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武夷岩茶“返青”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娟 冯卫虎 +3 位作者 蔡小勇 徐杰 曹士先 晁倩林 《中国茶叶》 2020年第9期45-47,共3页
武夷岩茶因其特有的岩骨花香,近年来深受广大茶友的追捧和热爱。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收敛性越强茶叶品质越好。冲泡的茶汤入口具有芳香气味,喉底生津,齿颊留香,但如果制茶过程中焙火没有焙透焙足,抑或褪火后贮存不当茶叶受潮,则会使得武... 武夷岩茶因其特有的岩骨花香,近年来深受广大茶友的追捧和热爱。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收敛性越强茶叶品质越好。冲泡的茶汤入口具有芳香气味,喉底生津,齿颊留香,但如果制茶过程中焙火没有焙透焙足,抑或褪火后贮存不当茶叶受潮,则会使得武夷岩茶的干茶香气和茶汤滋味带有“青味”,常称之为“返青”现象。本文就武夷岩茶“返青”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返青 焙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乌龙茶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最佳悬挂密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冯卫虎 蔡小勇 +4 位作者 曹士先 徐鹍鸬 李兆群 徐杰 晁倩林 《中国茶叶》 2021年第3期43-45,52,共4页
为探索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闽北乌龙茶区最佳悬挂密度及其对后代幼虫的防治效果,设置每667 m^(2)茶园放置2套、4套、6套诱捕器和不放置诱捕器等不同处理,调查各处理下灰茶尺蠖成虫诱集数量和后代幼虫种群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 为探索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闽北乌龙茶区最佳悬挂密度及其对后代幼虫的防治效果,设置每667 m^(2)茶园放置2套、4套、6套诱捕器和不放置诱捕器等不同处理,调查各处理下灰茶尺蠖成虫诱集数量和后代幼虫种群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悬挂密度下诱捕器平均诱虫数量为(14.33±5.24)头/周,4次调查诱捕害虫总数达到102头;其中,以每667 m^(2)放置4套诱捕器为闽北乌龙茶茶园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悬挂密度,最佳悬挂密度处理区内的第一代幼虫种群数量最低,平均为(2.00±0.58)头,而CK为(4.33±1.86)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乌龙茶区 性信息素 诱捕器 灰茶尺蠖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名丛正白毫植物学形态及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程曦 卢莉 +2 位作者 曹士先 蔡小勇 徐杰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1期39-44,共6页
为挖掘和筛选武夷山茶区优良乌龙茶种质资源,以武夷名丛正白毫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学形态观测,制作绿茶、白茶和乌龙茶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正白毫茶树小乔木型,叶片水平状着生,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平,叶质较厚软,主脉... 为挖掘和筛选武夷山茶区优良乌龙茶种质资源,以武夷名丛正白毫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学形态观测,制作绿茶、白茶和乌龙茶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正白毫茶树小乔木型,叶片水平状着生,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身平,叶质较厚软,主脉粗显,叶缘平,叶齿较密浅锐,叶尖钝尖,芽叶淡绿色,茸毛特多;以正白毫茶树鲜叶制作的绿茶,其L-茶氨酸、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3.44±0.70)mg/g、(6.27±0.16)mg/g、(97.16±2.67)mg/g、(10.21±0.31)mg/g、(23.19±1.04)mg/g,高于正白毫白茶和乌龙茶;正白毫白茶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为(0.50±0.02)mg/g,而正白毫乌龙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较高,为(26.42±1.24)mg/g。正白毫制作白茶特色鲜明,品质较优,制作绿茶的品质也较好,而制成乌龙茶品质略逊。因此,武夷名丛正白毫表现出良好的白茶、绿茶适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正白毫 生化成分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除虫菊素对茶蓟马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士先 余顺甜 +5 位作者 安娜 林应端 管超英 蔡小勇 徐杰 冯卫虎 《茶叶》 202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除虫菊素为常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农作物害虫都有相关防治效果,且不易产生化学药剂抵抗、对环境友好,是理想的植物源杀虫剂。本试验中,5%除虫菊素防治效果稍弱于10%虫螨腈悬浮剂,而在5%除虫菊素各处理中,T2(稀释900倍5%除虫菊素)防治效... 除虫菊素为常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对农作物害虫都有相关防治效果,且不易产生化学药剂抵抗、对环境友好,是理想的植物源杀虫剂。本试验中,5%除虫菊素防治效果稍弱于10%虫螨腈悬浮剂,而在5%除虫菊素各处理中,T2(稀释900倍5%除虫菊素)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14d后,T2处理防治效果为3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虫菊素 茶蓟马 生物农药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液体有机肥对水仙乌龙茶茶叶品质及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5
作者 曹士先 晁倩林 +4 位作者 徐鹍鸬 段联勃 徐杰 蔡小勇 冯卫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152-154,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液体有机肥对水仙乌龙茶茶叶品质和茶园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水仙乌龙茶树品种为试材,研究该有机肥对水仙乌龙茶产量、内含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茶园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T1(喷施A+B酵素)与CK...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液体有机肥对水仙乌龙茶茶叶品质和茶园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水仙乌龙茶树品种为试材,研究该有机肥对水仙乌龙茶产量、内含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茶园土壤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T1(喷施A+B酵素)与CK相比,二者的发芽密度和百芽重相对变化不明显,但T1乌龙茶的水浸出物和茶氨酸的含量均高于CK,且水浸出物与CK呈极显著差异;另外,T1和CK的乌龙茶感官审评分别为90.75和90.05分,但T1的外形和香气表现均优于CK;另外,T1土壤中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CK,仅从有机质含量看,T1与CK分别为2.17和1.83 g/kg,二者呈极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为该液体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有机肥 水仙乌龙茶 茶叶品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