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行带与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与预后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仲津漫 丁健科 +1 位作者 车志文 杨全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8-992,共5页
目的 分析不同区带起源的前列腺癌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根治术后各区带起源前列腺癌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据癌灶所在区带分为... 目的 分析不同区带起源的前列腺癌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根治术后各区带起源前列腺癌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穿刺活检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据癌灶所在区带分为外周带前列腺癌组和移行带前列腺癌组,术后定期随访。采用非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肿瘤体积、Gleason评分、阳性穿刺条数单侧性比率、阳性穿刺条数百分比、临床/病理分期、精囊腺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手术切缘阳性率等临床病理特征;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两组术后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对数秩检验比较两组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纳入符合条件的273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外周带前列腺癌176例,移行带前列腺癌97例。移行带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外周带组(P=0.002),术前血清PSA水平亦显著高于外周带组(P=0.047),但前者的阳性穿刺条数百分比、精囊侵犯率均低于后者(P=0.028、0.047)。两组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83)。结论 与外周带前列腺癌相比,尽管移行带前列腺癌瘤灶较大、血清PSA水平较高,但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与前者类似,移行带前列腺癌较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侵袭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带前列腺癌 外周带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无生化复发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ll-SELEX技术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核酸适配体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仲津漫 丁健科 +3 位作者 邓蕾 向颖 刘朵朵 杨全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7-692,共6页
目的利用细胞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筛选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方法以人CRPC细胞C4-2基因组作为正筛选细胞,以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基因组作为负筛选细胞进行Cell-SELEX筛选。PCR上... 目的利用细胞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筛选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方法以人CRPC细胞C4-2基因组作为正筛选细胞,以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基因组作为负筛选细胞进行Cell-SELEX筛选。PCR上游引物的5’端标记FITC,下游引物的5’端标记生物素,将每一轮次筛选得到的DNA产物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纯化。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磁珠分离法将PCR产物分离后获得的产物用于下一轮次的筛选,用流式细胞仪监测Cell-SELEX筛选进程;将最后一轮次筛选所得的DNA产物行PCR扩增纯化、克隆及测序,预测核酸适配体的二级结构,计算适配体的平衡解离常数。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免疫荧光及组织免疫荧光检测适配体对CRPC组织细胞的特异性结合。结果随着Cell-SELEX的筛选进程,DNA产物与CRPC细胞的结合率逐渐增加,至第14轮达到最高。DNA结构预测分析显示,核酸适配体CRPC-1和CRPC-2的二级结构主要为茎环结构。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CRPC-1和CRPC-2可特异性靶向CRPC细胞C4-2;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显示,CRPC-1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CRPC组织。结论Cell-SELEX可筛选CRPC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对靶向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及时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细胞SELEX 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余州 王形 +3 位作者 宋雅娟 陈琳 王哲 马显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9-854,共6页
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它主要通过将细胞自身的部分物质包裹并与溶酶体融合降解来为其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细胞稳态。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较多,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等免疫学方法检... 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它主要通过将细胞自身的部分物质包裹并与溶酶体融合降解来为其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细胞稳态。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较多,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等免疫学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等蛋白含量变化和LC3-I到LC3-Ⅱ的蛋白转变,但最经典的方法还是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各级自噬结构。任何单一的方法均难以准确有效地反映细胞的真实自噬状态,结合多种方法才能阐明细胞自噬的过程及机制。因此,我们将现有的自噬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自噬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自噬结构 自噬流 透射电子显微镜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研究方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吴俊铮 宋雅娟 +1 位作者 余州 宋保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8-373,共6页
增生性瘢痕是常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尽管目前已有手术切除、药物注射和放射治疗等治疗手段,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部分治疗方法甚至伴随较强副作用。随着对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免疫反应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 增生性瘢痕是常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尽管目前已有手术切除、药物注射和放射治疗等治疗手段,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部分治疗方法甚至伴随较强副作用。随着对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免疫反应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免疫治疗策略也在逐步完善。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白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不同细胞有不同表达特点,主要通过调节增生性瘢痕中浸润的免疫细胞活性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IL-10也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因此,揭示其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对于更好地制定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免疫治疗策略和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白细胞介素10(IL-10) 免疫治疗 炎症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EpCAM特异性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在体MR成像研究
5
作者 仲津漫 丁健科 +2 位作者 刘朵朵 陈欣 杨全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利用金磁纳米微粒偶联核酸适配体构建前列腺癌EpCAM特异性分子探针Ep1-GoldMag,探讨其对EpCAM阳性前列腺癌的亲和性及其在体MR成像能力。方法:将金磁纳米微粒偶联前列腺癌EpCAM核酸适配体制备分子探针Ep1-GoldMag。采用免疫荧光实... 目的:利用金磁纳米微粒偶联核酸适配体构建前列腺癌EpCAM特异性分子探针Ep1-GoldMag,探讨其对EpCAM阳性前列腺癌的亲和性及其在体MR成像能力。方法:将金磁纳米微粒偶联前列腺癌EpCAM核酸适配体制备分子探针Ep1-GoldMag。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p1-GoldMag靶向EpCAM阳性前列腺癌组织细胞的能力;构建前列腺癌EpCAM荷瘤裸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裸鼠肿瘤及其重要脏器组织的EpCAM表达情况。将Ep1-GoldMag注入裸鼠体内,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行MRI扫描,比较注射前后各时间点的肿瘤T_(2)WI信号强度,探讨分子探针在体MR成像的可行性。结果:成功制备Ep1-GoldMag,并证实其能特异性识别EpCAM阳性前列腺癌组织细胞。对裸鼠注射Ep1-GoldMag前后行MRI扫描,结果显示注入1 h后,肿瘤T_(2)WI信号明显减低,6 h后T_(2)WI信号持续减低,12 h后T_(2)WI信号略升高,但与注射前相比仍呈低信号,而对照组注射前后T_(2)WI信号强度未见减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以及实验组内部注射前后各时间点的信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分子探针Ep1-GoldMag具有良好的EpCAM前列腺癌组织细胞特异性,并能在MR上特异性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核酸适配体 磁共振成像 金磁纳米微粒 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田莲莲 朱军 +4 位作者 马骞 彭涵 章屹然 王兆熹 陈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257,共6页
目的验证Wnt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胃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预后模型,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下载TCGA胃癌基因转录数据和生存资料,使用GSEA富集分析方法验证Wnt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样品和癌旁样品富集情况。采用单因素... 目的验证Wnt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胃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预后模型,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下载TCGA胃癌基因转录数据和生存资料,使用GSEA富集分析方法验证Wnt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样品和癌旁样品富集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生存曲线分析初步筛选胃癌预后相关基因;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森林图验证该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该模型在GEO外部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在8对临床胃癌和癌旁组织中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下载32例胃癌癌旁的正常样品和375例癌组织样品及其相应的临床数据。GSEA富集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Wnt信号通路在胃癌组织中显著富集(P<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13个Wnt信号通路的基因与胃癌预后息息相关。多因素COX确定了模型由ETV2、SERPINE1、CPZ、VPS35和IGFBP1与其相应的系数β相乘累加得到。生存曲线和ROC曲线证明该模型可准确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其中1年、3年和5年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68.0%、69.4%和78.5%。临床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成为独立于胃癌分级分期系统以外的独立预后因素。胃癌外部数据集(GSE84437)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胃癌患者预后。q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ETV2、SERPINE1、CPZ、VPS35和IGFBP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结论本研究从生物信息学角度进一步确定了Wnt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了预后相关的预后模型,为临床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WNT信号通路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