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中阻力模式对具有一定肌力水平的患者有更好的康复效果。阻力模式下的控制方式分为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而有关阻力模式下不同控制方式对于卒中上肢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不同控制模式下的重要参数——力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与静态阻力模式在不同阻力水平下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期间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患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并预先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和两种运动模式下3种不同力度的训练。采集双侧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ices,PFC)、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ices,M1)、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ices,S1)和双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ices,PM)在静息和运动训练状态下的fNIRS数据,并计算样本数据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ex,LI)、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和网络测度,来考察皮层激活特性和脑连接拓扑特性。结果与静息态相比,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显著激活了脑的对侧M1区和同侧的PM区。与动态相比,静态模式对对侧M1区的激活更明显。脑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对侧PFC区和对侧M1区(F=4.709,P=0.038),对侧PM区和同侧M1区(F=4.218,P=0.049)的网络连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动态模式下M1区激活同力度增加呈正相关,静态模式下则相反。结论动、静态两种阻力训练模式均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动态阻力模式比静态阻力模式使脑氧水平变化更大、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之间的连通性更强,且力度的增加对于不同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针对脑卒中患者,动态模式可能对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激活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D]、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变化与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D]、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变化与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并进行TOAST分型,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hs-CRP、LDL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hs-CRP、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心源性脑梗死组和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25(OH)D水平均显著高于动脉脑梗死组(P_均<0.05),LDL水平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P <0.05),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和心源性脑梗死组(P_均<0.05);心源性脑梗死组和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P_均<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476,P <0.05),其hs-CRP、LDL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01、0.301,P_均<0.05)。结论不同TOAST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hs-CRP、LDL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且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hs-CRP、LDL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中阻力模式对具有一定肌力水平的患者有更好的康复效果。阻力模式下的控制方式分为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而有关阻力模式下不同控制方式对于卒中上肢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不同控制模式下的重要参数——力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与静态阻力模式在不同阻力水平下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期间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患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并预先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和两种运动模式下3种不同力度的训练。采集双侧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ices,PFC)、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ices,M1)、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ices,S1)和双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ices,PM)在静息和运动训练状态下的fNIRS数据,并计算样本数据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ex,LI)、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和网络测度,来考察皮层激活特性和脑连接拓扑特性。结果与静息态相比,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显著激活了脑的对侧M1区和同侧的PM区。与动态相比,静态模式对对侧M1区的激活更明显。脑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对侧PFC区和对侧M1区(F=4.709,P=0.038),对侧PM区和同侧M1区(F=4.218,P=0.049)的网络连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动态模式下M1区激活同力度增加呈正相关,静态模式下则相反。结论动、静态两种阻力训练模式均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动态阻力模式比静态阻力模式使脑氧水平变化更大、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之间的连通性更强,且力度的增加对于不同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针对脑卒中患者,动态模式可能对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激活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文摘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口服咪达唑仑对术前合并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65~79岁,BMI 21~27 kg/m^(2),ASAⅡ或Ⅲ级,入院时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S)评分≥3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40例。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7.5 mg每晚一次,连续服药3~4 d,直到术前1 d;对照组予外观相似的安慰剂半片。记录术前1 d STAI-S评分与术后3 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入室时、麻醉诱导后30 min、1、2 h、拔管后30 min 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及间羟胺使用情况,记录拔管后30 min、术后24、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曲马多使用情况以及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咪达唑仑组术前1 d STAI-S评分、术后谵妄发生率、术中间羟胺使用率、拔管后30 min、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曲马多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可有效降低合并术前中重度焦虑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发生。
文摘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 vitamin D,25(OH)D]、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变化与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并进行TOAST分型,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hs-CRP、LDL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hs-CRP、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心源性脑梗死组和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25(OH)D水平均显著高于动脉脑梗死组(P_均<0.05),LDL水平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P <0.05),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和心源性脑梗死组(P_均<0.05);心源性脑梗死组和其他原因脑梗死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动脉脑梗死组(P_均<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476,P <0.05),其hs-CRP、LDL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01、0.301,P_均<0.05)。结论不同TOAST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hs-CRP、LDL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且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hs-CRP、LDL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