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明朱子学的新发展——以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为中心
1
作者 许家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6,共11页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的批评;反对阳明无善无恶之说,捍卫儒家性善论,突出复性的重要意义。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以宗朱护朱为底色,同时吸收转化了阳明、李材的思想,体现了晚明朱子学综合创新的发展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攀龙 《大学》学 朱子学 阳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义解析与经典诠释视域下朱子学的比较、分析与辨正——以陆陇其对饶双峰的接受与批评为中心
2
作者 许家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8,160,共10页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之态度,体现了朱子学一贯的治学特点。在饶双峰立异于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陇其对饶双峰若干质疑朱子的别开生面之说表示赞同,显示出其尊朱实内在充溢着“非朱”之求真是精神。正是在吸收、分析、反思饶双峰等朱子后学诠释朱子成果的基础上,陆陇其实现了在批判传承中发展朱子学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亦展现了江西朱子学与浙江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陇其 饶双峰 四书学 朱子学 字义解析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3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节,因而有弊病。朱熹的解读为其后学所发挥,尤为强调不可轻视小节,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有儒者为子夏所言辩护,至清中期又有儒者认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为孔子所言。王家嘴楚简《孔子曰》载孔子曰“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证明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孔子所言,无论对重视私德的传统社会,还是重视公德的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大德 小德 出入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的回响:朝鲜朱子学对饶双峰《中庸》学的批判与继承
4
作者 许家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2,共11页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 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同观点,显示出朝鲜朱子学在对朱子后学经典诠释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和建构起自身对朱子学的认识,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朝鲜朱子学所具有的中介和阶梯作用,为中韩朱子学及朱子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罕为学界所知的饶双峰实为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强对饶双峰的研究对于认识朱子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朱子学 饶双峰 《中庸》 朱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非不言利”:冯友兰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被引量:1
5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针对清末民初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各种质疑,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肯定“儒家非不言利”,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在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为义者,不是不为利”。这与程朱讲“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冯友兰继承张... 针对清末民初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各种质疑,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肯定“儒家非不言利”,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在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为义者,不是不为利”。这与程朱讲“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冯友兰继承张栻、朱熹以“无所为而然”与“有所为而然”的行为动机解儒家义利之辨,据此区别儒家义利观与墨家义利观,并且明确认为程朱讲“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其意在于义利之别取决于“公”与“私”的行为动机,“公”与“私”是就“公利”与“私利”而言,并不是讲义利对立,而是讲义利相反相成,从而能够合理地解读程朱的理欲、公私与义利的关系,是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儒家 程朱理学 义利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