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复合伤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周期、DNA含量与形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幸华 罗成基 +2 位作者 郭朝华 王苹 邓学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用流式细胞仪、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和形态变化。结果:①单烧组骨髓基质细胞的G2+M期比例、DNA含量由高... 用流式细胞仪、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和形态变化。结果:①单烧组骨髓基质细胞的G2+M期比例、DNA含量由高到低;单放组和复合伤组G2+M期比例、DNA含量则由低到高;②与正常组骨髓基质细胞相比,各损伤组均出现不同特征的形态学变化;③单放组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基质变淡,嵴消失;单烧组的线粒体增多、肿胀;放射复合伤的线粒体重度退行性变,结构紊乱。提示:放射复合伤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DNA含量和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放射复合伤造血微环境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烧伤 骨髓细胞 细胞周期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复合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的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幸华 罗成基 +2 位作者 郭朝华 王苹 邓学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9,共2页
用Dexter法检测经5.0Gyγ射线照射致15%Ⅲ度烧伤和放射复合伤小鼠伤后不同时间骨髓基质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单放组和复合伤组于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单烧组;单烧组除伤后第3天低于正常组外(P<0... 用Dexter法检测经5.0Gyγ射线照射致15%Ⅲ度烧伤和放射复合伤小鼠伤后不同时间骨髓基质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单放组和复合伤组于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单烧组;单烧组除伤后第3天低于正常组外(P<0.05),至伤后第14天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3、7天的单放组骨髓基质细胞经21天培养后呈小团片状生长,培养至第28天仍未长满培养皿底。提示:单放组和复合伤组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后恢复缓慢;放射复合伤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损伤特点是以放射损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烧伤 细胞培养 骨髓细胞 放烧复合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复合伤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幸华 罗成基 +2 位作者 郭朝华 王苹 邓学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共4页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粘附阻断实验,观察了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VCAM-1)、纤维连接素(Fn)、层粘素(Ln)和Ⅳ型胶...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粘附阻断实验,观察了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VCAM-1)、纤维连接素(Fn)、层粘素(Ln)和Ⅳ型胶原(ColⅣ)的变化,以及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能力和对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GM-CFU)能力的影响。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VCAM-1、Fn、Ln和ColⅣ水平单烧组>正常组>复合伤组>单放组;②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能力:伤后第3~7天,单烧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单放组低于正常组(P<0.05~0.01)、复合伤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提示,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损伤可能是放射复合伤造血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烧伤 骨髓细胞 细胞粘附 放烧复合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创伤愈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屈纪富 史春梦 +2 位作者 郑怀恩 文亮 程天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本研究前期建立的方法分离大鼠皮肤伤后伤口液和真皮多能干细胞。取伤后1天伤口液作为创伤修复启动微环境刺激真皮多能干细胞,24h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3表...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本研究前期建立的方法分离大鼠皮肤伤后伤口液和真皮多能干细胞。取伤后1天伤口液作为创伤修复启动微环境刺激真皮多能干细胞,24h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制作单纯创伤和难愈创伤动物模型,观察伤口局部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数量、表皮再上皮化程度等创伤愈合过程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相(3、5、7、10、14天)伤口组织MMP3含量变化。结果创伤早期伤口液作用后,真皮多能干细胞MMP3表达显著增加。正常大鼠皮肤组织可见一定量的MMP3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毛囊外根鞘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单纯创伤大鼠伤后各时相点MMP3表达均显著增加,尤以真皮组织为著,其峰值在伤后5~7天。难愈创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MMP3含量亦显著增加,但其表达峰值延迟,为伤后10天,且伤后3、5、7天真皮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创伤组。结论MMP3是一种重要的创伤愈合调节分子;高表达MMP3可能是真皮多能干细胞参与创伤修复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基质溶解素1 多能干细胞 真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妥英促创伤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宋述强 程天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8-401,共4页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对苯妥英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发现苯妥英对创伤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一些难愈性的创伤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对苯妥英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作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发现苯妥英对创伤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一些难愈性的创伤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增生,降低创面感染。苯妥英是一个安全、有效、价廉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妥英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伤的“复合效应”中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舒崇湘 马汝舟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3期8-10,共3页
