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脑炎病毒逃逸Ⅰ型干扰素机制在小鼠感染模型创制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周轶凡 张彩勤 +3 位作者 李秉润 包娇娇 张延英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5,共8页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人体后首先会逃避先天免疫的Ⅰ型干扰素(Ⅰ-interferon,Ⅰ-IFN)的抑制作用,进而感染其他细胞和组织,引起痉挛、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性炎症等系列严重症状甚至死亡。JEV主要通过抑制...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人体后首先会逃避先天免疫的Ⅰ型干扰素(Ⅰ-interferon,Ⅰ-IFN)的抑制作用,进而感染其他细胞和组织,引起痉挛、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性炎症等系列严重症状甚至死亡。JEV主要通过抑制IFN-α/β产生和干扰素的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信号通路来逃逸先天免疫,基于JEV的免疫逃逸机制构建了多种小鼠感染模型,用于研究JEV感染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本文在阐述JEV的干扰素(interferon, IFN)免疫逃逸机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相应的小鼠感染模型,分析该类小鼠模型的特点、人类症状的模拟程度等,基于此可能发现新的研究靶点,进而开发新的JEV感染小鼠模型,为JEV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脑炎病毒 Ⅰ型干扰素 免疫逃逸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运动皮质介导电针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纪若馨 唐扬 +5 位作者 田志成 丁慧 杨新江 李祥辰 王菲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的治疗作用,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电针(EA)刺激后的活动改变。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电针刺激组(EA)、神经损伤组(SNI)、电针治...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慢性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的治疗作用,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电针(EA)刺激后的活动改变。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电针刺激组(EA)、神经损伤组(SNI)、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组(SNI+EA)。在构建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第30 d后,在小鼠双侧足三里(ST36)给予EA刺激。采用von Frey纤维丝与Hargreaves热敏测试箱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检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观察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小鼠在造模30 d后双侧后足产生显著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P<0.01),并伴随明显的焦虑样行为(P<0.01)。SNI+EA组小鼠疼痛及焦虑样行为均得到显著缓解(P<0.01);SNI组小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表达显著降低;给予EA治疗后,与SNI组相比,SNI+EA组小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c-Fos表达显著增多(P<0.01)。结论:EA治疗显著缓解了SNI诱致的慢性疼痛及相关焦虑样情绪,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痛 初级运动皮质 谷氨酸能神经元 焦虑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定带参与帕金森病调控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俊 田甜 +5 位作者 彭霏 纪英博 刘博语 李文柯 韩欣妍 林家骥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518,共7页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底区后部内的一个叶状核团,与经典基底运动环路的调控联系紧密,在帕金森病(PD)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干预调控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ZI参与PD干预调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ZI和PD经典环路之间存在多种投射联...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底区后部内的一个叶状核团,与经典基底运动环路的调控联系紧密,在帕金森病(PD)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干预调控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ZI参与PD干预调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ZI和PD经典环路之间存在多种投射联系、ZI在PD病程发展中的变化特点,调控和损毁ZI改善PD运动症状的现状,利用ZI治疗改善PD非运动症状(睡眠觉醒、精神情感)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中基于ZI的干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帕金森病 神经调控 功能外科 聚焦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泽湘 李雨西 +2 位作者 刘思涵 王晓东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527,共3页
瘙痒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等)或非皮肤病引起。其中,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又可分为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如晚期慢性肾脏疾病、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神经疾病源性瘙痒和药物副作... 瘙痒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等)或非皮肤病引起。其中,非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又可分为系统性疾病源性瘙痒(如晚期慢性肾脏疾病、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神经疾病源性瘙痒和药物副作用源性瘙痒等。皮肤瘙痒病因不同,其针对性治疗方法也不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炎性皮肤病所致瘙痒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瘙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神经疾病源性瘙痒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牙周再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欣悦 龚旭 +3 位作者 郭维维 张滋彬 公梓昊(综述) 王忠山(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牙周病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现有治疗技术仅能控制疾病发展,诱导骨组织再生能力成为治疗的希望和难点。外泌体是一类来源于核内体的多囊泡结构物,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牙周再生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文将近年来外泌体在牙周再... 牙周病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现有治疗技术仅能控制疾病发展,诱导骨组织再生能力成为治疗的希望和难点。外泌体是一类来源于核内体的多囊泡结构物,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牙周再生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文将近年来外泌体在牙周再生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有望为牙周再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牙周再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弋婷 卜欣阳 +2 位作者 杜曼昕 刘家云 张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4-1049,共6页
