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6影响骨髓基质细胞凋亡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楠 林旭 +6 位作者 王和鸣 郑良朴 林一萍 沈霖 周琳瑛 钟秀容 林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通过观察IL- 6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 取 1月龄SD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ax、bcl -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周期变化及线... 目的 通过观察IL- 6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 取 1月龄SD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ax、bcl -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周期变化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RT- PCR法检测凋亡细胞bax、bcl -2mRNA表达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IL -6组细胞G1期、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 ,Bcl- 2mRNA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 ,BaxmRNA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Bcl- 2 /Bax :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IL- 6使大量细胞停留在G1期 ,阻滞细胞进入S期 ,使DNA合成受阻 ;IL- 6促进凋亡的作用是通过 1促进bax从胞浆中移至线粒体膜上而使bax在与bcl- 2形成的异二聚体中占据优势来促进线粒体上的PT孔道开放 ,使内膜离子通道改变 ,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或丧失 ,导致Cytoc等蛋白的释放来调节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凋亡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mRNA表达 改变 bcl-2 观察 内膜 体外培养 线粒体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精子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成楚 许恩赐 +1 位作者 汪志伟 李毅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6-366,共1页
关键词 精子凋亡 解脲脲原体感染 流式细胞术(FCM) 解脲脲原体(Uu) 泌尿生殖道感染 国内外研究 男性不育 UU感染 病原体 凋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肾联合移植1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康 吴雄飞 +7 位作者 廖崇先 杨军民 王明荣 曾会昌 张伟 熊刚 王海东 吴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 总结心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患者男性 ,5 3岁。入院诊断 :①扩张性心肌病 ,心功能Ⅳ级。②肾功能不全。③糖尿病。供体男性 ,2 8岁 ,脑外伤后脑死亡患者。ABO血型配合 ,淋巴细胞... 目的 总结心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患者男性 ,5 3岁。入院诊断 :①扩张性心肌病 ,心功能Ⅳ级。②肾功能不全。③糖尿病。供体男性 ,2 8岁 ,脑外伤后脑死亡患者。ABO血型配合 ,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 2 0 0 0年 6月 2 6日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标准法原位心脏移植术 ,术中出现肾功能衰竭 ;心脏移植术后 6h行肾移植术。结果 术后心肾功能恢复良好 ,彩色多谱勒超声动态检查 :供肾血流灌注良好 ;供心FS 39~ 5 8% ,EF5 5 73 %。术后 72h发生心脏急性排斥反应 ,以ATG 2 0 0mg/d、甲基强地松龙 1.0g/d冲击治疗 2d后好转。术后 15d再次发生供心供肾急性排斥反应 ,导致心脏肾脏破裂 ,急性心包填塞。经心包引流术和肾周血肿清除引流术并ATG 2 0 0mg/d、甲基强地松龙 1.0g/d冲击治疗后好转。术后 2 5d出现肺部感染 ,30d呼吸衰竭 ,治疗无效于术后 38d死于绿脓杆菌性脓毒血症。结论 心肾联合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肾联合移植 扩张性心肌病 肾功能衰竭 急性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II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军宁 许立功 +7 位作者 吴晴 冯继锋 张沂平 秦凤展 徐建华 战榕 谭清和 吴昌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试验。对照周期单用化疗,治疗周期化疗后给予rhIL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0~14天,或PLT>300×...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试验。对照周期单用化疗,治疗周期化疗后给予rhIL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0~14天,或PLT>300×109/L后停药。结果:共入组10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100例。PLT最低值(中位数)对照周期为49(5~76)×109/L,治疗周期为69(6~221)×109/L,P<0.001。PLT≤75×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7(0~26)天,治疗周期为3.5(0~28)天,P<0.001。PLT≤5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2(0~20)天,治疗周期为0(0~23)天,P<0.01。PLT≤2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0(0~9)天,治疗周期为0(0~5)天,P>0.05。从PLT最低点恢复到80×109/L的中位天数对照周期为5(1~18)天,治疗周期为2(0~28)天,P<0.001。