复合伤的“复合效应”是非线性观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范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复合伤效应不是单纯的“加重效应”,而是“复合效应”,即可加重,不加重,以至减轻。复合伤的复合效应规律的基本特征和本... 复合伤的“复合效应”是非线性观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范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复合伤效应不是单纯的“加重效应”,而是“复合效应”,即可加重,不加重,以至减轻。复合伤的复合效应规律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是非线性特征,而复合效应中线性与非线性特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伤 复合效应 线性 非线性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前景 被引量:13
7
作者 史春梦 邹仲敏 +2 位作者 罗成基 粟永萍 郭朝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1-65,共5页
除造血干细胞以外 ,骨髓中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 ,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 ,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 ,这类细胞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 ,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 除造血干细胞以外 ,骨髓中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 ,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 ,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 ,这类细胞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 ,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和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和培养扩增 ,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 ,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在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的缺陷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控机理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都户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9-92,共4页
Traumatic stress in the normal individual results in activation of the sympatho-adrenal system causing a rise in noradrenaline and adrenaline, acute phase response in liver ,and activ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 Traumatic stress in the normal individual results in activation of the sympatho-adrenal system causing a rise in noradrenaline and adrenaline, acute phase response in liver ,and activ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HPA)system resulting in elevated levels of cortisol. Studies in animals and in hum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dicate that successful adaptation to stres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urvival of all organisms living in an enviroment in which noxious stimuli are constantly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下丘脑-垂体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泮-氯胺酮对烧伤小鼠肝组织c-Jun、NF-κB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军 刘合年 +5 位作者 粟永萍 刘英海 蔡琳 周乐顺 安虹 吴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研究地西泮 氯胺酮麻醉对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c Jun、NF κB的影响 ,初步探讨其干预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麻醉对照组、预处理组 (麻醉后 1 5min烧伤 )... 目的 研究地西泮 氯胺酮麻醉对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c Jun、NF κB的影响 ,初步探讨其干预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麻醉对照组、预处理组 (麻醉后 1 5min烧伤 )、后处理组 (烧伤后 1 5min麻醉 )。背部 1 5 %~ 2 0 %Ⅲ°烧伤 ,麻醉采用地西泮 氯胺酮麻醉。用westernblot在蛋白质水平测定烧伤后 4h肝组织总蛋白c Jun、NF κB的变化。结果 单纯烧伤组肝组织总蛋白c Jun、NF κ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较单纯烧伤组低 ;NF κ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c Jun与正常对照组相差不显著 ;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c Jun、NF κB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小鼠烧伤后肝组织核因子c Jun、NF κB明显升高 ,而烧伤前后给予地西泮 氯胺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表明地西泮 氯胺酮麻醉干预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可能与抑制c Jun、NF κB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地西泮 氯胺酮 肌肉注射麻醉 糖皮质激素抵抗 C-JUN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P-2和EGF对放射损伤后小鼠小肠上皮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俊东 粟永萍 谭春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4-595,共2页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2 表皮生长因子 放射损伤 小肠 肠上皮损伤 治疗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致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 军 丁振华 +2 位作者 何佩 郑莉 罗成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致骨髓基质细胞(BMSC)凋亡的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电镜技术观察不同剂量6OCoγ射线照射后BMSC的凋亡变化。