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攀西地区下侏罗统益门组蜥脚类足迹:分类学与潜在的造迹者(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邢立达 Lockley Martin G +6 位作者 尤海鲁 彭光照 唐翔 冉浩 王涛 胡健 Persons Ⅳ W Scott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1-855,共5页
恐龙足迹和骨骼的记录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地区。然而,一些地层显示了关系紧密的骨骼和足迹,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来源。报道了来自四川省攀西地区会理县通安镇通保村下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的蜥脚类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其地理和地层归属... 恐龙足迹和骨骼的记录往往出现在不同的地区。然而,一些地层显示了关系紧密的骨骼和足迹,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来源。报道了来自四川省攀西地区会理县通安镇通保村下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的蜥脚类足迹(雷龙足迹Brontopodus),其地理和地层归属均与真蜥脚类的何氏通安龙极为接近。通保足迹与造迹者的关联是可能的,但目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通保的雷龙足迹是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侏罗纪的蜥脚类足迹,这也表明,在早侏罗世,原始蜥脚类和基干蜥脚型类共存于中国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蜥脚类 益门组 下侏罗统 通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数度量意义发展的认知根基及轨迹:分数图式进阶理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丁锐 卫冰倩 +2 位作者 Ron Tzur 田然 孙文娟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72,共9页
斯特芬(Steffe)、撒冷(Tzur)等人通过长期的质的建构主义教学实验研究,对西方儿童的分数学习轨迹进行了探索,提出的分数图式进阶理论为学生对分数度量意义理解的发展提供了认知依据.撒冷的"活动-效果关系"反省理论可以解释图... 斯特芬(Steffe)、撒冷(Tzur)等人通过长期的质的建构主义教学实验研究,对西方儿童的分数学习轨迹进行了探索,提出的分数图式进阶理论为学生对分数度量意义理解的发展提供了认知依据.撒冷的"活动-效果关系"反省理论可以解释图式的构建和转化机制,迭代和均分是分数图式构建的两种重要认知操作,而分数图式进阶模型共包括8个进阶水平,前4个图式主要基于迭代操作,后4个图式主要基于均分操作.总之,分数概念的本质不是"部分-整体",而是度量意义;学生的分数图式是对整数计数图式的顺应;迭代和均分操作能够促进学生对分数度量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 分数图式 迭代操作 均分操作 度量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花形恐龙幻迹:中国重庆綦江区下白垩统夹关组的罕见遗迹化石(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邢立达 洛克利 马丁 G. +8 位作者 王丰平 胡旭峰 罗顺清 张建平 杜伟 培森四世W.斯考特 谢显明 代辉 王荀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4-889,共6页
在中国重庆綦江区虎山足迹点发现了2个大型恐龙天然足模化石,化石赋存于砂质富集的夹关组的一悬崖底面。它们属于罕见的幻迹,同类足迹也发现于韩国和北美白垩系足迹点。放射状、同心及半脆性形变使这些幻迹具有切断状或网状外观,有时呈... 在中国重庆綦江区虎山足迹点发现了2个大型恐龙天然足模化石,化石赋存于砂质富集的夹关组的一悬崖底面。它们属于罕见的幻迹,同类足迹也发现于韩国和北美白垩系足迹点。放射状、同心及半脆性形变使这些幻迹具有切断状或网状外观,有时呈现出类似裂断花或菜花的形态。这正是当地"石头开花"民间传说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造迹者必然是恐龙,同时也清晰地展现了其外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足迹 幻迹 夹关组 下白垩统 綦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最古老的兽脚类恐龙和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邢立达 Hendrik KLEIN +5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王仕莉 陈伟 叶勇 松川正树 张建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98,共15页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兽脚类足迹 似哺乳类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沂马陵山白垩纪恐龙足迹——从虎到肉食龙及由传说至古生物学(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邢立达 钮科程 +4 位作者 马丁G洛克利 郭颖 唐永刚 W.斯考特培森四世 冉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5-910,共6页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传统上被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重新将其解释为大盛群田家楼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传统上被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重新将其解释为大盛群田家楼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脚类恐龙左足迹,是一道单步约50cm的直线行迹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是该足迹为小型蜥脚类恐龙的右后足迹,形成行迹的右侧部分,其左侧部分没有保存。马陵山足迹点提供了恐龙足迹如何影响中国民间传说的另一个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恐龙足迹 蜥脚类 大盛群 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盆地中侏罗统张北足迹(Changpeipus,兽脚类)的重新研究(英文) 被引量:6
6
作者 邢立达 Hendrik KLEIN +8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Andreas WETZEL 李忠东 李建军 Gerard D. GIERLINSKI 张建平 松川正树 Julien D. DIVAY 周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59,共27页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该足迹种常见于中国其他侏罗纪足迹点。前人的研究认为此地有两种不同的足迹形态,但研究表明这是由软且湿滑的基底造成的额外形态变化。足迹的结构特征亦不支持此地存在不同的足迹种。此外,对比了其他化石点类似的足迹,认为张北足迹为单型属,即模式种石炭张北足迹。鄯善足迹点的足迹长度从12.2 cm(几个孤立的样本)到47 cm,足迹应由不同年龄段的、小型至中型的同类造迹者或不同类的造迹者所留。奇异的足迹状态包括了一个滑动造成的足迹,足迹由三道平行条带构成,条带应为第II,III和IV趾所留。一个与其关联的"正常"足迹可能与该滑动足迹构成一个单步。与足迹共生的、丰富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支持该化石点的沉积环境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湖泊。前人的研究将此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归入洛克迹(Lockeia),新的研究将其归入福尔斯迹(Fuersichnus),这类遗迹被归于泥食性昆虫幼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所留。福尔斯迹指示的环境特征是在泥泞的河漫滩或湖泊边缘居住与/或觅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鄯善 中侏罗世 三间房组 张北足迹 福尔斯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晚侏罗世两处兽脚类足迹组合与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英文) 被引量:5