对照周期输注血小板人数为6例,治疗周期为6例,无统计学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心悸、水肿、肌肉关节痛、感冒样症状等。结论: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防治作用,临床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化疗 Ⅱ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基因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对γ刀照射敏感性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宏颉 杨卫忠 +2 位作者 石松生 林毅兴 王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观察转入正常PTEN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经γ刀照射后生长能力及黏附力的改变,探索PTEN基因对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RT-PCR方法体外扩增PTEN全长基因,与质粒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PTEN,并用之转染PTEN... 目的:观察转入正常PTEN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经γ刀照射后生长能力及黏附力的改变,探索PTEN基因对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RT-PCR方法体外扩增PTEN全长基因,与质粒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PTEN,并用之转染PTEN失活的U251细胞(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用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中心剂量和周边剂量分别为9.00和4.50 Gy)进行γ刀等中心照射,并采用MTT法和纤维粘连蛋白黏附实验观察照射前后细胞的生长及黏附力改变。结果:空载体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照射前后细胞存活率和黏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PTEN基因转染的细胞存活率及黏附率在照射前后均显著低于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0.01),且照射后下降程度更加明显。结论:PTEN基因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对于γ刀照射的敏感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基因转染 胶质瘤 γ刀照射敏感性 黏附力 侵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NA演绎的驴血清白蛋白序列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昊 黄美娟 饶平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9-602,共4页
由驴血清白蛋白(DkSA)的cDNA的基因序列获得演绎的驴血清白蛋白序列.以驴的肝细胞总RNA为模板,根据已有血清白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通过3′RACE和RT-PCR进行扩增,测序.结果表明,由cDNA演绎的驴血清白蛋白序列有60... 由驴血清白蛋白(DkSA)的cDNA的基因序列获得演绎的驴血清白蛋白序列.以驴的肝细胞总RNA为模板,根据已有血清白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通过3′RACE和RT-PCR进行扩增,测序.结果表明,由cDNA演绎的驴血清白蛋白序列有60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括信号肽18个氨基酸残基,前肽6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蛋白质含有583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序列与人、马、牛、羊和猪血清白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7·1%、98·5%、74·1%、75·7%和76·8%.其中驴血清白蛋白和马血清白蛋白序列只有8个氨基酸不同.本研究结果已被GenBank收录并贮存,编号为AY754333,为驴血清白蛋白的活性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血清白蛋白 CDNA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晓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部内脏神经血管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玲珑 兰宝金 +2 位作者 郑鸣 池畔 林贤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部内脏神经和血管的保护。方法:解剖32具成人躯干标本(女15、男17)和31侧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结合腹腔镜手术,观测有关的盆腔血管神经的形态及定位。结果:(1)骶中静脉大多1支,61%偏左,骶外侧...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部内脏神经和血管的保护。方法:解剖32具成人躯干标本(女15、男17)和31侧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结合腹腔镜手术,观测有关的盆腔血管神经的形态及定位。结果:(1)骶中静脉大多1支,61%偏左,骶外侧静脉53%为两支,骶前静脉丛在骶曲处密集粗大,骶椎椎前穿通静脉在第4、5骶椎前方形成静脉窦,且与骨膜结合紧密。(2)盆丛位于距直肠外侧约1.1cm和距直肠膀胱陷凹上外测约4.7cm处的骨盆侧壁。左右腹下神经分别于骶骨岬上下1.0~2.0 cm的范围内分出,其夹角约95.9°。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周围至骶骨岬下2 cm之间。(3)腹腔镜下骶前间隙主要由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容易分离,解剖层面清晰。结论:手术中应找准解剖层面,根据血管神经的定位以神经为导向进行分离,可避免损伤盆部的内脏神经及骶前静脉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丛 腹下神经 骶前静脉丛 腹腔镜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