外泌体是一种可以被多种细胞分泌,在血液、尿液等体液标本中广泛存在的囊泡。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上皮和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分泌RNA、蛋白质等物质破坏呼吸系统防御体系,诱导或加重疾病。循环外泌体和肺脏组织来源外泌体... 外泌体是一种可以被多种细胞分泌,在血液、尿液等体液标本中广泛存在的囊泡。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上皮和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分泌RNA、蛋白质等物质破坏呼吸系统防御体系,诱导或加重疾病。循环外泌体和肺脏组织来源外泌体可以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大大提高了对肿瘤、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也与外泌体密切相关。外泌体的低免疫源性、高相容性使其成为递送分子、药物进行治疗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呼吸道疾病 诊断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在慢性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史云欣 卢俊宇 +4 位作者 李永康 潘坤清 李腊梅 解柔刚 杨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是一种钠离子通道蛋白,与多种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相关。Nav1.7已被证明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疼痛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性... 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是一种钠离子通道蛋白,与多种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相关。Nav1.7已被证明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疼痛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性疼痛。本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总结了常见SCN9A突变引发疾病的研究报道,探讨Nav1.7通道在慢性痛中的作用机制,阐释Nav1.7作为慢性痛疾病治疗新靶点的潜在意义,为慢性痛的机制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Nav1.7 SCN9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调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时素娟 张颖宁 +5 位作者 毛娥 陈玉玲 王兮 周一航 寇珍珍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VMH在调节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能量平衡、葡萄糖稳态、脂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腹内侧核 糖尿病 肥胖 糖代谢 脂代谢 葡萄糖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泽宇 王安 +5 位作者 王洋洋 杨一凡 杨罡 吴振宇 王晓东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7-551,共5页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1],疼痛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更低,罹患慢性疼痛相关疾病的几率更高。而决定性别差异的最关键因素是雌激素,因此,本文将首先简要概述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分布和功能...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1],疼痛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更低,罹患慢性疼痛相关疾病的几率更高。而决定性别差异的最关键因素是雌激素,因此,本文将首先简要概述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分布和功能,然后阐述雌激素与疼痛性别差异的关系,最后分别阐述雌激素在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颞下颌关节紊乱这三类性别差异较大的疼痛相关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以期为临床依据性别差异制定更加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疼痛 镇痛 促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痛的中枢传递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邱欣彤 史英武 +1 位作者 曹鹏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3,共5页
内脏痛具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内脏痛机制复杂,在脊髓和脑内有大量与内脏痛有关的核团,如脊髓背角、孤束核、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等。此外,脑内还有大量与内脏痛相关的传导通路,如上... 内脏痛具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内脏痛机制复杂,在脊髓和脑内有大量与内脏痛有关的核团,如脊髓背角、孤束核、臂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等。此外,脑内还有大量与内脏痛相关的传导通路,如上行传递通路、下行调节通路、迷走神经通路等。掌握内脏痛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探索内脏痛的中枢机制对于临床上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内脏痛的神经病理性痛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内脏痛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痛 中枢神经系统 传导通路 中枢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昊南 刘玲 +1 位作者 于才勇 王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6-851,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外伤、肿瘤、炎症和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脊髓损害,导致SCI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功能永久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性的...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外伤、肿瘤、炎症和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脊髓损害,导致SCI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功能永久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重点和难题。