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州市单次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区域预测
1
作者 杨林峰 毕瑞君 +1 位作者 刘隽 陈惠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226-228,共3页
利用福州市近30年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福州市高程数据和水系数据。针对福州市单次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区域进行了预测分析,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测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气象因子、地形湿度和水系密度等因素,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研究结... 利用福州市近30年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福州市高程数据和水系数据。针对福州市单次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区域进行了预测分析,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测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气象因子、地形湿度和水系密度等因素,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南部地区,而内陆地区风险较低。模型在2021年“卢碧”台风事件中得到验证,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效果。提出了加强重点区域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灾害区域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观测的福建转折性降雪垂直特征分析
2
作者 官晓军 戚友存 +5 位作者 江颖 苏同华 李婷婷 朱自伟 姜立智 汪澜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6,共16页
2022年2月19~23日福建地区出现转折性降雪天气,环流背景是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并存,地面有雨、雨夹雪和纯雪等多种天气现象,预报难度大。基于天气雷达等资料,采用基于粒子谱数据的降水类型分类方法对各站点降纯雪和雨夹雪时段进行划分,... 2022年2月19~23日福建地区出现转折性降雪天气,环流背景是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并存,地面有雨、雨夹雪和纯雪等多种天气现象,预报难度大。基于天气雷达等资料,采用基于粒子谱数据的降水类型分类方法对各站点降纯雪和雨夹雪时段进行划分,结合天气形势和雷达参量垂直特征,重点分析了环境温度演变对转折性降雪的影响以及转折性降雪的垂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面气温和地形分布较为均匀时,可根据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PR)和环境温度特征判断雨夹雪和纯雪之间的转换,即纯雪阶段VPR随高度降低单调递增,雨夹雪阶段廓线中层存在融化层亮带特征;分析时应特别关注雷达对低层降水的观测能力,当雷达受观测环境限制,无法反映近地层温度差异造成的降水特征变化时,即使在高空VPR相似的情况下,地面降水类型也可能显著不同。(2)降雪粒子的双偏振雷达参量垂直特征表明,转折性降雪高层和融化层高度以上的粒子增长机制与一般纯雪过程类似,不同点在于受中层暖层和低层冷层影响,粒子经历了复杂的融化和冻结过程。粒子下落到暖层后出现融化层亮带特征,融化层以下则视低层冷层强度和地面气温不同,粒子完全或部分冻结,地面可能出现纯雪或雨夹雪;雷达参量垂直结构特征(例如融化层亮带的强度变化)能实时反映环境温度变化,有助于判断地面降水粒子相态,可一定程度上弥补模式预报不够精准和单点探空垂直观测欠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性降雪 双偏振雷达 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 准垂直廓线 垂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森林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翁升恒 张玉琴 +3 位作者 姜冬昕 潘卫华 李丽纯 张方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5-856,共12页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基于TEC模型和生态系统呼吸模型评估了福建省森林2000-2020年NEP时空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和贡献率方法探究了福建省NEP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森林多年年均NEP为528 g·m^(-2),呈极显著的增强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内陆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约48.3%的地区NEP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中部偏西南地区,而仅有1.00%的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空间分布上,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的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为植被、地形和气象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森林NEP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地形和太阳辐射,高程的最适区间为891-1 491 m,而辐射的最适区间为128-130 W·m^(-2)。与单因子相比,双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均增强了对NEP空间分布的影响,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对NEP解释力最强;(3)时间变化上,气候与植被因子综合解释了福建省森林NEP年际变化的46.7%,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升高是NEP多年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气象因子的变化均对NEP的上升趋势起到了负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双碳”建设时需要有效提高植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森林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福建植被生产力时空分布与干旱响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新妹 吴作航 +4 位作者 王震山 翁升恒 孙朝锋 关辉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1-852,共12页
