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引圆叶决明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应朝阳 罗旭辉 +3 位作者 黄毅斌 翁伯琦 林永生 李春燕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0,共4页
针对亚热带红壤山地优质豆科牧草品种匮乏问题,1996年从澳大利亚牧草种质资源中心(ATFGRC)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Greene.)品系号CPI 86134,2005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闽引圆叶决明(C.rotundifoliacv.Minyin... 针对亚热带红壤山地优质豆科牧草品种匮乏问题,1996年从澳大利亚牧草种质资源中心(ATFGRC)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Greene.)品系号CPI 86134,2005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闽引圆叶决明(C.rotundifoliacv.Minyin)。1997年-200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闽引圆叶决明系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直立型热带豆科牧草,干草产量达9400-11000 kg/hm2,比对照品种威恩圆叶决明(C.rotundifoliacv.Wynn)增产128%以上,种子产量160-30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7%以上,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水平,盛花期植株含粗蛋白质17%,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山地种植表现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引圆叶决明 适应性 产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技术在狼尾草属牧草上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志彤 黄毅斌 +1 位作者 应朝阳 潘伟彬 《热带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7-10,共4页
应用RAPD技术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7个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ard)牧草进行分析。筛选出5个能有效体现多态性和重复性的随机引物,并利用NTSYSpc软件,用类平均法(UPMGA)建立了17份狼尾草属牧草的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在相似... 应用RAPD技术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7个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ard)牧草进行分析。筛选出5个能有效体现多态性和重复性的随机引物,并利用NTSYSpc软件,用类平均法(UPMGA)建立了17份狼尾草属牧草的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0.68处,17份种质分Ⅰ、Ⅱ两个大簇,第Ⅰ簇11个品种,第Ⅱ簇6个品种。其中4对狼尾草品系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的现象。RAPD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能很好地用于狼尾草属牧草种质资源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狼尾草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爪豆栽培技术与利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彤 曾日秋 +2 位作者 罗旭辉 王俊宏 应朝阳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3期15-16,20,共3页
狗爪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就狗爪豆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技术、营养价值及其综合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狗爪豆 栽培技术 利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狼尾草茎叶解剖结构及其与主要生物学特性的联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钟佃 张丽梅 +2 位作者 黄秀声 刘明香 黄勤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43,共5页
对杂交狼尾草茎叶的解剖表明,杂交狼尾草为C4植物,具有显著的旱生结构特征;叶片为等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组成,具刚毛,叶脉无主侧脉之分,叶片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大,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肉中含有大量的泡状细胞,但体积较小;... 对杂交狼尾草茎叶的解剖表明,杂交狼尾草为C4植物,具有显著的旱生结构特征;叶片为等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组成,具刚毛,叶脉无主侧脉之分,叶片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大,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肉中含有大量的泡状细胞,但体积较小;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但气孔密度不一样;输导组织发达,导管有环纹和孔纹两种类型,这种结构有利于杂交狼尾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 解剖结构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草恢复对侵蚀红壤重组有机质的影响
5
作者 罗旭辉 詹杰 +3 位作者 李秀峰 郑仲登 王义祥 黄毅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4-197,共4页
在福建中亚热带红壤区,将侵蚀经济林(油茶)改造成人工草地(人工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恢复,11a后,分析A-C层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土壤复合量、原土复合度、腐殖质结合形态用以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各指标有... 在福建中亚热带红壤区,将侵蚀经济林(油茶)改造成人工草地(人工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恢复,11a后,分析A-C层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土壤复合量、原土复合度、腐殖质结合形态用以评价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各指标有明显差异,其中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土壤复合量表现为A层>B层>C层,原土复合度则表现为C层>B层>A层。土壤腐殖质在C层呈松结合态向紧结合态转变的趋势,其中在自然恢复区B、C层土壤的松/紧比值较A层分别下降0.149,0.458个单位,人工植草区C层土壤的松/紧比值较A层下降0.292个单位,松结合态向紧结合态转变速度较自然恢复区有所减缓。人工植草区A层土壤的有机质及有机碳总量虽低于自然恢复区,但重组有机碳含量相近,其它测定指标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草 红壤 土壤侵蚀 有机质 腐殖质结合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