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还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调节免疫平衡,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其具有治疗SCI的作用,通过移植NSCs或者其分化的产物治疗SCI成为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然而,尽管临床试验在国内外陆续开展,但是国外公开报道的临床试验案例非常少,取得的结果也未能达到在动物实验中出现的预期结果,移植技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NSCs移植治疗SCI的临床试验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NSCs治疗SCI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研究 损伤平面 临床试验 脊髓损伤 脊髓损害 动物实验 无限增殖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增加小鼠海马组织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并减轻脓毒症脑病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鑫怡 郑依婷 +2 位作者 顾婷婷 王佳佳 方宗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目的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对M2型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探索其减轻脓毒症脑病(SAE)的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于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构建SAE模型,比较两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 目的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对M2型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探索其减轻脓毒症脑病(SAE)的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于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构建SAE模型,比较两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α7nAchR的表达变化。给予腹腔注射α7nAchR的激动剂二甲氧基苯亚胺基假木贼碱(GTS-21),观察给予激动剂后海马组织中α7nAchR的表达变化,同时探索GTS-21是否能减轻SAE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精氨酸酶1(ARG1)、离子钙结合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确定SAE小鼠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GTS-21对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SAE小鼠的新物体识别及恐惧记忆能力显著下降,小鼠海马组织中α7nAchR表达显著降低。GTS-21可改善SAE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增加脑组织中α7nAchR的表达。同时,脓毒症小鼠海马组织中M2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而GTS-21可显著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结论SAE小鼠海马组织中α7nAchR表达降低,使抑制炎症反应的M2型小胶质细胞减少,GTS-21可显著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减轻SAE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脑病(SAE)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α7nAchR) M2型小胶质细胞 胆碱能抗炎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成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晨浩 杨行 张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601-604,共4页
酒精成瘾是由于长时间酒精暴露造成大脑功能受损和不受控制的多种行为的集合,包括对酒精的耐受增加,并伴随一系列的行为、精神等改变。酒精成瘾可引起中脑-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异常的神经适应。相关的脑区如伏隔核(NAc)、终纹床核(BNST)... 酒精成瘾是由于长时间酒精暴露造成大脑功能受损和不受控制的多种行为的集合,包括对酒精的耐受增加,并伴随一系列的行为、精神等改变。酒精成瘾可引起中脑-皮层-边缘系统环路异常的神经适应。相关的脑区如伏隔核(NAc)、终纹床核(BNST)、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央杏仁核(CeA)、岛叶等的结构与功能在慢性酒精暴露下可发生适应性改变。与此同时,这些脑区主要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发生适应性变化。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归纳总结了酒精成瘾对上述脑区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成瘾 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 突触可塑性 神经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叶参与痛觉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邱欣彤 魏斯顿 +1 位作者 史英武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56,共5页
岛叶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解剖学结构上,岛叶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功能上,前部岛叶与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而后部岛叶则侧重于痛信息的感受,因此岛叶同时参与了痛与痛相关情绪的信息传递与... 岛叶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解剖学结构上,岛叶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功能上,前部岛叶与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而后部岛叶则侧重于痛信息的感受,因此岛叶同时参与了痛与痛相关情绪的信息传递与调控。岛叶对痛的调节机制包括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两个方面,由于存在着丰富的纤维联系和神经递质,其调节作用复杂而精细。本文就岛叶的解剖学结构及其参与痛觉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探索岛叶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痛觉 情绪 神经递质 前岛叶皮质 后岛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脑功能障碍磁共振成像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齐国庆 吴东 +1 位作者 胡博 王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5-88,共4页
磁共振成像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建立诊断模型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障碍辅助诊断的科研与临床之中。本文就目前应用于脑功能障碍相关疾病MRI常见的五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综述,即线性回归模型、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 磁共振成像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建立诊断模型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障碍辅助诊断的科研与临床之中。本文就目前应用于脑功能障碍相关疾病MRI常见的五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综述,即线性回归模型、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它们的基本原理、现阶段的应用、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相关研究应朝着脑影像特征的挖掘、标准化数据库的建立、多模态MRI的数据整合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联合应用方向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脑功能障碍 神经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岛叶皮层参与痛觉感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傲宸 周永生 +5 位作者 李聪 薛茜 孟凡博 李旭阳 牛梓喧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88,共4页