结果经50Gy剂量照射后,BMSC木见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而经100和200Gy照射后 BMSC出现了明显的凋亡改变。...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致骨髓基质细胞(BMSC)凋亡的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电镜技术观察不同剂量6OCoγ射线照射后BMSC的凋亡变化。结果经50Gy剂量照射后,BMSC木见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而经100和200Gy照射后 BMSC出现了明显的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检测显示,经50Gy剂量照射后,BMSC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100Gy照射后BMSC的凋亡率出砚了明显改变(P>0.01),而且这种变化始于照射后4h,至照后24h到达高峰,随后凋亡率慢慢下降;200Gy照射组的凋亡率略高于100Gy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BMSC受一定剂量的6OCoγ射线照射后可发生凋亡,并且有较强的辐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凋亡 造血功能障碍 放射损伤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妥英钠对伤口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IL-1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述强 程天民 +1 位作者 林远 唐镜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2-382,共1页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1(IL-1)是两个对创伤愈合有广泛的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1〕。苯妥英钠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对多种难愈性的创面都有显著的疗效〔2〕,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1(IL-1)是两个对创伤愈合有广泛的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1〕。苯妥英钠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对多种难愈性的创面都有显著的疗效〔2〕,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以大鼠背部置入聚乙烯醇海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妥英钠 伤口液 创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I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致癌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建明 程天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7-701,共5页
辐射所致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与其他因素诱发肿瘤过程相比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 ,其共性表现在肿瘤的形成均经历启动、促进、进展等几个阶段 ;其特殊性在于诱发肿瘤的分子机制可能有区别 ,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辐射所致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与其他因素诱发肿瘤过程相比既有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 ,其共性表现在肿瘤的形成均经历启动、促进、进展等几个阶段 ;其特殊性在于诱发肿瘤的分子机制可能有区别 ,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 ,辐射造成细胞核 DNA分子的严重损伤 ,使某些受照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突变 ,其中涉及到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突变 ,双链断裂容易引起细胞内 DNA错配损伤修复反应 ,细胞增殖失控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值得关注的是 ,一些研究表明辐射诱导的基因不稳定性、细胞质受到照射所致的突变以及辐照引起的细胞群旁效应等在肿瘤的发生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致癌分子机制 研究现状 肿瘤基因 基因突变 细胞增殖 信号转导 细胞群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技术武器伤害的宏观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程天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2-485,共4页
军事医学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是武器伤害问题。本文主要从宏观上对高技术武器伤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将高技术武器试分为特种武器、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 3大类 ,阐述了高技术武器的主要特点。 (2 )从多方面论证了加强核、... 军事医学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是武器伤害问题。本文主要从宏观上对高技术武器伤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将高技术武器试分为特种武器、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 3大类 ,阐述了高技术武器的主要特点。 (2 )从多方面论证了加强核、化、生特种武器伤害的研究仍然是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3)高技术常规武器层出不穷 ,从对人员的杀伤作用出发 ,常规武器的“高技术化”主要体现在 4个方面 :高速投射物 ;众多投射物 ;多种杀伤因素 ;高强度杀伤力。所造成的伤害中 ,将是多发伤、多部位伤多 ,复合伤多 ,重伤多。 (4 )对新概念武器 ,主要探讨了定向能武器 (激光、微波、次声等 )和非致命性武器的伤害。 (5 )提出了未来高技术武器的空间对抗。 (6 )从 4个层次探讨了对高技术武器的防护 ,从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武器 高技术武器伤害 核武器 化学武器 生物武器 高技术常规武器 新概念武器 医学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经MyoD转染诱导为成肌细胞后对肌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勇 邹仲敏 +4 位作者 郭朝华 周进明 王劲 罗成基 程天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MyoD转染诱导为成肌细胞后对肌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60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致伤对照组、MSCs组和成肌细胞组,每组40只。将真核表达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EGFP-MyoD转染MSCs,使MSCs...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MyoD转染诱导为成肌细胞后对肌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60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致伤对照组、MSCs组和成肌细胞组,每组40只。将真核表达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EGFP-MyoD转染MSCs,使MSCs分化诱导为成肌细胞,将MSCs和成肌细胞分别植入Cardiotoxin造成的小鼠损伤肌组织中,1、2、4、6周后观察肌损伤修复效果。