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山地综合开发中红壤保育研究——Ⅰ.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郑仲登 黄毅斌 +2 位作者 翁伯奇 罗涛 于家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呈指数方程,水平平台开垦是山地防止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工程措施,而顺坡开垦种果、果树间种50cm宽禾本科牧草形成草篱带、坡面种植优质牧草平托花生可防止径流发... 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呈指数方程,水平平台开垦是山地防止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工程措施,而顺坡开垦种果、果树间种50cm宽禾本科牧草形成草篱带、坡面种植优质牧草平托花生可防止径流发生。果园套种豆科牧草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养分含量,调节地表和土层温度,有利于果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山地综合开发 红壤 保育 垦殖方式 果园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牧草筛选及其在生态果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毅斌 应朝阳 +2 位作者 郑仲登 方金梅 翁伯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8-51,共4页
总结了10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外合作在红壤丘陵区适生草种研究和推广的主要成果,提出生态牧草的概念。阐述了筛选出的10余种优良牧草品种的特性、种植技术与模式以及推广应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果园模式与牧草套种技术及... 总结了10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外合作在红壤丘陵区适生草种研究和推广的主要成果,提出生态牧草的概念。阐述了筛选出的10余种优良牧草品种的特性、种植技术与模式以及推广应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果园模式与牧草套种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并分析了生态牧草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生态农业 牧草 生态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花期喷施多效唑对圆叶决明植株性状及光合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方金梅 黄毅斌 +2 位作者 翁伯奇 刘玉环 胡忠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3,共3页
试验研究表明圆叶决明经不同浓度多效唑 (MET或PP3 3 3 )处理后其茎、叶和果荚外观发生变化 ,植株营养生长受抑 ,而适宜多效唑浓度有利于提高其有效分枝数和有效结荚数。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为“CPI86 134”对照 <5 0mg/k... 试验研究表明圆叶决明经不同浓度多效唑 (MET或PP3 3 3 )处理后其茎、叶和果荚外观发生变化 ,植株营养生长受抑 ,而适宜多效唑浓度有利于提高其有效分枝数和有效结荚数。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为“CPI86 134”对照 <5 0mg/kg浓度处理 <2 0 0mg/kg浓度处理 <10 0mg/kg浓度处理 ,而“CPI92 985”对照 <10 0mg/kg浓度处理 <4 0 0mg/kg浓度处理 <2 0 0mg/kg浓度处理 ,光合速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一致。掌握最佳喷施时间和浓度是提高圆叶决明种子产量及品质、缩短收种时间和降低收种成本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初花期 喷施 圆叶决明 植株性状 光合效率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山垄田稻萍鱼共生体系与萍体氮素循环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翁伯奇 唐建阳 +3 位作者 应朝阳 白雪峰 熊焰 杨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8-144,共7页
将稻-萍-鱼共生体系的综合耕作技术引入山垄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山垄稻田中草鱼、尼罗罗非鱼以红萍为饵食,其鲜鱼产量分别达3568kg/hm2和3702kg/hm2;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分别达5710~6006kg/hm2和3478~3772kg/hm2,比施化学氮肥... 将稻-萍-鱼共生体系的综合耕作技术引入山垄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山垄稻田中草鱼、尼罗罗非鱼以红萍为饵食,其鲜鱼产量分别达3568kg/hm2和3702kg/hm2;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分别达5710~6006kg/hm2和3478~3772kg/hm2,比施化学氮肥处理区分别提高689.0~1132.5kg/hm2和458.4~658.9kg/hm2。15N试验结果显示:在稻萍鱼体系中鱼体和水稻对红萍氮总利用率达52.8%~57.9%.而施用化学氮肥处理区的水稻对氮素利用率仅为33.5%。连续两年实施稻萍鱼共生体系耕作技术.山垄田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0.15%,且整个耕作体系病情指数下降42.1%~50.7%.减少农药施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垄田 稻萍鱼 共生体系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萍-鱼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黄毅斌 翁伯奇 +1 位作者 唐建阳 刘中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4-76,共3页
稻-萍-鱼体系的基本技术是在单一以水稻为主体的生物群体中加入红萍和鱼类,通过对红萍和鱼的人工调控而影响整个稻田生态体系。在综合技术作用下,稻-萍-鱼体系中可混养多种鱼类,产量达4000~9800kg/hm^2;在少用50%~60%化肥、30%~5... 稻-萍-鱼体系的基本技术是在单一以水稻为主体的生物群体中加入红萍和鱼类,通过对红萍和鱼的人工调控而影响整个稻田生态体系。在综合技术作用下,稻-萍-鱼体系中可混养多种鱼类,产量达4000~9800kg/hm^2;在少用50%~60%化肥、30%~50%农药、鱼沟及鱼坑占地10%~15%情况下,水稻产量比常规种稻略增,且土壤有机质、全N、全P等上升15.6%~38.5%,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下降40.8%~99.5%,土壤甲烷(CH_4)排放量减少34.6%,显著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萍-鱼体系 稻田生态环境 土壤肥力 土壤甲烷排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稻田尿素氮利用率若干方法与机理探讨 被引量:18
6
作者 唐建阳 翁伯琦 +2 位作者 何萍 林永辉 陈炳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42-248,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田使用脲酶抑制剂(BTPT)、硝化抑制剂(EP)及养萍对尿素氮肥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使用BTPT和EP均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及水稻产量,BTPT、EP和BTPT+EP处理的15N回收率分别为17.4%、17.8%和18.0%,...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田使用脲酶抑制剂(BTPT)、硝化抑制剂(EP)及养萍对尿素氮肥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使用BTPT和EP均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及水稻产量,BTPT、EP和BTPT+EP处理的15N回收率分别为17.4%、17.8%和18.0%,与不用抑制剂的对照相比,分别提高3.1、3.5和3.7个百分点;水稻产量分别为5300、5150和5450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1.8%、8.7%和15.0%。稻田养萍可以抑制氨的挥发,减少尿素氮的损失;养萍及养萍后翻压两种处理的15N回收率分别为28.8%和34.7%,比不养萍的对照分别提高了3.3和9.2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为29.3%和40.1%,比不养萍的对照分别提高了5.1和15.9个百分点。养萍对当季水稻产量增加效果不大,而养萍后翻压对当季水稻产量可提高近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尿素 氮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及其与营养成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用人工配制的霍格兰改良培养液以及天然的地下水和池塘水对满江红进行了生产性能的测定并对水体中若干营养成分指标进行了监测。满江红在3种溶液培养条件下繁殖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均呈增长、平衡、消落趋势,与二次曲线显著拟合。人工培养... 用人工配制的霍格兰改良培养液以及天然的地下水和池塘水对满江红进行了生产性能的测定并对水体中若干营养成分指标进行了监测。满江红在3种溶液培养条件下繁殖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均呈增长、平衡、消落趋势,与二次曲线显著拟合。人工培养液中满江红的繁殖系数、固氮酶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2种水体培养,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差异却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3种酶活性均同满江红的生产性能呈显著相关:固氮酶和POD酶活性呈正相关,SOD酶呈负相关。随着满江红的繁殖,溶液中若干营养成分含量也发生变化。除pH值外,其余所测定的指标在3种环境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电导率以及硝态氮、磷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铵态氮维持在一定的低水平内;而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呈上升趋势。满江红繁殖力与溶液环境中成分变化的相关分析看出,环境中的离子态氮含量、化学需氧量的变化对满江红生产性能影响较小,而满江红的生产性能受溶液中的酸碱度、电导率及磷含量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培养条件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水体 溶液 繁殖能力 固氮酶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