B淋巴细胞反应,在这一过程中TGF-β1和CTLA4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G细胞 B细胞 IGA IGG TGF-Β1 CIL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及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体外降解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任建敏 邹全明 +1 位作者 王缚鲲 张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95-996,共2页
目的 研究聚乳酸与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的体外降解特性。方法 采用奥氏粘度计或凝胶层析法 (GPC)测定分子量 ,并考察其重量与形态的变化。结果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开始降解的时间早于聚乳酸 ,而在相同时间内 ,前者的重量和分子量下降... 目的 研究聚乳酸与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的体外降解特性。方法 采用奥氏粘度计或凝胶层析法 (GPC)测定分子量 ,并考察其重量与形态的变化。结果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开始降解的时间早于聚乳酸 ,而在相同时间内 ,前者的重量和分子量下降也较后者明显。结论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亲水性优于聚乳酸 ,是较理想的亲水性药物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 体外降解 奥氏粘度计 凝胶层析法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的干细胞成软骨、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年 黄伟 +8 位作者 廖军义 胡宁 陈筱蓉 梁熙 司维柯 杨忠 易世雄 凡廷旭 赵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通路中关键转录调控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干细胞骨、软骨分化的影响,阐明HIF-1α在干细胞成骨、软骨分化中的作用。方... 目的探讨低氧通路中关键转录调控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干细胞骨、软骨分化的影响,阐明HIF-1α在干细胞成骨、软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相应腺病毒AdBMP2、AdHIF-1α、AdGFP,单独或共同感染干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成软骨、成骨分化关键转录调控因子Sox9、Runx2的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成软骨、成骨分化标志物COL2A1、aggrecan、COL1A1和ALP mRNA表达,Alcian blue、ALP及Alizarin red S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外基质及骨基质钙盐沉积情况。进行干细胞裸鼠皮下移植,观察不同处理组形成骨块的组织结构情况,探讨HIF-1α对BMP2诱导干细胞成骨、软骨分化的影响。结果诱导分化后第1、3天,BMP2+HIF-1α组Sox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BMP2单独处理组,而BMP2+HIF-1α组Runx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BMP2单独处理组。诱导分化后第7、9天,BMP2+HIF-1α组COL2A1、aggrecan mRNA相对表达明显高于BMP2单独处理组(P<0.05),而BMP2+HIF-1α组COL1A1、ALP mRNA相对表达明显低于BMP2单独处理组(P<0.05)。Alcian blue染色发现BMP2+HIF-1α组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多于BMP2单独处理组,染色更深;ALP染色发现BMP2+HIF-1α组ALP的活性弱于BMP2单独处理组;茜素红染色发现BMP2+HIF-1α组较BMP2单独处理组骨基质钙盐沉积更少;体内试验组织学观察见BMP2+HIF-1α组软骨成分更多,骨化不明显,BMP2单独处理组软骨成分少,软骨内骨化更明显。结论HIF-1α明显增强了BMP2诱导的干细胞成软骨分化,抑制了成骨分化及软骨内骨化,维持了软骨分化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干细胞 软骨分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类化合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康康 覃容欣 +3 位作者 李斌 李小丽 彭伟 周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7-400,I0001-I0004,共8页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C、ECG、EGC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ECG和EGC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 WHO-2菌株和2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ECG、EGC单独、两两联合、三者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结果 C、ECG、EGC三者联用时可以增强苯唑西林抗MRSA WHO-2菌株的能力,其中C、ECG、EGC按照1:1:1的比例配伍后可以取得最佳的抗菌增敏效果,后续实验选用此药物配伍。药物总浓度为16μg/mL的C2E(C+ECG+EGC)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联合时对于MRSA WHO-2菌株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对应的FIC指数均为0.38,同样浓度的C2E联合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泰能后对25株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菌株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88%、80%、92%,说明C2E在MRSA临床分离株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抗菌增敏作用。经过均为16μg/mL的C、ECG、EGC三者联合处理后,MRSA WHO-2菌株菌体内的柔红霉素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测得的A值为9.26±0.16,大于单独或两两联合处理时的A值(P<0.05),提示三者联合处理后增强了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体内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结论 C、ECG、EGC三者联合后可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其最佳配伍比为1:1:1。抗菌增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菌体内的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茶素 表没食子儿茶素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菌增敏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抑制A549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源 司维柯 +1 位作者 李鹏 姚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8-780,共3页
目的 观察比较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对A5 49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对A5 49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分别作用A5 49细胞 ,观察细胞形态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TNUEL法原位检测DNA断裂 ,流式细胞... 目的 观察比较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对A5 49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对A5 49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方法 以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分别作用A5 49细胞 ,观察细胞形态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TNUEL法原位检测DNA断裂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 苦参碱在浓度为 0 5g L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A5 49增殖的作用 ,浓度在1 0g L时TUNEL原位检测DNA断裂为强阳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凋亡峰 ;相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没有明显的抑制A5 49增殖的作用 ,当其浓度增加到 10倍出现对A5 49抑制增殖的作用 ,但是TUNEL原位检测DNA断裂为弱阳性 ,流式细胞仪不能检测出凋亡峰。结论 苦参碱可抑制A5 49细胞系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同浓度下氧化苦参碱不能抑制A5 49细胞系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A549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罗媛 郭红 +3 位作者 边巍 梁光萍 邹全明 郭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17F(IL-17A,-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9例和健康对照人群223例,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DNA...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17F(IL-17A,-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9例和健康对照人群223例,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运用TaqManMGB探针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同时所有样本经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RUT)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抗Hp-IgG抗体检测,以测定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率。