结果成功制作了肌损伤模型,MSCs和成肌细胞对肌损伤均有促进修复作用,以成肌细胞效果显著,成肌细胞组肌肉组织抗牵引力强于MSCs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修复过程中成肌细胞组MyoD表达显著高于MSCs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组,成肌细胞组1周时JNK1、ERK2表达显著增加,p38表达显著减少,但6周时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s被MyoD转染诱导后形成的成肌细胞能有效修复肌损伤,JNK1、p38及ERK2在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于细胞 MYOD 成肌细胞 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在人羊膜负载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文琪 可金星 +2 位作者 陶忠芬 闫国和 肖桃元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人羊膜 猪骨髓 充质干细胞 生长形态学 皮肤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重度烧伤大鼠肝脏的保护机制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新 李敏 +4 位作者 涂柳 艾国平 王军平 王峰超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cervical sympathetic block,CSB)对严重烧伤大鼠肝脏功能与结构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保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动物按随机数目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严重烧伤组和CSB治疗组,制作重度烧伤模型(TBSA20%Ⅲ度),CSB治... 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cervical sympathetic block,CSB)对严重烧伤大鼠肝脏功能与结构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保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动物按随机数目表随机分为对照组、严重烧伤组和CSB治疗组,制作重度烧伤模型(TBSA20%Ⅲ度),CSB治疗组伤后以0.1%罗哌卡因行颈交感神经双侧阻滞。通过检测肝功能、肝组织抗氧化能力、Bcl-2表达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判断CSB对肝脏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监测血压变化及检测肝脏、下丘脑血流灌注量来推断其可能机制。结果 CSB组大鼠伤后血浆白蛋白下降及谷丙转氨酶上升不明显,1、3、5、7d时相点血浆白蛋白含量分别为(48.98±6.89)、(38.61±4.35)、(24.05±3.62)和(22.57±4.10)mmol/L,血浆ALT浓度分别为(48.15±7.37)、(58.21±5.43)、(62.07±8.16)、(56.87±5.88)IU/L,较烧伤组为好(P<0.01);CSB组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16±0.17)、(2.88±0.15)、(2.71±0.16)、(2.61±0.58)U/mg,较烧伤组明显增强(P<0.01);CSB组大鼠伤后血压较为稳定,伤后1、3、5、7d时相点分别为(90.58±5.69)、(82.69±3.81)、(70.61±9.51)、(82.05±2.36)mmHg,与烧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SB组动物伤后脏器血流灌注较好,伤后即刻、1、3、5d时相点肝血流量分别为(0.302±0.041)、(0.284±0.024)、(0.16±0.023)、(0.256±0.03)ml/(min.g),下丘脑血流量分别为(1.013±0.113)、(0.721±0.110)、(0.944±0.438)、(0.765±0.316)ml/(min.g),均较烧伤组有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Bcl-2的表达明显增高;CSB组大鼠伤后肝组织病理改变较轻,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浊肿,嗜酸性变,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颈交感神经阻滞对重度烧伤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HPA轴和交感-肾上腺轴来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阻滞 烧伤 肝脏 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在人羊膜负载猪角朊细胞重建表皮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18
作者 卫静 可金星 +1 位作者 黄文琪 闫国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8-468,共1页
关键词 扫描电镜 角朊细胞 人羊膜 HAM 接种密度 培养时间 皮肤表皮替代物 生物医学工程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劲 罗成基 +1 位作者 郭朝华 张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68-471,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多向潜能 ,可在造血微环境形成、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如TGF β,IGF Ⅰ ,BMP及FGF在MSC分化中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多向潜能 ,可在造血微环境形成、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如TGF β,IGF Ⅰ ,BMP及FGF在MSC分化中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并有协同性 ;MSC可分泌G CSF ,SCF ,LIF ,M CSF ,IL 6和IL 1 1等多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关因子作用后的MSC将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造血微环境 基因治疗 组织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蛋白P56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淑蓉 粟永萍 +2 位作者 刘晓宏 楼淑芬 程天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91-795,共5页
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严重创伤早期及全身性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寻找与GR相互作用的新的蛋白质,以期调节GR的功能活性,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糖皮质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区(GR LBD)为诱饵蛋白,在人骨髓cDNA文库中筛选到 4 2个阳性克隆... 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严重创伤早期及全身性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寻找与GR相互作用的新的蛋白质,以期调节GR的功能活性,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糖皮质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区(GR LBD)为诱饵蛋白,在人骨髓cDNA文库中筛选到 4 2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个克隆为干扰素诱导蛋白P5 6的大部分编码序列(2 2 1~ 16 4 2bp,编码第 5 3位至第 4 78位氨基酸).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再次验证P5 6与GR具有结合作用.并用PCR方法从酵母质粒中扩增出P5 6片段,进行GST P5 6原核融合蛋白表达与纯化,及真核表达与免疫共沉淀.蛋白质结合实验表明,P5 6与GR LBD在体内外有结合作用.CAT报告基因检测表明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受体 干扰素诱导蛋白P56 酵母双杂交系统 转录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