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霜霜 陆佩兰 +6 位作者 余文权 张海峰 赵杰樑 陈双龙 翁培铭 车建美 葛慈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55,共16页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种,其中豆科种质资源份数最多,占总数的16.04%。不同地区和海拔是影响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全省9个地级市中,三明市收集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占20.65%。全省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不同海拔收集数量随着市辖县(市、区)、乡(镇)、村(街道)的数量减少呈现减少趋势。沿海地区如漳州、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等6个地级市,海拔0~200 m是种质资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海拔区间;闽西北山区,如龙岩、三明、南平等3个地级市,海拔200~400 m、400~600 m、600~800 m种质资源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较高。不同地级市、不同海拔区间与收集种质资源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三明和龙岩市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莆田和龙岩市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这与全省农业经济分区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挖掘全省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农作物 种质资源 调查 收集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的成效与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峰 林霜霜 余文权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6-19,共4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为摸清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防止资源流失,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福建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该“行动”,共收集种质资源6235份,包括...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为摸清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防止资源流失,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福建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该“行动”,共收集种质资源6235份,包括新种质资源1000多份和台湾地区引进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3份。通过鉴定评价,筛选出252份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有30多份作为亲本用于资源创新,为福建省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普查 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竹产业发展及笋壳资源化利用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钟珍梅 雷裕 +2 位作者 李春燕 陆烝 郑开斌 《竹子学报》 2024年第3期46-51,共6页
【目的】福建省是我国竹子的重点产区,竹林资源丰富,竹笋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在竹笋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笋壳、笋蔸等固体废弃物,不加以利用将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该文旨在摸清福建省笋壳资源化利用现状。【方法】从福建省竹产业发... 【目的】福建省是我国竹子的重点产区,竹林资源丰富,竹笋产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在竹笋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笋壳、笋蔸等固体废弃物,不加以利用将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该文旨在摸清福建省笋壳资源化利用现状。【方法】从福建省竹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福建省竹笋加工业现状,重点综述了笋壳饲料化、基质化和肥料化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结果】福建省笋壳利用技术研发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技术不成熟、推广效果一般等问题。【结论】因此还需要加大笋壳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重点应突破笋壳饲料化、基质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及开发笋壳内含物的深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产业 笋壳 饲料化 基质化 肥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4
作者 叶菁 林怡 +3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统筹发展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5
作者 程曦 史惠燕 +3 位作者 杨益涵 牛雨晴 苏海兰 肖荣凤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_(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_(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_(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管理对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莎莎 张晓杰 +3 位作者 陈俊玲 李艳春 陈华 王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5-9,14,共6页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对细胞残体营养物质的迭代积累发挥关键作用。探讨了农田管理下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分析了微生物源碳在土壤有机碳中的稳定机制,讨论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微生物源碳的调控作用,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解析微生物源碳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土壤氮素管理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残体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德卫 张海峰 余文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08,共14页
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 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创新 利用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葡萄生长、品质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车建美 赖恭梯 +5 位作者 李思雨 郭奥琳 陈冰星 陈杏 刘波 赖呈纯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4-274,共11页
