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叶菁 王义祥 翁伯琦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2期55-59,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综述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变化、土地利用变更、经营干扰等因素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经济林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今后应加强地理...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综述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变化、土地利用变更、经营干扰等因素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经济林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今后应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区域条件下不同经营措施经济林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效果的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经济林 碳循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满江红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向丽 应朝阳 +4 位作者 徐国忠 王俊宏 刘岑薇 余涛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4-819,共6页
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为了评价不同满江红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以8种不同满江红为对象,在网室土壤水培养条件下,研究季节变化对满江红产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增加,满江红的生物量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四季平均产量最高为闽育1号小叶萍4087,达244.25g·盆-1,第二为回交萍MH3-1,达240.43g·盆-1,第三为卡州萍3001,达232.14g·盆-1。满江红的C含量呈先降低再逐渐升高,C含量在春季达到最高,达44.40%;N、P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夏季达到最高,分别达4.50%和0.86%,综合C、N、P含量,卡州萍3001、细绿萍1001、墨西哥萍2002的C、N、P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的满江红。满江红C∶N、C∶P和N∶P随温度变化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夏季达最低。不同满江红在不同季节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93~18.20、41.05~225.18、5.16~23.90。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物量产量、C、N、P含量,卡州萍3001的特性优于其他的满江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生态化学计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提高酸性红壤茶园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 被引量:57
3
作者 郑慧芬 吴红慧 +3 位作者 翁伯琦 叶菁 曾玉荣 王义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74,共7页
通过福建安溪茶园的田间试验定位研究不同小麦秸秆生物炭施入量(0、10、20、40 t/hm^2)对红壤茶园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阐明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4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处理显... 通过福建安溪茶园的田间试验定位研究不同小麦秸秆生物炭施入量(0、10、20、40 t/hm^2)对红壤茶园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阐明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4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处理显著降低茶园土壤容重达0.23 g/cm^3,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29.2%,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62.1%、153.9%和173.6%,同时提高土壤p H值0.88个单位。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茶园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解钾细菌以及解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28.5%~104.4%、27.2%~123.4%、17.0%~35.9%、109.2%~208.2%和150.0%~337.3%,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加了45.5%~114.7%、8.6%~21.5%和26.7%~186.6%,而土壤酸性磷酸活性却降低了4.0%~15.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解无机磷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与解钾细菌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生物炭改善酸性红壤茶园土壤的酸碱环境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促进土壤养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红壤 生物炭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3 位作者 黄颖 罗旭辉 高承芳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5-792,共8页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态过程的整体耦合为目标,通过相关要素有序链接与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与叠加,提高山区茶园的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从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子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子系统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子系统工程、绿化环境与茶旅结合子系统工程、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子系统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子系统工程等6个子系统工程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综合开发经营体系,并从政策导向引领、科学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注重集成示范,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评优补助,强化多样开发、促进增效增收,注重绿色经营、加强品牌培育,统筹“三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讲求因势利导、优化正向叠加,强化过程管理、推动三产融合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绿色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茶园 生产-生态-生活耦合 复合生态茶园 茶业产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酸化改良中生物炭应用5a后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钱莲文 余甜甜 +2 位作者 梁旭军 王义祥 陈永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42-1447,共6页