结果IL-17A(rs2275913,G-197A)、IL-17F(rs76378,7488T/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分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F(rs766748,6400A/G)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的等位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4)。与未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相比,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显著的增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易感性。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Hp感染等因素后,在显性模式下,IL-17F 6400A/GSNP位点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仍显著相关(显性模式:OR=2.271,95%CI=1.259-4.095,P=0.006)。在伴有Hp感染的所有群体中进行比较,IL-17A,-17F各位点基因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IL-17F 6400A/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白细胞介素-17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降钙素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怡麟 何莹 +2 位作者 陈安 易维京 胡川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获得抗人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基本特性。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PCT编码序列,以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CT重组蛋白,经镍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筛选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原;综合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PCT... 目的获得抗人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基本特性。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PCT编码序列,以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CT重组蛋白,经镍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筛选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原;综合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PCT中潜在的B细胞表位肽,用合成肽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纯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鉴定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将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经过配对建立检测重组PCT的ELISA体系,并初步对临床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成功获得3株PCT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分别为2-D7、2-H12和4-H12,亚类分别为IgG1和IgG2a,最高效价为1∶1 024 000,亲和力最高可达到1.3×109L/mol;选取2-D7经Western blot鉴定能够检测重组PCT蛋白,经免疫组化证实能特异性识别甲状腺组织中PCT蛋白,经过配对成功建立了检测重组PCT的ELISA体系,运用建立体系检测临床血清PCT含量时发现正常组与细菌培养阳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成功表达了人PCT重组蛋白,获得了3株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PCT单克隆抗体,成功建立了检测重组PCT的ELISA体系,并初步用于临床样本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特性鉴定 ELSI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诱导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晓芹 曹波 高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熊果酸诱导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0、5、10、15、20μmol/L的熊果酸作用于U937细胞6、12 h,观察量效关系。用20μmol/L熊果酸作用U937细胞1、3、6、9、12、24 h,观察时效关系。采用Annexin V/PI染色和流式细... 目的探讨熊果酸诱导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0、5、10、15、20μmol/L的熊果酸作用于U937细胞6、12 h,观察量效关系。用20μmol/L熊果酸作用U937细胞1、3、6、9、12、24 h,观察时效关系。采用Annexin V/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Caspase-3、Caspase-9及Bcl-2家族基因Mcl-1、Bcl-2、Bcl-xL、Bax、Bad的表达,用β-actin做内参照。20μmol/L熊果酸作用于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细胞(U937、Jurkat、HL60)12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PARP的表达。结果熊果酸作用于U937细胞引起细胞发生凋亡,并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熊果酸引起凋亡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的降解/活化增加,促进凋亡作用底物PARP的降解增加。熊果酸还可引起抗凋亡蛋白Mcl-1的表达降低,但对Bcl-2、Bcl-xL、Bax、Bad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熊果酸可诱导多种急性白血病U937、Jurkat、HL60细胞发生凋亡。Mcl-1的下调可能在熊果酸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熊果酸引起Mcl-1的下调,随后引起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降解/活化及PARP的降解,最终促进细胞凋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白血病 细胞凋亡 MC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任建敏 邹全明 +1 位作者 彭承琳 王缚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纳米技术 纳米机器人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562细胞影响BMSCs生长及MIP-1α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均 蒲晓允 +3 位作者 张春雷 李招权 黄辉 陈晓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720-1722,共3页
目的 研究K5 62细胞在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s)接触和隔离培养条件下对BMSCs生长特性及造血负调因子MIP 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加入K5 62细胞与BMSCs直接接触与用隔离膜两种方式培养 ,第 2、4、7、12天观察... 目的 研究K5 62细胞在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BMSCs)接触和隔离培养条件下对BMSCs生长特性及造血负调因子MIP 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加入K5 62细胞与BMSCs直接接触与用隔离膜两种方式培养 ,第 2、4、7、12天观察BMSCs生长增殖情况 ;检测培养上清的MIP 1α含量和BMSCs中MIP 1αmRNA的表达 ;TUNEL法检测BMSCs的凋亡。结果 加入K5 62细胞培养后BMSCs在第 12天时数量显著减少 ;接触培养BMSCs的凋亡在第 4天后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MIP 1α水平升高到 4d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BMSCs胞浆MIP 1αmRNA阳性率升高到第4天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K5 62细胞可抑制正常BMSCs生长 ,促进其凋亡 ,上调其MIP 1α的表达 ,可能是造成正常造血的抑制和白血病细胞导致造血微环境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1Α BMSC K562细胞 表达 对照组 正常 凋亡 RNA 生长 造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防治模拟高原犬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冯连贵 王建春 +3 位作者 郭先健 钱桂生 毛宝龄 吴国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951-1953,共3页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模拟高原犬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在模拟4 000 m高原下,将21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致伤组及川芎嗪治疗组,观察外周血WBC、血气分析、肺含水量及肺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川芎嗪可抑制犬伤后外周血WBC下降,减轻肺内炎...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模拟高原犬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在模拟4 000 m高原下,将21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致伤组及川芎嗪治疗组,观察外周血WBC、血气分析、肺含水量及肺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川芎嗪可抑制犬伤后外周血WBC下降,减轻肺内炎性细胞浸润及肺水肿,但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无明显改善。结论川芎嗪可部分改善脂肪栓塞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脂肪栓塞综合征 川芎嗪 白细胞三烯B4 血小板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