全球升温导致干旱发生的范围和强度增加,但干旱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还不明确。基于MODIS遥感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通过干旱对植被生产力标准化异常的影响等信号,分析了2001-2021年福建... 全球升温导致干旱发生的范围和强度增加,但干旱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还不明确。基于MODIS遥感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通过干旱对植被生产力标准化异常的影响等信号,分析了2001-2021年福建省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干旱对其的影响及累积/滞后效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福建省植被GPP、NPP多年平均空间分布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区域平均差异分别为37.4%、65.1%;近21年以来,有近80.8%的区域GPP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东南部少部分地区,主要指被类型为农田,多为热带经济水果种植的集中区域;另外,超过59.7%的区域NPP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福建省中部及内陆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地和稀树草原。2)时间上,植被GPP年际波动明显,总体呈现弱增长趋势[4.86 g∙m^(−2)∙a^(−2)(以C计,下同),p=0.130],空间上,6.7%的区域年增速显著超过15 g∙m^(−2)∙a^(−2);而NPP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弱下降趋势(−1.05 g∙m^(−2)∙a^(−2),p=0.396),4.9%的区域年降速显著超过6 g∙m^(−2)∙a^(−2)。3)研究时段内福建省出现的干旱过程主要以中等干旱为主(52.5%),其次是轻旱(34.0%)。植被GPP、NPP年标准化异常指数与干旱指数(SPEI)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p=0.002)、−0.531(p=0.013),说明旱情越严重的年份GPP、NPP越高,而旱情较轻或无旱的年份GPP、NPP较低。干旱对GPP最明显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干旱当月,累积/滞后效应时间较短;干旱事件对GPP的影响是“先增-后缓-再减”,干旱发生初期GPP呈增加趋势,而随着干旱的持续发展,GPP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产力 时空分布 标准化异常指数 累积/滞后效应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平原和山地地区的雨滴谱差异研究
5
作者 李锦梁 郑佳锋 +4 位作者 薛力夫 曾正茂 裴昌春 陈杨瑞雪 杨舒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8,共15页
为研究福建沿海平原和山地两个地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差异,利用2018—2022年福建泉州晋江站(平原站)和九仙山站(山地站)的雨滴谱资料,从整体统计、不同降水强度和不同降水类型等角度研究了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对两个地区的雷达观测量... 为研究福建沿海平原和山地两个地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差异,利用2018—2022年福建泉州晋江站(平原站)和九仙山站(山地站)的雨滴谱资料,从整体统计、不同降水强度和不同降水类型等角度研究了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对两个地区的雷达观测量与雨强的经验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初步检验。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山地站的小雨滴(直径(D)<1 mm)和大雨滴(D≥3 mm)数浓度明显高于平原站,但平原站的中雨滴(1 mm≤D<3 mm)数浓度则略高于山地站。两个站的小雨滴数浓度随着雨强增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中、大雨滴的数浓度则随雨强的增大也持续升高。山地站降水整体具有更小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更大的广义截断参数(lgN_(w))。因更高浓度中、大雨滴的贡献,平原站的雨滴谱在相同形状参数(μ)下,斜率参数(Λ)较山地站小,即雨滴数浓度随直径增大而下降的速率更慢。对两个站雨滴谱拟合得到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公式进行初步检验,结果表明,实测雨滴谱拟合的反射率因子与降水强度(Z-R)关系和差分传播相移率与降水强度(K_(DP)-R)关系效果均好于现阶段业务常用的Z-R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山地和平原 经验关系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一次飑线大风过程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6