【目的】葡萄是我国栽培广泛的五大果树品种之一,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破坏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探究不同来源菌株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改善葡萄果实品质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 【目的】葡萄是我国栽培广泛的五大果树品种之一,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破坏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探究不同来源菌株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改善葡萄果实品质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FJAT-0809-GLX、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AT-55034及短短芽胞杆菌(B.brevis)FJAT-10623]灌根,分析复合微生物菌剂对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可培养芽胞杆菌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葡萄叶片生长,提高叶片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POD和PPO活性。处理组葡萄幼果的叶绿素b含量、SOD和PPO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0%、11.77%和66.67%。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葡萄提早成熟及果实转色,提升果实品质,其中,单果重比对照高出29.06%,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7.31%和94.74%,且处理组成熟果实的PPO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及芽胞杆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辣椒芽胞杆菌(Bacillus zanthoxyli)和假蕈状芽胞杆菌(Bacillus pseudomycoides)可促进葡萄叶片生长及果实品质提升。【结论】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改良土壤、促进葡萄生长和提升果实品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 短短芽孢杆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葡萄 品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肖荣凤 陈燕萍 +5 位作者 郑雪芳 郑梅霞 袁小坦 刘波 朱育菁 王阶平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4,共10页
【目的】探明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索太子参可持续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不同类型田块太子参根腐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栽培基... 【目的】探明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索太子参可持续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不同类型田块太子参根腐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影响,并分析根腐病发病率、产量与根际真菌群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栽培基质处理组比对照组的发病率降低4.84%~7.75%,产量提高39.00%~109.31%,且对山地的改良效果最佳。太子参出苗期和膨大期的对照组根际真菌丰富度高于基质处理组,但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而采收期基质处理组根际真菌的丰富度升高,但多样性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所有根际土壤样品中均为优势真菌门。基质处理组的优势属为锥毛壳属(Coniochaeta)、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 Gibellulopsis和青霉属(Penicillium);而对照组的优势属为Saitozyma、亚隔孢壳属(Didymella)、镰刀菌属(Fusarium)和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刀菌属在采收期对照组根际土壤的丰度显著升高,与根腐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太子参产量与Gibellulopsis的丰度呈正相关、与镰刀菌属的丰度呈负相关。【结论】采用栽培基质替换太子参根围部分原土进行连作地块的土壤改良,能够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并提高太子参产量,也能够调节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降低病原菌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根腐病 产量 根际真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文丽 苏海兰 +5 位作者 林凤芳 牛雨晴 朱育菁 刘波 程曦 肖荣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0-60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原菌种类,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福建省3个多花黄精种植基地的根腐病发病率,并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原菌种类,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福建省3个多花黄精种植基地的根腐病发病率,并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福建省多花黄精种苗的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0.50%,采收时根茎的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7.65%。分离纯化获得98株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特异性引物FOF1/FOR1和F8/R8、tef-1α基因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75.51%、20.41%和4.08%。代表性菌株经回接根茎进行致病性检测发现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结论】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藤仓镰刀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首次报道藤仓镰刀菌可引起我国多花黄精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腐皮镰刀菌 藤仓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配施DCD处理对菜地土壤N_(2)O短期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安琦 郑祥洲 +2 位作者 郭宝玲 王煌平 张玉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7-815,共9页
为研究长期不同肥源配施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对菜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短期排放规律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不同肥源配施DCD的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牛粪(OM)、化肥(F)、牛粪+DCD(OMD)... 为研究长期不同肥源配施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对菜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短期排放规律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不同肥源配施DCD的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牛粪(OM)、化肥(F)、牛粪+DCD(OMD)、化肥+DCD(FD)和1/2化肥+1/2牛粪(FOM)5个处理在不同温度下15 d内的CO_(2)、N_(2)O、CH4动态变化特征和累积排放量。结果表明:15℃和25℃条件下各施肥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39~52.01 mg·kg^(-1)和62.35~122.80 mg·kg^(-1),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6.02~16.60μg·kg^(-1)和14.45~117.78μg·kg^(-1),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17~14.87μg·kg^(-1)和4.09~23.56μg·kg^(-1)。与15℃相比,25℃条件下除FOM处理外,其他处理N_(2)O与CO_(2)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增加(P<0.05)。相比于OM和OMD处理,F、FD、FOM处理在两种温度条件下CO_(2)排放都显著降低;在25℃下,OMD、FD、FOM处理N_(2)O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较OM和F处理显著降低(P<0.05),在15℃下,所有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差异均不明显。短期排放模拟研究显示,CO_(2)排放量与土壤pH、总氮(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Olse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15℃条件下CH4累积排放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较高温度条件下,与有机肥或化肥单施相比,长期配施DCD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减少菜地土壤N_(2)O排放。研究结果可为长期施用DCD的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DCD N_(2)O排放 温度 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管理对土壤中木质素积累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俊玲 王莎莎 +2 位作者 张晓杰 叶菁 王义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58-64,共7页
