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骨是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占所有转移病例的70%。乳腺癌骨转移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等,给患者身体活动带来极大不便,影响生活质量。转...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骨是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占所有转移病例的70%。乳腺癌骨转移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等,给患者身体活动带来极大不便,影响生活质量。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乳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以识别具有高骨转移风险的患者。本研究旨在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来预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年—2015年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据,并通过最小绝对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筛选,纳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本研究使用决策树、弹性网络、K最近邻、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极限梯度提升等9种机器学习算法,通过随机搜索和5倍交叉验证调整模型超参数,构建乳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得到最优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分析变量的重要性。最后,应用最优模型建立预测乳腺癌骨转移风险的网络计算器。本队列研究严格遵循《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指南中的各项条目。结果:本研究纳入10106例乳腺癌患者,训练集7073例患者,验证集3033例患者,在这两个队列中,分别有4494例(63.5%)和1927例(63.5%)患者发生骨转移。种族、病理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N分期、肺转移、放疗、化疗、手术是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综合ROC曲线的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等评价指标发现极限梯度提升算法优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最后,本研究利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构建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网络计算器,链接为https://bcbm.shinyapps.io/DynNomapp/。结论:本研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73例颈椎OP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悬吊固定的患者为A组,共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59.8±8.9岁,病程112.7±4.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5±1.0分,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为40.6°±1.6°,椎管矢状径为15.5±2.5mm,随访时间83.2±8.8个月;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为B组,共97例,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61.9±6.0岁,病程113.1±4.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5±1.9分,颈椎ROM为41.8°±3.6°,椎管矢状径为16.3±3.0mm,随访时间81.2±9.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减退、步态不稳、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髓性症状和体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测量颈椎ROM和椎管矢状径,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ROM丢失和椎管矢状径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术前JOA评分、颈椎ROM、椎管矢状径和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215±20ml,手术时间为1.7±0.6h,平均住院费用为5.6±0.8万元,术后4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例发生轴性痛,1例再关门;B组术中出血量217±17ml,手术时间为1.8±0.5h,平均住院费用为7.8±1.4万元,术后7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10例发生轴性痛。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性低于B组(P<0.01)。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3.23±13.76)%,B组为(54.22±1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ROM丢失8.3°±5.2°,B组为1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管矢状径改善率为(28.89±4.33)%,B组为(37.74±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和丝线悬吊固定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均可达到满意的长期疗效。钛板固定可以更好地维持椎管矢状径的良好状态;悬吊固定在术后长期颈椎ROM保留方面有一定优势,且住院费用更低。展开更多
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其仅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4%~9.4%[1~3].目前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将其定义一种交界性原发...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其仅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4%~9.4%[1~3].目前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将其定义一种交界性原发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并可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4].脊柱GCTB目前尚无公认的类似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骨肉瘤或者软组织肉瘤的分期系统.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及研究者更习惯将GCTB分为可切除及不可切除两种类型[5、6].2020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将这种分期方法作为Ⅱ级推荐,其中将不可切除型又分为手术困难及不可切除两类.脊柱GCTB由于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脊髓及大血管,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归属于不可切除范畴[7~9].按照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外科治疗的选择策略,对于术前评级为不可切除的GCTB,应用地舒单抗等骨靶向药物治疗后,整块切除术仍然被作为Ⅰ级推荐(2A类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骨是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占所有转移病例的70%。乳腺癌骨转移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等,给患者身体活动带来极大不便,影响生活质量。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乳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以识别具有高骨转移风险的患者。本研究旨在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来预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年—2015年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据,并通过最小绝对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筛选,纳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本研究使用决策树、弹性网络、K最近邻、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极限梯度提升等9种机器学习算法,通过随机搜索和5倍交叉验证调整模型超参数,构建乳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得到最优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分析变量的重要性。最后,应用最优模型建立预测乳腺癌骨转移风险的网络计算器。本队列研究严格遵循《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指南中的各项条目。结果:本研究纳入10106例乳腺癌患者,训练集7073例患者,验证集3033例患者,在这两个队列中,分别有4494例(63.5%)和1927例(63.5%)患者发生骨转移。种族、病理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N分期、肺转移、放疗、化疗、手术是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综合ROC曲线的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等评价指标发现极限梯度提升算法优于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最后,本研究利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构建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网络计算器,链接为https://bcbm.shinyapps.io/DynNomapp/。结论:本研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
文摘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73例颈椎OP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悬吊固定的患者为A组,共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59.8±8.9岁,病程112.7±4.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5±1.0分,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为40.6°±1.6°,椎管矢状径为15.5±2.5mm,随访时间83.2±8.8个月;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为B组,共97例,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61.9±6.0岁,病程113.1±4.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5±1.9分,颈椎ROM为41.8°±3.6°,椎管矢状径为16.3±3.0mm,随访时间81.2±9.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减退、步态不稳、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髓性症状和体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测量颈椎ROM和椎管矢状径,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ROM丢失和椎管矢状径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术前JOA评分、颈椎ROM、椎管矢状径和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215±20ml,手术时间为1.7±0.6h,平均住院费用为5.6±0.8万元,术后4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例发生轴性痛,1例再关门;B组术中出血量217±17ml,手术时间为1.8±0.5h,平均住院费用为7.8±1.4万元,术后7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10例发生轴性痛。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性低于B组(P<0.01)。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3.23±13.76)%,B组为(54.22±1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ROM丢失8.3°±5.2°,B组为1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管矢状径改善率为(28.89±4.33)%,B组为(37.74±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和丝线悬吊固定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均可达到满意的长期疗效。钛板固定可以更好地维持椎管矢状径的良好状态;悬吊固定在术后长期颈椎ROM保留方面有一定优势,且住院费用更低。
文摘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其仅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4%~9.4%[1~3].目前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将其定义一种交界性原发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并可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4].脊柱GCTB目前尚无公认的类似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骨肉瘤或者软组织肉瘤的分期系统.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及研究者更习惯将GCTB分为可切除及不可切除两种类型[5、6].2020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将这种分期方法作为Ⅱ级推荐,其中将不可切除型又分为手术困难及不可切除两类.脊柱GCTB由于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脊髓及大血管,大多数研究者将其归属于不可切除范畴[7~9].按照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外科治疗的选择策略,对于术前评级为不可切除的GCTB,应用地舒单抗等骨靶向药物治疗后,整块切除术仍然被作为Ⅰ级推荐(2A类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