作者 李昌昕 许冬梅 +5 位作者 李泓 刘德强 费海燕 孙启龙 王易 沈菲菲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704,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深厚冷涡和地面强暖湿低压的环流背景下,上空存在不稳定层结和不稳定能量的累积;雷暴大风在12—13时经历了发展、成熟、消散3个阶段,飑线以碎块型的方式形成。2)3种微物理方案中,MG方案模拟出更大面积的层云、强回波和极端大风,模拟的最大地面阵风为44.47 m·s^(-1)。Lin方案较好地模拟出飑线的演变过程和垂直结构特征,模拟的最强上升气流达23.55 m·s^(-1),下沉气流达-13.21 m·s^(-1)。3)水平方向上,雷暴大风附近存在成熟的飑线地面中尺度系统,地面存在深厚冷池出流、变压梯度大值区和冷锋过境,它们共同促进了地面大风的生成。4)垂直方向上,对流单体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存在强上升气流和水汽潜热释放;后侧的干空气蒸发和粒子的拖曳加强下沉运动,配合地面冷池出流和辐散气流,造成了极端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风 飑线 数值模拟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中尺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7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次的延伸期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邦琪 魏澎 +1 位作者 钱伊恬 游立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比较了新构建的动力-统计和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技巧,并探讨了预报误差来源及改进方向。动力-统计预报模型是基于动力模式预测的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信号及ISO-TC生成的同期统计关系... 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比较了新构建的动力-统计和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技巧,并探讨了预报误差来源及改进方向。动力-统计预报模型是基于动力模式预测的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信号及ISO-TC生成的同期统计关系来进行预报;统计预报模型则是基于TC生成的前兆ISO信号建模预报。预报评估结果显示,动力-统计混合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高于统计预报模型,原因在于影响TC次季节变化的前兆信号并不稳定,且随着预报超前时间迅速消散,无法提供有效且稳定的可预报源;相反地,TC生成与同期的ISO背景场显著相关,动力模式对ISO(预报因子)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因此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有效途径。虽然目前动力-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可达5~6周,但仍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TC预报技巧检验和误差分析,研究认为年际和年代际背景场对ISO调控TC活动的影响不可忽略,且热带外ISO信号(如罗斯贝波破碎和西风急流强度等)对TC频次和轨迹也有显著影响,这些因子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潜在可预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延伸期预报 可预报性来源 热带外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沪城市群区域出梅后期对流初生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9
作者 曹林兮 吴梦雯 +1 位作者 罗亚丽 陈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研发了一套利用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流初生(CI)客观识别算法。该算法定义“对流块”为雷达反射率因子达到35 dBz的连续强回波区域,如果某一对流块的前30 min、周边一定范围内没有任何对流块,且它维持超过20 min,则该对流块被识别为CI。... 研发了一套利用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流初生(CI)客观识别算法。该算法定义“对流块”为雷达反射率因子达到35 dBz的连续强回波区域,如果某一对流块的前30 min、周边一定范围内没有任何对流块,且它维持超过20 min,则该对流块被识别为CI。将这套CI客观识别算法应用于苏-沪城市群区域出梅后期(从梅雨季结束到8月底,且排除热带气旋影响)CI识别,构建了该地区2019—2022年出梅后期高时、空分辨率(10 min、1 km)CI数据库,通过个例和统计研究,分析了CI识别结果对算法中两个参数的敏感性。判断对流回波是否为首次出现,当区域半径(R)设为10 km时,对流块最小面积设为4 km^(2)(Test1)或2 km^(2)(Test2)对CI识别结果的影响不大,两个试验都能识别出CI连续发生和相邻发生的复杂情况,Test1能够识别出Test2的83%CI事件,二者识别出的CI日数、逐日CI数、CI高频区分布、CI频次日变化等统计特征基本一致;当R设为30 km、对流块最小面积为4 km^(2)(Test3)时,仅能识别出Test1的36%CI事件,其识别的CI数目不足,导致CI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的分析结果明显不同于Test1和Test2。识别结果表明,分析区域内有CI发生频次较高的3个子区域:沿长江的“上海—苏锡常—南京”城市带、从南通北部到黄海近海、分析区域西南侧的天目山系部分区域,CI频次日变化呈现午间(11—14时,北京时)主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初生 客观算法 数据库构建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马尾松生长季净碳交换及其昼夜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0