木质素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缓慢的分解过程不仅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积累与稳定,还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生态功能以及碳动态平衡机制。近年来,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木质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分析阐... 木质素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缓慢的分解过程不仅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积累与稳定,还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生态功能以及碳动态平衡机制。近年来,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木质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分析阐述土壤中木质素的积累与转化特性,综述了土地利用变更、耕作方式、施肥、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对土壤中木质素积累与转化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应加强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管理 木质素 积累与转化 土壤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蔬菜地土壤钙素营养状况分析
13
作者 吴一群 林诚 +1 位作者 颜明娟 王煌平 《中国果菜》 2025年第7期46-50,共5页
为研究蔬菜长期设施种植对土壤钙素营养状况的影响,对分布在福建不同区域的15个长期种植蔬菜的地块进行调查与土壤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256~923 mg/kg(平均为608 mg/kg),20.00%土壤钙素营养属于低量水平,80.00%... 为研究蔬菜长期设施种植对土壤钙素营养状况的影响,对分布在福建不同区域的15个长期种植蔬菜的地块进行调查与土壤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256~923 mg/kg(平均为608 mg/kg),20.00%土壤钙素营养属于低量水平,80.00%属于中量水平,没有高量水平;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钾、有效磷及碱解氮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土壤pH与有机质是影响其土壤钙素营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交换性钙 理化性状 设施蔬菜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饲草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邱水玲 冯德庆 +4 位作者 杨雅妮 黄小云 陈钟佃 黄秀声 阳伏林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硒(Selenium,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饲草硒农艺强化是解决缺硒地区饲草硒含量低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饲草硒农艺强化的研究现状,总结饲草硒农艺强化方式(土壤基施、叶面喷施、硒浸种)、硒对饲草的生理作用影响、过量硒... 硒(Selenium,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饲草硒农艺强化是解决缺硒地区饲草硒含量低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饲草硒农艺强化的研究现状,总结饲草硒农艺强化方式(土壤基施、叶面喷施、硒浸种)、硒对饲草的生理作用影响、过量硒对饲草的毒害、饲草对外源硒的吸收与积累及富硒饲草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旨在为富硒饲草及富硒畜禽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 农艺强化 畜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生物炭配施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15
作者 王莎莎 陈俊玲 +3 位作者 张晓杰 李艳春 陈华 王义祥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7-947,共11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茶园“化肥零增长”的关键路径之一,而生物炭作为新型的农田土壤改良剂,在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方面也展现出积极的效用。进一步认识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生物炭配施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及其协同效...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茶园“化肥零增长”的关键路径之一,而生物炭作为新型的农田土壤改良剂,在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方面也展现出积极的效用。进一步认识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生物炭配施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及其协同效应,可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与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湿筛法将7种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化肥+10 t/hm^(2)生物炭(NPK+BC10),50%化肥+50%有机肥(OM50),50%化肥+50%有机肥+10 t/hm^(2)生物炭(OM50+BC10),50%化肥+50%有机肥+20 t/hm^(2)生物炭(OM50+BC20),50%化肥+50%有机肥+40 t/hm^(2)生物炭(OM50+BC40)进行土壤团聚体物理分级,研究不同处理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构与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NPK和CK相比,OM50+BC10、OM50+BC20、OM50+BC40这3种处理的茶园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NPK和CK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50%化肥配施不同剂量生物炭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粒径>2.000 mm、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96%~70.87%、21.87%~49.27%,其中以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团聚体中的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为:CK<NPK<NPK+BC10<OM50<OM50+BC10<OM50+BC20<OM50+BC40,且团聚体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均为OM50+BC40处理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50%有机肥替代50%化肥、不同量生物质炭施用均能显著增加茶园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促进茶园土壤团聚体更具有稳定性和优良的结构水平,与单施有机肥相比,与生物质炭共同配施则更有利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促进有机碳的固存。OM50+BC20与OM50+BC40处理对于提高茶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显著效果。若不考虑成本效应,OM50+BC40处理为适宜施肥方案;反之,则可以选择OM50+BC20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肥替代 生物炭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尾草属牧草青贮饲料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6
作者 陈兆伟 黄小云 +1 位作者 黄秀声 黄勤楼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06-3617,共12页
