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2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的田间寄生状况调查
1
作者 刘其全 陈秀琴 +4 位作者 卢学松 何玉仙 刘必炮 张有豪 邱良妙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4-2133,共10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2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的田间寄生状况,明确其自然控害作用,为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2年7—9月和2023年7—10月,分别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福州市闽侯县... 【目的】调查福建省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2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的田间寄生状况,明确其自然控害作用,为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2年7—9月和2023年7—10月,分别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福州市闽侯县、三明市三元区和南平市建阳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采集田块内玉米植株上的卵块并带回实验室内。每日观察记录卵孵化情况与寄生蜂羽化情况,直至各卵块中的卵粒全部孵化或寄生蜂全部羽化;对未孵化或未有寄生蜂羽化的卵粒,通过镜检判断卵粒中死亡个体所属种类。统计草地贪夜蛾卵块和卵粒数量、2种寄生蜂寄生的卵块和卵粒数量,计算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结果】调查发现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可各自单独寄生或共同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福建省4个调查地区,2022年和2023年2种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寄生率分别为36.91%~80.95%、50.64%~82.35%;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夜蛾黑卵蜂单独寄生率和2种寄生蜂共同寄生率均高于螟黄赤眼蜂单独寄生率。在福建省4个调查地区,2022年和2023年2种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6.88%~53.08%、16.02%~51.38%;2种寄生蜂共同寄生卵块中卵粒寄生率高于夜蛾黑卵蜂单独寄生卵块中卵粒寄生率和螟黄赤眼蜂单独寄生卵块中卵粒寄生率;同时,在2种寄生蜂共同寄生卵块中,夜蛾黑卵蜂的卵粒寄生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螟黄赤眼蜂的卵粒寄生率。【结论】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2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具有良好的田间自然控害效果,其中夜蛾黑卵蜂的寄生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夜蛾黑卵蜂 螟黄赤眼蜂 卵寄生蜂 寄生能力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草地贪夜蛾入侵动态监测与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邱良妙 黄晓燕 +5 位作者 杨秀娟 关瑞峰 刘其全 卢学松 刘必炮 何玉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6-1432,共7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入侵动态及应急药剂防治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开展福建省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与为害监测;利用茎叶喷雾法开展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评价。【结果】2019年5月6日,福建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入侵动态及应急药剂防治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开展福建省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与为害监测;利用茎叶喷雾法开展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评价。【结果】2019年5月6日,福建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发生为害,随后全省多地陆续发现草地贪夜蛾侵入为害,截至11月4日,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寄主范围仅限于为害玉米,共有53个县(市、区)发生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面积达646.23 hm2;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药后3 d、10 d的防效分别为88.08%~91.46%和91.41%~94.01%,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结论】草地贪夜蛾已侵入福建省并在玉米上发生为害;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入侵 动态 监测 药剂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风险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阮宏椿 黄艳琴 +2 位作者 陈巧红 陈文乐 兰成忠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101,共8页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适合度及对4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吡唑醚菌酯对112个菌株的EC50值介于0.0682~1.0309μg·mL^(−1),变异系数为15.12,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性单峰曲线,符合偏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0.2036±0.1215)μg·mL^(−1),可作为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从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野生菌株中诱导获得4株中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1株低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8.3×10^(−4),其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相比,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性突变体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略低于其亲本菌株的生存适应度,抗性突变体在田间可能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但抗性突变体具有一定的自然竞争优势;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与同属一类的杀菌剂啶氧菌酯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结论】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存在中等抗性风险,生产中可将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混合或交替使用,以延缓大豆胶孢炭疽菌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胶孢炭疽菌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4
作者 王荣波 石茗月 +4 位作者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146±0.032)μg·m 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 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_(50)值为(23.447±3.666)μg·m 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交配型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不同地区及不同果蔬生育期蓟马种群调查
5