茶园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物炭对土壤酸度改良显著,在茶园试验短期效果良好,但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的时效性及长期环境效应尚不清楚。该研究设置生物炭田间施入量分别为20、40 t·hm^(-2),探讨生物炭酸... 茶园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物炭对土壤酸度改良显著,在茶园试验短期效果良好,但生物炭对酸性土壤改良的时效性及长期环境效应尚不清楚。该研究设置生物炭田间施入量分别为20、40 t·hm^(-2),探讨生物炭酸性茶园土壤改良效应,并对施入茶园土壤5 a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入量为20、40 t·hm^(-2)的茶园土壤在5 a后pH分别提高了0.77和1.11个单位;施入茶园土壤5 a的生物炭,表面形貌发生了物理破碎和剥离现象,但整体孔道结构完整,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大;生物炭表面Na、S、Cl元素消失,Si元素含量增多,新增了Fe、Al元素,生物炭中H含量和N含量升高,因此生物炭可以通过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和土壤交换性酸而改良土壤酸化;生物炭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消失,说明生物炭在老化过程中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芳香醚C–O键含量增多。茶园施入量分别为20、40 t·hm^(-2)的生物炭5 a后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无显著差异。施入茶园5 a的生物炭结构稳定,具有持续改良酸性土壤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稳定性 茶园 土壤酸化 理化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碳转化微生物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慧芬 曾玉荣 +2 位作者 叶菁 翁伯琦 王义祥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转化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土壤微生物在驱动和调节土壤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参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转化的微生物及其功能,包括农田土壤中的固碳细菌、参与农田有机碳转化的细...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转化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土壤微生物在驱动和调节土壤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参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转化的微生物及其功能,包括农田土壤中的固碳细菌、参与农田有机碳转化的细菌和真菌、农田生态系统中与甲烷生成相关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转化 固碳 微生物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土对红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义祥 王峰 +2 位作者 叶菁 林怡 翁伯琦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11期65-68,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绿肥施用量对种植果树红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处理土壤中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提高了35.75%~154.69%、161.04%~289.99%、87.06%~255.39%、9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绿肥施用量对种植果树红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处理土壤中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提高了35.75%~154.69%、161.04%~289.99%、87.06%~255.39%、96.36%~175.87%,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21.97%~128.83%、63.41%~144.14%、31.97%~150.72%、47.02%~105.56%;且土壤中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幅显著高于土壤总有机碳,说明绿肥还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果园 土壤 有机碳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植草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邹秀凤 陈恩 +2 位作者 叶菁 王成己 王义祥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73-76,共4页
为有效阻控果园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果树生长,在果园长期套种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等牧草。结果表明:无论顺坡还是平台果园套种牧草,均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9.09%~3... 为有效阻控果园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果树生长,在果园长期套种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等牧草。结果表明:无论顺坡还是平台果园套种牧草,均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9.09%~32.81%,和顺坡相比,平台果园套种牧草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随着试验年份的推移,所有处理土壤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顺坡和平台果园套种牧草更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积累,而且套种平托花生的效果优于圆叶决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套种牧草 山地红壤 有机质 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崔纪超 武小霞 +5 位作者 林怡 钟玉扬 余金姜 王义祥 中奕 黄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86-2095,共10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品种甘薯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旨在探讨根际细菌和真菌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提取龙薯24、普薯32和福宁紫3号3个甘薯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分...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品种甘薯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旨在探讨根际细菌和真菌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提取龙薯24、普薯32和福宁紫3号3个甘薯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3个品种土壤样品中共获得细菌OTUs 2978个,真菌OTUs 686个。物种分类显示细菌种类隶属于33门91纲222目364科630属1248种,真菌隶属于13门30纲61目108科163属213种,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真菌。不同品种甘薯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为:福宁紫3号>普薯32>龙薯24,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为普薯32>龙薯24>福宁紫3号。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ect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个菌门相对丰度均大于10%,丰度之和达79.38%~82.21%,是绝对优势菌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comycota)在龙薯24、普薯32和福宁紫3号样品中相对丰度分别高达81.4%、57.03%和72.24%,是最绝对优势菌门。【结论】不同品种甘薯根际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ect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个菌门是细菌绝对优势菌门,子囊菌门(Asccomycota)是真菌绝对优势菌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根际土壤 细菌多样性 真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义祥 黄家庆 +3 位作者 叶菁 李艳春 林怡 刘岑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67-1977,共11页