狼尾草属牧草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因其高产和营养价值丰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尤其在青贮饲料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狼尾草属牧草青贮饲料的研究进展,涵盖品种筛选、营养成分变化、青贮工艺优化... 狼尾草属牧草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因其高产和营养价值丰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尤其在青贮饲料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狼尾草属牧草青贮饲料的研究进展,涵盖品种筛选、营养成分变化、青贮工艺优化及添加剂使用效果,分析了其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本文重点论述了不同添加剂对狼尾草属牧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保留和保存期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针对专用发酵剂开发、储存设施改进及智能化发酵控制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青贮工艺优化和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尾草属牧草 青贮 添加剂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动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沉积物生防芽孢杆菌资源筛选及防效评价
17
作者 高雅 王美红 +3 位作者 杨凤环 刘国红 余超 陈华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目的】利用红树林沉积物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为开发高效绿色生防制剂防治梨火疫等重要农业病害提供支撑。【方法】利用芽孢杆菌耐高温特性,采用抑菌圈法特异筛选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 【目的】利用红树林沉积物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为开发高效绿色生防制剂防治梨火疫等重要农业病害提供支撑。【方法】利用芽孢杆菌耐高温特性,采用抑菌圈法特异筛选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具有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活性,重点检测其对梨火疫病和草莓炭疽病的室内防治效果。【结果】筛选到10株对梨火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其中,抑菌作用较强的3株芽孢杆菌为PBIB1、PBIB4和PBIB7;经基因组测序鉴定,PBIB1和PBIB4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PBIB7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这3株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番茄青枯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拮抗活性,对梨火疫病的室内防效分别为82.83%、78.84%和68.86%,对草莓炭疽病的室内防效分别为92.31%、90.38%和67.30%。【结论】从红树林沉积物中筛选到的3株生防芽孢杆菌对作物细菌和真菌病害有较广谱的拮抗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生防制剂和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芽孢杆菌 梨火疫病 拮抗活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筛选与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晓杰 陈俊玲 +3 位作者 王莎莎 李艳春 李兆伟 王义祥 《农学学报》 2025年第6期50-56,共7页
为探索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产酶优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菌株种类、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复合菌(群)构建和菌(群)在农业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不同种类菌株筛选策略... 为探索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产酶优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菌株种类、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复合菌(群)构建和菌(群)在农业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不同种类菌株筛选策略和优势特点,分析了纤维素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的原料种类及菌株的各异性,阐述了复合菌(群)构建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综合概括了纤维素降解菌(群)在生物肥料、农作物废弃物、生物能源三个方面的应用概况。提出当前研究在单一菌体所产纤维素酶种类单一、复合菌(群)产酶条件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加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纤维素降解菌的基因库以及降解机制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提高纤维素降解菌筛选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纤维素降解菌 纤维素酶 菌群 复合体系构建 协同效应 农业废弃物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红壤供氮水平季节性变化及对长期套种绿肥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珍梅 李春燕 +1 位作者 邢世和 翁伯琦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14-2522,共9页
本研究以柿子(Diospyros kaki)园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近20年)套种豆科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氮和氮水解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套种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TPA)、套种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TPC)和清耕果园(CK)... 本研究以柿子(Diospyros kaki)园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近20年)套种豆科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氮和氮水解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套种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TPA)、套种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TPC)和清耕果园(CK)。结果表明:长期套种2种豆科绿肥没有改变果园红壤供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规律,6月各处理硝态氮(NO_(3)^(-)-N)、可溶性总氮(Total soluble nitrogen,TSN)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含量最高,分别为17.71~21.81,31.40~75.12和7.77~47.65 mg·kg^(-1);12月NO_(3)^(-)-N,TSN和SON含量最低,分别为4.88~6.02,15.17~17.45和5.03~7.92 mg·kg^(-1)。3月、6月和8月铵态氮(NH_(4)^(+)-N)含量高于4月、10月和12月;6月4种氮水解酶活性最高,8月和12月活性最低。长期套种2种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生长季3—8月NO_(3)^(-)N,TSN,SON和NH_(4)^(+)-N含量以及蛋白酶、天冬酰胺酶、脲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因此,长期套种圆叶决明和平托花生是通过增加生长季的可溶性氮含量和氮水化酶活性来增加土壤氮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套种 可溶性氮 季节性变化 氮水解酶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技术在果树叶片营养诊断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栗方亮 孔庆波 张青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2-26,共5页
光谱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多元素同时监测、不需要消耗化学药品、自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其可以实现作物单株和大样本的营养诊断和分析。综述了光谱技术在果树叶片大量元素(N、P、K)、中微量元素(Ca、Mg、Fe、Mn、Cu、Zn)营养... 光谱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多元素同时监测、不需要消耗化学药品、自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其可以实现作物单株和大样本的营养诊断和分析。综述了光谱技术在果树叶片大量元素(N、P、K)、中微量元素(Ca、Mg、Fe、Mn、Cu、Zn)营养诊断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该领域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叶片 光谱技术 营养诊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