作者 林硕 陈艺欣 +2 位作者 魏辉 陈勇 田厚军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0期63-68,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蓟马的优势种群,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的分布情况。首先开展了福建省9个地市60个县区的蓟马种类普查,同时,选取了3个固定的果蔬监测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不同寄主以及... 为进一步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蓟马的优势种群,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的分布情况。首先开展了福建省9个地市60个县区的蓟马种类普查,同时,选取了3个固定的果蔬监测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不同寄主以及不同生育期蓟马种群调查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常见蔬菜上主要有5种蓟马(花蓟马、棕榈蓟马、黄胸蓟马、豆大蓟马、管蓟马),其中以花蓟马、棕榈蓟马和豆大蓟马为优势种群,在福建省9个地市均有分布,其次为管蓟马(仅厦门市未在调查中发现),黄胸蓟马仅在福建省个别地市中分布。丝瓜、黄秋葵和茄子上蓟马种类最多,均为5种,其次为丝瓜、辣椒和豇豆,而在葫芦、南瓜、芦笋、空心菜和紫苏上均未发现上述5种蓟马。在3个固定监测点调查了草莓、黄瓜、西红柿、茄子、哈密瓜和辣椒6种寄主,主要以棕榈蓟马、黄胸蓟马和花蓟马为主,温室大盘草莓蓟马种群数量显著高于露地种植,温室大棚内黄瓜、西红柿和茄子上的蓟马种群数量依次减少,哈密瓜上蓟马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辣椒,总体上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种群数量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苗期。调查结果可为蓟马类害虫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种类 调查 不同地区 不同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黄艳琴 贾孟 +4 位作者 徐婷 兰成忠 陈巧红 陈文乐 阮宏椿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EC50值为0.0280~0.2802μg/mL,均值为0.1510±0.0598μg/mL;敏感性频... 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EC50值为0.0280~0.2802μg/mL,均值为0.1510±0.059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服从偏正态分布,未出现明显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作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获得3株低抗和1株中抗丁香菌酯的抗性突变体,其抗型水平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低于其亲本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 杀菌剂 丁香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杀菌剂筛选
7
作者 甘林 兰成忠 +3 位作者 占仕发 陈艳辉 代玉立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0-1288,共9页
【目的】由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侵染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危害猕猴桃生产最重要的病害,明确福建地区Psa生物学特征,筛选防治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由丁香假单胞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侵染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危害猕猴桃生产最重要的病害,明确福建地区Psa生物学特征,筛选防治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菌落测定法和叶片针刺接种法分别研究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量和致病力,采用叶面喷药法研究9种杀菌剂(商品推荐浓度)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Psa菌株培养48~72 h,菌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期,菌株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LBA、NA培养基,用于病菌接种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LBA培养基,病菌70℃处理10 min后,不能存活。猕猴桃和番茄叶片接种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大多数菌株表现强致病力。此外,有5种杀菌剂对病害表现出较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60亿芽孢·mL-1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200倍液+3%中生菌素水剂1000倍液、52%甲硫·中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中生菌素水剂1000倍液和18%松酯酸铜乳油500倍液对病害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2.99%、79.45%、64.92%、58.39%和43.97%,治疗效果分别为76.33%、65.08%、85.80%、52.65%和74.85%,各杀菌剂处理对猕猴桃叶片安全。【结论】明确了福建Psa的生物学特征,筛选出60亿芽孢·mL-1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3%中生菌素水剂、52%甲硫·中生可湿性粉剂、1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等对病害表现出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防效介于64.92%~8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 生物学特征 致病力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彩叶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荣波 陈姝樽 +3 位作者 李本金 刘裴清 邓丽霞 翁启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71-1477,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彩叶草(Plectranthus scutellarioides)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控的化学药剂。【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与LSU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 【目的】明确福建省彩叶草(Plectranthus scutellarioides)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控的化学药剂。【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与LSU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用分离菌株ZZCYC1706分生孢子接种彩叶草,侵染叶片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形态特征及ITS和LSU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供试6种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6%啶菌恶唑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621μg·mL^(−1),其次为98%异菌脲和95%嘧霉胺,EC50分别为1.155、5.258μg·mL^(−1);而96.4%克菌丹效果较差,EC50值最高,为89.010μg·mL^(−1)。【结论】福建漳州彩叶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alternata),该发现为国内首次报道。啶菌恶唑、异菌脲和嘧霉胺对该病原菌的毒力较高,并分属不同药剂类型,可用于链格孢引起叶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草 叶斑病 链格孢 毒力测定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稻瘟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5 位作者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2~0.0128,0.2098~0.6323,0.1968~2.2730和0.2176~0.616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杀菌剂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1349,共9页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形态学特征 致病性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阮宏椿 杨静民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0-817,共8页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 2+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物10 pmol。ISS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51.2~56.0℃退火45 s,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10条:UBC117、UBC118、UBC808、UBC835、UBC847、UBC855、UBC856、UBC857、UBC866和UBC887,其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5.6、53.1、51.2、51.2、56.0、53.1、53.1、51.2、51.2和51.2℃。利用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21株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DNA多态性均不同,表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可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反应体系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玉米大斑病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不同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适合度的影响