7
作者 邢立达 Martin G. LOCKLEY +7 位作者 陈伟 Gerard D.GIERLINSKI 李建军 W.Scott PERSONS Ⅳ 松川正树 叶勇 Murray K.GINGRAS 王昌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30,共24页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兽脚类足迹 足迹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恐龙足迹的最早记录(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邢立达 Martin G. LOCKLEY +5 位作者 王启飞 李忠东 Hendrik KLEIN W. Scott PERSONS IV 叶勇 松川正树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尽管新疆地域辽阔,但其四足动物足迹在不久前仍是寥寥。近几年,这种情况得以改变,来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四足动物足迹陆续被报道和描述,其形态可归入鸟类、非鸟恐龙和翼龙足迹。这里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保存的新疆下侏... 尽管新疆地域辽阔,但其四足动物足迹在不久前仍是寥寥。近几年,这种情况得以改变,来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四足动物足迹陆续被报道和描述,其形态可归入鸟类、非鸟恐龙和翼龙足迹。这里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保存的新疆下侏罗统地层发现的第一个恐龙足迹。该足迹是一个小型兽脚类足迹,也是中国西北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恐龙足迹。标本暂时归入似张北足迹未定种(cf.Changpeipus isp.),它类似于常见的跷脚龙-实雷龙足迹丛(Grallator-Eubrontes plexus),该种类的足迹主宰着早、中侏罗世的中国,乃至全球之四足动物足迹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下侏罗统 八道湾组 兽脚类足迹 张北足迹 古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全球的护理领导力的四个要素——2014年美国磁性大会主题发言 被引量:23
9
作者 Jean Watson 陶珍晖 +1 位作者 李君 邓俊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3期257-258,共2页
本文根据2014年10月9日Jean Watson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召开的美国磁性大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来。旨在探索护士作为向全球提供服务的领导者,其领导力如何形成。Jean Watson认为新形势下的领导力由人文关怀、同情心和爱等核心价值... 本文根据2014年10月9日Jean Watson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召开的美国磁性大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来。旨在探索护士作为向全球提供服务的领导者,其领导力如何形成。Jean Watson认为新形势下的领导力由人文关怀、同情心和爱等核心价值观所指引,包括四个要素:批判、关爱、创造、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领导力 全球 变革 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春林 龙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传统板块理论连续作用的构造模式,难以对此作出全面解释。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性的研究,需要从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历史动力学作用过程中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壳演化 演化特征 岩石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正(译) 《风景园林》 2021年第7期54-68,共15页
在当今世界,森林是捕获碳以减少温室气体(GHG)净排放的主要场所,其通过这种方式减缓或扭转了全球变暖,从而缓和了变暖的负面后果。目前这种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来自那些位于山地上的森林?这种能力是否可以或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怎样才能... 在当今世界,森林是捕获碳以减少温室气体(GHG)净排放的主要场所,其通过这种方式减缓或扭转了全球变暖,从而缓和了变暖的负面后果。目前这种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来自那些位于山地上的森林?这种能力是否可以或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对山地森林碳捕获潜力的评估能力,以应对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况?许多国家已经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主要是使能源生产中排放的CO2不超过他们能够吸收、保留乃至封存的量。因此,封存与减排的合作关系被提升了,减排通过向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以及通过能源用户的效率来实现。此外,在我们寻找更清洁和更划算的能源技术时,封存提供了一个近期的缓冲。从长远来看,封存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效,从而更能分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尽管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海洋、湿地、土壤和森林生物群落的封存潜力的评估方法。探讨与山林封存潜力评估需求相关的必要性和隐患。提高山林碳封存潜力的决心取决于:1)实现这一目标的难易程度;2)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成本;3)可在山地景观上进行的替代性使用和活动的效果和相互关系;4)替代性的海洋和陆地碳汇的比较效果;5)能源部门本身的去碳方法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观 全球变暖 碳封存 植树造林 碳平衡 温室气体排放 砍伐森林 反照率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情境下的政策变迁:西欧和北美之外的倡议联盟框架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亚当.道格拉斯.亨利 卡琳.英戈尔德 +3 位作者 丹尼尔.诺尔斯泰特 克里斯托弗M.韦伯 杨志军 田学浪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41,共12页
倡议联盟框架(ACF)是应用最广泛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主要应用于西欧和北美。本文在回顾ACF的基础上,概述了ACF在西欧和北美之外的现有应用,并对本期专刊的四篇关于ACF在菲律宾、中国、印度与肯尼亚的实践应用的文章进行了介绍。最后,本... 倡议联盟框架(ACF)是应用最广泛的政策过程理论之一,主要应用于西欧和北美。本文在回顾ACF的基础上,概述了ACF在西欧和北美之外的现有应用,并对本期专刊的四篇关于ACF在菲律宾、中国、印度与肯尼亚的实践应用的文章进行了介绍。最后,本文提出了西欧和北美以外继续应用ACF的论点,以及克服在比较公共政策研究中使用ACF的挑战的研究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倡议联盟框架 政策子系统 政策掮客 政策变迁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 被引量:28
13
作者 里查德.J.斯蒂尔曼(RichardJ.Stiuman II) 闻道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75-79,共5页
关键词 美国公共行政 国家主义 至上主义者 公共选择 公共行政学 美国宪法 公共部门 新保守主义 90年代 重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