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合成酶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PDLSCs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玖久 张宁 +2 位作者 焦晨 贺小涛 李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索内源性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芳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羟色胺O-甲基转移酶(ASMT)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健康牙用于培养PDLSCs,PDLSCs分别转染si-AANAT和si-ASMT或阴... 目的:探索内源性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芳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AANAT)和乙酰羟色胺O-甲基转移酶(ASMT)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健康牙用于培养PDLSCs,PDLSCs分别转染si-AANAT和si-ASMT或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NC)。RT-q PCR检测AANAT和ASMT基因的沉默效率以及PDLSCs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AANAT和ASMT干扰后对PDLSCs的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探针MitoSOX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tROS)产量;RT-qPCR检测线粒体DNA(mtDNA)的相对含量;ATP试剂盒检测各组的PDLSCs内ATP的含量;利用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JC-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定量分析各组的PDLSCs的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变化。结果:si-AANAT和si-ASMT转染PDLSCs后,PDLSCs中AANAT和ASMT基因被有效沉默。干扰AANAT和ASMT的表达后,PDLSCs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OCN、RUNX2和COL-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DLSCs的mtROS产量增加,而mtDNA、细胞内ATP含量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显著降低。结论:AANAT和ASMT可能通过调控PDLSCs的线粒体功能,进而影响PDLSCs的成骨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NAT ASMT 牙周膜干细胞 线粒体功能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棒的温和光热效应对MC3T3-E1成骨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闫佩博 宋文 +2 位作者 慕昭 刘金婵 马志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0,共7页
目的:探究金纳米棒(AuNRs)的温和光热效应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涂层对AuNRs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近红外激光器等分别对AuNRs@CTAB和AuNRs@... 目的:探究金纳米棒(AuNRs)的温和光热效应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涂层对AuNRs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近红外激光器等分别对AuNRs@CTAB和AuNRs@BSA进行表征分析并测定其光热效应和光热稳定性;活死染色和CCK-8实验分别检测了AuNRs@BSA的生物安全性;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检测AuNRs@BSA的温和光热作用对MC3T3-E1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安全性且响应近红外光的AuNRs@BSA,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uNRs@BSA的温和光热效应增强MC3T3-E1的ALP活性和矿化能力(P<0.0001)。结论:AuNRs@BSA的温和光热作用可以促进MC3T3-E1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BSA 温和光热效应 MC3T3-E1 成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对c57小鼠认知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童钰鑫 肖新莉 +4 位作者 安莹 张佳喻 石旭妍 王旭 陈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30-537,共8页
目的通过口腔局部注射脂多糖建立慢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研究慢性牙周炎对c57小鼠认知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月龄雌性c57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微量注射器在牙周局部注射脂多糖,建立慢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 目的通过口腔局部注射脂多糖建立慢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研究慢性牙周炎对c57小鼠认知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月龄雌性c57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微量注射器在牙周局部注射脂多糖,建立慢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建模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取材观察海马CA3区尼氏体、神经元状态、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海马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2个组潜伏期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趋触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潜伏期显著增长(P<0.000 1),趋触性增加(P<0.000 1),海马内CA3区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01)。实验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结论 2个组小鼠均具有学习记忆能力,慢性牙周炎能够损害小鼠的学习能力,可能与炎症机制相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牙周炎 阿尔兹海默症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抑制细颗粒物(PM_(2.5))诱导的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及细胞因子释放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婧 毛旭 +1 位作者 丁朵 王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在细颗粒物(PM_(2.5))诱导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上皮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燃烧器的乙炔扩散火焰上部采集制备PM_(2.5),采用PM_(2.5)体外处理A549细胞,并给予VD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在细颗粒物(PM_(2.5))诱导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上皮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燃烧器的乙炔扩散火焰上部采集制备PM_(2.5),采用PM_(2.5)体外处理A549细胞,并给予VD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LC3Ⅱ/Ⅰ)及beclin-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549细胞白细胞介素25(IL-25)、IL-33及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mRNA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果PM_(2.5)导致A549细胞中LC3Ⅱ/Ⅰ比值、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自噬体形成增多,给予VD处理后,PM_(2.5)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降低;在3-MA抑制A549细胞自噬水平后,PM_(2.5)仍可诱导细胞自噬,且VD依然可逆转PM_(2.5)诱导的自噬;PM_(2.5)通过诱导自噬促进A549细胞分泌IL-25、IL-33及TSLP,而3-MA及VD可抑制该过程。结论VD抑制PM_(2.5)诱导的A549细胞自噬及细胞因子释放,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549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 细颗粒物(PM_(2.5)) 自噬 免疫激活 维生素D(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鼠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 被引量:6
5
作者 白倩 王鑫 +1 位作者 毛旭 胡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BV-2小胶质细胞AKR1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加氧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ELISA检测BV-2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含量。采用BV-2条件培养基处理原代RGC,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RGC脑特异性同源盒蛋白3a(Brn-3a)的表达以确定RGC活性,TUNEL染色检测RGC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GC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IKK)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LPS诱导BV-2细胞中TNF-α、IL-1β、COX2和iNOS的mRNA表达增加,培养液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增加。BV-2细胞条件培养基导致RGC活力降低、凋亡增加;敲低AKR1B1后,可阻断BV-2细胞M1型极化,恢复RGC活力;敲低AKR1B1可阻断LPS诱导的IKK磷酸化和NF-κBp65的入核。结论AKR1B1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降低RGC的活力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 BV-2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 核因子κB(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AKR1B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白倩 王鑫 +1 位作者 毛旭 胡丹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检测醛糖还原酶AKR1B1在介导大鼠视神经损伤调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ONC)模型并分离视网膜组织,通过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KR1B1和E2相关因子(Nrf2) 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醛糖还原酶AKR1B1在介导大鼠视神经损伤调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ONC)模型并分离视网膜组织,通过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KR1B1和E2相关因子(Nrf2) mRNA的表达;原代培养RGC,分别给予AKR1B1-siRNA或抑制剂作用于H2O2处理的RG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C中Brn-3a的表达;通过TUNEL染色检测RGC的凋亡;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Nrf2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组织中AKR1B1表达升高,Nrf2表达降低;抑制AKR1B1可恢复RGC活力并抑制细胞凋亡;抑制AKR1B1后Nrf2表达增加。结论:大鼠在视神经损伤过程中抑制AKR1B1可增加RGC活力并抑制其凋亡,其机制与抑制Nrf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NRF2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