12
作者 邱良妙 刘其全 +3 位作者 陈秀琴 卢学松 刘必炮 何玉仙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为了明确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玉米之外其他作物的寄主适合度和潜在危害风险,为该害虫转移寄主危害的风险评价及其种群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参照,通过室内的研究测定,比较胁迫取食辣椒、番茄、甘蔗、薏... 为了明确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玉米之外其他作物的寄主适合度和潜在危害风险,为该害虫转移寄主危害的风险评价及其种群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参照,通过室内的研究测定,比较胁迫取食辣椒、番茄、甘蔗、薏苡和生姜等不同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生殖力等的影响,应用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评价几种不同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的寄主适合度。结果发现,与嗜食寄主玉米相比,草地贪夜蛾对辣椒和番茄、甘蔗、薏苡和生姜的寄主适应性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幼虫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降低、蛹的重量和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平均每只雌成虫的产卵量减少,卵的孵化率降低,如取食辣椒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历期达37.40 d,幼虫存活率仅18.52%,蛹重0.1130 g,雌成虫寿命仅5.25 d,而取食玉米的则分别为16.52 d、92.59%、0.2178 g和11.74 d。研究表明,取食辣椒的草地贪夜蛾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取食番茄、甘蔗、薏苡和生姜的草地贪夜蛾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整个生活史,取食玉米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为226.38。草地贪夜蛾对供试作物的寄主适合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玉米、生姜、薏苡、甘蔗、番茄和辣椒,除玉米外,番茄、甘蔗、薏苡和生姜等作物存在潜在危害风险,该害虫危害辣椒的风险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害虫 草地贪夜蛾 寄主 适合度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秀琴 刘其全 +3 位作者 田新湖 何玉仙 邱良妙 占志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1-988,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自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自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入侵和为害,并呈继续北迁的趋势,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将是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草地贪夜蛾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易致使其产生抗药性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有效、低风险的防控方法以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治理成为研究热点。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有效替代化学防治的经济、环保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线虫、病原真菌、病毒)、植物源农药及性信息素等对害虫进行科学防治。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今后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病原微生物 植物源农药 性信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鞘腐病抗病性及生防菌剂防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阮妙鸿 郑秀琴 +4 位作者 甘林 黄伟群 代玉立 兰成忠 杨秀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60,共9页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鞘的病情及9种生防菌剂处理对“上品”关键叶鞘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对鞘腐病表现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分别有5个、7个和3个。在屏南自然发病试验地和福州人工辅助接种试验地,6个玉米品种“上品(感病)”、“京科糯2000(感病)”、“天贵糯932(感病)”、“农科368(中感)”、“泰鲜甜2号(中抗)”、“闽甜986(中抗)”穗上第1叶鞘至穗下第3叶鞘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5.05、44.75、45.54和39.78,而其他叶鞘平均病情指数介于6.67~28.77之间。在屏南试验地有4个玉米品种(上品和天贵糯932除外)和福州试验地有6个玉米品种病情严重度在各生态位叶鞘上均呈显著正态性分布(P>0.05)。施用生防菌剂能明显抑制感病品种“上品”鞘腐病病情,稀释20、50倍的8×10^(9) CFU/mL枯草芽胞杆菌T122F发酵液和5×10^(9) 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NJ-1发酵液对病害的防效分别为46.37%、44.78%和44.03%、41.06%,稀释500倍的40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1000亿芽胞/g解淀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和30亿芽胞/g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病效果分别达44.25%、36.81%和46.26%,比150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59.50%)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防效(54.82%)略低。表明利用生防菌剂预防玉米鞘腐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为鲜食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鞘腐病 抗性测定 生态位 生防菌剂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监测与田间药剂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晓晶 黄美玲 +2 位作者 金化亮 邱良妙 林永旋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72-74,共3页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筛选高效、安全的田间防治药剂,2022年9—12月选择在漳州市长泰区的秋种玉米田进行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以及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10月9日和11月7日。化学...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筛选高效、安全的田间防治药剂,2022年9—12月选择在漳州市长泰区的秋种玉米田进行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以及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10月9日和11月7日。化学农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15%茚虫威悬浮剂和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的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这3种药剂均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5.7%甲氨基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速效性一般,与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混用速效性好。以上药剂均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推荐药剂,为了避免产生抗药性,建议交替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成虫监测 发生动态 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墨脱地区番茄青枯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菌剂效果评价
16
作者 王荣波 蔡松龄 +5 位作者 张前荣 李本金 余知雨 何玉仙 姜帆 刘裴清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7-847,共11页