岛叶皮层(IC)对于疼痛的感知和感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部岛叶皮层主要与疼痛引起的情感感受有关,而后部岛叶皮层与痛觉的感觉信息有关。本文主要综述前部岛叶皮层在疼痛感受及调节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可能参与调节的分子通路以及... 岛叶皮层(IC)对于疼痛的感知和感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部岛叶皮层主要与疼痛引起的情感感受有关,而后部岛叶皮层与痛觉的感觉信息有关。本文主要综述前部岛叶皮层在疼痛感受及调节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可能参与调节的分子通路以及神经环路进行简要概括,以期深入阐明前部岛叶皮层在痛觉感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痛觉 前岛叶皮层 吻侧无颗粒岛叶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易化组胺诱发小鼠瘙痒的外周受体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罡 吴振宇 +2 位作者 王洋洋 杨一凡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探究雌激素在小鼠痒觉敏感性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及外周机制。方法:采用正常雄性、雌性以及去卵巢雌性C57BL/6J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其皮内注射致痒剂所诱发的搔抓行为,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探究其外周受体机制。... 目的:探究雌激素在小鼠痒觉敏感性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及外周机制。方法:采用正常雄性、雌性以及去卵巢雌性C57BL/6J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其皮内注射致痒剂所诱发的搔抓行为,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探究其外周受体机制。结果:雌鼠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明显高于雄鼠,氯喹引起的搔抓行为无性别差异;雄鼠注射外源性雌激素后,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明显增强;雌鼠去卵巢后,对组胺的痒觉敏感性则显著降低,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可以恢复其正常的痒觉敏感性;腹腔注射非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雌鼠的组胺痒觉敏感性;腹腔注射雌激素受体-α(ER-α)拮抗剂MPP可以降低雌鼠对组胺的敏感性,而雌激素受体-β(ER-β)拮抗剂PHTPP和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30)拮抗剂G15则无明显影响。结论:雌激素在外周可以易化组胺引起的瘙痒,是引起小鼠痒觉敏感性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在外周的促痒作用是通过ER-α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 雌激素 性别差异 雌激素受体 组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至前扣带回的投射 被引量:2
18
作者 邢珂珂 曹鹏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1-506,共6页
目的:利用Retro Beads逆向示踪荧光微粒介导的逆行性示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蓝斑(LC)内传出至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元形态及分布特点。方法:于成年雄性C57小鼠的左侧ACC注射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动物存活... 目的:利用Retro Beads逆向示踪荧光微粒介导的逆行性示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小鼠蓝斑(LC)内传出至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元形态及分布特点。方法:于成年雄性C57小鼠的左侧ACC注射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并结合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内Retro Beads逆行性标记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并记录TH阳性NE能神经元与逆行标记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含红色荧光微粒的Retro Beads注入小鼠左侧的ACC后,可以观察到双侧LC内均存在逆标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蓝斑的背外侧部,以同侧为主,且由吻侧至尾侧逐渐减少。利用TH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阳性神经元,且90.3%的Retro Beads标记的神经元呈现TH阳性,证实了LC内TH阳性神经元向ACC的传出投射。结论:小鼠LC内的NE能神经元存在向双侧ACC的投射,该投射通路可能对疼痛和瘙痒在内的感觉的调节及相关情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前扣带回 逆行性示踪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桂诺贝尔奖的神经科学家(1900年~1965年)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坤 张勇 +3 位作者 姬晓凯 张凯歌 李辉 张富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本文介绍总结了上世纪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半个多世纪内神经科学领域内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出科学贡献。该文是发表于本刊2020年36卷第6期706~710页和2021年37卷第1期116~120页的《折桂诺贝尔奖的神经科学家》等两文的续篇。
关键词 诺贝尔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化学传递 额叶切除(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体保护多肽157对实验动物神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平 崔佳珍 +4 位作者 张阔 王舒宁 张旺倩 李萌 李维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在前期合成和初步研究促进伤口及骨折愈合候选药物机体保护多肽157(body protection compound 157,BPC157)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剂量BPC157肌内注射给药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比格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BPC157给药对正常... 在前期合成和初步研究促进伤口及骨折愈合候选药物机体保护多肽157(body protection compound 157,BPC157)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剂量BPC157肌内注射给药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比格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BPC157给药对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无明显影响,且与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无协同作用;肌内注射BPC157对麻醉比格犬的心率和血压无显著影响,对比格犬的心电图TH、ST、QRS、PR、QT、QTcB等指标无显著延长,对比格犬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无明显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PC157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为BPC157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体保护多肽157 一般药理学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