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J类分子伴侣PB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兔抗PBP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成刚 朱美财 +4 位作者 李文 石樱 占志 王荫静 向培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6-458,共3页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DnaJ类分子伴侣感光受体外周蛋白结合蛋白(PBP)基因,并制备兔抗PBP的抗体鉴定其特性。方法:应用RTPCR从人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PBPcDNA。测序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并在大肠杆菌中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DnaJ类分子伴侣感光受体外周蛋白结合蛋白(PBP)基因,并制备兔抗PBP的抗体鉴定其特性。方法:应用RTPCR从人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PBPcDNA。测序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并在大肠杆菌中以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SDSPAGE进行鉴定。以所获纯化的PBP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PBP抗体。抗体的效价及特异性用Westernblot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扩增和克隆出了720bp的PBP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PBP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表达,诱导表达的蛋白存在于包涵体和细菌裂解上清中,纯化的PBP经SDSPAGE鉴定呈单一条带。以纯化的PBP免疫兔,制备了兔抗PBP抗体。Westernblot鉴定证实,该抗体可与原核表达的PBP特异性结合,抗体效价为1∶1600。结论: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PBP,并以其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PBP的抗体,为进一步研究PBP的结构与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P 热休克蛋白 基因表达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J类分子伴侣PBP的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缨 朱美财 +2 位作者 王荫静 占志 刘成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从人骨骼肌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视网膜感光受体外周蛋白的结合蛋白(PBP)-DnaJ(HSP40)类分子伴侣,并初步分析其在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方法:以33p-dCTP标记探针杂交筛选人骨骼肌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 目的:从人骨骼肌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视网膜感光受体外周蛋白的结合蛋白(PBP)-DnaJ(HSP40)类分子伴侣,并初步分析其在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方法:以33p-dCTP标记探针杂交筛选人骨骼肌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并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用免疫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筛选出全长pbp基因,经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分析证实,与DnaJ家族的1个成员-mrj(1.5 kb)的序列相同,且含140 bp左右富含GC的非编码区上游序列。在COS-7细胞 中瞬时表达的PBP,大多呈典型的胞浆分布,而J-domain缺失的pbp片段多为胞核分布。而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的PBP,在处于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中的分布不同。结论:DnaJ除与HSP70(DnaK)协同发挥重要功能外,其本身作为分子伴侣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与细胞周期可能存在某种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J分子伴侣蛋白 基因 转染细胞 外周蛋白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AI抑制作用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3
作者 朱美财 占志 +3 位作者 王雅静 刘成刚 石缨 蔡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目的: 构建t-PA活性不被PAI-1抑制的新一代t-PA突变体.方法: 根据t-PA的结构特点,去除t-PA分子中的指状区、表皮生长因子和Kringle1区,以含全长t-PA编码区序列的pUC18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编码氨基酸1~3和176~527位的截短式t-PA DNA序... 目的: 构建t-PA活性不被PAI-1抑制的新一代t-PA突变体.方法: 根据t-PA的结构特点,去除t-PA分子中的指状区、表皮生长因子和Kringle1区,以含全长t-PA编码区序列的pUC18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编码氨基酸1~3和176~527位的截短式t-PA DNA序列; 并将该t-PA分子中的PAI-1结合位点,即第373~384位核苷酸(AAG CAC AGG AGG)突变为(GCG GCC GCG GCG),相应的氨基酸KHRR则变为AAAA.结果:测序证实,t-PA突变体的DNA序列正确,将其克隆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占总菌体蛋白的30%,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蛋白质变性、复性,得到有活性的t-PA突变体.t-PA突变体与PAI-1反应后t-PA的活性未受到抑制.结论:t-PA突变体可能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血栓性疾病的强效且剂量要求低的新型生物工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突变体 基因克隆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基因肌肉注射产生明显抗肿瘤作用(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国荣 赵建增 +6 位作者 张晋东 王小平 陈涛 朱美财 刘亚宁 姜树强 王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为了探讨人白细胞介素 (h IL ) - 1 8基因转导的抗肿瘤作用 ,构建了 h IL- 1 8c DNA真核表达质粒载体 pc DNA3/h IL- 1 8.将 pc DNA3/h IL- 1 8经脂质体包裹 ,按照 1 0 0μg/只的剂量注射入雄性Balb/c小鼠后肢肌肉 ,在设定时间处死小鼠... 为了探讨人白细胞介素 (h IL ) - 1 8基因转导的抗肿瘤作用 ,构建了 h IL- 1 8c DNA真核表达质粒载体 pc DNA3/h IL- 1 8.将 pc DNA3/h IL- 1 8经脂质体包裹 ,按照 1 0 0μg/只的剂量注射入雄性Balb/c小鼠后肢肌肉 ,在设定时间处死小鼠取注射部位肉提取总 RNA,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h IL- 1 8m RNA及其蛋白质在小鼠肌肉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 .