【目的】生物炭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多功能的土壤调理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还缺乏了解。研究施用生物炭5年后对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生物炭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多功能的土壤调理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还缺乏了解。研究施用生物炭5年后对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茶园生物炭田间试验在福建安溪县进行,茶园种植年限超过7年,茶树品种为铁观音,土壤为黄壤。试验设生物炭施用量0、2.5、5、10、20和40 t/hm^2共6个水平,一次施入土壤,5年后调查了茶园土壤pH、电导率(E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施用生物炭5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个单位,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EC值降低了1.85%~47.77%,其中施用10~40 t/hm^2生物炭处理的pH值均显著高于0~5t/hm^2处理。施用生物炭5年对土壤性质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细菌群落结构,细菌群落Chao指数、ACE指数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得趋势,Shannon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生物炭促进了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节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黄色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降低了嗜酸性细菌如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施用0~1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pH、EC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施用20~4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其中硝化螺旋菌属、α-变形菌门、酸杆菌属、康奈斯氏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EC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酸化茶园施用生物炭5年后,土壤pH、EC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且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细菌丰度增加,嗜酸性细菌丰度降低;其中施用0~1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pH、EC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施用20~4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黄壤 生物炭 pH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承芳 黄颖 +4 位作者 张晓佩 罗旭辉 陈恩 李文杨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9-1928,共10页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 马尾松低效林是红壤侵蚀区典型植被类型。林下种草养鸡则是林下种草与林下养鸡的耦合新模式,既能解决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种养循环,驱动水土流失治理。为科学评价马尾松低效林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应用能值分析法,测评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垌坝村传统林下养鸡(对照)、林下种草养鸡两种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结果表明,传统林下养鸡模式的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值反馈率分别为0.860、0.166、2.125、3.380、0.629和0.026,林下种草养鸡模式上述指标值分别为0.400、1.510、0.870、1.370、0.635和0.290。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能值投资率、可持续发展指数比对照提高1.344和0.006个单位,显示更强的经济活力;能值自给率、环境负载率比对照下降0.460、2.010个单位,显示更低的环境负载。林下种草养鸡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低于对照1.255个单位,而能值反馈率高出对照0.264个单位。总体而言,林下种草养鸡耦合模式经济活力更强,环境负载更低,符合脆弱区林下经济发展趋势。侵蚀区土壤结构性差,限制了从系统外导入的化肥在循环系统中功能的发挥,导致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能值反馈率较低,这为该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低效林 水土流失 林下经济 种草养鸡 能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选中科1号”瓜蒌主要性状、产量与品质试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向丽 韩海东 +3 位作者 林昇平 林忠宁 徐国忠 陈敏健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8-670,共3页
"闽选中科1号"瓜蒌是综合性状非常优良的新品系,于2008-2010年在福州北峰、闽清金沙镇、建阳等地对瓜蒌新品系进行区域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闽选中科1号"瓜蒌平均果长为16cm,果宽为11cm,果肉厚度为1.43cm,每6... "闽选中科1号"瓜蒌是综合性状非常优良的新品系,于2008-2010年在福州北峰、闽清金沙镇、建阳等地对瓜蒌新品系进行区域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闽选中科1号"瓜蒌平均果长为16cm,果宽为11cm,果肉厚度为1.43cm,每667m^2平均鲜果产量为2 472.6kg,比对照安国瓜蒌丰产、稳产且适应性广,果实的有效成分达到国家药典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 区域试验 产量性状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育1号小叶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向丽 王俊宏 +2 位作者 林永辉 黄毅斌 徐国忠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3期43-45,共3页
闽育1号小叶萍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有性杂交育种(以小叶萍为母本、细绿萍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红萍新品种。其生长特征特性为植株多边形,平面浮生或斜立浮生于水面,萍体大小为10mm×20mm,背叶长椭圆形,背叶表面突... 闽育1号小叶萍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有性杂交育种(以小叶萍为母本、细绿萍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红萍新品种。其生长特征特性为植株多边形,平面浮生或斜立浮生于水面,萍体大小为10mm×20mm,背叶长椭圆形,背叶表面突起细短,腹叶白或绿,抗寒性强、抗热性强、耐盐性强,生长速度快,产萍量大;其品种干物质营养成分含量为粗蛋白26.3%、粗脂肪16.0%、粗纤维11.2%、粗灰分13.6%、酸性洗涤纤维36.9%、中性洗涤纤维50.3%;并总结其主要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育1号小叶萍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旭辉 黄锦祥 +3 位作者 李振武 廖善评 张仁涛 应朝阳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10期66-68,共3页
针对宁化县水土流失及治理实际,基于生态产业理论,借鉴新时期长汀县水土保持发展思路,提出了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一是高起点谋划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二是以绿色发展引导产业提升与转型,三是坚持分区分类差异化... 针对宁化县水土流失及治理实际,基于生态产业理论,借鉴新时期长汀县水土保持发展思路,提出了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一是高起点谋划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二是以绿色发展引导产业提升与转型,三是坚持分区分类差异化水土流失治理,四是发展复合功能的现代循环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产业发展 对策 宁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宁县玛坑乡溪边村驻村扶贫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志恒 罗旭辉 谢喜平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4期59-63,共5页
