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MR信号强度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蓉 龚水根 +3 位作者 张伟国 陈金华 何双梧 刘宝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6期670-673,共4页
目的 研究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MR信号强度 ,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12 0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行乳腺MR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病灶的平扫MR信号强度特点以及MR常规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增强率。结果MR平扫 ,SE T... 目的 研究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MR信号强度 ,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12 0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行乳腺MR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病灶的平扫MR信号强度特点以及MR常规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增强率。结果MR平扫 ,SE 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低信号为主 ,FS 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高信号为主 ,TSE T2WI、FS T2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分布相比 ,相差显著 (P <0 .0 5 )。MR常规增强扫描 ,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R动态增强扫描 ,乳癌组病变早期信号强度增强率高于腺瘤组 ,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峰值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MR信号强度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 乳癌 纤维腺瘤 信号强度 平扫 乳腺癌 病变 WI 相差 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蓉 龚水根 +3 位作者 张伟国 陈金华 何双梧 刘宝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9例乳腺癌和 6 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 (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 (TSE)序列、脂肪抑制 (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 (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 ,比较不同MRI序列对... 目的 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9例乳腺癌和 6 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 (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 (TSE)序列、脂肪抑制 (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 (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 ,比较不同MRI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检出情况。结果 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高于SE序列 ,SE序列有利于病灶病理解剖关系的显示 ,MR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乳腺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情况。结论 SE、TSE应为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 ,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必不可少 ,MR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 ,尤其是FLASH动态增强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蓉 张伟国 +4 位作者 龚水根 陈金华 何双梧 张连阳 李增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23-426,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方法  5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 ,术前行MR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 ,并测定MR信号强度增强率 ( SI)。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病灶内微小血管密度及分布情况 ,...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方法  5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 ,术前行MR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 ,并测定MR信号强度增强率 ( SI)。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病灶内微小血管密度及分布情况 ,并分析与相应病灶 SI之间的关系。结果 微血管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中心和边缘区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常规增强扫描 ,相应区域MRI对比剂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5 6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心和边缘区域的微血管密度 (MVD)与 S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P <0 .0 1)。而小血管多分布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边缘区域 ,与 SI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留斌 龚水根 渝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3期327-328,共2页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X线平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乳房X线平片 ,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 ;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 ,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 ,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X线平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乳房X线平片 ,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 ;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 ,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 ,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X线分型且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结果  40例均有单个乳孔溢液 ,血性 2 6例 ,乳晕区触及肿块 6例。乳房X线平片示乳晕下区肿块 5例。导管造影 :40例均示导管内充盈缺损 ,其中 9例并导管扩张。管内型 2 8例 ,囊内型 9例 ,实体型 3例。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结论 乳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乳孔溢液 ,乳腺X线平片征象少 ;导管造影特点是管内充盈缺损 ,对乳头状瘤具有确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造影 充盈缺损 临床病理 X线诊断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蓉 石丹凤 +3 位作者 张玉龙 程海云 陈金萍 张伟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9-1472,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乳头溢液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的患者行乳腺MR检查,观察MRI表现,并将MRI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计算MRI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检查证实的78例患者共89个乳头溢液责任病灶中,... 目的探讨MRI对乳头溢液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的患者行乳腺MR检查,观察MRI表现,并将MRI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计算MRI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检查证实的78例患者共89个乳头溢液责任病灶中,MRI共检出86个,检出率为96.63%(86/89)。MRI正确诊断82个病灶,误、漏诊7个,诊断符合率为92.13%(82/89)。结论利用MRI能够敏感地检出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责任病灶,并做出较为可靠的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头溢液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膜雌激素受体的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凡 黄颖 +1 位作者 童卫东 刘宝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0-593,共4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体外培养的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膜雌激素受体(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mER)。方法:利用原代培养小鼠IC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析ICC细胞膜雌激素结合位点... 目的:检测并分析体外培养的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膜雌激素受体(Membrane estrogen receptor,mER)。方法:利用原代培养小鼠IC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析ICC细胞膜雌激素结合位点;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ICC细胞膜,采用同位素法、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对mER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小鼠肠道ICC;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ICC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作用位点;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及Scatchard分析证实ICC细胞膜雌激素受体的的受体最大容量(Bmax)为45.75fmol/mg protein,平衡解离常数(kD)为0.7173nmol/L。结论:ICC表达mER,该受体可能介导雌激素对ICC的快速非基因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膜受体 CAJAL间质细胞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大部切除术后排空障碍的原因及其处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罗东林 赖晓东 +1 位作者 刘宝华 文亚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及机械性排空障碍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对 1992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共施行的 2 4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 2 4例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 16例 ,发生率 6 ...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及机械性排空障碍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对 1992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共施行的 2 4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 2 4例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 16例 ,发生率 6 4 4 %,由残胃排空障碍引起 ,发生于术后 3~ 10d ,保守治疗 14例治愈 ,1周内治愈 3例 ,2周内治愈 9例 ,3周内治愈 2例 ,2例再次手术 ;机械性排空障碍 8例 ,发生率 3 2 3%,由输出袢空肠排空障碍引起 ,发生于术后 6~ 12d ,保守治疗 1~ 4周 ,1例缓解 ,7例行再次手术治疗 ,术后除 2例死亡 (病死率 8 33%)外 ,其余均治愈。结论 :术后残胃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 ,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能治愈 ;输出袢空肠排空障碍多为机械性 ,宜早期手术解除梗阻 ,以降低病死率。但要正确区分是功能性或是机械性排空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障碍 临床表现 发生原因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器痔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罗东林 刘宝华 +3 位作者 魏鸿 张连阳 文亚渊 沈康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8期843-843,共1页
目的 :探讨用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重度内痔用吻合器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 3 3mm吻合器切除重度内痔 2 4例 ,平均手术时间 12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 5d ,18例当天无肛门疼痛 ,4例术后 2~ 5d少许便血 ,随访 ... 目的 :探讨用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重度内痔用吻合器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 3 3mm吻合器切除重度内痔 2 4例 ,平均手术时间 12min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3 5d ,18例当天无肛门疼痛 ,4例术后 2~ 5d少许便血 ,随访 1~ 5个月 ,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发生。结论 :用吻合器痔切除术 ,具有手术简单 ,术后痛苦少 ,住院时间短 ,疗效好 ,恢复快 ,无并发症等优点 ,是肛肠外科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器 痔切除术 手术方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