作者 翁升恒 姜冬昕 +3 位作者 李丽纯 李勇波 张玉琴 潘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7,共11页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数进行了拟合推算。结果表明:(1)马尾松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生长季总量为-593.06 g CO_(2)/m^(2);日尺度上,马尾松NEE的日变化特征均为“U”型,在12:00-14:00时碳汇能力最强;月总量上,马尾松9月碳汇能力最强(-94.55 g CO_(2)/m^(2)),而5-7月较弱。(2)光合有效辐射是日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是夜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3)光响应曲线表明,3月和7月马尾松生态系统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较高,而5月植被初始光能利用率(α)高;饱和水汽压差在1~2.5 k Pa时Pmax和α均较大,最适合马尾松进行碳吸收;土壤含水量的上升会引起生态系统呼吸(Rd)、α和Pmax上升,当土壤含水量过饱和时,Rd的增量与Pmax相近,植被净固碳量保持稳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马尾松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马尾松 碳源汇 影响因子 光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特征及其对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响应
11
作者 曾玮洁 王黎娟 鲍瑞娟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566-574,共9页
使用1991—202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水汽收支方程诊断等方法,研究了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特征及其对印度洋海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主模态为全区一... 使用1991—202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水汽收支方程诊断等方法,研究了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特征及其对印度洋海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锋面降水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低层存在异常气旋,受正涡度中心控制,气流辐合,上升运动加强,水汽通量异常辐合,有利于降水发生。锋面降水旱年与之相反。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异常主要受动力学导致的水汽平流变化项和风场辐合辐散的动力学贡献项影响,其中以风场辐合辐散的动力学贡献项为主。对流层低层经向水汽收入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中起重要作用。印度洋关键区(80~108°E,12°S~14°N)海温正异常,通过凝结潜热加热大气,形成东传的大气Kelvin波,导致南海-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产生异常反气旋,向华南地区的低层经向水汽输送增多,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水汽诊断 大气环流 印度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珠江三角洲极端小时降水有关的γ 中尺度涡旋特征观测分析
12
作者 张佳华 罗亚丽 石睿子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1118-1138,共21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γ中尺度涡旋(Meso-γ-scale Vortex,MV)客观识别算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稠密地面气象站5 a暖季共出现了237站∙次极端小时降水(EXHP;>75 mm),统计分析与之有关的MV特征和环境大气动、热力参... 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γ中尺度涡旋(Meso-γ-scale Vortex,MV)客观识别算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稠密地面气象站5 a暖季共出现了237站∙次极端小时降水(EXHP;>75 mm),统计分析与之有关的MV特征和环境大气动、热力参数,并选取EXHP站次最多的3次事件,展示MV与瞬时雨强、强回波的时、空配置。主要发现:这237站∙次EXHP记录中99个为有旋EXHP(占41.8%),其余58.2%个为无旋EXHP;与有旋EXHP相关的MV共57个,约84%属于弱切变、12%为弱中气旋、4%为中等中气旋强度(弱切变、弱中气旋和中等中气旋的旋转速度分别为[5,12)m/s、[12,16)m/s、[16,21)m/s;MV平均持续时长约39 min,平均核心厚度为699 m,MV时长与核心厚度的相关系数为0.67;EXHP小时累计降水量与EXHP受到MV影响的时长显著正相关,与MV的旋转强度、直径和核心厚度相关不显著;大多数MV的发生可能是EXHP有关的强迫(如潜热)导致的。相对于美国伴随MV的EXHP,珠三角地区EXHP的环境0—3 km风暴相对螺旋度(SRH)和0—1 km风垂直切变(VWS)较弱,但是,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无旋EXHP,有旋EXHP的环境具有显著较高的0—1 km VWS和0—3 km SRH,这为形成中涡旋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动力条件,而有旋EXHP也倾向于发生在具有更充足的水汽和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的环境中,这为强降水对流系统提供了环境层结不稳定和水汽条件。EXHP站次数最多的3次事件中,产生EXHP的对流系统分别呈现β中尺度不规则形状、γ中尺度准团状、β中尺度准带状,MV常常位于对流系统内部强回波区域,许多MV在最强的回波核附近,有些MV紧邻强回波呈现弓形的区域;持续时间长、旋转相对较强的MV与极端强的6 min累计降水量(≥10 mm/6 min)的时空相关很高,可能发生低层旋转与强降水的正反馈作用;在受到热带风暴影响的一次事件中,出现了4个MV相继在几乎相同的地点出现,并沿着几乎相同的路径移动的MV后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γ中尺度涡旋 客观识别算法 统计特征 环境动、热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