通过1年驻村扶贫工作实践,分析溪边村劳动力、农业产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党组织建设、推进实事工程、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帮扶贫困户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提出了溪边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包括:培养年轻骨干力量,做好村级党建工... 通过1年驻村扶贫工作实践,分析溪边村劳动力、农业产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党组织建设、推进实事工程、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帮扶贫困户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提出了溪边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包括:培养年轻骨干力量,做好村级党建工作;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种养;项目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 农业科技 周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驻村扶贫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盛华 罗旭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4期55-58,共4页
针对小梨洋村的特点,总结了3年驻村扶贫工作实践,在培养种养能手、建立联动生产模式、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推进乡村旅游5个方面开展工作,并提出进一步巩固提升的建议:巩固并强化支部领导核心,牢固把握产业驱动发展,加固外部资源投入渠道... 针对小梨洋村的特点,总结了3年驻村扶贫工作实践,在培养种养能手、建立联动生产模式、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推进乡村旅游5个方面开展工作,并提出进一步巩固提升的建议:巩固并强化支部领导核心,牢固把握产业驱动发展,加固外部资源投入渠道,稳固扶贫机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扶贫 乡村振兴 挂钩帮扶 宁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猪粪堆肥氮素形态和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文慧 李波 +3 位作者 叶菁 林怡 王义祥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40-1446,共7页
【目的】探讨生物炭添加下猪粪堆肥过程氮素形态的变化,为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强制反应箱研究在猪粪堆肥中添加0%、3%、6%和9%的生物炭(重量比,干基计)对氮素形态变化以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生物炭添加下猪粪堆肥过程氮素形态的变化,为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强制反应箱研究在猪粪堆肥中添加0%、3%、6%和9%的生物炭(重量比,干基计)对氮素形态变化以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堆肥过程中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至堆肥结束全氮含量增加了3.68%~5.43%;可溶性总氮和铵态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提高堆料中铵态氮降幅减小。不同堆肥处理氮素损失率介于20.69%~28.18%,3%和6%生物炭添加处理的氨挥发量分别比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的高8.98%和46.30%,而9%生物炭添加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和氨挥发量最低。【结论】猪粪堆肥过程中添加生物炭可使堆体快速升温,并延长高温期,堆料中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硝态氮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呈增加的趋势,氮素损失率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猪粪堆肥 氮损失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寿宁县水土保持工作对策
18
作者 刘明香 李振武 +3 位作者 韩海东 林怡 罗旭辉 韩永刚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多年来,在上级水利水保部门的指导下,寿宁县大力弘扬"滴水石穿、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坚定不移地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 多年来,在上级水利水保部门的指导下,寿宁县大力弘扬"滴水石穿、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坚定不移地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寿宁县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水保科技管理体系;注重治理与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水保科技与技能培训,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对策 寿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19
作者 李艳春 叶菁 王义祥 《茶叶学报》 2021年第4期157-163,共7页
探究自然连作状况下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组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阐明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甲醇浸提不同种植年限(0年、1年、10年、20年)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和鉴定其根系分泌... 探究自然连作状况下铁观音茶树根系分泌物组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阐明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甲醇浸提不同种植年限(0年、1年、10年、20年)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和鉴定其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变化。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关键差异物质筛选。不同种植年限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52种分泌物,其中有机酸13种、糖类11种、醇类16种、甾醇4种、酚酸类2种、二萜类1种以及其他分泌物5种。OPLS-DA结果显示,10年和20年处理间差异较小,与0年和1年处理之间的差异较大。共筛选到18种根系分泌物质在不同种植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个醇类化合物(2-单戊二酰甘油、2-单硬脂酰甘油、二十醇、二十九醇、木糖醇、甘露醇)、3个糖类化合物(肌醇半乳糖苷、异麦芽糖和麦芽糖)、以及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DL-β-羟基丁酸、十七烷酸的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反地,4个糖类化合物(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十五烷酸、磷酸的相对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铁观音茶树连作改变了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关键差异物质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的自毒作用,以及糖类等趋化性物质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铁观音 根系分泌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村科技扶贫的实践与成效——以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源里村为例
20
作者 朱业宝 李晶晶 +2 位作者 王金英 江川 罗旭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3期59-62,共4页
通过1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实践,掌握了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源里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分析当地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开展科技扶贫实践中提出:开发集"孝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加大对古民居保护力度,争创全国传... 通过1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实践,掌握了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源里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分析当地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开展科技扶贫实践中提出:开发集"孝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加大对古民居保护力度,争创全国传统村落;发挥合作社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富春大道至白龙文化主题公园的道路等进一步推动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乡 科技扶贫 乡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