【目的】分离鉴定西藏墨脱番茄青枯病菌,明确其遗传多样性,评价筛选适用于墨脱地区青枯菌的生防菌剂。【方法】对采自西藏墨脱地区的番茄青枯病病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明确其种类;通过演化型... 【目的】分离鉴定西藏墨脱番茄青枯病菌,明确其遗传多样性,评价筛选适用于墨脱地区青枯菌的生防菌剂。【方法】对采自西藏墨脱地区的番茄青枯病病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明确其种类;通过演化型多重PCR(phylotype-specific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mx-PCR)、生理小种和生化型鉴定确定分离菌株的类型;利用PCR扩增获得egl基因部分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分离菌株的序列变种;采用平板抑菌圈法测定5种生防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从墨脱地区采集的6株番茄青枯病病株中分离获得8株病菌,经鉴定为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分离菌株均属于演化型Ⅰ、生化型Ⅲ和序列变种48。室内药剂抑菌结果表明,所测试的5种生防菌剂对墨脱番茄青枯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昶百润微生物菌剂的效果最好,抑菌直径达19 mm以上。【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了西藏墨脱地区的番茄青枯菌菌株,明确了其群体遗传结构;筛选出可适用于墨脱地区的生防菌剂,为青枯病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脱地区 青枯劳尔氏菌 番茄青枯病 遗传多样性 生防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BV-3的鉴定及其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
17
作者 吴梦菁 黄鹏 +5 位作者 张杰 郑璐平 余德亿 林胜 吴祖建 姚锦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7-894,共8页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近年来在福建玉米种植区蔓延为害。为获得对该病害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从玉米根际土壤分离拮抗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不同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拮抗效果...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近年来在福建玉米种植区蔓延为害。为获得对该病害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从玉米根际土壤分离拮抗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不同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拮抗效果良好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及抑菌谱和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从土壤分离获得25株单孢菌株,初筛出3株对玉蜀黍平脐蠕孢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BV-3的抑制带宽最大,达18.04 mm;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菌株BV-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抑菌谱广,对玉米叶斑病5种病原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V-3发酵液对抗病品种‘新中玉801’和感病品种‘闽甜986’的玉米小斑病7~14 d防效分别达73.72%~92.00%和68.27%~84.62%。可见,贝莱斯芽孢杆菌BV-3可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具有良好的生防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筛选鉴定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山药根腐病病原鉴定、培养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18
作者 陈姝樽 王荣波 +6 位作者 石茗月 刘裴清 李本金 李清 詹梦琳 黄哲鸿 华树妹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0-618,共9页
【目的】明确糯山药根腐病病原菌及其培养特性,筛选可用于防控病害的杀菌剂。【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ITS-LSU-TU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进行鉴定,并... 【目的】明确糯山药根腐病病原菌及其培养特性,筛选可用于防控病害的杀菌剂。【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ITS-LSU-TU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进行鉴定,并测定病原菌的生长特性和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分离菌株SGF03和SGF08是沙县糯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SGF03被鉴定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SGF08被鉴定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latae。在28℃、pH 7.0时,F.solani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P<0.05,下同),在28℃、pH 6.0时,C.alatae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7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针对F.solani,EC50值分别为0.09、1.25、6.27μg·mL^(-1),针对C.alatae,EC50值分别为0.08、0.49、0.26μg·mL^(-1)。【结论】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是镰刀菌(F.solani)和炭疽菌(C.alatae)复合侵染导致,二者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分别为7.0和6.0,AITC、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可用于防控沙县糯山药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腐病 镰刀菌 炭疽菌 培养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鹏 姚锦爱 +1 位作者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2-348,共7页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T02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8℃、光周期8L:16D、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10 d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5.60 cm和4.22×10^(8)孢子/cm^(2)。菌株BB-T02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分别为5.00×10^(5)孢子/mL和2.17×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5.39%和88.76%、LT50分别为5.78 d和5.19 d。菌株BB-T02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5 d达峰值22.68 U/mL;几丁质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均在第6 d分别达到峰值13.19 U/mL和9.77 U/mL。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的侵染活性强,可用于这两种检疫性粉蚧的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南洋臀纹粉蚧 石蒜绵粉蚧 侵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类病虫害农药登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蓝炎阳 林勇文 余德亿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136,共5页
梳理我国登记的用于柚类病虫害防控的农药产品,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柚类病虫害防控用药的对策建议。从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检索已在我国登记且可用于柚类病虫害防控的农药产品,分析这些产品的登记整体情况、农药类别构成、农药成分占比、农... 梳理我国登记的用于柚类病虫害防控的农药产品,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柚类病虫害防控用药的对策建议。从中国农药信息网中检索已在我国登记且可用于柚类病虫害防控的农药产品,分析这些产品的登记整体情况、农药类别构成、农药成分占比、农药剂型分布和登记防治对象等信息,针对柚类病虫害防控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在柚类上登记的用于病虫害防治的农药产品只有21个,登记的防治对象仅有8个,85.7%是杀虫剂品种,且大部分为阿维菌素乳油产品,造成很多病虫害防治无药轮换或无药可选,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柚类病虫害用药登记工作,特别是简化生物农药的登记流程。柚子是种较广泛种植的柑橘品种,现登记用于柚类病虫害防控的农药产品存在不足,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农药产品研发及登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类 农药登记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