随后 30只雄性 Balb/c小鼠于基因注射后第 7d腹部皮下 (i.d.)或腹腔内 (i.p.)接种 1×1 0 5个同系小鼠 S- 1 80肉瘤细胞 .观察了 S- 1 80肿瘤细胞在腹腔及皮下的生长情况、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及存活时间 .结果发现 ,pc DNA3/h IL- 1 8注射后 2 d能检测到 h IL- 1 8m RNA表达 ,第 7d表达量较高 ,第 2 8d仍有 h IL- 1 8m RNA表达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了注射部位散在有 h IL- 1 8蛋白质颗粒 .h IL- 1 8基因注射组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均比对照组轻 (P值分别小于 0 .0 0 5、0 .0 5) ,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 .结果显示 ,真核表达系统 pc DNA3/h IL - 1 8经脂质体包裹肌注后能有效表达 ,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介素-18 肌肉注射 肿瘤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加速度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凯 蔡庆 +2 位作者 卞修武 刘红巾 朱美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56-960,共5页
目的 筛选大鼠经正加速度 (Gositiveacceleration ,+Gz)重复暴露后脑的差异表达基因 ,探讨 +Gz重复暴露致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构建高消减效率的 +Gz重复暴露大鼠脑cDNA消减文库 ;用差异筛选技术筛选阳性... 目的 筛选大鼠经正加速度 (Gositiveacceleration ,+Gz)重复暴露后脑的差异表达基因 ,探讨 +Gz重复暴露致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构建高消减效率的 +Gz重复暴露大鼠脑cDNA消减文库 ;用差异筛选技术筛选阳性克隆 ;用序列分析确定阳性克隆的性质 ;用RT -PCR证实阳性克隆的可靠性。结果 从消减库中获得70个阳性克隆 ;经差异筛选后 ,选取其中 10个阳性克隆 ,序列分析表明 ,7个克隆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 ,3个为新的候选基因。RT -PCR证实了差异表达基因在 +Gz重复暴露大鼠脑中高表达。结论 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发现的 3个新的cDNA可能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加速度(+Gz) 脑损伤 差异表达基因 抑制性消减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栎 付静宜 +5 位作者 刘建彬 于立身 王烨 曹颖 罗超权 刘丽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1,57,共5页
[目的]探讨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1296位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受体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基因组 DNA为模板,扩增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5’侧翼序列(2 085 bp),-1296位分别为g或c,与报告基因载体pGL3-enhancer相连接,构... [目的]探讨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1296位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受体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基因组 DNA为模板,扩增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5’侧翼序列(2 085 bp),-1296位分别为g或c,与报告基因载体pGL3-enhancer相连接,构建重组载体,分别与pRL-CMV共转染人绒癌细胞JEG-3,检测荧光素酶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 pGL3FSg/pGL3FSc,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当5侧翼-1296位为g时,荧光素酶基因表达量高,而为c时,荧光素酶基因表达量低。[结论]a_(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5’侧翼-1296位为g时,基因转录活性较高;为c时,基因转录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现象 遗传学 晕动病 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 基因调控区 单核苷酸 基因转录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及对造血祖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建增 刘丽 +1 位作者 陈惠仁 梅英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探讨了从肌肉组织植入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规律,以及对造血祖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基因在导入后的24小时内就开始转录,先于血小板、血液TPO浓度、及造血祖细胞的变化.所表达的TPO在血液中的聚积... 探讨了从肌肉组织植入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规律,以及对造血祖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基因在导入后的24小时内就开始转录,先于血小板、血液TPO浓度、及造血祖细胞的变化.所表达的TPO在血液中的聚积可持续4周以上.巨核祖细胞,粒系祖细胞都出现2周左右的增殖增长,长于血小板计数的升高,但红系祖细胞的变化不明显.这些结果显示,基因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等变化源于TPO的表达及刺激,而在此期间一些调控机制被激活,对血小板形成的平衡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基因治疗 造血祖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血病抑制因子基因cDNA的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涂强 王永俊 +6 位作者 李文 谢宝树 朱元晓 阎玉河 余竟源 兰兰 林万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1-42,共2页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LIF)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它能不可逆地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同时它还能在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在体内或体外直接刺激巨核血小板系统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LIF)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它能不可逆地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化,同时它还能在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在体内或体外直接刺激巨核血小板系统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抑制因子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